社会变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6&A=1&rec=106&run=13

迁移 建国后至1980年,境内人口工作调动、参军、复员、升学、婚嫁、移民、"农转非"以及逮捕、释放等,迁出大于迁入。1950~1952年累计迁出6.55万人,每年平均2.18万人,净迁出率为3.99‰。"一五"期间,累计迁出9.29万人,平均每年1.86万人,净迁出率为3.05‰。"二五"期间,工农业生产水平下降,人民生活困难,外迁人口增加。1960年因迁移减少人口17.43万,净迁出率达23.81‰。1961年和1962年,大城市部分工业下马,部分工人、家属下放返回故里,境内人口迁入增加。1962年因迁移增加9.65万人,净迁入率达15.39‰。1963~1965年,迁移人口减少,累计迁出7.56万人,平均每年2.52万人,净迁出率为3.79‰。"三五"、"四五"、"五五"期间,迁出仍大于迁入,年均净迁出率分别为1.9‰、3.59‰和2.83‰。"六五"期间,迁入大于迁出,5年累计迁移增加2.65万人,平均每年0.53万人,年均净迁入率为0.66‰。1950~1985年,全市累计迁移减少73.95万人,平均每年迁移减少2.31万人。
移民 皇诏播迁 元末,胶东屡经战乱,人口锐减。明将常遇春血洗山东,杀戮甚重,各县残存土著人为数极微,境内仅存七、八万人,每平方公里不到4人。明初至清代中期,皇诏播迁,多次从山西、云南、四川、江苏、安徽等省移民到境内。先至者领地垦荒谓之"占山户",后至者购地耕种谓之"买山户",土著遗民谓之"漏户"。今掖县1068个自然村,明代以前建村的64个,占5.99%;明代迁入建村的805个,占75.37%;清代迁入建村的183个,占17.13%;1912~1984年建村的16个,占1.51%。
支边移民 1952~1960年,人民政府先后10次动员18万多名青壮年迁至新疆、黑龙江、辽宁、福建等省区支援建设。其中1952、1954、1955、1956年,文登、莱阳专署动员男女青壮年6.6万多人(以女青年为多)迁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56、1958、1959年动员6.7万多名青壮年迁至黑龙江省北部垦荒;1958年,莱阳专署动员3000名青壮年迁至福建省支援林区生产;1960年,烟台专署动员3850户44250人移居辽宁省农村。1965年,烟台专署劳动局征集工役工人及干部1615人迁至广西、云南,支援公路运输建设。1971年,招收工人1500人迁至东营市,参加油田开发。
库区移民 1958~1985年,全市修建水库累计库区移迁自然村266个,移民28412户121245人(不含防洪水位线以下未迁人口,下同)。其中大型水库区移迁自然村105个,移民11686户51176人(迁往辽宁省及外地区的723户3257人);中型水库区迁移自然村161个,移民16726户70069人。
流动人口 自由流动人口 境内人素有赴外从事农、工、商业的传统,俗谚"富走南,穷跑京,实逼无奈闯关东"。建国前境内百姓许多人外出谋生,有的春去秋归,有的则一去不返。1911年,由登州、莱州、芝罘、龙口等港外流4万多人。1916年为2.4万人,其中去东南亚各国的占5%,去东北三省的占60%,去上海等地的占1.7%,省内各地的占33.3%。1920~1927年,平均每年有2.77万人外流,其中当年返回者 O.95万人,在外定居者1.82万人。1926年外流1149户,生活困难者占69%。外流人员中,20岁以下的占13.5%,20~30岁的占39.4%,31~40岁的占25.6%,41~50岁的占13.6%,51~60岁的占6%,60岁以上的占1.9%。
建国后,流动人口减少,部分外流人口陆续返回故里。1958年6月,外地流入莱阳县1224人,流入海阳县15884人,后均由当地政府帮助返回原籍。1959年10月1日至1960年1月31日,境内外流人口15446人,其中流向东北三省的占70.37%,流向西北地区的占16.90%,流向省内其他地区的占12.73%。1961年1月统计,境内有流动人口63061人,其中外省、外地区的6936人,占ll%;本地区的56125人,占89%。到1962年减少到15999人,其中外地区的8971人,占56%;本地区的7028人,占44%。1970~1985年,境内流动人口累计26579人,平均每年1661人。1985年,境内有流动人口1314人,其中青壮年942人,老年88人,少年儿童284人。
强征掳掠外流人口 清咸丰十年(1860)起,英、法、俄等国依不平等条约掠夺中国劳动人口,至光绪二十二年(1906),英、法两国从烟台掠走华工达6万余人,带赴非洲开矿。1916~1917年,英、法、俄三国从烟台和威海港运出华工10万多人(多为境内籍人口),到欧洲服军事劳役。日军侵占烟台期间,每年从境内掠夺劳动力几百至几千人,送往日本从事苦役,大部分被虐待致死,少数战后回国,个别留居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