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公路桥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9&rec=12&run=13

沿革据《利津县志》(1990年版)记载,明代和清代中期,利津县境内
有桥7座,但几经黄河水患,已淹没无迹。清光绪九年《利津县志》对这7座
古桥记载如下:
杨惠桥位于利津县城南门外,明知县杨启芳建。康熙十一年重修。
夹河桥位于县城东北3里,久废。
普济桥雍正三年重修,有碣。
登云桥位于西门外,雍正四年建,有碣。
通济桥位于西门外,乾隆三十五年知县程士范捐建。
悦来桥位于淄脉沟上,乾隆四年建。
安澜桥位于西关外,咸丰元年郡庠士麟阁建。
清代时,桥梁修建有官修和捐修之分。官修由地方官查报奉销;捐修由
地方官造册具奏,捐银米在一千两以上者,请旨建坊,给以“乐善好施”牌
匾,以资旌表。
当时利津知县程士范捐建独修登云桥受到人民的称赞,记入县志,后世
流芳。这一时期,东营市境内尚有其它桥梁,史家众说不一,遗址无考,从
略。
中华民国时期,因战事频起,桥梁建设受阻,当政者采取的政策是:凡
河底枯水能通车的,不修桥;旧桥虽损坏严重,但能通车的,尽量利用;河
流较大则修建漫水路、漫水桥涵或设渡口。
广饶县有8条河流,连同村头、路口共有桥梁57座,其中公路桥梁仅5座,
留有记载只有3座:淄河岔沟桥、东雷埠桥、高尔港桥,其修建年代不详。
这些桥低矮、狭窄,桥面一般在3.5~4米,载重能力为3~5吨。抗日战争时
期,为了抗战的需要,有的予以拆除,有的被炸毁。
民国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东营市境内共有渡口24个,重要的
渡口有:
宫家渡口位于利津县城南10公里南宋乡宫家村,属古渡。是东去广饶、
益都、潍坊等地必经之路。民国初期设摆渡3只,木帆船“雁尾”2只,日平
均渡马车30~50辆,旅客300多人。1938年黄河改道,该渡口废。1947年黄河
复归故道,渡运复航。
小街渡口位于垦利县董集乡小街村正西,亦古渡之一。1855年(清咸丰
五年),黄河夺大清河经此入海后,便设此渡口。1938年(民国27年),国
民党在花园口毁堤,黄河改道入淮,此河道一度成为清水河。1942年,日、
伪军屯驻利津县城,对垦利县进行扫荡,在此渡口造木桥1座,不久被八路
军清河部队炸毁。1944年初,利津县航运所在此又设2只木船摆渡。8月,八
路军解放利津县城,该渡口由渤海军区海防大队二中队接管。1947年,黄河
复归故道后,该渡口由“官渡”改为“民渡”,有木船2只。
刘家夹河渡口位于利津县城北4公里小刘家夹河村,对岸是垦利县胜利乡
驻地。渡口始建于1967年,由利津航运公司经营,属集体企业。1968年改建
为永久性石码头。1969年建造双身轮渡1艘,1970年正式投产,转为地方国营
企业。1985年拥有200吨级双身大轮渡2艘,100吨级趸船2只,拖头1艘。该渡
口是沟通垦禹公路跨越黄河的交通枢纽,也是东营市境内黄河段上较大渡口
之一。公司有职工46名,生产人员分2班次,一年四季昼夜渡运,日渡运能
力6 00个车次(汽车),高峰期达2000车次。
1992年9月8日,利津刘家夹河黄河浮桥建成通车。该浮桥位于利津镇马
夹河东端,全长325米,桥面宽7米,其中行车道宽4米,由20余艘新造87型双
体承压舟组成,能适应汽—15,履—40和挂—60等各种车辆昼夜通行。最大
载重量为55吨,黄河水超3000流量时即用轮渡,少于3000个流量启用浮桥,
均由渡运公司管理。
一号坝渡口位于垦利县城北约2.5公里,该渡口设于1855年(清咸丰五年),
主要使用木船摇桨摆渡,当时仅渡船2只,船工3~5人。1938年6月6日,国民
党政府为防日军南侵,于河南郑州花园口掘堤放水,黄河改行徐淮河道,垦
利境内黄河断流,此渡废。1947年黄河堵复,河水复归故道,重设一号坝渡
口。60年代后至1987年东营黄河大桥建成前,该渡口昼夜营运,为胜利油田
滨海一带的开发和东营市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纪冯渡口位于垦利县宁海乡纪冯村东北1公里处,是通往利津县夹河、
薛家等村的重要渡口,属长年渡。民国17年(1928年)黄河在纪家庄子决口
后,设此渡口,当时有摆渡木船2只,木帆船10只,均为“民办”渡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政府为了改善提高公路通行能力,本着先
求其通的原则,对桥梁亦逐步进行改造、修补、重建,适时配套,并修建了
一些半永久性木板桥。从50年代起,先后在垦禹路、利陈路、利富路、淄河
之上建造张窝桥、二十五户桥、皂北桥、阎家桥、汪二河桥、陈庄前桥、陈
家村东桥、东魏村桥、滩西村桥、太平庄桥、扈家滩桥、朱家漫水桥等木板
结构桥梁。
60年代起,木板桥废弃,新建的桥梁均为永久性桥梁。随着胜利油田的
开发建设,沥青路面的诞生,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的提高,桥梁下部
结构推广利用投资省、用料少、工期短、易于施工的大锅锥钻孔灌注桩。
1966~1967年,公路桥梁的上部结构开始采用钢筋混凝土T型梁二铰平
板拱,预应力混凝土芯板、肋拱、钢筋混凝土空心板、钢筋混凝土I型梁等一
些比较先进的新型上部结构。
1966年4月,在广饶县小清河北侧分洪河上建筑的分洪河桥其下部采用灌
注桩基础,上部为钢筋混凝土I型梁微弯板,这些新型桥梁设计的推广应用,
加快了建桥速度,降低了材料消耗,提高了经济效益。
1968年,第一座单孔跨径20米的双曲拱公路桥,在潍坊至博兴路上的广
饶县大王村落成。这种构造简单、取材方便、节省材料、施工迅速、技术易
于掌握、造价低廉的新型桥梁由此广为采用,对东营境内的桥梁建设起到了
推动作用。
1977~1983年,东营市公路桥梁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公路桥梁下部
结构继续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上部采用I型梁空心板、二铰平板拱、预应力
空心板和肋拱等多种新技术,漫水工程也由高桥代替,桥梁荷载等级亦由汽
—10,拖—13提高到汽—20以上。至1983年底,东营市境内共有公路桥梁190
座, 长5341.1米。其中大桥6座,长818.5米;中桥41座,长2128.6米;小桥
143座, 长2394.0米;涵洞1160道,长16169.2米,渡口由解放前的24个降为
17个。
建市后,公路事业的迅猛发展,使桥梁建设驶上了快车道。1984~1992
年,东营市公路桥梁建设主要集中在技术革新、引进新工艺和提高桥梁建设
质量上。1987年9月30日,东营市第一座正交异性板钢斜拉式桥,也是亚洲主
桥跨度最长的钢斜拉式大桥——胜利黄河大桥建成通车,从此“天堑变通途”。
1991年7月,东营市第一座风景桥——广利河大桥落成,开东营市建设风景桥
之先河,树风景桥之典范。
1993年以来,随着“海上山东”和“黄河三角洲开发与建设”两大跨世
纪工程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尤其是东营市“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重
大战略决策的成功实施及“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的快速建设,给东营市的
公路、桥梁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提高设计标准,改建危桥,加宽窄
桥,修建新桥,努力改善东营境内的交通网络,提高干线公路的整体通行能
力, 迎来了桥梁建设的黄金时期, 掀开了东营桥梁建设史上崭新的一页。
1993年10月,东营市第一座公路立交桥——井下立交桥竣工通车,拉开了东
营市建设立交桥的序幕。随后,孤岛、马场、集贤、广饶、胜利、李庄、大
王等大型立交桥相继竣工。2001年,东营市首次采用BOT模式投资建设的利
津黄河公路大桥建成通车。既缓解了胜利黄河大桥的交通压力,又打开了东
营的西大门,成为黄河三角洲两座最主要的城市——东营、滨州之间的一条
最便捷的通道。2002年8月30日,东营市第一座公铁立交桥——张东铁路分离
立交桥竣工通车。作为国家规划的“纵四(天津—汕尾)”、“横四(乌海
—威海)”重点公路网及山东省“五纵连四横,一环绕山东(环渤海高速公
路)”综合运输网主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东营市第一座预应力混凝土刚构
—连续组合梁桥——东营黄河公路大桥,正在紧张有序地施工中,预计2005
年上半年竣工通车。通车后,将使胶东半岛、黄河三角洲与京津唐地区的联
系更加便捷、紧密,成为黄河三角洲上的一个重要枢纽。
至2002年底, 全市干线公路共有桥梁21540.7米/323座。 其中特大桥
6834.5米/3座(不包括在建的东营黄河公路大桥) ;大桥5352米/27座;中桥
5608.7米/104座;小桥3745.8米/187座;涵洞35137.6米/1262道;倒虹吸742.4
米/34处;漫水工程1570.3米/2处;公路与铁路立交桥980米/1处;公路与公路
立交桥1071.2米/19座(其中互通式立交桥455.4米/10座)。所有桥梁全部为
永久性桥梁,设计荷载全部达汽—20以上,技术状况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