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济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8&rec=77&run=13

本市境内的经济林,主体是果树类。果树栽培在东营市历史悠久。早在明代,
广饶、垦利、利津等地的居民就在房前屋后或沙滩河地栽植桃树、杏树、枣树等果
树,因受自然条件制约,只是零星或小片分布,大片果林很少见。在抗日战争时期,
果树曾遭毁灭性的破坏。20世纪40年代,垦利县永安至刘家坨子之间,广植桃园、
杏园延及成片,但形不成果园,且管理粗放,产量很低。建国以后,政府重视经济
林建设,建立健全果树生产的领导和科研机构,推广新技术,引进一些苹果、梨、
葡萄、桃等良种。1956年,在政府的倡导下,广饶县和东营区建起了第一批果园和
园艺场,此后,果园建设陆续在全市展开,掀起了林果生产建设的高潮。1958年,
在“共产风”、“平调风”影响下,滥伐树木,用于大炼钢铁,果树资源遭受破坏。
1964年后,通过落实林业政策,果树生产逐步恢复。“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林果
生产再次遭到破坏。1971年后,随着平原绿化的兴起,东营市的经济林建设由恢复
转向快速发展。
建市初期,东营市果树面积960公顷,果园385处,仅相当于先进地市一个乡镇
的面积,且分布零散,树种单一,品种老化,大部分为20世纪60~70年代栽植的品
种, 加之栽培管理技术落后,产量低而不稳,经济效益极低,年果品总产为470万
公斤,果品产值480万元,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3%,全市人均占有果品3.3公斤。到
2002年,全市经济林面积22613.3公顷,果品总产6119.19万公斤,产值1.20亿元,
全市人均占有果品34.1公斤, 分别为建市初的2 4.2倍、13倍、25倍和10.3倍。全
市经济林中冬枣栽培面积最大,共11886.7公顷,占经济林总面积的52.6%;苹果、
梨、桃、葡萄、杏、桑等共计10720公顷,占47.4%。
全市经济林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酝酿准备阶段(1983~1985年)
建市以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把发展以林果业为主的经济林生产作为调整农
村产业结构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1983年,拟定全市经济林近期发展规划。对(全市385处)85%以上果园实行不
同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果园专业户发展到172户,其它多为联产和专业队(组)
承包,承包期5~10年的有95处,10~30年的53处,30年以上的2处,其它为3~5年。
科技干部推行技术承包,形式为单项承包和产前产后的服务性承包,并建立果树交
流网20个,果品产量和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如垦利县农业局果树站承包的十
三村大队果园2.67公顷,产量由1982年的1万公斤提高到1983年的7.5万公斤,且好
果率在80%以上。 1984年,为摸清全市果园现状,正确指导以后的果树生产,在全
市开展了果树资源普查。调查统计显示,经济林树种有银杏、核桃、无花果、山楂、
梨、苹果、杏、桃、枣、葡萄、沙棘、柿树、君迁子、枸杞、宁夏枸杞、桑、杜仲、
樱桃、花椒、香椿、文冠果、石榴等。全市栽培、半栽培及野生经济林资源共有34
个种或变种, 分10科19个属,160多个品种和类型。其中,分布最广、栽培最多的
为蔷薇科苹果属, 共6个种或类型,70多个品种或品系,用于果品生产、观赏或砧
木。全市经济林品种用于生产的主栽品种比较集中,仅有20余个,主栽品种苹果为
富士系及元帅系,梨为鸭梨、长把梨,葡萄为巨峰、玫瑰香、龙眼,枣为金丝小枣。
经济林主栽树种中优良品种率为90%以上。同时,进一步完善落实果树生产责任制,
针对一些地方群众思想认识不足,出现毁园种棉、种粮的现象,全市果品经营部门
和林业部门积极配合,采取必要措施,扭转了果品生产经营的被动局面。是年,全
市果园面积833.3公顷,其中苹果676.7公顷,梨86公顷,桃20公顷,葡萄22公顷,
成片枣林14公顷,山楂2公顷,核桃0.67公顷,果品总产量476.905万公斤。1985年,
全市经济林管理体制基本理顺,市林业局设果蚕技术指导站,各县区先后成立果树
站或林果业务站,主要乡镇配备林果专业技术人员。政府及主管部门,通过舆论宣
传、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培训,为经济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快速发展阶段(1986~1993年)
1986年起,经济林生产开始快速发展。果品市场的放开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使果品价格尤其是苹果价格持续上涨,成为各级政府组织发展林果生产的动力,特
别是一些乡镇的主要领导,把发展林果业当做振兴本地经济的大事来抓。全市建起
3个千亩葡萄园和1500亩的耿井林果场,积极筹建4个万亩果树片:花官乡万亩梨、
六户万亩果园、虎滩万亩梨枣、大王万亩经济林,逐步形成了以西营乡、花官乡、
六户镇、 龙居乡、陈官镇为中心的6个果品生产基地。“要想富,种果树”,成为
深入人心的口号。1988年,全市经济林面积突破10万亩大关,果品总产1050万公斤,
产值达1000万元。1989年,随着果树生产地发展,全市果园面积迅速扩大,为了切
实摸清家底,市财政局、市林业局、市土地局联合,组成普查办公室,对全市果园
进行了普查,协调各县区成立普查小组,对全市果园进行逐块丈量调查,仔细认真
登记。落实面积、树种、品种、树龄及管理状况。通过这次调查,掌握了全市果园
面积、产量、分布等准确数据,落实了权属,弄清了果树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
障碍,并对所有果园颁发《果园使用证书》,并酝酿成立县区果树生产者协会。在
此基础上,全市推出了果园规范化管理,即通过制定规范化的技术标准,规范化的
管理程序和规范化的管理办法,使得技术措施既清晰明了又简单易行,便于群众接
受,同时加强对果园的监督管理,使果树生产步入法制化轨道。为切实把这一工作
做好,及时总结推广河口区和广饶县大王镇的经验,督促各县区制定规范化管理办
法,并督促实施。果园规范化管理在全市的逐步推开,彻底杜绝了掠夺式的生产方
式, 促进了全市果树生产水平的提高,全市有9个样板园被评为“省级样板园”。
从1990年起,为唤醒全市果农的质量意识,掀起重质量抓管理的热潮,在市财政局
的大力支持下,连续举办3届东营市优质果品评选活动,共评选出优质果品近百个,
在全市大张旗鼓地予以表彰,产生了良好的效果。1993年,果树生产有了很大发展,
果树面积由建市初的960公顷发展到11600公顷, 果品产量由470万公斤增长到2500
万公斤, 人均占有果品15.6公斤,在树种结构中,苹果面积12246.7公顷,梨树面
积360公顷, 桃树面积200公顷,葡萄面积213.3公顷,山楂、杏、李子、枣等小杂
果面积173.3公顷,面积和产量分别是建市初期的20倍和5.3倍,新品种面积占果园
面积的80%以上。 1986~1993年, 新增果树面积10533.3公顷, 平均每年增长近
1333.3公顷。栽植树种90.2%为苹果,形成苹果一枝独秀的格局。果树生产的快速
发展,加快了优化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步伐,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一大批农民
通过这条途径脱贫致富。广饶县的西营乡、花园乡、花官乡,东营区的龙居乡,垦
利县的建林乡,利津县的陈庄镇、虎滩乡,河口区的义和镇等乡镇,栽植果树面积
都在5000亩以上,有的乡镇超过万亩,林果业成为这些乡镇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
这一时期,是经济林发展最快的时期,尤其1990~1993年苹果有显著增加,成
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支柱产业。但是此期林果业发展也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是发
展过快,盲目性较大,从众心理明显,导致树种单一,一些果树栽植质量不高,树
种品种不对路,管理粗放等,为林果业健康发展留下隐患。
结构调整阶段(1994~1997年)
1994年起,市场出现较大范围的果品积压,东营市的果品总产量达到3700万公
斤,出现滞销现象,果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对林果生产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 为适应这种新形势,对经济林生产进行战略性和结构性的调整。 (1) 控制
“苹果热”,不再提倡大规模发展苹果,林果生产的工作重点放到现有果园的更新
改造上。(2) 调整经济林内部结构,发展特色树种。在全面分析东营市实际和果品
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五三二”的结构比例,即在全部经济林树种中,苹果
占50%左右, 枣树及其它干杂果占30%,其它树种占20%。1994年起,在东营区的龙
居乡、 史口乡、西范乡和垦利县的胜利乡、董集乡等地规划发展桑园,东营区200
公顷桑园试点成功,实现当年植桑,当年养蚕,当年有效益, 使桑蚕生产在东营市
有了新的突破。至1995年,已建成面积800公顷的桑蚕生产基地,年产蚕茧2.8万公
斤, 产值30多万元。 同时, 大力提倡枣粮间作, 1995年底已建设枣粮间作面积
6666.7公顷, 拟在“九五”末达到33333.3公顷,建成省级小枣生产基地。广饶县
在赴临沂郯城后,引进银杏二级育苗50万余株,建立银杏丰产园6.67公顷,银杏生
产在东营市实现零的突破。利津县的梨树、枸杞等经济林栽培也有新突破。苹果的
比例已由年初的90.1%降至78.5%。通过努力,全市的经济林生产布局渐趋合理,形
成了以小清河以南地区、城郊四周、黄河两岸和黄河故道区为主的四大果品生产基
地。逐渐形成了小清河南优质苹果、东营区和垦利县的桑蚕、河口区的枣树等特色
经济林基地,并已具备相当的生产规模,其中广饶县的苹果、河口区的枣粮间作被
确定为山东省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各地的经济林逐渐步入特色化、集约化、规范化
发展的轨道。(3)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管理水平。1994年后,加快良种推广更新和
优质高产新技术的推广,注重从内涵上发展经济林生产。重点推广果树丰产优质栽
培技术、果园更新改造技术等,加大技术培训的力度,使果园管理粗放的现象得到
改善。经济林的发展开始向多元化、优质化、注重适应市场的方向发展。
1996年起,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经济林生产,建立市级领导干部示范园143
处,在市级领导干部示范园的带动下,全市建成了市、县、乡三级优质果品生产示
范园16处, 面积2206.67公顷。为充分发挥示范点的示范典型作用,市林业局果蚕
站协助各示范点分别制定发展规划和技术规程,大力推行制度化培训和规范化管理,
引进推广一批新技术,提高果树生产的技术含量,示范点工作在全市产生了明显的
效果, 有效地带动了周围地区经济林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 全市开展为期3年的
“果树科技、质量、效益年”活动,通过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活动,采取一些行
之有效的措施,在全市形成抓科技、重质量、增效益的良好风气,促进果树生产向
高层次健康发展。在“科技、质量、效益年活动”和领导干部示范园的带动下,全
市新增8个高效经济林示范园和1个规范化管理示范乡镇。全市果园管理达到二级果
园管理水平,平均好果率较往年提高10个百分点。在1997年11月山东省经济林协会
举办的“全省经济林名特优果品鉴评暨贸易洽谈会” 上,东营市参展果品获金奖1
个、 银奖5个。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全市果树生产以产量为核心向以质量和效益为
核心的转变,实现了果树生产的良性循环。同时,在全市大力实施枣粮间作工程,
1996年发展6666.67公顷,植树150万株。1997年,全市经济林总面积为1.67万公顷,
果品总产5147.3万公斤,经济林总产值6600余万元。
经过3年的调整,全市的果树生产区域布局渐趋合理,树种、品种结构不断优化,
初步实现了由注重面积扩张转入注重结构调整、单产提高和质量改善,由数量扩展
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使全市的果树生产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稳步发展阶段(1998~2003年)
1998年,调整经济林比重,实施经济林、生态林并重发展;把枣粮间作调整为
冬枣、冬雪蜜桃密植园建设,实现三大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并举。
市委、市政府加大桑蚕业发展力度,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生产,确定14个
桑园建设重点乡镇,即广饶县的丁庄镇、陈官乡,利津县的利津镇、盐窝镇,垦利
县的垦利镇、董集乡、胜利乡、建林乡、郝家镇、宁海乡,东营区的龙居乡、西范
乡,河口区的义和镇、太平乡。全年发展桑园近2000公顷,蚕茧收购2108担,增长
67.8%,农民增收207万元,地方农业特产税增收17万元。还建设4个万亩经济林密
植园基地,即龙居乡万亩桑园、丁庄镇万亩冬枣园、义和镇万亩冬枣园、西宋乡万
亩蜜桃园,经济林实现了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经济林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1999年全市林业发展坚持“两个调整”,即逐步调整生态林和经济林发展比例,
实施两林并重发展;逐步调整经济林内部结构,制定了稳定果园面积、适当发展桑
蚕、重点发展以冬枣为主的小杂果的规划,在全市掀起了发展冬枣的高潮。市委、
市政府也把冬枣业确定为“五个一工程 (即全市大农业的第一位产业,当前农村工
作的第一位任务,要作为行政一把手工程,实行一票否决,要达到一流水平) ”。
计划到2003年全市冬枣密植园达到2万公顷,到2005年全市冬枣密植园突破3.3万公
顷,把冬枣业建成东营市的一大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为给东营枣业发展提供切实
的技术保障,建立市级、县级枣业研究机构各一处,并投资60多万元建成了东营市
枣树组培中心。在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全市15个农业高科技样板园中,经济林占了
4个, 即东营区龙居乡万亩桑园样板园、河口区义和镇万亩冬枣样板园、广饶县丁
庄镇万亩冬枣样板园、垦利县西宋乡万亩冬雪蜜桃样板园。并被纳入市政府的督查
项目。为科学指导果品生产,根据市政府领导的指示精神,市局果蚕站组织各县区
林果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市的果园经营状况进行全面彻底普查。比较准确地掌握了
全市现有果园的面积、树种品种结构及经营状况,找出了果树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
不足,为今后的工作理清了思路,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是年,全市经济林
总面积达到13140公顷, 其中果园面积9453.3公顷,果品产量6100万公斤;桑园面
积3633.3公顷, 养蚕6.38万张,产茧22.5万公斤,实现产值25.95万元。完成果园
规范化管理4666.7公顷,高科技改造1333.3公顷。
2000年,全市经济林管理水平、产量、质量和效益都有进一步提高。市委、市
政府把经济林确定为市五大主导产业之一,把冬枣、桑蚕、蜜桃及其它优质杂果作
为经济林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在全市,引进凯特杏、金太阳杏、新世纪杏、莱西
金杏、水晶梨、黄金梨、秋黑葡萄、沂蒙红石榴、山东梨枣、黑核桃等各类名特优
新经济林良种30多个, 并建立8处良种资源圃,为全面实现经济林良种化奠定了基
础。果树设施栽培也发展迅速,新建桃、杏、葡萄等各类果树设施栽培大棚150个,
大棚总数达到200个, 总面积达到23.3公顷,成为本市经济林新的经济增长点。为
鼓励群众发展冬枣, 各县区都制定了优惠政策,如河口区连续三年每年投入100万
元,每栽植一株冬枣补助3元,每育一株冬枣苗补助1元,土地承包期一定30年不变,
允许继承和转让等。 是年, 全市经济林总面积达到12426.7公顷, 其中果园面积
9810公顷,果品产量6200万公斤;桑园面积3206.7公顷,冬枣面积已达3266.7公顷,
其中连片20 0公顷以上的冬枣园5个, 冬枣业在本市已初具雏形。冬枣、桑蚕等一
大批优质、高效产业的迅速发展,进一步优化了经济林产业结构,提高了经济效益。
随着苹果市场的持续低靡,一半以上的苹果园在近年来遭到砍伐。2001年苹果
在总面积中所占比例由原先的近75%,下降到34.5%,而一些特色果品如桃、冬枣
等,面积有了大幅度的上升,其中冬枣在总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达到27.5%,并
呈现继续上升趋势。全市果树树种结构比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推动了全市果树生
产的战略转型,使经济林生产逐步摆脱以往一窝蜂盲目发展的状况,开始步入特色
化、规范化良性发展的轨道。
在果树生产的发展过程中,为使全市果树生产整体推进,市县乡三级分别建立
科技示范园,技术推广由以往单纯以指导为主,变成示范与指导相结合,产生了良
好的效果。在生产中,探索出了“上枣下苗”、“上枣下菜”、“上枣下花生”等
种植模式。并用了2~3年的时间,对果园中的劣质品种分类逐步进行了更新。是年,
全市经济林总面积17700公顷, 其中苹果3940公顷,梨360公顷,葡萄300公顷,桃
1040公顷, 枣7366.7公顷,桑园4000公顷,其它640公顷。果品总产达到5723.4万
公斤,产鲜茧101万公斤。
2002年,果树生产经受了春冻秋旱等多次自然灾害及蚕茧价格下降等市场动荡,
但由于加强了综合管理,特别是通过实施名牌战略,推行果品的标准化生产,经济
林生产保持了健康稳定的发展势头,在质与量两个方面都有了较大提高。近几年,
由于在经济林发展中注重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坚持科学规划、规模发展,并
根据东营的区位和立地条件,确定了以冬枣、桑蚕为主,突出杂果类发展,丰富品
种资源,提高果品质量的发展战略,推动了全市果树生产的战略转型,走基地化、
特色化、优质化的发展道路。从经济林统计情况可以看出,结构调整成效明显,苹
果的总面积继续呈下降趋势,桃、葡萄等杂果类面积呈现持续增长态势,而特色果
品如桃、冬枣的种植面积则大幅上升,全市的果树树种比例结构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树种结构日趋合理,初步形成了河口区的冬枣、垦利县西宋的蜜桃、东营区龙居的
桑蚕、广饶县稻庄的保护地草莓、利津县葡萄的区域化布局。特色化发展、多样化
布局、优质化生产的格局已初步形成。近几年,全市冬枣、桑蚕产业有了长足发展,
面积、产量均实现较大突破。为保证两大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高果品、蚕茧的质
量水平, 增强市场竟争能力,2002年,在全市大力推行冬枣标准化生产,确立了8
个市级冬枣标准化生产示范园, 并对2公顷以上冬枣园建立专门档案,给予重点指
导,示范带动全面工作;在大力发展产业基地的同时,积极培植扶持河口区“冬映
红”冬枣生产者协会、冬映红枣业、黄河丝绸等一批林业产业龙头企业,形成了龙
头企业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链条,有力地带动了全市林果、桑蚕产业的稳定
发展。至此,全市经济林产业化发展格局已具雏形。全市经济林总面积达到2.13万
公顷,其中冬枣1.09万公顷,苹果3433.3公顷,梨373.3公顷,葡萄346.7公顷,桃
1046.7公顷, 桑园4746.7公顷,其它393.3公顷。其中,2002年新发展经济林5758
公顷, 其中冬枣3820.7公顷, 桑园1669.3公顷, 苹果108公顷,梨3.73公顷,桃
90.7公顷, 葡萄59.3公顷,杏6.67公顷。2002年全市果品总产量6119.19万公斤,
其中冬枣150.95万公斤。全市共养蚕35214张。经济林生产实现总产值1.20亿元。
2003年,全市经济林以冬枣和桑蚕生产为重点,以产业的调整和完善为核心,
以提高管理水平为突破口,努力实现全市经济林产业整体效益的提高和产业关系的
理顺。为加速扩展冬枣产业的生产规模,拉伸产业链条,健全产业管理和服务体系,
提高管理质量和产业效益,推动全市冬枣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在全市开
展了冬枣质量效益年活动, 确立了8个冬枣科技示范园,旨在提高全社会的质量和
效益意识,并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全面提高冬枣园管理水平,增加经济效益,掀起
抓管理、提质量、增效益、促发展的热潮。为全面掌握冬枣产业现状,市林业局成
立冬枣资源普查办公室,于5月20日至6月20日,在全市进行冬枣资源普查。通过普
查,彻底摸清了全市冬枣资源的分布情况,并将资源分布情况登记到村、到户、到
地块,分级建档、分类立卡,所有数据经核实后输入微机,建立资源信息库,实行
动态管理,为产业规划和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1998年到2003年,全市的经济林保持着稳定发展的态势。尤其是冬枣产业经过
几年的发展,从无到有,生产规模逐步扩大,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基地化、标准化
进程开始起步,正逐渐成为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主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