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桑园及其分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8&rec=122&run=13

一、发展概况
据《广饶县志》记载,清代及民国初期,广饶县是蚕茧重要产地,植桑较多。
1922年,全县有桑树20余万株,主要分布于淄河沿岸村庄,树种多为鲁桑。后因茧
价跌落,大部分桑园被毁,改种其它作物。1934年,全县桑树降至14万余株,年产
蚕茧由民国初期7.5万公斤降至2万公斤。抗日战争时期,蚕桑业濒临绝境。1975年
开始回升。1979年,全县桑园面积80公顷,年产蚕茧7850公斤。1981年,由于蚕茧
收购价低, 群众毁桑种粮,桑园面积急剧减少。1985年,全县仅有桑园1.2公顷,
蚕业停顿,桑树多作条用。
1994年,东营市对农业种植结构进行调整。根据东营市的实际情况,通过广泛
调查, 理性思考,决定在全市发展桑蚕业。东营区龙居乡谢何村当年投资8万元,
购买湖桑苗50万株,发展33.3公顷桑园,成功实现当年植桑,当年养蚕,当年收益,
使桑蚕生产在东营市有了新的突破。以此为契机,市政府加大桑蚕发展力度,制定
一系列相关扶持政策, 在全市掀起种桑养蚕的高潮。 至1995年,全市已建成面积
800公顷的桑蚕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东营区、广饶县、垦利县等地,年产蚕茧2.8
万公斤, 产值30多万元。 1996年,桑园面积扩大,蚕茧产量明显提高,产量达到
4.17万公斤,实现收入近60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1998年,全市进行了大规模的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市委书记国家森带领各县区书记到全省各地对农业产业进行考
察。在考察日照市等地的桑蚕生产发展情况后,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将桑蚕业
列为全市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之一,进行大力发展,市委、市政府制定一系列优惠
政策鼓励生产,并确定14个桑园建设重点乡镇,它们是广饶县的丁庄镇、陈官乡,
利津县的利津镇、盐窝镇,垦利县的垦利镇、董集乡、胜利乡、建林乡、郝家镇、
宁海乡, 东营区的龙居乡、 西范乡,河口区的义和镇、太平乡。全年发展桑园近
2000公顷, 当年收购蚕茧2108担,比上年增长67.8%,农民增收207万元,地方农
业特产税增收17万元。
1999年,东营市加大桑蚕业的发展力度,并将发展桑蚕的任务纳入市政府政务
督查范围。在桑园建设过程中,东营市林业局强化措施,进行督导,各县区成立专
门领导小组,加强领导,确保了全年任务的顺利完成。至1999年底,桑园面积达到
3633.3公顷。东营区龙居乡成为全市最大的桑蚕业生产基地,其万亩桑园样板园成
为全市农业15个高科技样板园之一, 全乡有成龄桑园733.3公顷,全年养蚕4485.5
张, 产茧15.9万公斤,蚕农收入茧款228.6万元;乡财政收入特产税29万元,占全
乡财政收入的16.7%。
2000年,随着蚕茧价格的持续回升,各地发展桑蚕生产的积极性不断高涨,形
成了新一轮的桑蚕发展热潮。为提升效益,推动发展,各级林业部门加大技术推广
的力度。重点推广高产桑栽培技术、壮蚕省力化规模化少回育技术、稚蚕人工饲料
饲养技术及小蚕共育和大蚕稀放技术等,并通过政策宣讲、算帐对比、典型引路等
多种方式,引导蚕农改变传统生产模式,使大棚养蚕技术得到普遍推广,极大地提
高了养蚕水平,产茧率和好茧率有明显提高。是年,全市共新建养蚕大棚900多栋,
养蚕大棚总数达到1100多栋,增加效益2000多万元。至2000年底,全市桑园面积达
到3526.67公顷。
2001年,全市的桑蚕业已走出了以投入为主的初级阶段,进入了投资回报期,
桑蚕业成为富民强乡的支柱产业。全市建起了以东营区龙居乡等为代表的多个桑蚕
产业基地,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水平逐步提高。至2001年,全市桑园达到4600
公顷。
2002年,是丝绸形势最差的一年,受国内国际市场的影响,蚕茧处于20年来的
最低谷,加之持续的干旱少雨,蚕茧产量下降,桑蚕效益大幅度下滑,严重影响了
群众植桑养蚕积极性,部分地区甚至出现毁桑种粮、种棉的情况,桑蚕生产基础受
到严峻考验。针对这种情况,市林业局一方面下发紧急通知,协调各地采取措施制
止毁园弃园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加强了技术指导,提高蚕农的技术素质和桑园管
理水平,靠科技促发展,从管理要效益,同时协调有关部门建立风险补偿机制,稳
定蚕茧价格。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桑蚕生产逐步趋于稳定。是年,全市桑蚕面
积4733.3公顷。
2003年, 中国加入WTO以后,产品出口贸易壁垒逐渐消除,农产品将受到强有
力地冲击,而桑蚕茧在国际上是最具竞争力的农产品,发展桑蚕产业无疑是良好的
机遇。
二、主要发展措施
植桑养蚕既能为农民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又能产生显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是一项富民强乡壮财政的优质产业,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东营市桑蚕业
发展历史短暂,基础较为薄弱,但由于目标明确,措施得力,短短几年,就成为全
市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在农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发展中,
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广泛宣传发动。通过张贴标语、印发明白纸、广播电视宣传等形式,营造调
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桑蚕业的浓厚氛围。
2.加强领导。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实行层层包扶制度;加强技术指导,健全服
务网络,实行全过程服务;实行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奖惩,把桑蚕生产成效作为
考核各级干部工作、政绩的主要依据。
3.政策拉动。通过签订承包合同,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实行奖励等一系列优惠
政策,激发群众的积极性。2001年全市以养蚕大棚建设为重点,带动桑蚕业发展。
各县区层层分解任务, 严格工作责任制,狠抓落实。市政府拨款140多万元予以扶
持,各县区有关乡镇也制定了扶持政策措施。垦利县、河口区政府和建棚乡镇,对
大棚建设分别补助2.5元/平方米,并先期兑付一半;利津县为建棚户贷款60万元,
并对每个大棚给予600~1000元的补助;东营区政府拨款30万元支持养蚕大棚建设。
在大棚建设中,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图纸、统一建设、统一验收、统一补贴,努力
加快建设步伐。
4.典型带动。在全市扶持发展东营区龙居乡陈家村、常家村等一批有说服力的
专业村和专业户;同时组织到泰安市实地参观,学习借鉴“桑套桑”新技术和“3+
1”大棚养蚕模式。
5. 科技牵动。在桑园管理上实行“十统一”(统一时间定干、统一浇水施肥、
统一划锄灭荒、统一补植压条、统一疏枝剪梢、统一冬耕培土、统一打药治虫、统
一夏伐夏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检查验收) ,在养蚕过程中实行“五统一” (统
一购进蚕种、统一小蚕共育、统一养蚕室开后窗、统一消毒防病、统一使用方格簇),
在小蚕共育时实行“三专”(专具、专室、专人管理)模式,积极推广使用新品种、
新技术,举办各种形式的科技培训班,科技增效成绩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