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黄河三角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5&rec=9&run=13

第二节 黄河三角洲

三角洲演变
黄河三角洲是以巨量泥沙堆积在入海口附近而形成的扇面状陆地。对其扇面范围
和顶点位置有不同解释。史前时期的黄河下游即以河南省孟津为顶点,在北至天津大
沽口、南至淮河入海处的广袤地带纵横奔流,迁徙无定,波及冀、鲁、豫、皖、苏五
省20多万平方公里。因多次改道迁徙和频繁决溢沉积塑造的广大地区,称古代三角洲。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由山东利津入海,又塑造出一个小范围的三角
洲,即利津县城以东黄河口部分地区。清末至民国时期,以利津宁海(今垦利)为顶点,
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支脉沟(南旺河)口的扇状地带称近代黄河三角洲,至1984年面积
已逾6000平方公里。

近代黄河三角洲各类土地面积表
表1-11
┌────────────┬──────────────┐
│ │ 所占面积 │
│ 土地类型 ├────┬───┬─────┤
│ │平方公里│ 万亩 │占三角洲% │
├────────────┼────┼───┼─────┤
│一、耕地(旱田、水浇田、 │2276.5 │341.5 │36.0 │
│稻田) │ │ │ │
├────────────┼────┼───┼─────┤
│二、荒地(草荒、裸荒地) │1416.6 │212.5 │22.4 │
├────────────┼────┼───┼─────┤
│三、林地 │67.0 │10.0 │1.1 │
├────────────┼────┼───┼─────┤
│四、芦苇、黄须菜 │76.4 │11.5 │1.2 │
├────────────┼────┼───┼─────┤
│五、水体 │273.7 │41.0 │4.3 │
├────────────┼────┼───┼─────┤
│其中:水库、河流 │240.1 │36.0 │3.8 │
├────────────┼────┼───┼─────┤
│盐田、养殖水面 │33.6 │5.0 │0.5 │
├────────────┼────┼───┼─────┤
│六、滩涂 │1555.0 │233.2 │24.6 │
├────────────┼────┼───┼─────┤
│七、居民地 │173.2 │26.0 │2.7 │
├────────────┼────┼───┼─────┤
│八、工业(石油)用地 │216.1 │32.4 │3.4 │
├────────────┼────┼───┼─────┤
│合计 │6328.2 │949.1 │100 │
└────────────┴────┴───┴─────┘

建国后,河口地区经济开发逐步加快。在人为控制下将河道摆动顶点移至垦利渔
洼(左岸利津四段村)附近,北至挑河,南至宋春荣沟之间的三角洲扇形面积约2800平
方公里,称现代黄河三角洲。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88年,东营市开始酝酿建设自然保护区。1990年12月21日,东营市人民政府批
准建立“黄河三角洲市级自然保护区”。1991年11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黄
河三角洲省级自然保护区” 。1992年10月,国务院以国函[1992]166号文批准成立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河入海口两侧新淤地带,地理坐标为:北纬
37°40′~38°10′,东经118°41′~119°16′。总面积为15.3万公顷,其中,核
心区面积7.9万公顷, 缓冲面积1.1万公顷,实验区面积6.3万公顷。该保护区是东北
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越冬栖息和繁殖地”,是全国最大的
河口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是世界范围内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范例。
区内分布各种野生动物达1524种, 其中,海洋性水生动物418种,属国家重点保
护的有江豚、宽喙海豚、斑海豹、小须鲸、伪虎鲸5种;淡水鱼类108种,属国家重点
保护的有达氏鲟、白鲟、松江鲈3种;鸟类达265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丹顶鹤、白
头鹤、 白鹳、金雕、大鸨、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等7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灰鹤、
大天鹅、鸳鸯等33种。世界上存量极少的稀有鸟类黑嘴鸥,自然保护区内有较多分布。
区内植物393种, 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濒危植物野大豆分布广泛,天然苇荡3277 2
公顷,天然草场18143公顷,天然实生树林675公顷,天然柽柳灌木林8126公顷,人工
刺槐林5603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