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上农下渔”农业开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5&rec=44&run=13

第二节 “上农下渔”农业开发

1993年利津县汀河乡(今汀罗镇)前邵村根据荒碱地多的特点,探索出一条改造利
用荒碱地的渔农开发新路子。当年将村中317亩荒碱地按“上农下渔”模式开发,挖
出鱼池,建成台田。1994年夏,在水池里养鱼,台田上种棉花、水稻、杂粮等农作物
,池上、池下收入相当可观。这一典型的出现,引起中共利津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
视,在全县大力推广,有计划、有步骤地大面积铺开。
“上农下渔”综合开发即以渔改碱,挖塘抬田,对盐碱地进行综合开发:在田面
上种粮、棉、桑、果、菜等农作物;在池塘内发展水产养殖,渠边种稻、藕,路边建
林网。其开发标准为:一组开发区块为20亩(1.33公顷),其中稻田3亩、池塘7亩、台
田10亩,台田外侧挖1条渗碱沟。1996年,全市“上农下渔”开发从试验示范阶段转
向大规模开发阶段,全年开发面积1333.33公顷。
1997年,全市“上农下渔”开发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模式、统一开发、统一承包
、统一组织验收。全年建成沟渠路218条、192.6公里,搬运土方1400万立方米,
挖池塘549个,423个承包户承包了587组土地;全年新开发1600公顷,其中有台田60
0公顷、池塘466.67公顷、藕田233.33公顷、稻田300公顷,创产值6000多万元,每亩
最高平均综合效益2600元。1997年6月,全省沿黄(河)地区“上农下渔”综合开发现
场会在东营召开,副省长邵桂芳对这一开发模式给予充分肯定。“上农下渔”被省政
府确立为“东营模式”在全省推广。
1998年利津县汀罗镇的任玉增,放养名特优鱼、虾蟹140亩净水面,种植台田14
0亩。当年共收获罗非鱼2.5万公斤、淡水白鲳2.75万公斤、其他成鱼0.25万公斤、罗
氏沼虾0.12万公斤,养殖实现销售收入78.5万元;台田上种植棉花、花生、大豆等,
收入4.2万元;鱼池台田实现销售收入82.7万元,纯收入39.1万元,上缴农业特产税
7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农业生产个体大户。利津县明集乡赵家村农家女孙光美,投
资65.66万元,买断本村245亩荒碱地30年的使用权,搞“上农下渔”开发,当年收入
达10多万元。
1998年,全市“上农下渔”开发模式由台田、鱼池二元结构,发展到台田、鱼池
、藕池三元结构和台田、鱼池、藕池、大棚四元结构。同时,传统的投入模式被突破
,政府搭架子,群众挖塘筑田,由政府催着农民开发变为农民催着政府开发。至199
8年底,全市“上农下渔”开发面积增至5333.33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