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河口区水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4&rec=210&run=13

第二章 河口区水利

河口区位于东营市最北部,濒临渤海,东南与垦利县毗邻,南与利津县相邻,西与滨
州市沾化县接壤。1983年10月东营市成立,设置河口区,所辖新户、太平、义和、四
扣、 六合5个公社及河口、孤岛2个办事处,暂由利津县代管;1984年1月12日,东营
市正式公布河口区党政领导机构。 2002年河口区辖新户、太平、六合3个乡,义和、
孤岛、 仙河3个镇及河口街道办事处,土地面积2365平方千米。土地为退海之地,地
势低洼,多为盐碱荒滩,地下无淡水,惟一的淡水资源是引黄。气候属暖温带半干旱
季风气候区,降雨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自古以来即为水旱灾害频发区,亦为
风暴潮多发区。
建国以前,经济贫穷,技术落后,对水旱灾害和风暴海潮灾无力进行有效的防御
和治理。大旱之年,赤地千里,颗粒无收,人食草木;洪涝之时,一片汪洋,无异江
河,禾庐皆毁;潮涨海溢,人畜伤亡,田成斥卤;即使旱涝适宜,正常年景,也受盐
碱之害,收获甚微,困及民生。
新中国成立后,河口人民进行长期的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作为海河流域的治理区
域,进行旱涝碱综合治理。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大面积开挖深沟台田;70年代开
挖深沟大河,逐渐形成根治涝、碱的排水体系。河口区境内自西向东开挖马新河、沾
利河、草桥沟、挑河等跨县区独流入海的排涝河道。随着工程配套水平的不断提高,
水旱灾害得到有效控制,盐碱荒地得到根本性的治理,群众得以安居乐业,生产生活
水平有了历史性的提高。
1984年以来,河口区的水利建设,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4~1989年以引为主,旱涝兼治。1985年油地双方共同投资建成河
王渠。成为六合、四扣、义和、太平、新户四乡一镇的惟一引水渠道。但该渠道引水
能力小,水源不足。1987年,区政府为弥补这一缺陷,又开挖“北水源”引水渠,自
草桥沟下游将水调入四扣、 太平、新户3个乡。1989年,为扩大引水能力,经利津县
同意开挖虎滩干渠, 形成河口中心地带的又一引水渠道。这一阶段,河口区已在4条
独流入海河道下游建起拦河闸,截留上游更多的淡水。全区年引水量平均3000万立方
米,有效灌溉面积5000公顷。
第二阶段:1990~1997年大引大蓄阶段。1990年冬,王庄引黄灌区二干修至河口
境内,年引水量猛增到8000万立方米。引水工程比较完善后,河口区共建成平原水库
80座, 设计库容6300万立方米。其中中型平原水库1座,设计库容1000万立方米;小
型平原水库小型水库79座,设计库容5300万立方米,加5条河道蓄水量1000万立方米,
地方蓄水能力达7300万立方米。
第三阶段:1998~2002年引、蓄、灌调整提高阶段。对王庄二干水系进行大规模
的科技改造。二干引水主渠衬砌,改建福祥泵站(现名河口泵站),开通六合乡境内的
王庄三干、 义和太平境内的义太支渠,使全区年引水量达到1.1亿立方米。这期间全
区发展节水灌溉3000公顷, 高产稳产田达9333.33公顷,有效灌溉面积达13333.33公
顷。全区设计蓄水能力达到2.1亿立方米(其中油田1.37亿立方) ,全区农业产业化调
整、区域化种植、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全面铺开,现代化农业的模式初步形成。全区
128个村6.5万农业人口全部实现自来水到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