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水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4&rec=10&run=13

第二章 水系

东营市成陆时间南北差异较大,南部广饶县境内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人居住,西部利
津县大约成陆于春秋战国时期,北部垦利县和河口区大部分地域系近代黄河泥沙造陆
所成,仅有百余年历史。
西汉以前,市境内古河道主要有漯水、济水,均在境内入海。当时,黄河三角洲
地域均在海水之中。海岸大致在今大山、明集、利津城、史口、辛店、支脉河口门一
线。利津城东南至上川之间有一自然海湾,漯水自西流入海湾。利津城西、城南、东
营区西南部为古陆地,汉代属青州部千乘郡漯沃县、蓼城县、琅槐县领地。济水在琅
槐县境入海。
伴随着黄河的迁徙,古河道发生演变或堙没。到唐朝,济水逐渐为清河所代替。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黄河脱离济水,夺大清河取下游故道向北迁移,至利津入
海。之后,齐王刘豫导泺水东行入济故道,即为小清河。明成化九年(1473年),为削
减小清河之洪水,支脉沟应运而生,即现在支脉河。
解放前,区域内无系统的排水体系,北部区域主要靠黄河故道及黄河决口流路刷
成的溜沟,南部靠小清河、支脉河及其支流。黄河决口、改道频繁,其他河道标准低,
排水不畅,洪涝灾害经常发生。
建国初,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兴水利、除水害,从预防大涝灾着眼,多次组织群众
疏挖河沟,排除洼地积水,但工程规模均较小。20世纪50年代,出现重灌轻排现象,
加重了内涝局面;60年代初,连续几年内涝,农业严重减产;至60年代中期,开始认
识到排水的重要性,大搞水利建设,对境内主要排水河道,连续进行大规模的开挖治
理;至70年代末,排水河道基本形成体系。
全市现行骨干排水河道30条(不含黄河。其中现有防洪功能河道8条,其余均为排
涝河道) ,包括流域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道26条和流域面积不足100平方千米的
城市规划防洪河道4条,形成完整的排水体系。详见表1-1和表1-2。
现行水系按流域划分,惟有黄河本身属黄河流域,其他河道以黄河为分界线,黄
河以北属海河流域,黄河以南属淮河流域。其中海河流域水系多为南北走向,由西向
东有潮河及其支流褚官河、太平河,马新河,沾利河,草桥沟,草桥沟东干流,挑河,
神仙沟及其支流新卫东河等10条河道;淮河流域水系多为东西走向,由南向北有小清
河及其支流淄河、阳河、泥河子、预备河,支脉河及其支流小河子、武家大沟、广蒲
河、五干排,广利河及其支流溢洪河、东营河、老广蒲河、五六干合排、六干排,永
丰河及其支流三排沟,张镇河和小岛河等20条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