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4&rec=1&run=13

综 述

东营市建市前,水利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生产低而不稳。1983年,全市粮食
总产44.61万吨, 农民人均纯收入290元,国内生产总值20.76亿元。建市之后,特别
是19 90年之后,东营市始终把水利作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命线”工程来抓,
水利实现跨跃式发展。 截止到2002年底,全市大中型工程引提黄河水能力达到514立
方米每秒; 引黄骨干渠道高标准衬砌长度超过220千米,年节水1.70亿立方米。建成
万亩以上灌区17个,设计引黄灌溉面积21.75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14.67万公顷;发
展田间节水灌溉面积6.63万公顷,其中高标准农田“三灌”面积达到1.57万公顷,年
节水0.58亿立方米; 建成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上水库658座,设计蓄水能力达到8.31亿
立方米;治理骨干排水河道30条,有效防洪除涝面积达到5363平方千米;城区河道综
合治理成效显著, 中心城水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市属大中型水利工程固定资产超过10
亿元, 有力地支撑和拉动了全市工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001年, 全市粮食总
产达到8 4.03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981元,全市国内生产总值501.50亿元,分别是
1983年的1.88倍、10.28倍和24.16倍。
黄河三角洲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巨大的开发潜力和飞快的发展速度,引起世人
瞩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把“黄河三角洲地区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作为支持《中国
二十一世纪议程》优选项目援助;国务院把东营市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九届全国人
大四次会议把“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列入国家“十五”计划;联合国工业
发展组织确认东营市为“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东营市委和市政府根据新的历史形
势和任务,提出到2010年,力争把黄河三角洲建成生态协调、环境优美、经济繁荣、
社会进步的新经济区。这一切,都离不开水利的保障作用--防洪安全保障和水资源供
应保障作用。“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
在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实践。

东营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地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东营市境内
流入渤海,地理位置为东经118°07'~119°10',北纬36°55'~38°10'。东、
北临渤海, 西与滨州市毗邻,南与淄博市、潍坊市接壤。南北最大纵距123千米,东
西最大横距74千米,总面积7923平方千米。市域南北陆域形成和建置时间迟早有较大
差异。 东营市建市前的历史主要沿广饶、利津和垦利等3县历史追溯。位于市域南部
的广饶县历史悠久,5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 置县;
位于市境西部的利津县于金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 以永利镇升置利津县;位于
市境北部的垦利县境大部系黄河新淤地,1943年在中共垦区抗日民主政权的基础上建
立垦利县。古老的黄河文明和源远流长的齐鲁文化在这里绵延不息,孕育了一代代黄
河口人,创造出灿烂的历史文化。
1961年4月,华北石油勘探处在原广饶县辛店公社东营村附近打成第一口勘探井-
-华八井,获日产8.1吨工业油流。从此,拉开华北石油会战的序幕。1962年9月23日,
在东营境内的营2井获日产555吨油流,为当时全国日产量最高的油井。为纪念打出这
一高产油井之日,胜利油田始称“九二三厂”。为适应胜利油田发展和开发建设黄河
三角洲的需要, 1982年8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请示成立省辖地级市--东营市,
同年11月10日国务院以[82] 国函字249号文件批复了省政府请示,划原惠民地区的
垦利、利津2县,广饶县的4个公社,沾化县的4个公社,博兴县的1个公社和3个大队,
成立省辖地级东营市。1983年8月30日,国务院以[83]国函字175号文件批复了山东
省政府请示,把广饶县划归东营市。1983年10月15日,召开东营市成立庆祝大会,东
营市委、市政府正式挂牌办公。
2001年底,东营市辖东营、河口2个区,广饶、利津、垦利3个县,23个镇、13个
乡、6个街道办事处,1774个村民委员会。人口173565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37585人。
东营市地处华北坳陷区之济阳坳陷东端,地层自老至新有太古界泰山岩群,古生
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和二叠系,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
系。小清河以南为山前平原,小清河以北为黄泛平原。地势沿黄河走向自西南向东北
倾斜。西南部最高高程为28米,东北部最低高程1米,自然比降为1/8000~1/12000;
西部最高高程为11米, 东部最低高程1米,自然比降为1/7000。黄河穿境而过,背河
方向近河高、 远河低, 背河自然比降为1/7000,河滩地高于背河地面2~4米,形成
“地上悬河”。全市主要地貌类型有缓岗、河滩高地、微斜平地、浅平洼地和海滩地。
东营市海岸线北自潮河东岸起,南至小清河北岸止,全长350千米。
东营市气候类型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早春冷
暖无常,常发生春旱;夏季炎热多雨,有时受台风侵袭;秋季气温下降,雨水骤减,
天高气爽;冬季天气干冷,寒风频吹,雨雪稀少。境内气温南北差异不明显。多年平
均气温12.8℃, 无霜期206天,≥10℃的积温约4300℃,可满足农作物的两年三熟。
年降水量550~600毫米,多集中在夏季,7~8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一半,且多
暴雨,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易形成旱、涝灾害。97%的区域面积地下水矿化度大于2.0
克/升, 不能饮用。小清河以南可利用地下水资源由于连年超采,已形成漏斗区,虽
然自2001年得到了有效控制, 但仍亟待引黄补源。 全市人均占有当地水资源量为
296.5立方米,分别占全国、全省人均占有量的11.0%、86.2%。全市90%以上的用水量
需要黄河供给,由于黄河来水逐年减少,且黄河来水时段不均,造成东营市水资源阶
段性缺乏。

回顾东营水利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之前。宋朝熙宁二年(1069年)皇帝颁布《农田利害条约》,鼓励
兴水利,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至南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年)在济南泺口筑下泺
堰,在清河之南开辟了小清河。明初小清河流域水患频繁,在永乐、成化、弘治、嘉
靖年间12次治理小清河,并在成化年间开挖支脉沟。光绪十七年(1891年)对支脉河裁
弯取直,展宽筑堤,基本形成了现代支脉河模样。清代,接着对小清河进行治理,尤
其是光绪十七、 十八两年,全省对小清河全面治理,疏浚河道110千米,并挖新河近
百千米, 共计用银19.80万两,形成了现代小清河的雏形。尽管水利事业历史悠久,
但建成的工程设施除黄河、小清河、支脉河外,东营地区境内其他水利设施甚少,农
业生产用水是“靠天吃饭”,排水依恃黄河故道及决口流路刷成的溜沟,洪不能挡,
涝不能排,旱不能浇,碱不能改,广大群众兴水利、除水患的愿望始终未能实现。
第二阶段: 建国后到建市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百废待兴,党和政府把
“除水害, 兴水利”摆到突出位置来抓,广饶、利津和垦利等3县先后成立专门的农
田水利管理机构,但1958年前没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工程技术人员,县内水利工程
均需省、地业务部门派人帮助测量、规划和组织施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靠目测、粗
估组织施工。东营地区真正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以打渔张工程建设为标志全面展开。
1951年底,中央军委把山东省东北部滨海地区划为军垦区,1952年农建二师进驻广饶
北部, 开垦山东滨海荒地。1952年6月,山东省棉垦委员会决定兴建打渔张引黄灌溉
工程。 1956年3月29日,国家建设委员会以第56021168号文件批准书,正式批准《山
东省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初步设计》,并将其列为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工程之一。
由山东省人民委员会负责,调集了惠民、胶州、昌潍和泰安等4个专区20个县的干部、
民工10万人, 于1956年4月2日破土动工,至1958年基本竣工,历时近3年的施工,完
成120立方米每秒的引黄闸1座, 排水流量216立方米每秒的防潮闸1座; 完成土方
10793万立方米, 砼和砖石工程11.57万立方米,总用工日2128万个,原计划投资580
0万元, 实际完成国家投资3639万元。打渔张工程拉开了东营地区引黄灌溉、除害兴
利序幕。 经过多年的努力,截止到1983年底,全市农田灌溉面积达到8.13万公顷。6
0年代初期, 东营地区遭受了连续几年的内涝,农业严重减产,这种状况引起了各级
党委、 政府的重视,利津、垦利和广饶等3县依靠国家拨款,政府统一组织勘测、设
计,调集民工对各自境内的部分河道进行开挖治理。尤其是随着胜利油田开发建设的
逐步深入,60年代末、70年代初,东营地区掀起了以河道开挖治理为主的农田水利基
本建设高潮,建成了广利河、溢洪河、沾利河、马新河、永丰河、淄河、预备河等骨
干排水河道25条。虽然工程建设标准较低,存在流路土质松散,河坡易塌,绿化、植
被覆盖差等问题,但对防洪排涝和改碱仍起了很大的作用,构筑起东营地区大的排水
框架。1981年,3县又按照山东省水利厅的统一部署,开展了“三查三定”(查安全、
定标准;查效益、定措施;查综合经营、定发展规划) 工作,摸清了工程现状,建立
了技术档案,为后期水利的发展提供第一手资料。到1983年东营市成立,“兴水利,
除水患”的工程体系已经形成。
第三阶段:建市之后到1997年。这段时期是东营水利史上发展较快的时期。具体
体现:一是水利基础建设。1983年10月东营市成立之后,特别是1989年东营市大规模
实施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国家计委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之后,
实行国家力量、集体力量、群众力量、地方力量和油田力量等五种力量相结合的方式,
每年冬春都投入近亿元的资金,以县(区)或乡(镇)为单位,组织15~20万民工实施大
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建成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全市水利形成固定资产超过6亿
元,为全市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引水工程建设:为更好地利用好黄河水资源,先后建设了王庄、麻湾等骨干引黄闸,
全市引提黄河水能力迅速提高。截止到1997年,全市设计引提黄河水能力达到4 85立
方米每秒, 较建市初期增长1.3倍。兴建治理了麻湾、王庄二干等大型引黄工程,建
成万亩以上灌区17个, 改善、扩大灌溉面积6.67万公顷,农田灌溉面积超过14.67万
公顷。排水工程建设。针对全市河道工程建设标准低、淤积严重、排涝行洪能力严重
下降的实际,组织实施了16条骨干排水河道的疏浚治理。1996年末到1997年,按照省
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投资1.02亿元,组织实施了小清河东营段疏浚治理工程,全
市河道控制除涝面积超过5000平方千米。 蓄水工程建设:1992~1997年,黄河连续出
现较长时间断流,对东营市的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用水构成了巨大威胁。针对这一
实际,全市各级政府提出要把水库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点来
抓, 大力开展“亿千百十”活动,即从1994年开始,市里建设蓄水能力超过1亿立方
米的水库, 县区建设超过1000万立方米的水库,乡镇建设超过100万立方米的水库,
村建设超过10万立方米的水库, 有力地加快了全市平原水库工程建设进度。 截止到
1997年,全市一次性设计蓄水能力达到6.37亿立方米,较建市初期增长了10倍多,
为缓解黄河断流期间供水紧张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投资5000多万元,建设人
畜吃水工程600多处, 解决了30多万农村人口的缺水问题。二是水利依法行政工作。
1988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实施,使全市依法规范水事活动提到重
要议事日程。全市水利系统除利用每年的水法宣传周搞好水利法规普法宣传外,1990
年之后,市及县级水利部门迅速成立了专门的执法机构,全市形成了市、县 (区) 乡
(镇)三级执法网络,为维护正常的水事秩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东营市在全省率先实
施河道工程维护费征收工作,不但为全省该项工作的迅速展开闯出了路子,提供了经
验,而且为本市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部分较为可靠的资金保障。三是水利经济工作。
建市之后根据上级有关部门要求,市及县区都把搞好水利经营工作摆到突出位置。市、
县区及部分乡镇成立了水利专业技术施工队伍。 截止到1997年,全市具有2级资质的
水利施工企业3个,3级的10个,以房地产出租为主的其他水利经营项目也发展较快,
全市水利经济工作连续2次被评为全省先进市。
第四阶段:1998年到2002年。这段时期是东营水利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水利工
作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针对水利建设相对滞后于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实际,按
照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要把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
发展”要求,全市各级政府站在营造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水利,加快了资源
水利发展,有力地提高了水利对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和拉动作用。
一是调整治水思路,确保以科学合理的规划来统率全市水利各方面的水事活动。
为避免水利工程建设的盲目性,确保工程建设效益,自1998年起,市县水利部门始终
把做好水利规划、体现东营水利特色摆到突出位置来抓。在对引黄、排水、蓄水、防
潮、水资源、农村饮水、节水灌溉、水利执法、水土保持和水利投资等10个课题细化
研究的基础上,依照“四个原则”,即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确定水利发展的任务
和重点;根据自然条件和水资源特点,确定水利工作措施和对策;根据水资源可持续
利用的需求,确定水利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根据资金实际投入能力,确定水利建设的
规模和步伐,制订了全市水利发展总体规划,先后完成了六大灌区节水改造、城市河
道治理、防潮大堤建设、广饶县井灌区补源工程、生态景观水利等事关全市发展大局
的13项水利规划和设计工作,并注重征求省水利厅、市、县(区)及有关单位领导和专
家的意见,对规划内容及时进行调整和充实。按照“先急后缓、突出重点”的原则,
确定了水利投资重点,即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和延伸供水、水环境治理(河道综合治理、
海堤工程建设) 、大水保景观水利、节水、人畜吃水和蓄水工程建设,使有限的工程
建设资金发挥出最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是切实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突出抓好六大重点工程建设,5年累计筹
措资金12.7亿元。2000~2002年,市政府每年实施的十大利民工程中,市水利局累计
承担了9件, 建成了一批对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巨大的标志性工程。大型灌区节
水改造工程:按照“因地制宜,注重科学,讲求实效”的原则,合理规划,统筹安排,
投入资金近2.74亿元,实施了王庄、胜利、麻湾、同兴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全市衬砌
干渠长度220余千米,改善、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近14.67万公顷,年节水总量1.70
亿立方米,年减轻清淤负担达1900万元。在2002年全市干旱少雨、黄河来水量较少的
情况下,农业生产仍然获得了丰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蓄水工程建设:
经过多年的努力, 全市平原水库设计库容达到8.31亿立方米,建成蓄水量1 0万
立方米以上水库658座, 其中高标准衬砌水库25座,设计蓄水能力4.72亿立方米。这
些蓄水工程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田间节水工程建设: 1
998年后,东营市以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突出抓好喷灌、管灌、微喷灌、
U型渠道防渗节水等节水示范工程建设, 发展节水灌溉面积6.63万公顷, 农田高效
“三灌”面积达到1.57万公顷。同时,不断加快田间灌排分离工程建设,全市农
业用水利用率得到了相应提高。工程实施过程中,坚持把水利建设与农业产业结构调
整紧密结合起来,两个规划一齐搞,两篇文章一起做,把拉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作为
检验工程建设成效的主要标准,带起了一批农业节水示范园区。北岭乡利用田间渠道
防渗、管灌、滴灌等综合节水技术,摆脱单一的粮食种植结构,建成了2000公顷现代
蔬菜种植基地;大王镇应用大田喷灌和大棚膜下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建成了3333公
顷现代农业示范园。这些园区的建成,不仅促进了节水工程建设,而且有力地拉动农
业种植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中心城水环境治理工程:2001年对东营市城市水环境建
设分为环境水源、 城市河道治理、滨海城市基础、生态园林、管理及开发工程等5个
方面进行了全面规划设计。到2002年底,累计完成投资1.1亿元,实现了黄河、渠道、
河道、入海拦蓄整体连接,构筑起了城市水环境大框架。农村“小康型”饮水工程:
到2002年, 累计投入资金1.07亿元,建设人畜饮水工程1270处,使全市1571个村9 4
万农民告别了饮用苦咸水、刷街水的历史,解决了全市人民祖祖辈辈期盼解决的一大
历史性问题,在全省农村率先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水利生态景观工程:在政府难以
拿出更多的专项资金用于工程建设的情况下,吸纳社会资金近亿元,绿化骨干渠道、
河道190多千米,植树170余万株。从而加快了水利生态景观工程建设步伐,为全市高
效生态建设探索了一条新路子,对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经济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防潮大堤工程:2002年油地共建筹措资金2.86亿元,实施25.30千米防潮堤、16.10千
米回水堤及4座中型、 6座小型挡潮闸工程建设。 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奋战,完成投资
2.34亿元, 41.40千米的大堤主体和4座中型、6座小型挡潮闸工程于2002年10月10日
竣工投入使用, 并在2002年10月18日5年一遇的大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心城
和油田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工程。大堤建设不但确保了中心城和油田生产安全,而且为
滩涂开发、港口建设和中心城“碧水工程”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是改善城
市生态环境,提高东营市城市品位、构筑东营滨海城市框架的重要基础工程,成为油
地团结奋斗的光辉典范和历史丰碑。东营市水利建设的快速发展,得到了国家和省领
导的充分肯定,2001、2002年,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连续2年在东营市召开。
三是建设开发管理并举,推进行业自身实力迅速壮大。为实现全局和局部利益的
最大化,1999年以后,针对水利部门“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质量,管理促发展”认识
不到位,行业自身成方连片、易灌易排的土地资源、丰足廉价的水资源,还有巨大的
延伸供水、节水、中水利用等水利潜力远远没有得到发挥,河道、渠道管理范围的水
土资源闲置、流失严重,沿途群众乱耕、乱种、乱占行为十分普遍等问题,市水利局
提出了“以依法收费和水费足额征收为基础,以招商引资为契机,以水土资源开发为
突破口,以全面推进综合经营为目标”的水利经济总体发展思路,把近期想干但因自
身财力等因素制约干不了的水土资源开发项目全部推出招商,凡是能够利用市场机制
兴建或改造的项目,全部推向市场,盘活了水利有形和无形资产,以投资回报引导投
资,区别各项工程的不同特点,本着“谁开发谁所有,谁投资谁受益,谁经营谁得利”
的原则,广泛吸纳社会资金进行开发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水土资源开发。各水管单位
结合自身工程实际,区别不同工段分别制定了优惠政策,城区河道全面推出招商治理,
五六干合排、广利河城区段6.17千米新世纪商业长街项目,不但使城区防洪标准由50
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标准,而且为市水利局每年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近100万元。王
庄、胜利灌区绿化等工程在经营承包者负责土地整平植树的基础上,水管单位与经营
承包者分别按照3∶7或2∶8的分成比例签订开发合同,一些植树大户和绿化公司纷纷
经营承包。由于责权利有机地融为一体,到2002年底,已有33个以防护林、经济林为
主的河道、渠道绿化开发公司和大户利用水利确权土地进行开发建设,培养出一批不
是水利职工的水利人。按照10~40年不等的合同期限,不但可以为市水利部门提供相
当客观的经济收入,还可为社会创造几千个劳动力就业机会,水利职工子女就业也得
到很好地解决。同时,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求,积极抓好企业改革和多种经营。
设计院在全省水利系统和市直事业单位率先完成股份制改造,2001年人均实现利税10
万元以上;工程处实现由单一的水工建设向房地产开发、城区河道保洁、用材林种植
等多种经营的转变,仅房地产开发经营年纯收入就达30多万元;培训中心依靠招商引
资对西城大院商品房进行全面扩建, 扩大经营面积近15000平方米,年收入近10 0万
元。市属水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水利经济的发展,促
进行业实力的壮大, 新建职工住宅楼310套,全部解决正式职工住房问题,购置办公
用车20部,21个基层管理站全部进行改建,职工办公、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提高。
四是深化水利改革,促进水利规范化管理。1999年之后,市水利局跳出原来的管
理模式和思维定式,以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水利管理工作,围绕项目建设、申报审批、
招商引资、管理单位改革等重点,不断加大改革力度,促进水利管理规范运行机制的
形成。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落实“三制”管理。在王庄灌区节水改扩建、骨干河道治理、
海堤等重点工程建设中,全部实行了公开招标投标,避免了“关系工程”现象的发生;
实行了项目法人管理,建立健全了合同管理体系,形成了项目法人、施工单位、监理
单位之间以经济合同关系为纽带,以提高工程建设水平为目标的“三位一体”工程管
理体制;实行工程建设监理制,采用“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的工作方法来履行
监理工程师的职责,项目质量实行终身责任制,不但保证了工程质量,加快了进度,
节约了投资,而且为“三制”管理今后向小型水利工程延伸提供了经验,闯出了路子。
对水利工程项目申报、审批落实互控管理。市水利局对水利工程申报、审批及建设各
个环节均做了明确规定。在财务管理方面,实行三层控制监督管理,项目法人单位要
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设立代表监督审计,社会中间机构审查控制,使整个水利工程
从审批到建设的各个环节都能做到规范化、法制化和主动型、互控型管理。水管单位
落实经营机制管理。1999年下半年,市水利局在对市管水利国有资产进行彻底清查的
基础上,制定了水利资产监管和保值增值的具体措施,切实加大了水利多种经营机制
改革力度。实施分类管理。对局机关、业务型事业单位、经营型事业单位落实分类指
导,实行不同的管理考核办法。实施经济责任管理。按照经济责任、实现目标及管理
层次三个方面的要求,局党组同局属各单位签订了经济责任书。在国有资产管理上,
明确了水利部门内部各级的权力和责任;在人员管理上,全面推行竞争上岗,实行岗
位聘任制;在职工收入分配上,推行工效挂钩的“公司制”分配方法。实施审计监督
管理。坚持半年和年终两次对各单位经济效益和财经法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审计,对
工作变动的局属主要负责人全部进行离任审计,把责、权、利更加合理地融为一体。
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一步到位。东营市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
改制工程13062处,其中,股份合作8946处,拍卖3142处,租赁承包974处。6000多名
农民当上了“水老板” 。盘活固定资产29723.80万元,回收资金3264.70万元。初步
形成了“社会化办水,企业化管水,商品化用水”的良性运行机制,把小型水利工程
建设和管理推入滚动发展、良性循环的轨道。
五是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强化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市水利局始终坚持“两手抓、
两手硬”的工作方针,坚持依靠规范的制度约束人,依靠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带动人,
依靠团结和谐的氛围凝聚人。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干部职工的头脑,指导工作实践,把加
快水利建设、造福于全市人民作为实践“三个代表”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通过理论学
习,进一步增强了干部职工的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依靠民主集中制、民主决策抓班
子和队伍建设,完善各项决策程序、议事规则、工作制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全
局规章制度建设日趋完善,凡事照章运作已经成为广大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班子成
员之间、干部职工之间形成了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团结协作的工作合力。党的建设、
依法行政、综合治理、安全生产、计划生育、职业道德、廉政勤政建设、老干部管理、
工会、共青团等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受到省、市有关部门的表彰。

东营市水利事业在取得巨大成就、发挥显著效益的同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
要表现在:一是水资源阶段性缺乏。全市年平均降雨量不足600毫米。90%以上的用水
量需要黄河供给,由于黄河来水逐年减少而又阶段性丰枯不均,造成全市水资源阶段
性缺乏;二是水环境日趋恶化。随着东营市中心城市工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
水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城市大量排放污水和难以实施有效治理,水污染问题
已严重制约了东营市城市化进程、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招商引资软环境的改善;三是
洪涝灾害威胁。东营市地处沿海,极易受到风暴潮的袭击,并且地势低洼平缓,土质
松散,一遇大雨,极易造成内涝。因此,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日趋恶化和防洪除涝设
施薄弱三大问题是制约东营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进入21世纪,东营市水利局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主题,进一步调整治水思
路,确定治水目标,提出“加快四个转变、建立五大体系、实现三大目标”。四个转
变:一是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二是从无计划用水向合理配置水资源转变,三
是从多龙管水向一龙管水转变,四是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五大体系:一是建
立防洪保安全体系,二是建立水资源保障体系,三是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四是建
立水利现代化管理体系,五是建立水利工程质量保证体系。三大目标:一是实现水资
源合理配置,二是实现防洪除涝标准进一步提高,三是实现水环境状况明显改善。
回顾过去,座座丰碑历历在目;展望未来,水利建设任重而道远。在党的十六大
精神指引下,东营水利人将谱写出更加光辉灿烂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