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地走好“支农”这条路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3&rec=205&run=13

坚定不移地走好“支农”这条路子

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是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
解决好“三农”问题,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解决好资金扶持这个问题,真正帮助其
壮筋骨、增后劲。近年来,全市农村信用社充分发挥支农主渠道和主力军的作用,努
力实践“三个代表”,坚定不移地走出了一条“支农”富民的路子,其自身也得到了
快速发展,收到了“双赢”的效果。他们的做法是:
一、把服务重点牢牢定位在“三农”上
1996年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后,我市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还原于农村合作
金融,走上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担风险、自求发展之路。面对新的形势,他们
充分认识到,只有做好“支农”这篇文章,才是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根本所在。因此,
全市农村信用社始终坚持围绕“支农”这个主题,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强化立足
“三农”搞服务、求发展的经营理念,增强了服务“三农”的责任感。为了兑现“资
金再紧不能紧农业,困难再大不能难农民”的承诺,他们始终坚持“三早三优一保证”
的信贷工作原则,即市场早调查,计划早安排,资金早投放;农户贷款优先,社员贷
款优先,农业贷款优先;保证农业生产信贷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到目前,全市农村信
用社各项存款36亿元, 比1996年增长了23亿元;各项贷款累计发放112.9亿元,其中
农业贷款71.6亿元,分别比1996年增长11.5倍和29.8倍。今年上半年农业贷款余额达
到17.3亿元,占全市各金融机构农业贷款总量的97%。
二、把机制创新的重点牢牢定位在为农民贷款提供方便上
实践中,全市农信系统形成了一个共识,就是农村信用社必须为农民贷款提供最
优质的服务和最大化的方便。近年来,他们围绕便民服务进行了多项服务机制的创新。
第一,建立“贷款证”制度,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为解决困扰农民贷款难的
问题,把便民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全市农村信用社实行了以“一次核定、余额控制、
随用随贷、周转使用”为主要内容的农户、个体工商户“贷款证”制度。具体做法是,
信贷人员在全面掌握农民信贷需求的同时,与村“两委”一起组成民主评议小组,对
需要贷款的农户或个体工商户进行综合评议,符合贷款条件的,由信用社批准后发给
“贷款证”。持证户在两年使用期限和规定的额度内,可直接到信用社办理贷款,随
到随办。每到农忙前群众筹集资金高峰或农忙期间群众急需资金时,信贷人员就主动
到村入户,现场发放贷款。农民群众对这一做法十分满意。到目前,全市农村信用社
共为83567户农民办理了“贷款证” ,为持证户发放贷款12.9亿元。同时,对那些没
有办理贷款证的农户,也做到了急事急办,满足他们的贷款需求。
第二,建立“联保”制度,解决农民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实行贷款担保是金融系
统的一项严格规定。许多需要贷款的农民往往在担保这个问题上“卡住壳”。为给农
民贷款提供方便,全市农村信用社探索实施了三种担保方式。一是农户“联保”。最
早实行这一办法的是垦利县农村信用社,目前已在全市推广。这一办法主要是,由没
有直系亲属关系的3~5户农民自愿结成一个贷款“联保” 小组,相互提供担保,不需
要提供抵押或质押,农户就可在核定的额度内获得贷款。目前,全市农村信用社已在
全市建立农户“联保”小组394个,发放贷款562万元。二是企业为农户“担保”。广
饶县大王镇农村信用社在大王农贸集团探索实施了龙头企业为其基地农户提供贷款担
保的办法,效果很好。具体做法是,大王镇农村信用社与大王农贸集团乳业公司达成
协议,由公司为其基地的养牛户每购买一头奶牛提供5000元贷款的担保。这样,既解
决了养牛户贷款担保难的问题,促进了奶牛养殖的发展,壮大了基地规模,同时公司
也获得了充足的资源,促进了企业的发展。目前,该公司已为80多个养牛户提供了贷
款担保。三是企业“联保”。利津县农村信用社在确保规范管理的前提下,支持企业
之间相互担保。利津县北宋镇40多家由农民兴办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粮油加工企业,
利用相互之间提供担保的方式, 从农村信用社获得了3.1亿元的信贷资金。2000年,
这些企业的销售收入达到9亿多元, 使小企业得到了大发展。目前,北宋镇农村信用
社正在帮助这些企业组建股份制担保公司,企业自愿入股,担保公司将募集的股本金
存入信用社后,企业可从担保公司那里获得贷款担保。
第三,建立信用评定制度,优化信用环境。为给农民提供更为便利的信贷服务,
去年以来,全市农信系统推广实行了“信用户”、“信用村”评定制度。“信用户”
的标准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资信状况良好,能够按期还本付息,所经营范围
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目前,全市已评出“信用户”3800户。在此基础上,对“信用户”
达到80%以上、在信用社入股的社员达到50%以上、1996年以来没有“一逾两呆”贷款
的行政村,可评为“信用村”,“信用村”村民享受“贷款优先、利率优惠”的政策,
并对3000元以下的小额贷款,实行信用贷款制,无需担保。我市第一个被评为“信用
村”的是东营区史口镇万家村。由于该村享受到一定的信用优惠,极大地带动了广大
农民群众讲求信贷信用的积极性,农民的整体信用意识不断得到增强。目前,全市已
评出“信用村”10个,并有大量的“信用村”正在产生过程之中。为使信用贷款向更
大的范围延伸,农信系统正在积极探索评定“信用乡镇”乃至“信用县”,以便使更
多的农民群众享受到信用贷款的优惠服务。
三、把信贷投放牢牢定位在保障“三农”资金需求上
多年来,全市农信系统在“支农”方面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紧紧围绕服务“三农”
这个大局,尽最大努力满足“三农”资金需求。
一是确保基层农业的资金需求。 今年以来,全市农村信用社共为6.8万户农民发
放用于粮棉油生产的贷款4.82亿元, 农民利用这些贷款购买种子1242万公斤、 化肥
4.98万吨、地膜5992吨、排灌机械5081台,确保了农民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和全市基
础农业的稳定发展。
二是大力扶持特色产业。1996年以来,围绕扶持特色产业,全市农村信用社累计
投放贷款31亿元。东营区农村信用社加大对桑蚕、冬暖式蔬菜大棚、冬枣、畜禽和水
产养殖、波尔山羊繁育等方面的贷款扶持力度,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近年来,仅
冬暖式蔬菜大棚一项就发放贷款1.5亿元。广饶县农村信用社累计投放贷款7.9亿元,
重点扶持蔬菜大棚、畜禽养殖以及以花官、丁庄、石村为主的大蒜基地建设和以大王
农茂集团为龙头的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建设,促进了农业产业整体上的优化和提高。利
津县投放贷款5.1亿元, 重点支持了北宋镇、虎滩乡的万亩芦笋生产基地,北岭乡、
盐窝镇以大棚菜、阳畦韭菜为主的8000亩蔬菜生产基地,虎滩乡的万亩冬枣基地和陈
庄镇的拱棚西瓜生产基地。 仅去年以来用于扶持上述基地建设的贷款累计就达2.6亿
元。 垦利县投放贷款2.4亿元,重点支持了莲藕、桑蚕、郝家镇、胜坨镇、董集乡的
桑蚕,西宋乡的万亩桃园,胜利镇的养猪和黄河口镇、永安镇的牛羊养殖等,已初步
形成了生产规模。河口区农村信用社立足当地实际,重点扶持水产、芦苇、冬枣等产
业,促进了产业化水平的提高。1996年以来,投放贷款1600万元,支持义和镇建起了
水产、 蔬菜、林果等高科技农业示范基地,带动基地范围内的农民每年增收500多万
元。
三是大力扶持龙头企业。1996年以来,全市农村信用社累计向各类龙头企业投放
贷款6.7亿元,其中,仅去年以来就投放贷款3.5亿元。广饶县农村信用社累计投放贷
款5300万元,扶持华誉集团建设成为全市最大的肉食品、蔬菜加工企业;投放7300万
元, 扶持大王农茂集团建设成为全市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农业科技示范园;投放1
700万元,扶持丁庄雪绒花乳制品公司不断扩大规模。东营区累计投放贷款300万元,
扶持正农高科技农业开发园,建成了全省最大的波尔山羊繁育基地。利津县投放贷款
3.2亿元,扶持43家农村粮油加工企业,形成了中小型龙头企业竞相发展的可喜局面。
垦利县分别投放贷款1560万元、 220万元,扶持挪亚实业有限公司、黄河口毛蟹良种
场等龙头企业,提升了当地资源的利用水平。在搞好对原有龙头企业扶持的同时,全
市农信系统围绕招商引资做好信贷服务工作,在支持“农”字号大项目上做出了积极
贡献。 去年以来,全市农村信用社共为招商引资的农业龙头企业提供贷款1.5亿元。
东营区农村信用社投放贷款3500万元,支持一品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土地综合开
发; 投放550万元,支持绿宝庄园有限公司进行畜牧养殖、牧草种植及深加工;投放
800万元,支持金瀚有限公司开发冬枣储藏、保鲜及加工;投放300万元,支持天盛蔬
菜制品有限责任公司进行蔬菜脱水加工; 投放200万元,支持东营长天饮品有限责任
公司进行冬枣深加工。利津县投放贷款200万元,支持建设了金莱油料加工有限公司。
这些项目的建成,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缓慢的状况。
四是大力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全市农村信用社在加大对农业经济信贷扶持力
度的同时,把对农村一、三产业的信贷扶持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给予
了大量的信贷投入。他们针对我市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私
营经济发展水平的基本特点,确立了“满足需求、区别对待、择优扶持”的信贷原则,
在确保小型经营业户小额贷款需求的前提下,对那些规模较大、贷款需求较多的个体
私营企业实行重点扶持。1996年以来,全市农村信用社用于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
贷款达到36.2亿元, 支持以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为主的个体私营业户8.9万户,其中
私营企业3658户。
在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全市农村信用社不仅整体服务水平和工作质量有
了很大提高,而且在自身的经营与发展方面也取得可喜的成绩,许多方面走在了全省
同行业前列。2000年,在全省农信系统夺得了“六个第一”,即不良贷款所占比重低
于全省平均水平20.6个百分点,是全省最低的,其中广饶县农村信用社资产质量名列
全省县区级联社第一位;低成本存款(活期存款)比重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2.8个百分点,
是全省最高的;存款增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是全省最高的;存款增幅高
出全省平均水平32.5个百分点,是全省最好的;货币市场业务全省农信系统排名第一,
全国排名第六,被评为全国50家优秀交易单位之一;建成全省农信系统首家集中式计
算机综合网络系统,实现了存款通存通兑,第一家发行了山东“信通卡”。从根本上
说,全市农信系统真正实现了立足“三农”搞服务、搞好服务求发展的“双赢”目标。
总结全市农信系统坚定不移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做法,还可以看到,它产生
的效应,并不仅仅局限于为“三农”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和确保信贷资金的投放,很重
要的还在于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一,在促进全市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确保农村经济全面发
展,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里面既有政策的、资源基础的、农
民自身素质的相关条件,但也离不开资金扶持这个基础保障。在此,农村信用社把服
务的重点定位在“支农”上,投入大量的信贷资金,扶持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促
进了全市农村经济的长足发展,可以说是抓住了根本,找准了立足点。
其二,在引导农民优化投资方向、拓宽致富门路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长期以来,
农民群众找不准投资方向、 寻不到致富门路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在总结农信社
“支农”经验时发现,农信社在围绕服务“三农”进行制度创新、确保信贷资金及时
投放的同时,还拿出很大精力主动帮助农民选择投资方向、分析产业优势和发展趋势,
帮助龙头企业考察项目、防范风险和培训财会人员,实心实意地当好了参谋。可以说,
这些年来,农民在致富门路上有了准确的选择,在投资上有了较好的回报率,与农信
社的帮助和引导是分不开的。
其三,在加强政府与农民的金融纽带关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农民看待和信任
党委、政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给他们带来了哪些具体的好处和实惠。农村信用社
恰恰就在为农民提供方便和实惠上做到了实心实意,使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了“自己
的银行”的完善服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密切了农民与党委、政府的联系。农民群众
之所以把农村信用社看作“咱们农民自己的银行”,这里面既包含了他们对农村信用
社的信任,也包含了对党委、政府的信任。因此,总结和评价农村信用社在“支农”
方面做出的积极贡献,既要看到它在服务方面付出的积极努力,更要看到通过它的服
务,不断加强了政府与农民的金融纽带关系。
其四,不断地制度创新,是农村信用社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全市农
信系统在服务“三农”方面之所以做出了可喜的成绩,受到了广泛好评,与他们围绕
搞好服务这个主题,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是分不开的。总结他们这方面的经验做法,可
以得到一个重要启示,那就是“三农”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对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
高,只有不断围绕“三农”的要求进行制度创新,提供及时服务,才能真正找准了立
足点。

(市委政策研究
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