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2&rec=1&run=13

第一编 综述

1983年10月,在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黄河三角洲上诞生了一座年轻城市--东营市。
东营市地处山东北部,东、北临渤海,西与滨州接壤,南与淄博、潍坊毗邻,地理坐
标为东经118°07′~119°10′, 北纬36°55′~38°10′。 南北狭长,最大纵距
123公里; 东西较窄,最大横距74公里,总面积7923平方公里。东营市海岸线北起套
儿河口,南至淄脉沟口,全长350.34公里,“0”米至岸线滩涂面积10.19万公顷。负
10米等深线以内浅海面积4800平方公里。境内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西南部最高
高程为28米(大沽高程,下同) ,东北部最低高程1米。黄河穿境而过,顺河方向为西
南高、东北低,背河方向近河高、远河低。小清河以南为山前冲积平原,其北为黄河
冲积平原。气候属北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雨热同季,四季分明。自然资源优势主
要有石油、天然气、土地、盐矿、卤水、水产品等,其中尤以油气资源丰富而著称,
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勘探开发主体就集中在东营市境内。
建市初, 全市辖东营区、河口区、牛庄区、广饶县、利津县和垦利县;1987年6
月, 东营区和牛庄区合并为东营区。至2001年底,全市辖东营、河口2个区和广饶、
利津、 垦利3个县,23个镇、13个乡、6个街道办事处,1768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1
79万人。
境内共青团工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 境内第一个团支部--封庙团支部于1927年6
月在广饶成立,任玉书任支部书记。1928年春,共青团广(饶)益(都)特支成立,任玉
书任特支书记。同年7月,共青团益(都) 寿(光)临(淄)广(饶)四县边联委员会在广饶
成立,任天纵任书记。1935年11月,中共中央为了团结广大青年一致抗日,决定改组
青年团,使之成为广泛的群众性的青年抗日救国组织;1937年“七七事变”后,广饶
三区的前、后大张和梨园、郝家及四区的大马头等村均建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简称“民先”(后合并于青年救国会) 。1939年10月,四边县建立了青年救国会(简称
“青救会”),杜之唐任会长。1941年9月,垦区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垦区青年抗日
救国会”随之成立,1943年4月改称“垦利县抗日救国会”。1944年9月,利津县建立
青救会, 张景村任主任。到1945年,境内有青救会员1.5万多人。抗日战争胜利后,
广饶、利津、垦利三县分别试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49年,三县先后建立中国新民
主主义青年团县级工作委员会。 1957年5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
大会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青团”。“文化大革
命”开始后,团组织陷入瘫痪。1971年,团的工作恢复。1983年,随着东营市的成立,
东营共青团工作随之掀开了崭新的一页。1984年10月,共青团东营市委成立。
东营团市委自成立起,在中共东营市委和团省委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团
员青年以振兴东营为己任,坚持服务改革开放大局和经济发展全局的统一,大力实施
跨世纪黄河口青年人才工程、文明工程、致富工程,深入开展“青春立功”活动,艰
苦创业,不懈探索,各条战线的团员青年都做出了突出的成绩,成为东营市改革开放
和经济建设的生力军。
(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青少年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全市各级团组织坚持带领广
大团员青年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他们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
性、坚定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广泛开展“坚持立国之本,确立人生航标”的四热爱
教育、反和平演变教育、城乡青年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热爱东营”教育、十八岁成
人宣誓仪式活动,激发广大青少年的主人翁责任感,坚定他们的社会主义信念。深入
开展“三学”特别是向孔繁森学习的活动,以他们的感人事迹感召广大青少年,帮助
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广泛开展“爱国、立
志、成才、奉献”主题教育活动、青少年普法活动、“热爱东营、热爱油田、热爱黄
河三角洲” 教育活动、 “学市民守则,树时代新风,做文明青年”主题教育活动、
“迎香港回归”纪念活动、青少年“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学党章、知党史、颂
党情”主题教育活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联合胜利石油管理局团委、
石油大学(华东)团委开展了两届“东营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评选活动自1998年
开始每3年举行一次。 活动的开展,提高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充分发挥了广大
青少年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的生力军作用,促进了良好社会风气的传播。
(2) 大力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基层团组织活力不断增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
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共青团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受
到一定程度的削弱。针对这种情况,团市委根据“组织随人走,团在实体建”的原则,
适时调整团组织的机构设置,加强在乡镇企业、村办企业等新型经济组织中的建团工
作,做到哪里有青年,哪里就有团的组织。同时,加强对基层团组织的整顿,结合农
村整党等好时机,对农村团支部班子进行改选、调整,对广大团员青年进行培训教育,
把“服务经济、服务青年”作为工作的着力点,构建起联系青年的新型纽带,提高了
农村基层团组织的战斗力,团员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在农村推行团支部书记、村科
技副主任、青年星火带头人“三位一体”制度。落实东组普发〔1997〕15号《关于进
一步加强乡镇团干部队伍建设吸收优秀乡镇团委书记进党委的意见》的文件,切实加
强乡镇团委班子建设,在1998年换届中,有10名乡镇团委书记进了党委班子。贯彻执
行东组发〔1997〕12号《关于切实加强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团组织建设的意见》的
文件,突出抓好市直机关团组织建设。会同市委组织部等七部门在市直机关组织实施
了“绿卡”工程。组织开展全市优秀青年人才“五十佳”评选活动,在全省团组织率
先成立了“青年人才信息库”。2001年,确定“典型带动、分类指导、以制度促规范、
以活动求活跃”的工作思路,在全省率先提出“三个一”(即选配一个好团支部书记,
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运作机制,围绕本单位中心工作开展一个好的主题活动) 的建团
方针,加大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力度。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团工作中,团市委以青年
数100人以上或团员数50人以上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为重点, 县区团委以青年数70人
以上或团员数30人以上的为重点,乡镇团委以青年数50人以上或团员数10人以上的为
重点,分级负责,指导企业建团。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干部的培训力度,先后组
织3期培训班, 促进企业团干部素质的提高。以科英、德达、奥罗、开元等企业为代
表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先后向团市委递交申请,成立团组织,到2001年底,全市82家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团重点单位,全部建立了团组织,建团率达到100%。《山东青年
报》对东营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以“有青年的地方就有团组织”为题,以
整版篇幅进行了报道,在全省团组织中引起强烈反响。在加强社区团建工作中,对社
区内固定及流动团员和28岁以下青年进行了统计注册,新建街道、商业街和商贸城团
委3个, 市区基层社区团委总数达到11个,采取“独立建团”、“挂靠建团”、“区
域建团”、“联合建团”等多种形式,建立各类团总支和支部,逐步建立健全了社区
团的组织,解决了社区内有团员无组织的现象。在加强市直单位、垂直管理部门团建
工作中,团市委组成专门调研组两次赴市直单位、全市垂直管理部门对团的工作进行
调研,摸清市直单位、垂直管理部门共青团工作的运行状况,查摆分析市直单位、垂
直管理部门共青团工作面临的问题,出台了《关于加强垂直管理部门共青团工作的意
见》,在组织设置、管理体制、活动方式、团建创新等方面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
加大了对市直单位团委的指导力度和对垂直管理部门团委的协管力度,有效地扩大了
团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到2001年底,团市委直管、协管的二级团委达到60个。
(3) 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促进文明新风的形成。自1994年11月团市委成立
“东营市青年志愿者协会” 后,全市5个县区中有东营区、河口区、广饶县相继成立
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协会成立以来,指导各级志愿者服务队(站)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志
愿服务活动。如社区“一助一”服务、志愿服务“三下乡”、绿化美化城市志愿服务
等,以其良好的社会形象和服务效果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自1998年起,实施
“十万东营青年志愿服务行动”,以“服务人员规模化、服务时间小时化、服务项目
专业化、服务机制有形化”为指导,以全市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为契机,开
展“志愿在双休、爱心助万家”、“让城市清洁起来”、“让孩子安全过马路”等活
动,广泛推行“一助一”服务卡和志愿服务手册,为弱势家庭提供市政维修、医疗保
健、义务家教等12个项目的“一助一”服务,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按照“五有”标
准规范了青年志愿者服务站、青年文明示范点建设。至2001年底,全市青年志愿者已
发展到4.6万人,志愿服务站57处,服务基地30个,志愿服务队1100余支,“一助一”
结对数达5608对,获省级表彰的杰出(优秀) 志愿服务集体9个,省级杰出(优秀)志愿
者30人,全国百优青年志愿服务集体1个。
(4) 广泛开展创建青年文明号和争当青年岗位能手活动,有效推动行风建设,促
进青工岗位成才。团市委与有关部门联合下发文件,制定出台活动实施方案,确立活
动示范单位。活动开展以来,进一步强化了青年岗位成长、岗位建功、岗位奉献和文
明经营、优质服务的意识,成效显著。“青年文明号”活动作为行业文明建设的重要
载体覆盖到全市所有“窗口” 行业,并逐步向党政机关、工业企业等行业拓展。到2
001年底, 全市共有市级以上青年文明号集体289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92个,市
级192个。青年岗位能手活动作为“双争” (争创“青年全优岗”、“青年文明号”)
活动的延续和深人,在各个行业广泛开展。自1994年团市委、市经委、市劳动局联合
下发《关于开展培养“青年岗位能手”活动的实施意见》后,各县区有关单位也相继
制定了实施意见,成立了领导机构,试点先行,逐步推开,从而强化了青工爱岗敬业
意识,提高了青工岗位技能,取得了初步成效。1998年,团市委会同市总工会、市人
事局、市劳动局、市财政局等部门联合制定了《东营市青年岗位能手奖励暂行办法》,
并由市政府转发,明确规定市级青年岗位能手标兵享受市级劳动模范待遇。1999年,
评选出首届东营市青年岗位能手标兵7名。
(5) 大力实施希望工程,使大批贫困儿童重返校园。“希望工程”作为一项社会
公益事业,自1994年在东营市实施以来,得到各级党政领导、社会各界及广大人民群
众的大力支持。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1 (家) +1结对救助”、“爱心助学”、捐建
“希望书库”和“三辰影库”、“希望小学电脑室”等活动。1997年,与市农行共同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希望工程“爱心储蓄”活动,完成存款1308万元。从1997年底开
始实施希望工程助学、医疗、致富“三扶一”援助行动。1998年,按照中国青少年发
展基金会、中国建设银行关于开展“希望工程志愿者劝募行动”的通知要求,广泛宣
传发动, 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劝募工作站49个,招募希望工程志愿劝募者741名,募集
捐款37万元。为适应希望工程战略重点转移的需要,为希望工程的后续发展奠定坚实
的财力基础,1999年,市希望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市直机关组织开展“希望工程爱
心助学”活动,共募集捐款近100万元。截止2001年底,全市共筹集助学基金370万元,
新建、改建、扩建希望小学13所,救助因贫困而失学、辍学或即将失学的孩子4500余
名, 为30多所乡村小学配备了希望书库、三辰影库,为3所希望小学配备了电脑室。
期间, 先后有5名受助生被评为全国“希望之星”,15名受助生被评为山东省希望工
程优秀受助生,1名受助生被评为全省希望工程“十佳受助生”,1名受助生被评为全
省“希望之星”,河口出版希望小学被评为全省“模范希望小学”。
(6) 广泛开展青年星火带头人活动,实施“青年致富工程”,推动农村青年奔小
康。1994年,团市委结合东营市“双高一优”农业开发,在全市农村青年中开展了培
养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 实施“112科技推进计划”活动,为农村青年致富提供保障
和服务,取得了良好效果。1995年,根据团中央“服务万村脱贫致富奔小康行动”精
神要求和团省委“青年致富工程”的总体部署,结合东营市实际,团市委制定出台了
“十乡百村青年致富工程”实施方案,并创造性地在全团率先提出了“项目化”的工
作思路,把“项目产业化、服务系列化、载体基地化、机制有形化”作为新时期团组
织领办科技推广项目新的标准,把青年股份合作体作为领办科技推广项目的重要方式,
形成了“领办一个项目,创办一个基地,构建一套体系,带动一个产业,服务一方青
年”的工作格局。全市以青年股份合作体作为主要组织形式,创办各类青年科技示范
基地达到22个,团市委直接组织实施的食用菌“万户亿元”工程,到1998年底发展食
用菌专业户11100户,投料量达8000多万斤,实现总产值1亿多元,使全市农业总产值
在1995年基础上增长5个百分点。 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周强,书记巴音朝鲁、崔波
等领导对此给予高度评价。1997年,食用菌“万户亿元”工程被团中央评为全国优秀
领办科技推广项目奖,同时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科技兴业贡献奖。1999年,团市委在
全国共青团领办项目现场推进会议上做典型发言。自1999年起,组织实施了“新世纪
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广饶团县委、河口团区委联合有关部门组织了5000名青年
农民进行7个专业的培训。 2001年,东营区又被列为全国青年农民培训工程重点实施
县区。2001年,围绕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在全市农村基层团组织和青
年中开展了以“带头学习新技术,带头领办新项目,带头创建服务组织,争做青年产
业带头人,争创农民增收贡献奖”为主要内容的“三带双争”活动。各县区、重点乡
镇团委围绕畜牧、水产、桑蚕、瓜菜等主导产业各自确定一项农业高新技术,通过各
种培训班、现场会、外出参观学习等方式进行推广,大力培养农村青年产业带头人。
指导县区、重点乡镇采取独立创建、联建、挂靠等方式建立新技术示范基地,为新技
术的推广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各级团组织结合产业实际,构建起了较为完备的产前、
产中、产后服务体系,为他们提供技术、信息、市场、人才等方面的服务。采取“走
出去” 的方式,先后组织各级团干部、青年产业带头人、科技项目负责人800余人次
到潍坊、临沂、北京、江苏及本市的示范点参观、学习,举办研讨、培训班,邀请省
农科院、山农大、莱阳农学院等专家教授30余人次授课,到棚区、田间地头、桑园现
场指导。为加大对重点青年产业带头人的培养,在全市各级团干部中实施了“团干部
联系户”制度,其中,团市委确定了10名青年产业带头人作为团市委书记、副书记、
常委、 各部室的联系帮扶对象,市、县两级团委共直接联系农村青年产业带头人4 0
名, 先后200人次到青年产业带头人家中了解、调查情况,为他们送去技术、信息、
资金等。 2001年,全市共培养各级各类青年农村产业带头人500余人,推广应用科技
项目113个, 20多个星火项目被广泛传播。其中孙广美被表彰为全省十大杰出青年农
民、首届杰出进城务工青年;1人被表彰为全省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6人被表彰为全
省青年星火带头人, 2人被表彰为全省共青团领办项目贡献奖和先进个人,河口区领
办的特菜种植项目被表彰为全省共青团领办项目奖。
(7) 积极创新青少年活动载体,学校团队工作蓬勃发展。学校团队工作围绕“立
志长知,增能强体”,开展了以暑期为重点的大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既注重锻炼学
生们各方面的能力,又使这项活动与青年志愿者活动相结合,使大中学生参与到志愿
者服务行列之中,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好的反响。2000年,团中央百支博士团之一到东
营市开展科技服务活动,取得良好成效,东营市被评为全国大中学生“三下乡”社会
实践活动先进单位;2001年,在继续组织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广泛深
入地开展了中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实践教育活动,东营市被评为全省社会实践活
动先进单位,“中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实践教育活动获全国优秀组织单位。中学生
团校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全市绝大多数中学都建立了团校,有固定的教室,有较完善
的规章制度。中学生团校作为中学生学习团的知识的主要阵地,在教育、培训学生入
团积极分子及团员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2001年,全市有8所团校被评为全省“优秀
中学生新世纪团校”。在中学生中组织开展了“迈好成人第一步‘五个一’”系列教
育活动和“三争一创”活动;“手拉手”、“争创国旗中队”及“争做跨世纪黄河口
创业好少年”活动,对城乡学生发挥了很好的教育作用,促进了他们的成长。深入实
施“中国少年雏鹰行动”。紧紧围绕油地结合,强化油地少先队“手拉手”活动。到
2001年底, 全市“手拉手”小伙伴达40000对,其中油地少先队员结对达4000余对,
“手拉手”辅导员达到854对,联谊学校达到300余所,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活动
新格局。涌现出了“全国百佳好少年”李圣娜、广饶县丁庄镇辛桥联小“手拉手”红
领巾助残小队等全国典型。深入实施“新世纪我能行”少先队体验教育,市育才学校
体验教育课题《星期天我当家》获全国优秀课题二等奖。农村少先队工作得到加强。
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日益规范,在全省率先实施了辅导员持证上岗制度。1997年至
2001年市少工委连年被表彰为“全省少先队工作红旗单位”。
(8) 以服务全市团的工作大局为着力点,团的信息调研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
头。自1995年起,团市委把信息调研作为工作重点,充分发挥团的信息调研服务决策、
指导基层的职能,创刊了半月信息团刊《东青快讯》,为全市共青团工作和青少年事
业的发展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决策依据,把全市团的信息调研工作提高到一个新
水平。1997年,以《东青快讯》为依托,开展电力杯“名牌活动”评选、“农行杯”
希望工程征文活动、“桥检杯”写给’97香港寄语活动等三大主题活动,在《快讯》
上专门为三大主题活动开辟专栏,实现了《快讯》与团的工作的并轨。加强信息员队
伍和信息网络建设,制定下发了《东营市团的信息调研工作条例》。2001年,创办了
《东营共青团要讯》,创建了东营共青团网站,开启了东营市团组织利用互联网加快
团内信息报送,加强青少年教育的新篇章。1995年至1997年连续三年被团省委评为团
的信息先进工作单位,1997年至2000年连续四年被团中央评为全团信息先进工作单位。
(9) 扎实推进青少年新世纪读书计划,在青少年中掀起了读书求知热潮。1999年
以来在全市组织开展了青少年新世纪读书计划。活动以读书俱乐部、新世纪书屋为有
形载体,建立读书服务体系。坚持“有偿服务、滚动发展”的原则,利用团的组织网
络资源,采取会员制方式,把原有的读书社、兴趣小组、学理论社团等纳入俱乐部的
组织网络中,形成了以“读书俱乐部”为统一名称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青少年读
书群体。各县级团委也普遍建立二级读书俱乐部,并按照“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
原则,借助各类书库、图书馆(室)、活动中心等社会资源,试行“五有”标准,强化
了新世纪书屋的建设。即:有50平方米以上场所,有微机化图书管理系统,有3000册
以上图书,有100名以上固定读者,有定期读书交流活动。全市现有10处符合“五有”
标准的新世纪书屋。全市依托团的组织体系,以俱乐部和书屋为载体,以市青年读书
俱乐部为龙头,构建起了上下贯通、运转有效的读书服务体系。以设立和评选青少年
读书奖为龙头,建立青少年读书激励机制。联合市科委、市科协开展了全市青年读书
奖评选活动。1999年,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教委、新华书店、市电信局等八家单位,
组织举办了首届青少年读书节。读书节包括青少年书市、全市新世纪书屋现场观摩会、
“青少年读书随想” 征文和“学习新知识, 迎接新世纪”演讲比赛等四项活动。以
《东青快讯》、《东营邮政报》为载体,开设了“名人谈读书”专栏,设立了“新世
纪青年读书榜”,推荐青年必读书目,刊登书介、书评,组织读书知识问答;依托市
电台开设了“青少年读书热线”,为青少年提供导读、导购服务;结合爱国主义教育,
联合市委宣传部开展了“光辉的五十年”读书知识竞赛活动。通过组织青少年读书夏
令营、青少年读书日,开展专家指导、购书服务、读者交流等活动,促进青少年相互
交流、相互提高,进一步激发了青少年的学习热情。2001年,承办了全省青少年读书
演讲比赛。
(10)大力开展保护母亲河行动,在青少年中倡导树立生态环保意识。自1999年起,
联合市林业、河务、水利等部门实施了保护母亲河行动。行动主要包括工程、基金、
活动三个方面的内容。科学规划建设了黄河三角洲万亩青年生态林工程。联合市林业、
河务、水利等部门制定了《东营市“保护母亲河行动”实施意见》和黄河三角洲万亩
青年生态林工程施工方案。争取市委、市政府支持,把“保护母亲河行动”纳入了全
市林业生产和规划的工作布局。争取团省委等部门将黄河三角洲万亩青年生态林工程
列入了省级重点工程。市政府还专门致函团中央申请在东营市建立绿色希望园。1999
年4月9日,黄河三角洲万亩青年生态林工程开工,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崔波、省委常委
朱正昌、省政协副主席李殿魁等领导出席了启动仪式,全省各地的1200名青年志愿者
奔赴工程现场参加了植树活动。一期工程共造林2000亩,植树14万株。建立了黄河三
角洲青年苗木基地,占地30亩,育苗10万株。成立由林业、河务、水利等方面专家、
教授组成的“保护母亲河行动”领导小组专家组,为活动更加科学、有序、合理地开
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是年,针对气候异常,雨季持续高温干旱,
黄河断流等影响苗木生长的实际,适时组织工程队伍实施万亩青年生态林秋冬工程,
对样板林块进行漫灌, 对苗木进行补植和管护,确保苗木成活率和正常生长。2 000
年,团市委全面落实项目法人制、工程监理制、资金报帐支付制等措施,确定黄河三
角洲万亩青年生态林二期工程项目法人为垦利县政府,团市委作为项目监理负责工程
监督、 资金筹集、拨付等工作。二期工程共造林1100亩、植树13万株。2000年6月,
黄河三角洲万亩青年生态林工程项目所在地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全国保护
母亲河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为“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生态教育基地”。多方筹集
保护母亲河绿色希望工程基金。团市委在市希望工程基金中专门设立了“保护母亲河
--东营市绿色希望工程基金”作为全市“保护母亲河行动”的主要经费来源。利用新
闻宣传媒体,通过公益广告、宣传画、展板、条幅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募集
基金。 通过在广大少先队员中开展“手拉手捡回一个希望, 还母亲河一片绿色”、
“捐出压岁钱,种棵世纪树”等活动和面向社会募捐。2000年11月,团市委联合市邮
政局发行了“保护母亲河行动”明信片20万套,筹资18万元。积极协调社会力量参与
保护母亲河行动,组织金融系统团员青年在黄河利津段建立了金融防护林工程,造林
530亩,植树33000余株。大力开展保护母亲河行动宣传活动。注重选择安排一些有重
要纪念意义的日子组织开展宣传活动,如在3月12日植树节,4月22日地球日等都集中
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基金筹集和植护治理实践活动。先后配合中央、省各新
闻媒体组成的“中华环保世纪行”记者团和“保护母亲河江河行”记者团,部分大中
专院校组成的黄河考察团等共同开展大型宣传活动10余次,并多次在中央、省电视台
播出, 扩大了黄河口青年保护母亲河行动的影响。1999年8月25日,全国“母亲河,
我与你同行”绿色传递活动在东营市拉开帷幕。市六大班子领导、青少年代表和广大
市民2000余人在新世纪广场举行了盛大的传递仪式,掀起了全市保护母亲河行动宣传
热潮。
(11)强力实施绿化家园工程,保护母亲河行动工作领域不断拓展。1999年底,团
市委根据农村绿化程度较差、农民庭院林木覆盖率低的实际,在多次深入调查论证的
基础上,联合市教委、妇联、林业等部门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实施了绿化家园工程,拓
展和延伸了“保护母亲河行动”的工作领域。工程先期规划从1999年底至2002年,动
员全市各级群团组织和广大群众,在小清河以北农村主要街道、农民庭院、农村校园
广泛种植经济林和生态林,以户均10棵树为基本目标,用3年时间植树120万株,使全
市60%以上的村绿起来。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以市委文件对《关于在全市
组织实施绿化家园工程的意见》进行转发,市政府每年拨出专款40万元给予支持,并
成立了由市领导任组长,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团市委负责日常协调指挥的
工作领导小组。团市委作为牵头部门,采取了书记包县区、机关成员联系县区、乡镇
制度。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工程期间编写了情况简报,在市电视台打出了绿化家园工程
公益广告,在市电视台、有线电视台、教育台、《东营日报》、《大众日报》、《中
国共青团》等媒体十余次播发绿化家园工程信息,有力地推动了工程开展。2001年团
市委提出了以创建绿化家园工程示范村为龙头,实行示范带动、点面结合的思路。每
县区确定了10个村庄规划好、党团支部战斗力强、群众积极性高的村予以重点实施,
从资金、技术、调度、管理等方面重点倾斜,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乡村。在管理中,
本着产权明晰、责权统一的原则,因地制宜,分别与村、农户签订树木管理合同、责
任状,产权划归农户,与农民的利益挂钩,通过减免义务工、以奖代补、专业护林队、
干部百分量化考核、星级文明户评选以及部门包县区、科室联乡镇等硬措施,确保管
护好树木。 至2001年底,全市共上阵劳力10万人次,植树86万株,其中村庄植树5 5
万余株, 校园植树6.6万株,片林、林带24万余株。实施村庄300个,其中150多个村
的植树绿化从无到有, 涌现出户均10棵树、成活率70%以上的村130个,30个示范村
苗木成活率、保存率达到90%以上,26处片林中的20处成活率、保存率达到95%以上,
全市绿化家园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 2001年9月14日,团市委联合有关部门在广饶县
丁庄镇召开了全市绿化家园工程现场推进会议,推广了部分乡镇、村的典型经验。团
省委副书记孙守刚和省林业厅纪检组长孔庆荣等领导出席了会议。东营市实施绿化家
园工程的做法也得到了团中央领导的肯定,团中央《保护母亲河行动简报》全面报道
了工程实施的情况。
(12)广泛开展团干部素质教育年活动,团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2001年团市委
在全市各级团组织中开展了团干部素质教育年活动。活动以全面提高广大团干部整体
素质,把全市共青团组织打造成“年轻干部人才孵化器”为目标,在全市广大团干部
中开展“素质教育年”活动,通过五项学习,培养五种素质 (即学习科学理论,增强
党性修养;学习传统美德,塑造优良品格;学习先进观念,培养世界眼光;学习现代
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学习国际规则和惯例,适应未来要求),建设一支面向新世纪,
开创新业绩的团干部队伍。出台《关于开展团干部素质教育年活动的意见》,完善学
习制度,举办“新世纪、新东营、新青年、新作为”优秀青年座谈会,开展“新世纪
共青团干部素质”大讨论活动,把广大团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强素质、有作为、树形
象”上来。以封闭式管理的形式,在山东大学举办全市团干部学习“七一”讲话、实
践“三个代表” 读书班,邀请专家教授给团干部讲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WTO、
经济全球化、国际规则和惯例、新时期的共青团工作等基本知识。2001年,全市共组
织团干部培训班14期,参训218人次,其中参加中央团校、省团校培训班8期,参训78
人次。制定《东营市团干部职业道德规范》,进一步引导全市团干部坚定信念、修身
明礼、诚信敬业、拼搏奉献,不断锤炼一流队伍,凝聚合力创造一流工作业绩。推行
团干部推荐诫勉制度,参照党委政府干部管理办法,实行共青团专职干部年度述职和
民主测评制度。“团干部联系户”制度的实行为团干部深入调查研究提供了实际的载
体,是“团干部素质教育年”活动的一项重要举措。团干部在给所联系青年农户送去
服务的同时,进一步锤炼了工作作风,转变了工作方式,提高了自身素质。2001年,
共有9名专职团干部受到省级表彰, 其中两名被表彰为共青团系统杰出青年工作者,
省人事厅记二等功奖励,一名青年典型被授予省内青年最高荣誉“山东省五四青年奖
章”。团干部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团干部的推优上岗和转岗安置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
全年共有10余名专职团干部转岗到党委、政府综合部门,并得到提拔重用。
(13)深入推进全市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2001年,为贯彻落实以德治国的重
要思想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探索新时期加强青少年道德建设的新载体,
团市委联合市委宣传部等7部门在全省率先全面启动实施了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
通过组织少年儿童反复诵读经典古诗文的方式,对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
统美德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计划自2001年至2005年,组织10万名青少年参与,
辐射影响50万成年人。工程坚持“宣传开路、典型带动、以诵读为基础、以育人为目
标、以活动求深化”的工作方针,利用新闻发布会、东营信息港、广播电视报等形式
和媒体对工程进行广泛宣传, 筹资编印《东营市古诗文诵读工程简明读本》5万册,
免费向实施学校发放。各学校普遍开展“天天晨读十分钟、人人争戴诵读章”活动,
并将古诗文诵读与器乐、书画、舞蹈、歌唱、相声、小品等有机结合,与少先队活动
相结合,与学校的日常管理相结合,与学生的一日常规教育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参
加道德实践活动,努力外化为“三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举办全市
中华古诗文经典音乐朗诵会,朗诵会以爱国主义为主线,以古诗文诵读为基本形式,
并配以恰当的音乐、舞蹈、表演等,体现了“高雅、清新、活泼”的风格,得到了各
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至2001年底,活动已吸引4万名青少年和6万名成年人
参与,被省有关部门誉为“东营现象”。
(14)扎实推进青少年维权工作,青少年成长环境不断优化。1994年,团市委会同
司法局、 教育局共同实施全市青少年普法“119”推进计划。即:构建一个涵盖市、
县、乡、村四级青少年普法骨干的网络体系,探索一条集青少年普法宣传、培训与考
核等内容于一体的普法宣传教育新路子, 经过学习培训,每年确保9万名以上青少年
通过考核验收,争取三年内完成对全市青少年的普法教育。1996年1月至4月和2000年
6月至9月,团市委联合市直有关部门举办“青少年与法”法律法规知识大赛,两次大
赛的内容涉及55项法律法规,对全市35万名青少年进行了普法教育。2001年,团市委
联合市委宣传部、市综治办等部门于3月6日联合开展全市青少年“法制教育宣传月”
活动。1999年,团市委、市综治办根据团省委、省综治办联合发出的《关于在全省开
展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活动的意见》,联合有关单位在全市开展创建优秀“青
少年维权岗”活动。2001年出台了《关于深化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活动的意见》、
《市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和《东营市“优秀
青少年维权岗”管理办法(试行)》。为进一步规范互联网经营行为,引导青少年文明
上网,建设网络道德文明,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空间,2001年,团市委
联合市综治办等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创建“青少年安全放心网吧”活动,同时加强
了《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宣传声势。2001年12月20日,全市创建“优秀青少年维
权岗”、“青少年安全放心网吧”活动推进会议召开,对第二批市级优秀青少年维权
岗进行了表彰,挂牌成立了东营市青少年维权服务中心。到2001年底,共涌现出了省
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5个,市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3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