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8&rec=1&run=13

东营市成立于1983年,东、北临渤海,西接滨州市,南靠淄博市、潍坊市,
面积7923平方公里,是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上的新兴城市。全市下辖三县两区,
人口183万, 境内驻胜利油田、济军生产基地和全国石油系统的最高学府石油大
学。
东营市残联(以下简称市残联)成立于1989年,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地方
组织,代表残疾人共同利益,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开展各项业务和活动,直接
为残疾人服务;承担市政府委托的部分行政职能,发展和管理残疾人事业,是全
市唯一的融“代表、服务、管理”于一体的新型残疾人组织。在市委、市政府的
领导下,东营市残联牢记根本宗旨,争取社会各界的热情支持,团结和带领广大
残疾人,发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发展残
疾人事业,工作领域不断拓宽,服务水平持续提高,社会环境日益优化;残疾人
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合法权益保护机制健全,社会参与能力大大加强,全
市残疾人事业突飞猛进,成绩卓著。按照各个时期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市残联
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市残联成立至20世纪90年代初。这一阶段,各级残联
组织纷纷建立,业务工作逐步开展,重点是康复和宣传文体工作。主要表现为起
点高、行动快,为整个残疾人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989年,国家、山东省关于组建市级残联的文件下发后,市委、市政府就适
时作出决策,出台文件,核定编制,成立筹建办公室,各项准备工作扎实高效、
有条不紊。1989年12月28日,东营市残疾人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开幕,东营市
残联宣告成立。新生的东营市残联将基层组织建设当作头等大事来抓,按照“健
全组织,完善体系,推动工作”的指导思想,与民政部门通力合作,指导县区残
联召开代表大会,建立办事机构,构建组织体系。各级政府给予大力支持,市政
府决定,县区残联执行理事会为县区直属正科级事业单位,实行计划、编制、财
务单列,由民政部门代管。至1990年12月,县区残联相继成立;1991年,乡镇残
联全部组建完成;1993年,村、居委会、残疾人比较集中的福利企业建起残疾人
小组、协会。全市残疾人事业形成比较完整的组织体系。
各级残联的建立推动残疾人事业开创新局面。首先是康复工作迅速开展起来,
这一时期, 康复工作主要围绕白内障复明、聋儿语训、小儿麻痹后遗症矫治3个
方面(简称“三项康复”)展开,1989年,成立东营市“三项康复”工作领导小
组,1990年确定垦利县人民医院为市儿麻矫治中心,确定胜利油田中心医院为白
内障复明手术定点医院, 选定县区7所医院作为医疗点。1992年,市聋儿语训学
校成立,为市残联下属正科级事业单位。1993年,市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成立。
在此基础上,市残联协调有关部门广邀外地专家,集中实施白内障手术和小儿麻
痹矫治手术。1990年至1993年,全市共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1635例,聋儿语训81
名,儿麻矫治手术442例,全部超额完成上级规定的各项指标。
其次,宣传工作有声有色。1991年至1993年,结合“全国助残日”庆祝活动,
全市残联系统开足马力,动用各种手段,大张旗鼓地宣传《残疾人保障法》及其
实施办法,各地出动宣传车、印发宣传材料、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录制录音带,
设置宣传栏、黑板报,开展群众性宣传活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积极
发挥主渠道作用,努力扩大宣传广度,尽量挖掘教育深度,大大改善了残疾人事
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在此期间,全市首届残疾人运动会、首届残疾人文艺汇演成
功举办,广大残疾人以优异的成绩,精湛的技艺,展示了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
精神风貌,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东营市残联根据残疾人的实际需要和上级的有关要求,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
为残疾人办理户籍转换手续, 102名残疾人由农业户口转为大庆式户口;积极参
与社会福利有奖募捐活动,落实山东省一元钱捐赠活动,为全市乃至全省的残疾
人事业发展筹集资金。1991年,全市募集捐款87万多元支持山东省康复职业中等
专业学校建设,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第二阶段:奠定事业发展格局。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年。这一阶段,
东营市残疾人事业的各个方面的工作全面铺开,基本格局大体成形,以1995年东
营市人民政府令第23号《东营市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实施办法》为标志,配合东
营市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九五”计划、“十五”计划的颁布实施,东营
市残疾人事业进入有序发展的轨道。市残联自身建设、组织建设明显加强,进入
政府序列,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工作领域大大拓宽,服务质量和水平明
显提高,各项工作成绩显著:三项康复高歌猛进;聋儿语训渐入佳境;劳动就业
全面铺开,福利企业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按比例就业、个体从业、农村残疾人
扶贫基地就业渐次展开。以政府为主导的扶贫救助活动蓬勃开展,各级政府积极
参与,社会各界大力支持,扶残助残硕果累累;无障碍建设基本规划已然完成,
各项工作陆续上马;宣传文体工作丰富多彩,成效显著。
1993年,东营市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成立,加强了市政府各部门对残疾人
事业的支持、领导。1996年,中共东营市委、市政府决定,市残联机构独立,不
再由市民政局代管;1997年,市政府“三定”方案公布,市残联级别升格为正县,
由市政府领导联系,机关人员参照国家公务员管理。市残联立刻着手,争取县区
残联与民政部门分设,加强乡镇残联规范化建设。1998年,利津县残联率先实现
计划单列、理事长专职,中共东营市委组织部决定,区县残联建立党组,受区县
党委直接领导,其他区县残联逐步与民政局脱钩,至此,区县残联管理关系逐步
理顺。1998年,乡镇、街道办事处残联建立“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2003年乡
镇残联管理关系理顺,理事长由组织人事部门或同级党委任命或聘任,规范化建
设加强,做到有场所、有机构、有职责。市残联自身组织建设的不断完善,推动
全市残疾人事业迅速发展。在基本组织体系架构建立的基础上,市残联坚持强化
自身建设,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步步推进,在市委、市政府和全
市人民的支持下,市残联开始拥有自己的办公场所和服务设施,社会影响力大大
加强。
康复工作在“三项康复”基础上继续深化、扩展,白内障复明、聋儿语训逐
渐成为康复工作重点。市残联依托定点医院、医疗点,结合各医疗单位业务工作
特点,对白内障手术给予一定数额的费用补助。在办好市聋儿语训学校的基础上,
市残联鼓励各县区残联、教育部门整合普通学校以及其它社会教育资源,开办语
训班、语训点,训练规模不断扩大,语训水平显著提高,1996年,市聋儿语训学
校被评为“国家级达标单位”。智障儿童康复、精神病康复、肢体残疾人康复相
继开展起来,其中,智障儿童康复以举办家长培训班,指导家庭训练为主,精神
病康复以开展精神病筛查、预防为主。2003年,广饶县、利津县被确定为全国精
神病防治试点县。低视力康复开始起步,确定定点医院和定点眼镜店,康复训练
逐步开展。肢体残疾人康复主要是安装假肢,配备用品用具,费用主要由残疾人
负担。2001年后,开始免费安装长江普及型假肢,受助残疾人负担大大减轻。残
疾预防工作主要侧重两个方面,一是依托爱耳日、爱眼日活动进行预防视力残疾、
听力残疾的宣传活动,二是开展以预防碘缺乏病,推广加碘食盐,服用碘油的宣
传和活动。
残疾人劳动就业逐步纳入市残联工作范围,成为中心工作之一。这一时期,
根据《残疾人保障法》规定的残疾人就业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的原则,多
层次、多途径,多形式地开展安置残疾人就业工作,福利企业集中就业,按比例
安置就业,个体从业、创业,农村残疾人基地从业等就业形式纷纷出现。其中,
福利企业集中就业发挥主渠道作用,全市福利企业从1990年的82家,发展到2000
年的110家,1996年曾达到162家,这是迄今为止的最高记录;安置的残疾职工也
从1990年的895名达到2000年的2986名的高点。 按比例就业稳步推进,1996年开
始在市直实施, 当年收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25万元,安置残疾人9名。2000年全
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缴工作会议后,市政府残工委、市残联加大工作力度,广
泛宣传国家和山东省有关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方针政策,市政府专门召开市
长办公会议研究残疾人按比例就业问题。2001年,市政府正式委托市残联对不按
规定安排残疾人就业又拒不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中央、省驻东营及市属机关、
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市政府名义作出责令限期缴纳的行政处理决定,同时印发
《行政执法及处罚委托书》。2002年,市政府以政府令的形式公布《东营市按比
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这些举措大大加强了市残联的执法力度。2002年,全
市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18人, 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200万元,安置人数和保
障金征收数额实现新突破。农村残疾人就业开始受到关注,根据当地农业产业结
构调整的特点,兴建一批残疾人从业扶贫基地,将残疾人组织起来发展生产,从
业脱贫,各地在实践中探索出多种模式,促进了残疾人就业。
政府主导的残疾人救助扶贫工作全面展开。第一,募捐活动次数多,规模大,
市残联在承担上级捐赠任务的同时,开始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和总体社会形势的
特点,独立策划,组织全市性募捐、捐赠活动,市委、市政府给予大力支持,或
提供政策,或转发文件;各部门积极动员,密切配合;社会各界踊跃参与,奉献
爱心,为全市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募集了大量款项和物资。其中,为建设市残疾人
康复培训中心,1994年,市政府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展开募捐,筹得捐款151万元;
2000年助残日期间,市残联开展新世纪慈善助残募捐活动,东营市五大班子、胜
利油田主要领导和济军生产基地、石油大学的有关领导带头捐款,有关部门积极
参与,广大干部群众踊跃捐款,捐款合计94万元。这两次捐赠活动有力地支持了
市残疾人康复培训中心的建设。第二,特困重度残疾人救助制度逐步形成,残疾
人救助成为社会救助的有机组成部分, 标志着残疾人救助长效机制正式建立。
2003年,2560名残疾人共领到245.64万元救助金。第三,康复扶贫贷款扶持农村
残疾人发展生产,推进劳动致富。第四,各级残联积极行动起来,争取将符合条
件的贫困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畴,做到应保尽保。第五,农村残疾人扶贫
基地异军突起,2003年公布全市首批市级残疾人扶贫基地,对残疾人扶贫基地准
入条件,扶持办法作出规范,突出重点,推广“企业连基地,基地带残户”的新
型农村残疾人扶贫模式。总之,这一时期,残疾人扶贫救助涵盖社会保障、专项
扶贫, 社会救助3大领域,涉及18个方面,有力地保障了残疾人基本生活与基本
康复教育需求,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出台大量优惠扶持政策,推动残疾人扶贫救
助工作走向规范。另外,社会各界广泛开展帮包带扶、青年志愿者活动扶助贫困
残疾人。
世纪之交,无障碍建设提上议事议程。2002年,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电视电
话会议后,东营市迅速行动,掀起无障碍建设高潮。2003年,市委、市政府将无
障碍设施建设列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的10件实事,先试点后推广,投资1050万元,
对全市中心城区新建和在建的城市道路、公共建筑参照《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
碍设计规范》进行建设和改造。2004年市委市政府继续将无障碍建设列入为民办
的10件实事和建设的10大工程,当年,东营市被授予首批全省无障碍建设示范城
荣誉称号。
这一时期, 东营市参加3届山东省组织的残疾人文艺录相调演和艺术汇演,
举办4届全市性残疾人运动会, 承办第四届山东省残疾人运动会,参加第五届、
第六届山东省残疾人运动会,成绩突出,倍受赞誉。在实际生活中,涌现出一大
批残疾人自强模范,助残先进个人,市残联与各新闻单位结合业务工作特点给予
大力宣传,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
残疾人法律援助渐次展开,形成体系。1997年东营市残联法律顾问组成立,
2000年,市残疾人法律援助联络室成立,各级残疾人法律援助机构纷纷挂牌,全
市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体系初具规模。
市残联在做好本职业务工作的同时,还积极承担市委、市政府交办的招商引
资任务,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2001年,2003年两度被评为全市招商引资
工作先进单位,有关人员受到相应奖励。
第三阶段:大发展阶段。世纪之交至目前。这一阶段,市残联的组织系统更
加完善,残疾人事业的体系更加健全,各级政府的投资力度继续加大,社会助残
空前活跃,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明显改善。这一时期残联工作的主要特点
是:大活动多,免费活动多,残疾人得到的实惠多。具体来看,康复工作日益深
入,由单纯的医疗康复向教育、心理、社会康复扩展,政府承担的比例越来越大;
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按比例就业成为主渠道;扶贫救助规模
膨胀,充满活力;无障碍建设水平提高,摘得全国桂冠;文化体育、宣传教育、
法制建设取得新突破;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城市活动扎实深入,进展顺利,
全市残疾人事业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发展局面。
市残联工作职能增加,自身建设加强,创出全省、全国叫得响的工作品牌。
2004年,市编委批复的机构编制方案中赋予市残联“加大依法维护残疾人权益的
工作力度,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和服务”的职能,2005年,市残联下属单位东
营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管理中心成立。从2005年开始,根据市里安排,市残联
先后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
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解放思想,改进作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教育活动,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优化了干部职工的素质,为各项工作的全
面振兴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长期的实践中,市残联提炼出“同创美好生活”的工
作品牌,树立起新型服务理念,将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融入实际工作。基层
残疾人组织建设日趋完善,形成上下贯通,横向到边的残疾人组织网络,2005年,
承办全省基层残疾人组织工作现场会,2008年东营市成为全省第一个基层残联组
织达标的市。
康复工作形成完善工作体系。市级残疾人康复指导技术中心为龙头,县区康
复服务中心为支撑,乡镇残疾人康复指导站为基础,辐射村居康复室,深入残疾
人家庭的康复服务体系逐步建立。随着政府投入的不断加大,残疾人康复的部分
费用得到减免,更多的贫困残疾人享受到实惠,推动“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活
动深入开展。 2005年, 为102名贫困残疾人免费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2006年~
2008年连续3年实施“千名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 ,所需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
此后,只要是东营户籍、符合手术条件的患者,都可以在定点医院实施复明手术,
基本上达到“白内障无障碍市”的建设要求。智力残疾人机构康复初具规模,渐
趋规范。2004年,部分社会力量开始举办智障儿童康复机构,收训多残、脑瘫儿
童。2008年,河口区残联创办河口区残疾人托养中心,对智残儿童进行个性化教
育培训,开展康复训练。精神病康复由预防走向托管,2007年,东营区残联在胜
利医院设立精神康复技术指导中心,2008年,利津县精神托管康复中心成立,精
神病患者得到有效治疗与康复训练。
劳动就业从单纯的安置就业向就业服务、安置就业并重的方向发展,形成以
职业技能培训为先导,就业服务为保障,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帮助残疾人就业的
格局。职业技能培训规模扩大,层次提高,实用性增强,基本实现了费用全免,
有效地强化了残疾人的职业素质。到2008年,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涵盖计算机操
作、汽车修理、养殖种植、盲人按摩、家电维修、工艺美术、手工制作等方面,
摸索出社会专业机构与残联自主办班相结合,中短期职业技术培训与高职院校职
业教育相结合,业务培训与资格认定相结合的灵活高效、多措并举的残疾人职业
技能培训模式。2006年,450名残疾人取得劳动部门颁发的中级以上技能证书,4
名残疾人被授予“东营市技术能手”称号。2008年,全市举办各类培训班30期,
免费培训1500多名残疾人,14名残疾人进入滨州职业学院免费接受高职教育。
残疾人就业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受政策影响,福利企业减少,吸纳残疾人就
业的能力降低,按比例就业上升为残疾人就业的主要形式。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
按比例就业推陈出新,力度加大。2003年,市残联、市财政局规定,市财政部门
代收市直党政机关和财政拨款的团体、事业单位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2004年,
市政府决定企业单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由地税部门代收。到2006年,市直残疾人
就业保障金征收额度达到753万元,比上年净增270万元。
盲人按摩纳入规范化发展轨道。市残联成立“东营市盲人按摩指导中心”,
负责对全市盲人保健按摩行业的组织协调、管理。到2006年,全市共成立20家盲
人按摩单位,安置大批盲人就业。扶贫基地就业继续发展,到2007年,88处基地
辐射到3045户残疾人。2007年开展的扶持残疾妇女发展庭院经济成效显著,按照
“一村一品,一家一策”的思路,共确定庭院经济项目130个,100户残疾妇女实
现家庭就业。
扶贫救助工作实现双轮驱动。一方面,政府继续发挥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
社会助残蓬勃开展,由企业自发开展的大型助残捐赠活动明显增多。首先,残疾
人特困救助范围扩大, 水平提高。 2007年,2008年市政府连续两年提高标准。
2008年共有6997名残疾人领取761.052万元救助金。残疾人特困救助政策的实施,
保障了残疾人的基本生活,维护了社会稳定,成为东营市残联工作上水平、办实
事的重要标志。
其次,针对残疾人最迫切的需求,面向残疾人最困难的群体,实施贫困残疾
人安居工程,2004年起,市政府将市里的残疾人安居工程与省里的贫困残疾人安
居工程任务合并实施,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保证建设质量,大批农村
残疾人无房户、危房户乔迁新居,切实享受到社会发展成果。2007年起,市残联、
市科协联手开展科普助残进万家活动,通过帮助残疾人学科学、用科学掌握一技
之长,帮助残疾人家庭脱贫致富,目前项目进展良好。
第三,大型捐赠活动接连不断,既募集了资金、物资,又倡导了扶残助残的
社会风尚。2004年,共举行大型捐赠活动9次,其中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的5次。这
些活动都产生了明显的示范效应,弘扬了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推动了全市残
疾人事业健康发展。
无障碍建设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继获得“全省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称号后,
市政府继续把无障碍建设作为一项创建文明城市的中心工作来抓,投资加大,要
求提高。2006年,全国“十五”无障碍建设先进城市表彰会暨全国“十一五”无
障碍建设城市标准会议在东营举行,东营市被表彰为“十五”全国无障碍建设先
进城市。
残疾人宣传文体工作进一步深入。从2005年起,连续被中国残联表彰为“两
刊”宣传工作先进市。助残活动宣传、重大活动宣传齐头并进,社会宣传、新闻
媒体宣传、网络宣传家喻户晓,信息理论研讨工作初见成效,为残疾人事业发展
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为全面提升全市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层次,2008年,市政府决定开展全国残疾
人工作示范城市创建活动,东营市残疾人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总之,东营市残联的20年是党和政府坚强领导的20年,是一代代残疾人工作
者不懈追求的20年,是全市人民大力支持的20年,是广大残疾人“自尊、自信、
自强、自立”的20年。广大残疾工作者披荆斩棘,锲而不舍,前后相继,矢志不
移,残疾人事业高潮迭起,连创辉煌,广大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和谐,20年的
历程证明,东营市残联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关怀,无愧于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东
营市残联志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