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油脂加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7&rec=39&run=13

一、建市前三县油脂加工
1.广饶县油脂加工
建国前,广饶县县内油料加工全靠手工操作,芝麻用小石磨加工,大豆、棉
籽使用土榨、压榨、滚榨、螺旋榨等传统方法加工。1935年,全县有小磨香油作
坊250多处;豆油坊近30处,榨机40架,年加工大豆3100万公斤,榨油310万公斤。
1952年,辛集棉油加工厂建立后,县内开始使用机器榨油。1953年以后,县
供销社下属的3个榨油加工厂, 发展为机器榨油。20世纪60年代初,公私合营广
饶县联合粮食加工厂购进小油磨1台, 专加工香油,1966年,厂址迁移后停止加
工。供应城镇人口的香油,委托社、队小油坊加工。
1983年,县面粉厂增设香油加工车间,安装半自动化香油加工设备,日加工
芝麻1200公斤,日产香油540公斤,出油率45%,解决了粮食系统香油加工问题。
2.利津县油脂加工
解放前,利津县有油坊30多家,主要分布在利城、庄科、十六户、陈庄、太
平庄、北朱家、吴苟李、店子街、尹王庄、侯王、姚刘、鞠家、南望参、西孙、
虎滩、盐窝等到地,年加工量11.5万公斤左右,主要是加工大豆,其次是花生、
芝麻。油脂除本县销售外,还运往阳信、无棣等县销售。
建国后,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利津县的榨油业以压榨、响榨、石
磨为主要加工方式和加工工具。除县城兴华油坊、东堤区南望参油坊是集体油坊
外,其余油坊均是个体油坊。
1951年9月至1957年1月,利津县在利城和陈庄建成利津县第一、第二油棉厂,
开始用机械加工豆油和棉籽油,供应非农业人口食油。
1971年以后,大部分作坊已改良榨油工具。据统计,1971年全县农村有榨油
机23台,1981年,全县有榨油机106台。
3.垦利县油脂加工
垦利县盛产大豆和棉花,食用油也以豆油和棉籽油为主。1941年前,分布在
农村的手工榨油作坊绝大部分为地主所有,其中黄家油坊是较大的一家。垦区解
放后,民主政府的公营企业,机关、部队的生产单位开始经营榨油业,当时较大
的有新台区的东记、西记油坊,张新区小围子村裕兴油坊,西宋村裕民油坊等。
经过土改运动,个体榨油作坊改为农村合作经济,后来多数成为区、乡合作社的
前身。 1947年全县共有油坊18处,年加工大豆288.05万公斤,产豆油20.55万公
斤,豆饼267万公斤。
1950年,张新区政府接管渤海军区后勤部的裕兴油坊(小围子油坊),1952年
移交县供销合作社管理,改名小围子油脂加工厂。
1954~1966年,乡村油料加工量较小。“文化大革命”期间,集体和个体油
料加工业被当作资本主义批判和加以限制。
1952年春,垦利县合作总社在陈庄兴建陈庄大豆加工厂,主要设备有铁制丝
榨油机4部,20马力柴油机1部。是全县第一个使用机械加工生产的企业。1954年
增置烘干机1部, 机械维修房2间,并学习推广先进榨油法,提高产油率1.5%,
实现年产值20.6万元。 陈庄大豆加工厂1955年改称油脂加工厂,1956年3月随区
划变更归属利津县合作总社。
1957年, 惠民专署实业公司投资筹建永安野生植物油厂,1958年5月投产,
属地方国营企业。 时有职工60人,占地面积2640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8.3万
元, 流动资金9.5万元。起初,该厂以野生植物种籽为原料,但因原料不足,只
好改加工大豆、 花生。是年生产植物油90.55吨,其中:非食用植物油8.19吨,
豆油53.56吨,花生油28.8吨,产饼469.76吨,年创产值14.29万元。1958年10月,
该厂划归孤岛人民公社工业部。 1959~1962年,连续3年经济困难,原料不足,
连年亏损,1963年3月31日停产,人员移交孤岛糖酒厂。1966年1月,永安野生植
物油厂财产设备移交给垦利县供销合作社下属的永安棉厂,成为永安棉厂榨油车
间。
1956年由广饶县农产品采购局投资建设的民丰油棉加工厂, 1960年7月随区
划调整,并入垦利县。70年代,民丰油棉厂每年开展代农加工业务,年加工大豆
150~200万公斤。 1971~1980年10年间,共为农民榨豆油1501.6吨,豆饼11033
吨;加工棉籽油821吨,棉籽饼2749吨。1984年,县供销合作社投资134万元对民
丰油棉厂扩建,除更新、增置棉花加工设备外,旧榨油设备全部被4台200型螺旋
榨油机更替。
1970年, 辛店供销社在代轧站基础上建北辛店油棉厂。 1982年,县社投资
127.8万元对辛店油棉厂迁址扩建。1983年,增设榨油车间,安装螺旋式榨油机2
台,蒸气锅炉1部,当年加工棉籽油268吨,棉饼770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逐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些村办油坊
和联户、个体户油坊兴起。到1985年,个体油料加工点发展到18处,57人;联户
油坊3处(董集乡小街、新安乡东隋、宁海乡宋家) ,32人;集体油坊2处(垦利镇
双河村、郝家乡耿家村),14人。
建市前,除三县进行油脂加工外,还有原惠民地区粮食局建立的东营面粉厂,
于1974年利用原来的面条车间安装石磨、 炒锅、顿油锅加工香油,日产香油180
公斤。
二、建市后油脂加工
广饶面粉厂1983年新建立香油车间,购置的主要设备有石磨2盘,顿油锅4口,
炒锅1口,并安装了锅炉和电动设备,1984年5月1日投产。日加工1200公斤芝麻,
出油率45%。
1991年,利津县粮食局接收原县经委管辖的利津县油脂化工厂,自接收后至
1995年共投资300万元,先后进行2次技术改造,年处理原料达到1400万公斤。
1992年10月,全市粮油放开经营后,粮食部门经营的香油加工车间相继下马
停产。
市粮食局为加快油脂工业发展,1994年筹建东营市植物油厂,运用先进的浸
出和精炼设备生产。 1995年12月,日处理大豆200吨的植物油车间改造项目破土
动工,计划总投资1490万元,加工能力为日处理大豆100吨和花生100吨,主要产
品为二级食用油、色拉油和高级烹调油。
1997年2月28日, 东营市芳达植物油厂成立,属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独立
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国有企业,由东营市粮油贸易公司协调管理。该厂经国家
经贸委、内贸部、农业发展银行批准立项,1996年3月份开工建设。
1998年全市油脂加工业企业年产量8601万公斤,创历史最好水平。
1999年后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油脂行业效益开始下滑。
2000年,垦利县粮食部门在原顶力食品公司厂址,新上一套年加工2200万公
斤豆油的生产线, 当年精制豆油200万公斤。2001年资不抵债,2002年公司破产
停止豆油加工。
2000年5月24日, 东营市芳达植物油厂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资金无法正常运
转,资不抵债,经市中级人民法院核准,进入破产程序。至此,国有油脂加工企
业全部退出历史舞台。

2005年,随着粮食流通体制的不断改革,市粮食行政管理职能发生转变,由
管理粮食企业,转变为宏观调控,粮油加工业统计由原来只管国有企业,转变为
面向全社会。
至2007年末, 全市有民营植物油企业13家,年加工量43915吨,年末库存量
2818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