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粮油储存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7&rec=36&run=13

一、储藏方法
1949年以前,公粮全部分存在乡村庙宇、民房或群众家里,没有查仓制度,
生虫、霉烂现象屡见不鲜。1950年以后,仓房由分散到集中,保粮技术由土法到
科学管理,制度逐步健全。其储藏方法主要有以下3种:
1.通风储存法。1951年开展粮食通风储存,方法是在仓房墙壁底部,开数个
直径0.33米左右的洞口,南北或东西形成对称,每个洞口接上一个通风槽,通风
槽中间每隔1~2米开直径约0.33米的上口,每个上口按上一个通风笼,粮食随入
库随将通风笼埋入粮内,上顶露出粮面,使粮内水份与热量从口内蒸发。实践证
明这种通风方法不科学,不久便被淘汰。此后对粮食水份超过安全标准或温度偏
高,不宜储存的粮食,采取仓内散装扒沟通风,或在院内包装露天通风,以及机
械通风等措施降温降湿。
1987年6月,国家商业部印发《粮油储藏技术规范》(试行 ),对机械通风
技术作了明确规定,机械通风的功能,一是降低粮食温度,处理高温或发热粮,
低温季节通风降低粮食湿度,为低温储藏创造条件;二是降低粮食水份;三是进
行环流熏蒸;四是平衡粮堆内粮食的水份和温度,消除水份转移和结露,延长防
护剂的残留期;五是排除粮堆内异味和熏蒸物残留。机械通风的类型分单管通风、
多管通风、地上槽通风、地上笼通风和箱式通风等。
1988年,省粮食局制定印发《山东省露天储粮管理规范(试行)》,要求在
露天储粮过程中,机械通风系统由供风管道、通风管道组成。供风管道由镀锌铁
板卷制而成,通风管道可随时调节仓内温度。随着机械通风储粮技术在露天储粮
中广泛采用,提高了露天储粮质量,确保了露天储粮安全。
东营市粮食储备库、各县粮食储备库全部配备地上半圆鳞状通风笼,采取吸
出或压入方法,及时调控仓内温度和水分。有的粮库还配备单管通风机,主要用
来解决仓内局部发热问题,机械通风储粮技术达到更高水平。至2007年,全市应
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的仓容量达到21万吨,有效地防治了虫霉危害,确保了储粮
安全。
2.密闭储存法。20世纪50年代,粮库多采取铺沙垫坯、趁热入仓、密闭门窗
的储粮方法。对仓库内的粮食用药剂熏蒸,以达到灭虫抑菌的效果。60年代,对
粮库剔刮嵌缝,擦拭梁檩,达到仓内面面光。粮食入库后,立即用干沙密闭,达
到上不漏、下不潮。仓房门口喷撒“六六六”药粉,严防害虫从仓门爬入。70年
代,推广塑料薄膜密闭法。80~90年代,全面推广“三低”(低温储藏、低氧储
藏、低药剂熏蒸)储粮方法,取得良好效果。
3.电子计算机测温技术。
东营市各级粮食部门,在粮食储藏全面实现密闭管槽化、测温电子仪表化、
熏蒸探管化的基础上,抓住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和普及的机遇,1996年开始应用
PC1500小型微机检测粮情。2001年,东营市粮食储备库实现粮情检测微机化,仓
储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 到2005年,市、县4家地方储备库和广饶国家粮食储备
库全部安装使用计算机粮情测控管理系统,全市保粮技术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虫害防治
1.粮食害虫。建国30多年来,本市常见的害虫有:玉米象、绿豆象、锯谷盗、
大谷盗、赤拟谷盗、麦娥、印度谷娥、脊胸露尾甲、花斑皮蠹、黑粉虫、粉螨、
书虱、尘虱等17个虫种,其中危害最大的有玉米象、绿豆象、锯谷盗、赤拟谷盗、
脊胸露尾甲、 麦娥、印度谷娥等7种。从虫害调查情况看,仓储害虫在分布上因
场所不同,虫害数量有所不同。一般在加工厂及成品库内,主要虫害是玉米象、
脊胸露尾甲、赤拟谷盗、大谷盗、黑粉虫、麦娥、印度谷娥、粉螨等,而在原粮
及油料仓库中则以玉米象、锯谷盗、赤拟谷盗、大谷盗、花斑皮蠹、印度谷娥、
麦娥、粉螨、书虱等最为常见。从害虫种类密度及危害情况看,以粮油加工场所
的虫种多、密度大、危害程度最严重,粮店门市部的成品库次之,原粮仓库较轻。
2. 防治方法。建国以来,在虫害防治方面,基本经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建国初期的物理机械防治法,即对虫害粮进行风、筛、溜、晒等方法处理。第二
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使用的化学药剂防治法,比物理防治效果好,操作方便,
节省费用。第三阶段是70年代末期采用的“三低”(低温储藏、低氧储藏、低药
剂熏蒸)“双低”(低氧、低磷化氢浓度)储粮法,这是虫害防治技术上的新发
展。
20世纪50年代,各县开始试用氯化苦熏蒸杀虫,后来逐渐扩大到嗅甲烷、磷
化锌、磷化钙、二氯化乙烯、磷化铝等化学药剂。嗅甲烷、二氯化乙烯、磷化钙
等在60年代中期即淘汰,氯化苦也于70年代中末期陆续淘汰,主要以磷化铝和磷
化锌作为熏蒸杀虫的药剂。
三县粮食部门在20世纪60年代初曾推广一个时期的化学保藏法。其方法是:
用较低的药量,同熏蒸一样,将门窗严封密闭,并适当延长密闭时间造成缺氧,
以达到长期有效的目的。70年代中期采用的缺氧办法有:脱氧炉缺氧、树叶缺氧、
微生物缺氧、密闭自然缺氧等。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东营粮食部门针对谷蠹、锈赤扁谷盗等虫害扩散面加大、
虫害抗药性强、磷化铝杀虫效果差的实际,积极探索有效的防治方法,先后采取
氯化氢与磷化铝混合熏蒸、凯安保拌粮结合磷化铝熏蒸、间歇熏蒸、二氧化碳和
磷化氢混合熏蒸、磷化氢和氯化氢混合熏蒸等技术,防治效果明显。同时,针对
书虱严重的现象,采取敌敌畏缓释法、氯化氢熏蒸处理等方法,也取得良好的防
治效果。
1995年以来,东营市的3个国家粮食储备库和3个地方储备库,都配备了环流
熏蒸设备。其主要设备由发生器、环流风机、环流管道构成,经仓内粮堆地上通
风笼, 形成环流熏蒸系统。施药方法有3种:一是将磷化铝和二氧化碳按2∶8的
比例(磷化铝最多投入9公斤) 投入到发生器,同时启动环流系统,时间不少于
4.5小时; 二是将磷化铝均匀投入仓内粮面上,之后启动环流系统;三是将粮面
投药和仓外发生器投药相结合。这样既可以节约二氧化碳,又减少人员接触药物
时间,降低劳动强度,节约工作时间70%,节约费用60%以上。第三种方法非常
适用高大平房仓储粮害虫的防治。应用环流熏蒸技术,使用药后气体在粮堆内均
匀分布,保持时间长,熏蒸效果好于其他方法。广饶国家粮食储备库、利津国家
粮食储备库、东营市粮食储备库、广饶县粮食储备库、垦利县粮食储备库,全部
应用环流熏蒸技术,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四无”粮仓
1955年粮食部向全国提出创建“四无”(无虫、无霉、无鼠雀、无事故)粮
仓号召,之后又提出“四无”(无酸败、无渗漏、无混杂、无事故)油罐标准,
并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初期,先后制定“防重于治”和“以防为主,防
治并举”的保粮方针,使全国的粮油储存工作出现新局面。
1958~1961年,因“人民公社化”“大跃进”和自然灾害,农业连年歉收,
粮食库存紧张,“四无”粮仓活动随之处于停顿状态。1962年“四无”粮仓活动
开始恢复,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四无”粮仓活动基本陷于瘫痪,至
1973年“四无”粮仓活动又开始恢复。
1991年,国家商业部发布《“四无”粮仓和“四无”油罐评定办法》,对开
展“四无”粮仓活动的指导思想、“四无”粮仓标准、“四无”油罐标准、“四
无”单位条件及“四无”粮仓检查评定和管理作出明确规定。山东省粮食局在本
办法规定的原则基础上,制定了补充办法和实施细则,使“四无”粮仓活动更加
规范。
仓储条件的改善和仓储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开展“四无”粮仓活动赋予新的
内容。1992年,国务院、山东省人民政府先后下发加强粮油保管的紧急通知。东
营市各级粮食部门认真抓落实,克服粮食库存量大、露天存粮多等困难,扎实开
展“四无”粮仓活动,确保了储粮安全。1994年,国家粮食储备局颁发《“四无”
粮仓和“四无”油罐评定办法补充规定》,东营市各级粮食部门在粮食价格和粮
食经营放开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强化粮油仓储保管工作,保证了国家宏观调控的
顺利进行。1994年,国家粮食储备局颁发《国家储备粮油“一符”“三专”“四
落实”的规定》,要求储备粮油达到账实相符(统计账、会计账与保管账相符,
保管账与仓跺专卡相符,专卡与库存相符);专仓储存、专人保管、专人记载;
数量落实、质量落实、品种落实、地点落实。山东省粮食局1994年印发《全省粮
油仓储保管工作百分考核办法(试行)》,1997年印发《关于加强粮油仓储管理
工作的若干意见(试行)》,19 98年印发《山东省露天储粮管理规范(试行)》,
1999年印发《山东省规范化储粮单位标准(试行)》。
东营市各级粮食部门认真执行国家和省各项粮油规章、规定,不断完善仓储
管理制度,推行规范管理,严格执行“一三十”粮情检查制度(危险粮1天检查1
次,半安全粮3天查1次,安全粮10天检查1次),定期开展春季清洁卫生月活动,
坚持开展春、夏、秋三季粮油安全保管普查工作,积极推广应用科学保粮新技术,
在市、县粮食储备库推行半军事化管理,取得良好成绩。
至2007年底, 东营市连续保持“四无”粮仓率100%,市、县粮食储备库全
部成为省级规范化管理示范粮库。
四、仓储管理制度
1.粮油保管制度。库存粮油建账建卡,做到账、卡、物三相符。仓内设查仓
记录薄,注明仓号、保管员姓名、品种、数量、来源、入库时间、水份、温度、
杂质、虫害、处理意见等,种子粮还要标明发芽率,油脂标明酸价。粮油出入库
时,根据卡片内容认真检查,并填写化验单,随粮送交接粮方,以便复查验收。
1987年10月,商业部新修订颁发《国家粮油仓库管理办法》《粮油储藏技术
规范》(试行)开始实行。《国家粮油仓库管理办法》规定对粮油保管实行专责制,
任务落实到人,粮油从接收入库、保管到出库,保管人员、防治人员、检验人员
和计量人员要负责到底,做到数量准确、质量良好、储存安全。东营市粮食局制
定了粮油普查制度,市粮食局每年组织1~2次普查或抽查,县区粮食局每年分别
于4月、 8月、12月各组织1次普查,中间需要普查时,随时组织进行,普查的内
容包括粮油保管员责任制落实情况、粮油安危情况。
1994年3月, 国家粮食储备局颁发《国家库存粮油管理人员离任交接粮油库
存暂行规定》 , 12月,国家粮食储备局颁发《国家储备粮油“一符”“三专”
“四落实”的规定》。1999年,山东省粮食局印发《山东省规范化储粮单位标准
(试行)》,制定库存粮油“五分开”制度,即等内等外分开,不同品种分开,
新粮陈粮分开,干粮湿粮分开,有虫粮和无虫粮分开。
2001年3月26日, 东营市粮食局印发《粮油仓储保管工作百分考核办法》,
对粮油仓储保管工作考核内容、记分标准和考核办法做了详细规定。7月3日东营
市粮食局印发《粮油库存管理办法》,对粮油库存管理目标和基本要求,入库、
出库和质量管理,安全保管,损耗、损失与溢余,离任交接,奖惩制度等做了详
细规定。各粮库根据市粮食局要求,在保管科室内张挂粮油安全储存管理、防保
人员岗位责任等有关制度;在每栋仓房内都整整齐齐悬挂或张贴“粮情检查纪录
薄”“粮食保管卡片”“温湿度计”等,属储备粮的,配置“储备粮油专卡”,
所有记录均有经手人签字。
2.粮情检查制度。建国初期三县执行“3日一小查,7天一大查,危险粮油每
天查,风雨过后及时查”的制度。随着保粮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和其他客观情况的
变化,后来改为“安全粮10天检查1次,半安全粮3天查1次,危险粮每天检查1次,
月底粮库普查”。每次检查必须按照查仓记录认真全面填写,每月普查必须由粮
库负责人参加,对每口仓房检查的结果均有负责人签署意见。1999年,山东省粮
食局印发《山东省规范化储粮单位标准(试行)》,专门规定了粮情检查制度。
粮情检查设点采取固定与灵活相结合的办法,对粮情变化情况定期进行分析。除
周转仓房外,所有储粮仓房按规定配齐电子测温装置,使用微机检测粮情。
定期检查:保管员对负责保管的粮食坚持“一三七”检查制度,即危险粮食
天天查, 半安全粮3天查1次,安全粮7天查1次(最长10天查1次),并将检查结
果完整准确地填写在《粮情检查记录薄》上,对发现的问题处理及时。
全面检查:每月由单位分管领导组织防保人员对库存粮油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检查结果记载详细,由检查人员签字。
突击检查:在风、雨、雪天气,防保人员和库领导进行事前、事中、事后检
查。
3.清洁卫生制度。清洁卫生工作由每个基层单位领导负责,划片包干责任到
人,做到天天打扫,每月评比一次,作出记录,作为年终评选先进的依据。
1994年山东省粮食局修订印发《全省粮油仓储保管工作百分考核办法(试行)》
中规定:仓内各部位手摸无灰,无明显积尘和蜘蛛网;粮面平整,密闭做到严、
紧、实,堆跺整齐;仓内墙壁刷白,库区整齐清洁,排水沟畅通,无杂草、垃圾、
污水;粮油储存区域不得饲养家禽、家畜和其它动物。
东营市各级粮食仓储单位严格执行了上述规定,经常保持仓内、仓外清洁整
齐,做到“仓内面面光,仓外三不留(不留杂草、垃圾、污水)”,附属生产、
生活用房经常保持清洁。
4.安全保卫制度。建国前的粮库多数分散在农村,每个点所存的数量很小,
由农村基层组织(如农会、村委会、民兵连等)和群众护粮。1949年以后,存粮
由农村转入城市,由分散变为集中。城市粮库设专职警卫护粮,农村采取粮库干
部轮流看管与群众护粮组织相结合的办法。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社会治安情况
好转,城市重点粮库的专职警卫逐年取消。至60年代初,由于农业歉收,粮食紧
张,社会秩序出现混乱,城市重点粮库又恢复专职警卫。1964年因形势好转,又
取消专职警卫。
1987年后,全市粮食系统基层仓储企业,按照上级规定建立健全了安全保卫
组织和保卫制度,普遍建立了值班、夜间巡逻制度。节假日和收购入库旺季,特
别加强了安全保卫工作。
5.消防安全制度。1999年,商业部发布《国家粮油仓库消防安全管理试行办
法》 , 对国家粮油仓库消防安全管理做了明确具体规定。山东省粮食局制定的
《山东省规范化储粮单位标准(试行)》规定:①建立健全安全保卫组织,坚持
“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基层仓储企业主要负责人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
②粮油商品、财产、人员进出门严格把关,库区内严禁吸烟、用火、燃放烟花、
爆竹,并设置有明显的禁烟火标志。③认真贯彻“预防为主,消防结合”的方针,
配齐配足消防设施和器材,由专人统一管理,定期进行检查、维修、保养。对临
时点和租借仓储粮,也配备消防设施和器材,并保持完好有效。④高大仓房配有
避雷装置。仓房内吊顶用阻燃材料,各种电器、机械、设备由专业人员按规定设
置、安装、使用。⑤建立义务消防队,定期组织消防知识、技能培训和演习。⑥
严格按照《粮油储藏技术规范》的要求组织粮油熏蒸,并切实加强化学药品的管
理。⑦要做好防雨、防汛和防风工作,在高温多雨季节,有专人加强和气象、水
文、防汛等部门联系,及早做好防范。凡度夏储存的粮食,仓房门口都要有防水
墙。对地势低洼易遭洪水危害的粮库,在洪汛来临之前,将储粮有计划地进行转
移或加高垫底。
东营市各级粮食部门和仓储单位都认真执行和具体落实了上述要求。
6.储备粮轮换制度。市粮食局制定了地方储备粮轮换程序:①根据储粮情况,
制定年度轮换计划;②经核实后,书面向市政府提出轮换申请报告;③根据市政
府批复,对储粮单位下达正式计划;④调度轮换情况,监督轮换质量;⑤总结、
抽检。 2004年6月,市粮食局对广饶县1.54万吨,东营区0.1万吨,河口区0.1万
吨的代存市级储备粮集并到市储备粮库,6月20日完成集并工作。2005年4月,市
粮食局对县区代存的33883吨市级储备粮全部集并到市级储备库, 5月5日完成集
并工作。同时对市粮食储备库2001年度储存的21000吨储备粮进行轮换,9月底全
部完成轮换任务,轮进的新粮为2005年产小麦。
2004~2005年,东营市粮食储备库被省粮食局评为山东省规范化管理示范粮
库;2006年,东营市粮食储备库、广饶县粮食储备库、利津县粮食储备库被省粮
食局评为山东省规范化管理示范粮库; 2007年,东营市4处粮食储备库(东营市
粮食储备库、广饶县粮食储备库、利津县粮食储备库、垦利县粮食储备库)均被
省粮食局评为山东省规范化管理示范粮库。
五、“粮食银行”和农户储粮
1988年, 广饶县粮食局在原国代民储的基础上, 参照银行储蓄办法,实行
“两代一换”,即代农储粮、代农加工和品种兑换,办起“粮食银行”。农民按
照“存粮自愿,取粮自由”的原则存粮、加工和兑换。粮食部门可将长期储粮借
用,作为议价销售,变粮为钱,进入粮食流通过程。至1991年,广饶全县代农储
粮3500万公斤,代加工面粉2600万公斤,食品兑换1300万公斤。粮食企业充实流
动资金1700多万元。
1994年5月9日,国务院发布国发〔1994〕32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深化粮食购
销体制改革的通知》,在这一文件里,国务院提出推广广饶县“两代一换”的经
验:“农村粮站要继续推广‘两代一换’(代农储存、代农加工、品种兑换)的
经验,办成粮油服务中心,并要试办与农民联合的粮油合作组织,更好地为农业
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
市粮食局在全市推广了广饶县“两代一换”做法,到1995年,全市粮食部门
代农储粮4327万公斤,品种兑换1925万公斤。
2004年,市粮食局积极推进“藏粮于民”机制建设,大力开展群众储粮,开
展农村新型储粮设施——“小康仓”试点工作。市粮食局在广泛调查、论证,充
分征求广大农户意见的基础上,委托市粮食储备库技术攻关小组,分别按照容量
600公、800公斤和1200公斤三档设计,制造出单层仓和双层仓共12个“小康仓”
样品。4月份市粮食局拍摄“小康仓”宣传推介片,先后2次在东营电视台《田园
风》 栏目播出,同时制作光盘、宣传册,发放到试点乡镇农户手中。5月29日,
全市农村新型储粮设施——“小康仓”现场推介会在广饶县广饶镇西康村举行,
广饶镇西康村、 贾家、北高3个村成为首批推广“小康仓”的试点村镇。到2006
年初,广饶县有存粮农户近5万户,为农民代存粮食2.6万吨。
2007年,市粮食局积极构建市、县区和农户三级粮食储备格局,全市有科学
储粮示范村4个, 科学储粮户700户。5月18日,山东省粮食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
暨农户科学储粮“百镇千村万户工程”现场会在广饶县举行。省粮食局局长邹大
民、副局长张翠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崔兆武等出席会议,并向张庄村农户现
场发放科学储粮示范仓。现场会上,省粮食局举办了农户安全储粮知识和储粮技
术专家讲座,播放了科学储粮示范仓技术操作光盘。山东省各市粮食部门领导及
部分县区、村的代表参加启动仪式和现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