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仓库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7&rec=33&run=13

一、粮仓建设
(一)建市前三县粮仓建设
抗日战争时期,垦区抗日根据地内,所有公粮都分散到农户保管。1941年垦
区解放后,根据抗日战争需要,储粮方式分为集中储藏和分散储藏两种。集中储
粮是在县属各区分库建造较大型的地窖贮粮备用;分散储粮是本着“就地储藏,
藏粮于民”的原则,当村征集,借民房贮粮。有时为防日军“扫荡”抢粮,在较
大的村庄建储粮地窖。一般是在村外田野,选择地形较高而又平坦的地块挖坑做
窖,其大小、深浅根据储粮多少而定,窖深一般1.5~2.0米,底部和周围四壁用
豆叶辅垫,直接倒入粮食,然后再用豆叶覆盖,培土封顶。有时还在其顶部表层
种上庄稼或杂草,以避敌人眼目。大窖可贮粮1.5万公斤,小窖可贮粮300公斤。
1942~1948年,垦利县累计建造大小地窖或粮仓403个,总容量达540万公斤。
群众把粮食埋入地下,实行“坚壁清野”,许多群众自己缺粮,也不动用公家一
粒粮食,有的群众甚至为保护粮食贡献出自己的生命。
解放战争时期,三县人民政府征粮不多,经济比较困难。每年征收的公粮,
充分利用没收和接管旧政权及官僚地主的宅院、闲置的祠堂、庙宇储存,也有的
地方借用和租赁部分民房储存。各县区加强对粮仓的管理,确保粮食质量。这对
支援前线, 支援灾区人民,安排军需民食,发挥了重要作用。利津县1947年6个
区均建立区粮库,征收的公粮由各区粮库借用民房和使用土地改革中斗出的地主
房作仓库储存保管。
建国后,主要由国家投资建设粮仓,三县所建粮仓多是土木结构和砖瓦结构
的房式仓。
广饶县:1953年,在六户乡建“苏式仓”2座,容量300万公斤。到1959年底,
在高解粮站建粮仓2座,容量225万公斤;在马头粮站建苏式仓1座,容量225万公
斤; 在牛庄粮站建苏式仓1座,容量250万公斤;在石村粮食转运站建粮仓2座,
容量500万公斤。20世纪60年代,分别在李鹊、大王、稻庄、石村、油郭、赵嘴、
城关粮管所修建粮仓, 总面积4808平方米,容量708万公斤。1971年,推广黑龙
江省明水县“一把草一把泥”修建土圆仓经验,一年时间,各粮管所共建土圆仓
50个,容量157.5万公斤,同时帮助66个生产队建土圆仓83个,容量155.5万公斤。
1972年后, 各粮管所开始建平瓦仓,至1979年,全县建平瓦仓面积达10000余平
方米,容量1800万公斤。
利津县:1952年在城关区粮管所始建标准大仓1座,12间,仓容量150万公斤。
1954年,先后在利城、陈庄2个粮管所建苏式大仓3座,26间,仓容量200万公斤。
1955年,各基层粮管所配备专职保管员,实行科学保管,开展“四无”(无虫害、
无鼠雀、 无霉变、无事故)粮仓活动。全县1956~1958年建小型仓房6座,容量
75万公斤; 1959~1970年建房式仓66座,容量668万公斤;1971~1980年建房式
仓47座,容量408万公斤。
垦利县: 建国初期, 全县储粮方式以租借民房或建造地上草囤贮存为主。
1953年,随着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的实施,粮仓建设纳入全县基本建设计划。
至1958年, 先后在民丰、永安等区建造2920平方米的平房粮仓,总容量达303.5
万余公斤。20世纪60年代,开展“自力更生、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有什么材
料就建什么仓”的保粮活动,全县先后在下镇、建林、西宋、高盖、胜坨、郝家
等公社粮管所(站) 建造3240平方米的粮仓, 总容量达337.5万公斤。 1970~
1976年, 全县15个公社粮管所先后建造土圆仓45个,总容量达149万多公斤。由
于当时片面强调“一把草, 一把泥” 建造土粮仓的优越性,忽视建造质量,至
1978年,这些质量粗糙的土圆仓全部倒塌报废,造成一定经济损失。
1980年后,三县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粮食产量连年上升,购
粮数量也随之增多,粮食部门又建造了一大批粮仓。
(二)建市后粮仓建设
1984年,东营市粮食丰收,粮仓不足,部分粮库粮食露天存放。
从1985年起,全市粮食部门千方百计自筹资金,加快仓房的改造和建设,不
断改善粮食的仓储条件。到年底,广饶县共有平瓦仓54座,总容量3491.5万公斤;
垦利县共有粮油仓库179座,使用面积17080平方米,总容量1942.5万公斤;利津
县共建粮仓181座,489间,绝大部分是砖瓦标准仓房,总容量2211.5万公斤。
1988年,垦利县粮食局投资70万元,在垦利镇粮所和胜坨镇粮所实施“三双
一硬”工程(三双,即:双门、双窗、双笆;一硬,即:硬化地面)。共硬化地
面3675㎡ ,制作安装双门34个,双窗120个,双笆 (双笆仓比单笆仓的仓温普遍
低2 ℃~6℃) 2077㎡;购置风机4台,风箱50个,油布22块,电缆1200米,塑料
簿膜1.6吨, 实行机械通风储粮和三低(低温储藏、低氧储藏、低药剂熏蒸)保
粮, 从而大大改善了粮仓储粮条件。 同年,投资20多万元,新建董集粮所容量
200万公斤的仓房。
1989年,垦利县为扭转底子薄、基础差,仓储条件一直较为落后的局面,县
粮食局决定用3年或更长的一段时间来改变这种状况, 以适应科学保粮。当年,
完成西宋、郝家和县直属库的“三双一硬”工程,共建双笆1813㎡,双门23个,
双窗76个,硬化地面3766 ㎡。
广饶县粮食局从1989年开始,依托“粮食银行”,借水行舟,以粮养粮,投
资1700万元,增建站点8个,增加仓容4000万公斤。
1990年,垦利县投资50多万元,对建林、新安、下镇等粮所的仓房全部搞了
双笆,在永安,新建仓房300万公斤容量。全县共建货位20多个,安装微机3台,
硬化地面6090 ㎡ ,仓房建笆6051㎡ ,双门80个,双窗250个,仓储条件不断改
善,已初步形成测温电子化、密闭槽管化、仓墙刷白化、通风机械化、储粮仓房
双笆化的新格局。
至年底,全市改造和新建仓房总容量12213万公斤。
1991年,全市定量供应人口大量增加,粮食产量逐年增长,新增大量国家储
备粮和地方储备粮,原有仓房容量已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因此,国家商业
部、省粮食局于1992年批准东营市新建国家粮食储备库,仓容为8000万公斤,投
资由中央、地方各负担50%。
至年底,利津县有房式仓96座,容量1437万公斤;开办“粮食银行”业务,
为农户代储粮食,当年收储500万公斤。垦利县的粮油仓库,已全部进行了双笆、
双门改造,12个基层粮所,有11个进行了地面硬化。从1988年到1991年上半年,
垦利县用于仓房建设的投资150多万元。
1992年,利津县新建房式仓7座,增加容量363万公斤。
1993年5月28日, 省土地管理局鲁土征字〔1993〕第28号文件批复东营市建
设国家粮食储备库用地计划,同意东营市东营区土地管理局征用该区辛店镇万全
村耕地66833平方米(折合100.25亩)、未利用土地66667平方米(折合100亩),
共计征用土地133500平方米(折合200.25亩),并将该土地使用权划给东营市粮
食局,用于建设国家粮食储备库。
1994年,利津县面粉厂建立筒库2个,容量200万公斤。
1995年7月, 东营市国家粮食储备库第一期工程2400万公斤容量的仓房竣工
并投入使用,缓解了全市仓容严重不足的矛盾。
至1995年底,全市总仓容达到16878万公斤。利津县共有标准仓房130座,总
容量2786万公斤。
1996年,垦利县为进一步改善仓储条件,县粮食局筹集资金78万元,对部分
老化陈旧仓房进行改造,并维修仓房顶笆2600多平方米。1997年底至1998年初,
县粮食收储企业为落实三项政策, 敞开收购农民的余粮,又多方筹集资金120多
万元, 在建林、新安等粮所新建仓房20座,仓容500万公斤。1998年,又向上级
争取建仓资金150万元,在垦利镇、建林、董集新建仓房15座,仓容400万公斤。
1998年10月18日,山东东营国家粮食储备库二期扩建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兴建。
国家计委、国家粮食局计粮办字〔1998〕1595号文件下发《关于确认第三批中央
直属储备粮库建设项目的通知》,正式批复东营国家粮食储备库二期扩建工程立
项。
1999年6月, 举行东营国家粮食储备库二期扩建工程竣工典礼,省联合建仓
办公室负责人和市政府副市长阎君山出席典礼并讲话。东营国家粮食储备库二期
扩建工程建设仓容5000万公斤,铁路专用线1.22公里,总投资3049万元。
同年,利津县陈庄粮油公司、盐窝粮油公司和虎滩分公司各建平房仓4座。
2000年,为解决市级储备无专用仓库问题,增强市级粮食宏观调控能力,进
一步落实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市政府批准建设市级粮食储备库,计划投资1500
万元, 总仓容2.5万吨,房式仓6幢,器材库1幢。该建设项目3月份立项,7月份
动工,年底完成主体工程。
2001年4月13日, 山东东营国家粮食储备库铁路专用线与国家铁路网和胜利
电厂铁路专用线顺利达成货运协议,正式开通运行。该铁路专用线长1.22公里,
铁路罩棚及货台6000平方米, 国家投资664万元,是全市设施最齐全、条件最优
越的铁路专用线,可用于40节车厢同时全天候装载,为东营国家粮食储备库大批
粮食调运提供了条件。
夏收时, 市级粮食储备库投入使用,完成2.1万吨市级储备粮入库任务。同
时, 广饶国家粮食储备库也投入使用,并完成2万吨国家储备粮的装粮任务。该
项目2000年开工建设,国家投资1547万元,建设仓容2.5万吨。
2001年, 利津县共有房式仓122座,总容量2165万公斤。但由于粮食企业经
营困难,仓房年久失修,近40%的粮店仓房已经报废,部分粮站露天垛存粮食。
7月, 经国家计划委、国家粮食局批准立项,国家粮食储备库项目落户利津,国
家无偿投资2120万元, 占地93.23亩,建房式仓8栋,仓容4万吨,承担国家专储
粮任务, 该项目于12月7日开工建设。年内,利津粮食收储中心被山东省粮食局
评为规范化储粮先进单位。
年内, 市鼎新直属库建成仓容为1万吨的仓库。东营区、河口区分别建成仓
容为1000吨的仓库。广饶县粮食局投资1854万元,建设4000吨国家粮食储备库。
2002年,利津国家粮食储备库建成,实行微机化、自动化管理,储粮水平有
新的飞跃,为全县安全储粮提供了保障。
年底, 垦利县共有标准仓房151座,总容量达2650万公斤,基本满足了全县
粮食收购仓储需求。1986~2002年,垦利县新建仓房74座,总容量为1647万公斤。
2003年6月16日, 副市长阎君山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市粮食储备库建设
问题。会议指出,市粮食储备库扩建工程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
要认真确实各项优惠政策,切实加强工程建设的组织领导。会议确定成立市粮食
储备库存扩建工程领导小组,市政府分管市长任组长,粮食、财政、计委、建委、
规划、国土资源、公安、人防、气象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及东营区分管区长为成员,
办公室设在市粮食储备库,市粮食局副局长杨忠起兼办公室主任,市粮食储备库
副主任杜召庆兼办公室副主任。
11月13日, 市长刘国信主持召开第5—17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听取市粮食局
局长李福杰关于全市粮食工作情况的汇报。会议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
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工作,在继续搞好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确保粮食安全。认真
抓好粮食储备工作,进一步扩大市级粮食储备规模,并搞好县级粮食储备库建设,
同时,积极支持、鼓励农户储粮。
12月11日,副市长阎君山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市粮食储备库三期扩建工
程建设有关问题。会议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
则,齐心协力,密切配合,确保2004年春节前全面完成三期扩建工程有关筹备工
作。
2004年2月1日, 市长刘国信主持召开第5—24次市政府常务会议,确定把建
立粮食储备体系作为2004年政府为民办的10件实事之一。
3月29日, 举行市级粮食储备库三期扩建工程开工典礼。市委副书记、市长
刘国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玉良,副市长阎君山,市政协副主席王少飞出席
典礼并为工程奠基, 阎君山讲话,对工程建设提出要求。三期扩建工程仓容3.5
万吨,新建仓库8栋,计划主体工程8月份完工,年底前达到装粮条件。东营市粮
食储备库三期扩建工程完成后仓储总容量达到10万吨,是当时全省最大规模的地
方粮库。
5月,市粮食储备库二期4万吨仓容改扩建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
年内,全市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储粮设施——“小康仓”试点工作。在广泛调
查论证,充分征求广大农户意见的基础上,市粮食储备库技术攻关小组按照高、
中、低三档设计制造2套共12个“小康仓”样品。4月份市粮食局拍摄“小康仓”
宣传推介片, 先后2次在东营电视台《田园风》栏目播出,同时制作光盘、宣传
册,发放到试点乡镇农户手中;5月29日,全市农村新型储粮设施——“小康仓”
现场推介会在广饶县广饶镇西康村举行, 广饶镇西康村、贾家、北高3个村成为
首批推广“小康仓”的试点村镇。
11月20日,新征建设用地6万平方米、投资1900万元的市粮食储备库三期3.5
万吨仓容扩建工程全面竣工。 至此,东营市粮食储备库共占地13.33万平方米,
库容10万吨,累计投资4800万元,成为全省市级储备粮集中管理规模最大、设施
优良、投资较少的市级粮食储备库之一。
2005年, 市粮食储备库新征建设用地4.47万平方米,投资620万元,建设一
座占地1.76万平方米, 蓄水能力3.52万立方米的泄洪水库。泄洪水库其它3处蓄
水池连为一体,总蓄水量超过6万立方米,可防御每小时降水量150毫米的暴雨,
完善了粮食储备库的防汛配套工程体系。 2005年第9号台风“麦莎”登陆东营期
间,粮食储备库防汛配套工程充分发挥排水功能,经受住强风暴雨的考验,保证
了储粮安全。
5月, 广饶县设计仓容1.8万吨的县级粮食储备库建成投产,该项目投资850
万元; 11月,垦利县1.1万吨的县级粮食储备库完工,实现地方储备粮分级集中
管理。
2006年3月3日,市委常委、副市长张秀香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市粮食储
备库扩建工程有关问题,市粮食局局长李福杰参加会议。会议认为市粮食储备库
扩建工程是贯彻落实全市“十一五”规划和市委、市政府作出的“充分发挥土地
多、交通便利的优势,积极争取国家在我市建设石油、粮棉油等战略物资储备基
地,发展储备经济,并搞好我市重要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战略决策的重点工程。
要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确保3月份开工建设,年内全面完成。会议决定成立
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发改委、粮食、财政、监察、建委、规划、国土资
源、公安、人防、气象、审计等有关部门和东营区有关领导为成员的市工作领导
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粮食局,具体协调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东营市储备库第五期扩建工程,项目总投资2383万元,建设储备仓库4万吨,
同时建设粮油质量卫生检测中心、军粮供应站和“政府放心三餐工程”,建筑面
积18611平方米,绿化面积9300平方米,硬化路面30292平方米。工程于4月3日开
工建设,12月1日通过验收,全面投入使用。
2007年,全市实施农户科学储粮示范工程。根据全市小康仓试点运行情况,
市粮食局对农户科学储粮仓进行改进。 5月18日,山东省粮食科技活动周启动仪
式暨农户科学储粮工程现场会在广饶县石村镇张庄村召开,现场发放“农户科学
储粮示范仓” 400个,受到群众热烈欢迎。同时发放农村科学储粮知识手册、科
学储粮知识光盘及农户科学储粮宣传画,提高了广大农户科学储粮意识。
二、储油容器建设
20世纪50~60年代,三县粮食部门主要是用一些旧油桶加工成大油罐储存食
油。
1964年, 广饶县粮食局在石村粮所转运站砌油池2座,容量10万公斤,1968
年,在城关粮所建1座容量10万公斤的石砌油池。
1965年,利津县在城关粮所建立1座油库,容量2万公斤。1976年,在县城粮
油供应站建2座油库,容量7万公斤。1978年,在陈庄粮所建2座油库,容量7万公
斤。 至1995年,以上5座油库全部报废拆除。各粮所又新建铁制油罐31个,容量
15.5万公斤。
1983年,广饶县粮食局在三里供应站建2座钢板立式大油罐,容量20万公斤。
1984年后,随着油脂收购和和供应量的增加,各县、区先后加工部分钢板油
罐。广饶县1984年加工制造钢板油罐28个,容量14万公斤,到年底,全县共有大
小钢板油罐30个,总容量34万公斤,基本解决了油脂储存问题。
1989年, 市粮油储运公司在转运站新建大型钢板油罐5个,容量90万公斤,
并实现油脂装卸机械化。
1991年, 全市有油罐128个,容量160.5万公斤。9月,利津县粮食局接收了
县经委管辖的利津油脂化工厂。 至1995年,利津油脂化工厂建大型立式储油罐2
个,容量40万公斤;卧式油罐2个,容量3万公斤。
1995年,全市油罐容量114万公斤。
1996年,东营区在燕山路粮店新建油罐40万公斤,垦利县在县直属库新建油
罐20万公斤。全市油罐容量达174万公斤。
1996年以后,随着食油供应的全部放开,全市粮食部门没有再建设新油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