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粮食经营企业改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7&rec=12&run=13

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粮食流
通体制改革的重要条件和保证,也是粮食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出路和决定性因
素。国有粮食企业是粮食流通的主渠道,在积极开展粮食收购,掌握必要的粮源,
稳定市场供应和市场粮价中发挥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
用,保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就必须进行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
东营从1983年建市到1992年,全市国有粮食经营性企业一直在计划经济模式
下运行。
从1993年起,全市国有粮食经营企业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大潮中被全面推
向市场,在粮食多渠道流通中参与市场竞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
1994年以来,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下岗分流的职工不断增加。为
了不给社会增加负担,在搞好粮油经营主业的同时,全市粮食系统着重发展多种
经营。农村粮所在搞好小面粉厂、小挂面厂、小食品厂、小饲料厂、小养殖场的
同时,结合实际充分利用场地优势,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城镇粮店着重在
餐饮服务方面加大力度,市区多处粮店上了快餐服务项目,职工承包单位的小门
店开展日用百货经营,方便居民生活。全市粮食系统多种经营范围包括餐饮服务、
种植、 养殖、日用百货、文化娱乐、化工等十几类近300个小项目。其中,东营
区粮食分局的快餐连锁经营,河口区粮食分局的蔬菜大棚、养猪场,东营国家粮
食储备库的养鸡、养鱼等项目都具备了一定规模。全市粮食系统开展的多种经营
项目,从业人员达2000多人,安置大量下岗职工,提高了企业效益,成为全市粮
食行业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粮食系统根据形势需要,不断进行企业内部改革,在分配机制上普遍实行工
效挂钩,彻底破除“大锅饭”;在经营机制中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真正把职
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命运有机结合起来。年内,经营不景气的原东营市粮油储运公
司破产,成立东营市鼎新粮油直属库,合理安排破产企业职工。
1997年,利津、河口粮食局对基层企业实施改组合并,分别将原来的独立核
算的粮所合并为5个和4个独立核算单位,降低管理费用,盘活存量资产。全市各
粮所普遍实行定编、定岗、定员,富余人员搞多种经营。
1998年,市粮食局制定《关于深化粮食企业改革的意见》和《市属粮食企业
深化改革实施方案》,重点加强企业改制工作。东营市海滨食品加工冷藏厂、东
营市帅康种禽场、油城宾馆均已经或基本完成股份合作制的改造;河口粮食分局
成立千乘粮油有限责任公司;利津县面粉厂、利津县油脂化工厂等企业与上海展
望集团组成“山东津宏集团”,实施集团化经营;东营区粮食分局对所属粮店成
功实施“抽本再凑本、合作不持股、劳资同分配、风险大家担”的承租合作经营。
全市国有粮食企业主附营业务分离工作基本完成,各县区分别成立收储业务和附
营业务两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并进行工商注册登记,从资产、负债、开户行等方
面将收储业务和附营业务进行分离。
1999年,按照市委、市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市属企业深化改革的要求,市粮食
局把附营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列入全年工作重点,健全组织,强化措施,保障
了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至2000年底,全市48个附营企业,已完成改制44个,其
中成立有限责任公司6个,股份合作制19个,实施破产13个,租赁改制2个,其他
形式改制4个。尚未完成改制的企业4个。
至2002年底,除东营区基东粮店、河口区劳动服务中心天丰酒楼因多种原因
未实施改制外,其余附营企业基本完成改制。共改制有限责任公司13家,股份合
作制企业17家, 破产17家, 承包租赁4家,盘活资产1.3亿元,一次性安置职工
1200余人。已改制企业重点进行内部机制转换,管理方法创新,法人治理结构调
整。粮食部门探索新的经营方式,利用闲置资产开拓经营,农村粮食购销企业新
上多种经营项目12个,实现效益近百万元。开展“两代一换”业务,全年完成代
农储粮4.7万吨,代农加工1.7万吨,代农兑换1.6万吨。
至2006年6月底,全市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全面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