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垦利县城市总体规划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6&rec=356&run=13

2009年,《垦利县城市总体规划》作了新一轮调整。调整后的《垦利县城市
总体规划》共计十四章二百五十一条。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空间范围与期限
县域范围:垦利县行政区范围2204平方千米。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用地范围:
根据实际划定城市规划用地范围为,东至东二路向北延伸线,南至德州路,西至
利河路向西约2.2千米,北至黄河堤路,总面积108.9平方千米。
本次规划的期限:近期为2009~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远景为2020
年以后。
二、城市发展目标
(一)近期发展目标: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
长25%, 2010年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7亿元以上,
年均增长21%以上。 城乡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2010年达
到48%。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医疗卫生服务设施进一步配套,千人拥有病床数5张。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健全, 城乡社会保障人口覆盖率达到80%。城乡居民生活水
平向富裕阶段迈进,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
入达到8000元。城市和农村人均住宅面积分别达到35平方米和30平方米。资源生
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2010年增加耕地2000公顷,全县林木覆盖率达到25%,城市
污水集中处理率9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城乡环境卫生普
遍达标,COD、二氧化硫、烟尘削减率分别达到5%、6%和8%。
(二)远期发展目标:区域经济保持快速稳定发展。2020年,生产总值达到
450亿元, 比2010年翻一番,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5亿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5万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左右。
区域功能定位:垦利县域为国家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重要功能区,
环渤海地区重要的石油开采生产基地,东营市城乡协调发展功能区。垦利城区为
东营市区北部的生态型片区、门户型片区、文化型片区、宜居型片区。
产业发展重点:以生态高效的循环经济为目标和宗旨,积极发展“低耗能、
低污染”产业,积极参与区域产业分工与协作。一产注重特色,发展观光农业和
高效生态农业;二产强化优势,壮大规模,发展资源节约型和新技术产业;三产
挖掘潜力,优先发展旅游业。
产业布局: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经济布局,采用区点片相结合,完善“三园”,
规划建设“三区、四点、一片”,形成经济效益好、资源节约、生态良好的产业
发展格局。
三园,垦利经济开发区、垦利滨海盐化工业园、胜坨工业园。垦利经济开发
区以汽车工业及配套、轻工纺织业、新材料、医药、农副产品深加为主;滨海盐
化工业园以盐及盐化工、精细化工、渔业及水产品加工、滨海旅游等产业为主;
胜坨工业园以橡胶轮胎、油田化学品、电线电缆为主。
三区,孤东开发区、沿海开发区、生态旅游保护区。孤东开发区以石油化工、
精细化工、电能、仓储为主,主要承接东港开发区;沿海开发区主要以原盐生产、
高效渔业、生态旅游、滨海房地产开发为主;生态旅游保护区主要以生态保护、
湿地保护和黄河口特色旅游为主。
四点,以永安飞机场和规划建设中的德龙烟铁路永安站为中心的永安仓储物
流区、以西郊工贸基地为中心的西郊综合服务区、以西宋为中心的休闲观光农业
区、以海堤以西1000米为中心的高效生态渔业区。永安仓储物流区主要以现代物
流和仓储为主;西郊综合服务区主要以餐饮休闲娱乐、汽车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综
合服务业为主;休闲观光农业区以农业休闲观光、娱乐、承接会议为主;高效生
态渔业区以海珍品生态养殖为主。
一片,除三园、三区、四点以外的整个垦利县后备资源片。后备资源片主要
以信息产业、盐化工、建筑建材、机械电子和房地产开发为主。
三、城市(中心城区)性质与规模
城市性质:黄河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三角洲地区高效
生态经济产业发展基地。
主要职能:东营中心城区北部新城,东营市现代制造业基地,东营市现代服
务业基地,垦利县域中心城市。
人口规模: 2010年7.5万人,未含油田社区人口;2020年15~16万人,未含
油田社区人口。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根据对以往人口、用地规模增长过程的分析和规划对县
城人口规模的预测,以及统筹考虑油田社区空间发展的要求,本次规划以逐步调
整为思路,使人口和用地增长相适应,同时将油田社区的人口和用地逐步纳入城
区。
四、中心城区总体布局规划
城市(中心城区)空间增长控制及发展方向选择:本次规划确定的城市总体
规划用地范围,东至东二路向北延伸,南至德州路,西至利河路向西约2.2千米,
北至黄河堤路,总面积108.9平方千米。
生态涵养区:生态涵养湿地,集中位于东青高速公路以东,和东营市北外环
与德州路之间的两片区域。
生态滩涂, 城区北部边界要求与黄河河堤保持1千米以上的隔离范围,确保
滩涂的生态功能,可以保留农业发展空间。
生态廊道, 以溢洪河为城区主要的生态廊道,河道两侧50~200米进行建设
控制。
水源保护区:涉及到城区西北部的胜利水库(又名东张水库)、民丰水库。
一级陆域保护区范围为水库边界向外延伸200米,面积约5.8平方千米;二级陆域
保护区范围为一级保护向外延伸2000米,面积约14.9平方千米。
城市发展方向:规划期重点向南,适度向东,不跨越东青高速公路和北外环。
远景向城区东南部适度发展,并根据东营市“一城三区”格局要求,确保城市片
区之间的生态隔离。同时,应局部调整垦利城区功能结构,逐步实现与胜坨镇结
合发展。
规划布局结构:总体布局结构——“风车”结构。以溢洪河及两条防护绿带
为城市内部的生态隔离廊道, 将城区划分为4个功能区。两个生活功能区和两个
产业功能区交错布局,如同“风车”。
城市总体用地布局规划:规划城市建设用地23.9平方千米(含油田社区整合
用地),城市人口20万(油田社区人口已部分转化为城市人口),人均城市建设
用地119.6平方米。
用地布局规划重点:一是纳入城区南部的油田社区用地,并进行适当整合,
保留锦霞小区、景苑小区和景安小区,集中发展,其它零散、废弃的工业用地逐
步恢复生态用地功能,现状村庄人口逐步纳入城区,村庄建设用地整合迁并,作
为生态旅游服务用地,增加必要设施。二是改变黄河路城区段的线性,由利河路
承担对外交通功能,黄河路作为城市综合干道。三是增加居住和公共服务设施用
地,整合工业用地,新增物流业发展的起步用地,增强城区的服务功能和宜居性,
吸引人口集聚,并为远景职能转型和功能结构调整留有余地。四是强化城区的生
态环境特色,整理水系,并通过绿地及开敞空间规划,将外部生态背景渗透到城
区内部,优化城市的小环境气候,并呼应了“风车”结构。
居住用地布局:将规划居住用地划分为9个居住片区,3个油田居住小区,总
居住人口约20万人。规划配置县级、居住片区级(含油田社区级)和居住组团级
三级生活设施。
公共设施用地布局:
(一)公共服务中心:县级公共设施主要沿民丰路两侧布局,对接东营市区
发展。规划对公共服务中心进行了功能细分,形成了行政办公中心、文化交流中
心、教育科研中心、商务服务中心、体育休闲中心、旅游服务中心。
(二)生活服务中心:与规划“风车”结构相呼应,服务南、北两大生活功
能区,共布局4处,其中3处在规划期建设,1处与远景发展相结合建设。
(三)油田社区服务中心:服务南部3个油田生活小区,纳入城市设施体系。
(四)公共设施发展轴:以沿民丰路为公共服务主轴,要求在功能上对接东
营市区;以新兴路、黄河路、广兴路为城市生活服务拓展轴。
规划公共设施用地总计357.46公顷,占规划城市建设用地14.94%,人均用地
17.87平方米。规划行政办公用地40.78公顷,占总城市建设用地1.7%,人均用地
2.04平方米。主要分为县级行政办公用地、垦利镇行政办公用地、其他企事业单
位办公用地。
1.县级行政办公设施近期将搬迁整合至位于胜兴路以南、民丰路与育才路之
间的规划行政办公中心内,以优化办公资源。
2.垦利镇办公用地仍主要位于旧城区,在原有用地基础上整合,可以借助县
级办公用地的搬迁,作适当调整,在集约资源的前提下改善办公条件和服务水平。
3.其他企事业单位办公用地基本保持现状规模,逐步改善商务办公条件。
4.规划商业金融用地164.6公顷,占总城市建设用地6.88%,人均用地8.23平
方米。县级商业中心近期仍以旧城区中兴路、新兴路、中心路、兴隆路周边用地
为主,远期调整至民丰路两侧、永兴路南部地块,与市民广场和文体设施相邻配
置,形成富于人气的城市中心区。片区级商业中心与生活服务设施结合配置。近
期在旧城区民丰广场周边地块和民丰路与新兴路交叉口周边地块整合或配建,远
期形成广兴路与黄河新路交叉口周边地块的商业配套。
规划市场用地32.44公顷, 分别位于黄河路北段,以及黄河新路与胜兴路交
叉口西北部地块。
5. 规划文化娱乐用地30.9公顷,占总城市建设用地1.29%,人均用地1.55平
方米。县级文化娱乐用地位于行政办公中心南部、溢洪河两侧,以丰富居民文娱
生活、体现城市文化氛围为目标,并与城市景观相结合。要求配建图书馆、小型
博物馆、文化活动中心等设施,也可建设综合性文化中心,兼容以上功能。片区
级文娱设施可与居住社区服务设施(如社区文化中心)结合配建。
6.规划会展用地位于东营市北外环与民丰路交叉口西北侧、民丰湖南部,可
以承担区域性文化交流及特色产品交易活动。
7.规划体育用地34.5公顷,占总城市建设用地1.44%,人均用地1.73平方米。
规划综合性体育中心,位于溢洪河以南、民丰路以东,可承担城乡及地区间的体
育比赛,以及市民综合性健身活动。片区级体育活动场地和小型场馆可结合居住
社区服务设施、公共绿地以及学校用地配建,体现易达性和普及性。
8.规划医疗卫生用地10.37公顷,占总城市建设用地0.43%,人均用地0.52平
方米。增设县级疾病防治中心和急救中心,增加1处卫生院。
9.规划教育科研用地31.02公顷,占总城市建设用地1.30%,人均用地1.55平
方米。 一是职业教育培训用地, 二是产业研发用地。并建议根据远景发展需求
(如就业人口、产业类型等)适当扩大规模。
10. 规划整合油田社区公共设施用地45.29公顷,占总城市建设用地1.89%,
人均用地2.26平方米。
11. 工业及仓储物流业用地布局:在城区现有西部传统工业用地和东部开发
区用地基础上,形成两个产业功能区。调整工业结构,强调逐步由二、三类工业
用地为主,转变为以一、二类工业用地为主,不断降低污染和能耗,发展工业循
环经济,提高用地效率。规划工业用地规模547.94公顷,占规划城市建设用地比
重22.9%, 人均用地27.4平方米。其中,一类工业用地149.22公顷,二类工业用
地217.34公顷,三类工业用地47.52公顷,油田社区生产用地133.86公顷。
结合规划“风车结构”,在现状基础上形成东、西两大产业功能区,并整合
南部油田社区工业用地。
西部产业功能区,以整合现有工业用地为主,三类工业控制规模,一、二类
工业适当发展,保留远景搬迁西部工业用地,转换为生活功能区的可能。
东部产业功能区在省级开发区基础上优化发展,严禁发展污染型工业,优先
发展低污染、低耗能的循环型工业,根据市场需求适当扩大开发区规模,改造和
新增用地要提高准入要求,逐步将县城产业类型置换、更新升级。借助科研力量,
逐渐提高垦利工业的科技含量和研发能力。
油田社区工业用地适当整合,应在生活用地附近集中布局。已经废弃的分散
工业用地,逐步恢复为生态公园用地。
规划仓储物流业用地77.28公顷,占规划城市建设用地比重3.23%,人均用地
3.86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