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城镇体系规划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6&rec=312&run=13

一、县域内城镇体系规划如下:
(一)大王镇 全县次中心,属工贸结合型,主要种植粮食、蔬菜、花卉,
拥有全县五大产业集群:橡胶产业集群、汽车配件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造纸产业集群、农副产品加工集群,辖有广饶物流园区、华泰保税物流中心和花
卉苗木市场。
(二)稻庄镇 全县次中心,属工业主导型,主要发展小麦、玉米、大棚蔬
菜、大棚草莓、大棚葡萄、反季节芹菜、大棚花卉等高效产业,拥有橡胶产业集
群、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精细化工产业集群、五金建材产业集群,依托东青高速
路出入口发展专业物流,以企业物流为主,主要服务稻庄工业园区。
(三)石村镇 属工业主导型,主要发展花卉苗木业,在河辛路两侧发展花
卉苗木产销基地;引导农民发展养殖业;增加蔬菜种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石
油化工、精细化工、纺织服装产业优势明显,辖有开发区物流中心、花卉苗木市
场。
(四)丁庄镇 属工贸结合型,主要发展冬枣、大蒜等特色农业,是渔业、
化纤、乳品加工、油棉加工、造纸印刷循环产业区和青垦路沿线商贸区,盐化工
产业集群优势明显。近年来,重点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依托黄大铁路、华泰海关
直通场站,建设出口物流配送中心、清河物流中心。
(五)李鹊镇 属农业产业化型,是黄河三角洲的粮菜主产区;依托“凯银”、
“华誉”集团,重点发展畜牧养殖基地农副产品加工业,依托兴广铁路,准备建
设现代化铁路货运及物流平台。
(六)花官乡 属农业产业化型,主要发展大蒜、养殖业、大蒜种植及加工、
肉鸡养殖、棉花种植及食用菌加工绿色产业,商贸餐饮活跃。
(七)陈官乡 属农业产业化型,主要发展棉花、大蒜、养殖业,农副产品
加工、商贸餐饮逐步壮大。
(八)西刘桥乡 属农业产业化型,主要发展小麦、玉米、棉花、畜牧养殖
业,机械、石油化工、精细化工、橡胶轮胎、造纸、棉纺逐步壮大,商贸餐饮、
信息咨询开始显现。
(九)大码头乡 属农业产业化型,主要种植粮食、棉花,棉花加工、纺织
服装产业集群优势明显,是黄河三角洲棉花物流基地。
二、城乡一体化规划
2008年5月,中共广饶县委、县政府为了更加合理地利用县域城乡环境资源,
优化城乡区域空间布局,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定编制《广
饶县城乡一体化规划》。规划建设主管部门按照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率先发展
的总体要求,本着产业集聚、人口集中、统筹城乡、和谐有序的原则,经多方考
察、优中选优,确定委托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广饶县城乡一体化
规划》编制。
规划编制历时11个月, 经县城镇规划委员会多次讨论,于2009年4月编制完
成,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发展目标
规划总目标为:城乡之间逐步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使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空间得到持续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城乡融合。
第一阶段(2008~2020年):城乡一体化由起步阶段向初级阶段迈进。这一
阶段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大力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城乡产业联
合和集聚,加快小城镇建设,推动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逐步撤并分散自然村,
构建城乡一体的快速交通网络,形成城镇和居民点之间不同容量的、网络状的现
代化交通、市政基础设施体系,构筑城乡社会经济平等竞争的制度框架和协调一
致的政策环境。
第二阶段(2021~2030年):城乡一体化由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这一
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两个转变,即实现城乡经济发展从“工业大县”向“经济
强县”的转变和从单纯追求城镇化发展规模向注重城镇化发展质量品质的转变。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社会经济活动开始超越城乡两个相
对隔离的单元而相互渗透,城乡界限模糊,真正实现城乡空间布局的高度融合、
城乡功能结构的互补、城乡生态环境的高度协调、城乡基础设施的高度共享、城
乡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等。
(二)产业布局
广饶全县分为南部发展片区(广饶镇、大王镇、稻庄镇、石村镇和李鹊镇)、
北部发展片区(丁庄镇和广北农场)、西部发展片区(陈官乡和花官乡)及东部
发展片区(西刘桥乡和大码头乡)。其中,南部片区是全县面积最大、经济实力
最强、人口最多的发展片区,宜重点发展以化工、建材、机械、造纸、纺织、油
气等优势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和以商贸、物流、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北部片
区的优势资源主要为农业产业化资源以及沿海盐水资源和滩涂资源。随着滨海产
业项目的开发以及铁路建设,该片区未来应依托资源和交通优势,发展以造纸印
刷、盐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为主要产业的第二产业,发展循环生态经济。西部
发展片区是广饶县最重要的农业产业化基地,以棉花、大蒜等农产品种植及加工
为优势,该片区未来仍将作为全县农业生产基地,重点发展种植业及相关产业链
上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东部发展片区是以粮棉为主的第一产业和以机械、石化工
业、汽车配件加工等第二产业为主的发展片区。
(三)城乡空间发展结构
广饶县域的城乡空间发展结构概括为“一核心、两纵轴、五板块”。
“一核心”是由县城、大王镇和稻庄镇共同组成的县域发展核心,是广饶县
域最重要的空间发展核心和经济发展核心。
“两纵轴”为沿省道青垦路、东青高速公路和沿省道河辛公路的两条纵向发
展轴;这两条轴线一东一西的南北贯穿县域各主要乡镇,是县域核心地区向北部
乡镇辐射的通道;其中依托东青高速公路的发展轴更是今后广饶县域经济发展的
重要通道。
“五板块”即县城城区、广饶经济开发区、孙子文化旅游区、大王稻庄城乡
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滨海高效生态产业区。县城城区作为全县政治中心、文化中
心,要突出行政、商务、居住、文化功能,着重发展商贸、休闲、金融、房地产
等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区域性商贸服务业中心。县经济开发区要进一步完善发
展规划、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层次,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加工制造
业,打造全县高端产业聚集区。孙子文化旅游区以打造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为
目标,进一步完善规划,高标准策划和实施旅游景区配套工程,塑造特色旅游品
牌,建设区域性旅游目的地,以此带动全县各类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
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大王稻庄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要整体规划,统筹布局工业、
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和居住区、重大基础设施、生态设施建设,推动两镇之间
协调发展。同时,着重在以工带农、以城带乡方面搞好探索,抓出亮点、创出典
型,逐步建设成为全国有影响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滨海高效生态产业区坚
持一、二、三产业统筹规划布局,以发展工业为主,突出发展现代加工制造业、
精细化工、仓储物流,带动发展现代农业、商住、旅游等,着力打造具备综合功
能的新兴经济区。
(四)城乡发展战略
1.城镇发展战略
广饶县域城镇发展战略为“强化核心地区带动作用,积极发展重点镇,适度
发展一般镇”。
(1)全力发展中心城镇,优先强化核心地区带动作用
县域中心城镇包括县城、大王镇和稻庄镇,处于县域城乡体系第一层次。县
城和大王镇、稻庄镇分别在县域内起到主中心城镇和副中心城镇的职能。其中,
又可以细分为两个层次:中心城(县城)、中心镇(大王、稻庄)。在城镇的发
展战略中, 十分有必要将县城、大王镇、稻庄镇作为一个整体协调发展,而这3
个城镇的联合发展也将极大地扩大广饶县中心城镇的总体规模,提高中心城镇的
辐射力和区域竞争力。
(2)积极发展重点镇,适度发展一般镇
对于重点镇,应在尽可能前提下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发展,特别是提高其工业
化发展的水平。对于一般镇,由于现状规模较小、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因而不宜
盲目扩大,而要根据本镇实际情况,量力而行,适度发展,尽量依托现状,逐步
改造,慢慢扩大。
重点镇包括丁庄镇和花官乡。 这2个乡镇地位稍次于中心镇,但在区域经济
社会发展中仍起着重要作用,这两个乡镇应作为乡镇群体中的重点加以发展。
一般镇包括石村镇、李鹊镇、陈官乡、大码头乡和西刘桥乡。这些乡镇的服
务范围一般不超出其所辖行政区域,主要是带动其所辖区域村庄的发展。
2.村庄发展策略
规划将广饶县域内村庄的发展策略具体分为并入城镇、集聚发展、控制发展
和撤并四类。分类的主要依据为村庄的地理位置、人口规模、经济规模、现状设
施条件、产业特色、发展潜力等。
(1) 并入城镇:并入城镇村庄的发展策略主要是通过迁并融入城镇,作为
城镇建设用地的一部分,人口也转变为城镇人口,其村庄的改造可以借助城镇建
设过程的推动。
(2) 集聚发展:集聚发展村庄的发展策略主要是集聚自身及周边村庄的农
村人口,通过村庄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规划的实施,使村庄建设用地也逐步集中,
同时完善村庄生产生活的各种功能设施,成为周边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中心,即中
心村(共规划98个中心村)。集聚发展的村庄中有部分村庄在地理位置上位于城
镇居民点的周边,这些村庄的发展可以更多的接受城镇的辐射,积极壮大村级经
济,村庄的建设也可以借助城镇建设的推动,特别是可以更多地使用城镇的公共
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
(3) 控制发展:控制发展村庄的发展策略主要是有控制地发展,控制人口
的数量以及大规模的新建设,设施的配置满足基本的生活要求。控制发展策略的
村庄作为基层村(共规划49个基层村)。
(4) 撤并:撤并村庄的发展将受到严格的限制,在人口逐步迁移至中心村
或基层村之后逐渐消亡,原村庄建设用地可作为流转建设用地或予以复垦。对广
北农场下辖各居民点发展策略的确定也参照村庄的发展策略。
三、广饶县核心地区统筹发展规划
2008年4月, 聘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广饶县核心地区统
筹发展规划;县城、大王、稻庄三大板块统筹发展规划立足现有产业条件、公共
服务设施等发展基础,合理布局居住建设空间、产业发展空间、农田保护空间、
生态保护空间和公共基础设施配置;对生态敏感区、基本农田、重大基础设施以
及其他需要保护的区域规定保护范围并制定保护要求。通过镇区、工业园区、居
民生活区的建设,集聚零散布置的工业用地,打破“镇、村、企”相互交织的布
局,实现企业进园区,产业布局合理化;同时,不断改善人居环境,配套完善市
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区域内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