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城市发展战略研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6&rec=30&run=13

1988年,东营市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东营市城市发展问题进行战
略研究。 同年8月,完成研究报告。该报告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趋势,
对东营市的城市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城市布局等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研究报告
为城市总体规划(1989~2010)的编制奠定了基础。
1994年,根据中心城建设的新情况,东营市政府进一步明确中心城发展原则:
东城向北、西发展,西城向东发展,将胜利镇纳入东城规划,多点启动,融合发
展。对东、西城之间的中间地带纳入规划严格管理,规划建设万亩植物园和大型
游乐园,以联接东、西城,并为居民提供游乐消遣场所,改善中心城居民生活环
境。
2002年,东营市政府委托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总体规划进行了调
整。经过对黄河三角洲区域发展的分析、论证和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确定明确的
城市发展目标和合理的城市发展空间结构,体现城
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2005年6月,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编制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城
市发展战略进行了系统研究。
一、城市发展总体目标
全面促进东营市在新的战略机遇期内,以高效集约化发展战略为核心,实现
城市可
持续发展,建设产业新型的高效东营、文明
富足的和谐东营、滨海特色的宜居东营、接轨国际的活力东营。
二、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发挥区域中心城作用,建设成为接受京津冀辐射,传导鲁北地区及黄河下游
地区的重要节点,成为联系京津冀的枢纽。
大力实施融入战略,从增强区域经济实力的角度出发,尽快融入山东半岛城
市群整体体系当中,明确分工,加强联系,成为半岛城市群开放和发展的北翼。
引领和带动黄河三角洲开放发展,成为黄河三角洲的核心,拓展对外联系通
道,增强对外辐射带动的能力。
三、社会发展策略
坚持教育先行的发展战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育基础设施和教
学装备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改革,提升高等教育,促进各类教育协调
发展,总体水平跨入国内发达地区行列。
创新文体事业发展机制,加强基层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和发
展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乡村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
活质量。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把东营市建
成群众体育普及、体育设施完善、体育产业健全的体育强市。
以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为目标,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建立医疗保障、预
防保健与卫生执法监督“三位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合作医
疗制度,完善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和医疗急救网络,提高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的能力。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扩大社会保障面和就业面,建立统一、开放、
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在城市和农村加快老年公寓、养老院等服务机构
的建设,加快儿童福利机构建设,不断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保障水平。
四、城乡协调发展策略
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东营市实现全面小康的工作重点,加大统筹城乡发
展力度,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民营经济,深化市域综合改革,认真落实促强扶弱
政策,促进经济强镇率先发展、经济欠发达乡镇跨越发展。突破就城市抓城市、
就农村抓农村的思维定势,做到以城带乡、以工哺农,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农
业工业化,统筹规划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五、产业发展策略
加快产业的创新和多元化发展,重点强化教育、文化、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
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向综合型城市发展。
(一)第一产业发展策略
在保护基本农田的基础上,延续和发展传统农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积极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形成一批具有品牌知名度的绿色生态农产品。加快面向国内
外市场的农副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工基地和农产品市场网络建设,为东营农副产品
进入半岛城市群市场创造条件。发挥土地、浅海、滩涂等资源优势,吸引企业投
资农产品深度加工,推进东营农业产业化进程。
(二)第二产业发展策略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积极发展石油接续产业。近期重点全面推进产业
升级,中期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通过山东省加工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延长
传统优势产业的产业链,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转型。远期着力建立高效生态工
业体系,形成区域内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以工业发展带动城市发展,提高城
市的区域地位。
(三)第三产业发展策略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近期以完善传统服务业为主,
以满足油田等大中型企业发展和城乡居民的生活需要为目标。同时通过整体旅游
形象的设计,打造生态城市的旅游品牌,融入半岛城市群旅游网络。中期加快传
统服务业的改造提升,壮大商贸流通、房地产、教育文化、金融保险和社区服务
业的规模,促进东营向综合型城市发展。远期通过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的建设,
发展为产业配套的现代生产服务业。
六、生态发展策略
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
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绿色工业和生态旅游业,以“中国人居环境奖”为目标,
积极开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文明城市活动。通过实施“生态市”的建设,统筹
城市规划、统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统筹生态环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