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城镇体系规划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6&rec=28&run=13

一、《东营市城市总体规划(1989~2010)》中的城镇体系规划
1989年,东营市人民政府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第一轮东营市城
市总体规划,其中对东营市城市人口和城镇化水平进行了科学预测和分析。
(一)人口预测
根据综合分析法,对东营市人口发展进行多方案预测。综合得到:1995年东
营市人口大约增加到163万人,2010年增加到192万人。
人口增长包括自然增长、机械增长两项。东营市的机械增长又可分为地方和
油田两部分。
1.自然增长人口
根据东营市历年人口增长情况及人口年龄结构特点,取人口控制的指标总和,
生育率为1.6, 自然增长率采用8‰, 从而得预测结果:1995年人口自然增长到
158.53万人,2010年增长到178.32万人。
2.地方机械增长人口
依据历史统计及经济发展分析,东营市地方每年增加工人0.6万人,其中80%
为本市人口,20%是从外地招工。外地工人中50%为单身职工,30%为带眷户,20%
为双职工,带眷系数为3.5,则1995年新增人口为1.824万人,2010年新增人口为
5.224万人。
3.油田机械增长人口
油田每年新增人口0.6万人, 其中70%为本市招工,30%为外地招工。外地招
工中50%为单身职工,30%为带眷户,20%为双职工,带眷系数为3.5,则1995年油
田新增人口为2.304万人,2010年新增人口为7.866万人。
以上三项分别求和得出, 1995年总人口为162.66万人, 2010年总人口为
191.41万人。
(二)城镇化分析预测
在分析预测中,选用城镇驻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城镇化水平的主
要指标,并称为城镇化水平,用非农业人口比重作为研究城镇化水平的辅助指标。
根据非农业人口与工业总产值的关系式和战略目标预测结果,1995年和2010
年工业总产值分别为75亿元和195亿元,届时非农业人口分别为38万人和62万人,
非农业人口比重分别为23.3%和32.3%。
根据实际调查,考虑到今后乡镇企业及个体工商业的发展,加上小城镇的迅
速发展,城镇中非农业人口比例将有所增加。
根据分析预测, 确定1995年城镇人口为49万人,城镇化水平为30%;2010年
城镇人口为8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1.7%。
根据人口预测,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趋势,确定了东营市的城市发展方
向、发展规模、城市布局等。在此基础上,对东营市的总体规划和市域城镇体系
规划进行了编制。
关于城镇体系规划的要点:规划2010年全市将形成1个中心城、1个次中心城、
3个县级中心城、10个重点城镇、12个一般城镇的五等级系列城镇体系。
根据东营市城镇的布局特点,划分4个城镇组群:
北部组群以河口、孤岛为中心,形成双星座格局。结合义和、刁口、军马场,
发展采油、港口、水产加工、造纸等,并使之成为北部海上油田开发的重要基地,
为中、远期重点发展的地区。
中部组群以东城、西城为中心,结合垦利县城,积极推进中心城产业结构的
综合化,使中心城成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及形成以石油化工、盐化
工、纺织、机电、食品、建材为主的工业结构,为近期重点发展的地区。
中西部组群以利津和陈庄为中心,结合盐窝、罗镇、集贤、渤海农场,大力
发展麻纺、农副产品加工和油田建设服务业,为近期促进发展的地区。
南部组群以广饶为中心,结合大王、稻庄、广北等,继续发展服装、家具、
印刷、建材、盐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为近期积极发展的地区。
二、《东营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中的城镇体系规划
1996年,东营市人民政府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东营市城市总
体规划》,其中对市域城市化进程、市域城镇发展战略和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论证。
(一)东营市城镇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
全市2000年和2010年的总人口预测人数分别为172.10万和181.50万, 低于
《东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确定的
2000年总人口为180万和2010年总人口达到200万人的控制目标。但必须明确,人
口预测数不应成为人口发展追求的目标。
城镇总人口2000年和2010年分别为68.84万人和90.75万人。城市化水平2000
年和2010年分别达到40%和50%,与全省平
均的40%和55%基本相当。
(二)市域城镇发展战略
1.近期目标(2000年前)
全市城镇体系结构得到初步调整和完善,中心城镇(包括重点镇)得到重点发展,
区域交通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城市化水平达到40%。
2.远期目标(2001~2010年)
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市域城镇体系,中心城市地位显著提高,全市城镇化水平达
到50%。 区域交通趋向发达,形成独特的职能互补、具有国内和国际竞争力的城
市经济体系。城镇整体发展水平达到20世纪90年代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
现代化。
3.远景目标(2010年后)
全市城市化水平高于60%, 形成以中心城为核心,以城乡一体化为特征的网络化
城镇体系。基础设施完善,城镇人口、用地规模基本区域稳定发展,城镇整体发
展水平达到全国先进水平,进入现代化行列。
(三)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1.职能结构
根据城镇的职能特点和在区域中的地位、作用,可以进一步归纳为四个职能
等级。
第一级:市域中心城。中心城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胜利油田
的“基地”,是鲁北和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其主要职能不仅包括面向全市和
胜利油田的管理职能、生产职能、服务职能、集散职能和创新职能,其影响范围
还包括整个山东省和其它毗邻省区。
第二级:县区中心城镇。包括三县一区的政府所在地,为各县区的政治、经
济、文化中心。港口区,为综合性港口城镇。其中港口区、垦利镇、广饶镇,由
于具备优越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和较好的现有基础条件,城镇发展前景优于市
域其它城镇。因此,中远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担负市域副中心的职能。
第三级:重点城镇,即地方性中心城镇。其影响范围超出所在镇的行政辖区。
这类城镇现有基础和发展条件较好,一般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县区副中心的作用。
这类城镇有东营区牛庄镇、六户镇,河口区仙河镇、孤岛镇、义和镇,垦利县新
安乡,利津县陈庄镇,广饶县大王镇、稻庄镇,以及工矿居民点稠油处理厂、六
干组团。
第四级:一般建制镇和工矿居民点,为基层地方性小城镇。这类城镇是城乡
联系的纽带,是就近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场所,远期(2010年)这类城镇大
约有40多个。
2.主要城镇职能类型和经济发展方向
中心城综合性的市域中心城市,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心城区要
逐步调整工业结构,限制发展高耗能、占地多、污染严重的工业,重点发展技术
密集和知识密集型为主、劳动密集为辅的轻污染加工工业;必须大力加快第三产
业的发展,进一步扩大商品流通规模,开发劳动力、资金和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
进一步发展科技、文教事业,形成市域教育、科研、文化和高新技术辐射中心。
河口为河口区政府所在地和胜利油田北部油田开发的重要后方基地。工业发
展应以农副产品、海产品加工、盐业、建材及为油田服务配套的工业为主,合理
布局地方工业,控制污染工业在城区的发展。
港口为综合性港口城市。以港口运输业为龙头,带动仓储业、商贸业、行政
管理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地区优势,发展一些无污染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加工工
业。同时,随着沿海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旅游服务中心。
垦利镇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工业要以石油化工、机械、轻
工业、农副产品加工等为重点。利用区位交通优势,发展以商品流通和物资集散
为主的第三产业,在远期考虑作为中心城的组成部分。
利津镇为利津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工业要以轻工、食品、石油工业
和外向型工业为主,进一步发展地方性商贸业,扩大市场流通规模和辐射范围。
广饶镇为广饶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贸和旅游服务型城市。发展以
石油化工、盐业化工以及为农业和油田服务的机械制造业,具有发展传统区域性
副产品加工和商品流通的优势,应进一步扩大市场流通规模和辐射范围,大力发
展商贸业。镇域历史悠久,自然环境较好,应积极利用这些优势,发展园林式生
态城镇。
仙河镇、孤岛镇为油田服务性城镇。在积极抓好油田服务基地的同时,应大
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强必须的行政管理职能,发展“园林城镇”为特色的旅游业。
陈庄镇为利津县城北部的综合中心、交通枢纽。主要发展化工、建筑建材、
交通运输业以及地区性物资流通和集散地。
大王镇为广饶县经济和文化次中心。重点发展造纸和纸制品、化工、建材等
工业。要积极发挥大王镇经济比较发达的优势,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搞好城镇
建设。同时利用区域的农业资源优势,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轻型加工业。
(四)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规划
1.规模结构现状
市域城镇规模结构的特点是:一级中心城市规模较小,经济、文化吸引力不
足,其吸引范围未能覆盖市域 (按一般规模20~30万人口的城市吸引范围为R=15
千米估算)。县区中心、建制镇的人口规模太小。利津县
城尚不足2万人。
2.规模结构规划
规划本着强化中心城市,发展县区中心和重点城镇,完善规模结构的基本思
想,制定市域规模结构模式。
在规划期内应重点发展中心城市,以提高其在省级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增强中心城市的吸引和辐射力;大力发展第二等级、第三等级和第四等级的城镇,
使其成为城镇体系中基础较好的产业大镇。对于一般建制镇、新设置的建制镇和
一些工矿居民点,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促进其合理发展,就近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另一方面要加强现状产业的改造,使其逐步形成规模。
根据地理位置、经济基础、交通条件、城镇空间分布的完整性以及在非农业
经济活动推动下现有乡村和小城镇的逐步升级等方面的考虑,规划2010年全市将
形成1个中心城、5个由县区中心和部分重点镇组成的二级发展中心,14个人口规
模在2~5万的三级发展级,21个人口规模在1~2万的四级增长级。
部分重要城镇的人口控制规模为:
中心城 2000年人口规模为35万,2010年为48万;如果包括暂住人口,2000
年人口规模为40万,2010年为54万。
河口 2000年人口规模为5.5万,2010年为8万;如果考虑暂住人口,2000年
人口规模为6.4万,2010年为9万。
港口 2010年人口规模达到3万。
垦利 2000年为5万人,2010年发展到7万。
利津 2000年为3.2万人,2010年达到5万人。
广饶 2000年为6万人,2010年达到9万人。
大王镇 2010年达到6万人。
仙河镇 2010年达到5万人。
孤岛镇 2010年达到4万人。
陈庄镇 2000年2万人,2010年3万人。
(五)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根据市域城镇发展的动力因素分析和城镇空间分布现状,以及区域社会经济
发展战略和规划期内大型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发展,确定了“一个中心、一条城镇
带、四个城镇群”构成的点、轴、群相结合的网络化城镇空间结构形态。
一个中心:以中心城为核心,强化中心城地位和辐射作用。以中心城为依托,
全方位带动市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市域经济在山东省和环渤海经济圈中的地
位和作用。
一条城镇带:由规划的通港高速公路、东红高速公路和现状的东辛公路构成
的连接港口、中心城、广饶的城镇带,是全市城镇发展的核心地带,是规划期内
城镇发展的重点。随港口的发展、黄河口外向型资源开发区的建设、中心城产业
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以及一些重大工业项目的建设等,该地带将率先建成市域经
济、社会、环境效益协调发展,各等级城镇结构合理,以城乡一体化为特征的带
状城镇区域。
四个城镇群:
1.北部城镇群。由东营市北部的河口、港口、仙河、孤岛及其周围的济军生
产基地、渤海农场总场等组成的弧形城镇群,是市域城镇体系在规划期内的发展
重点。港口作为区域性对外开放的窗口,依据其天然的建港条件,必将获得迅速
发展。如果条件许可,可考虑建成“省级港口开发区”,以开发区的形式起步,
以港口工业、仓储业、服务业、旅游业为推动,逐渐配套城镇服务、行政办公设
施,逐步发展成为具有港口特色的小城镇。如果港口在20 10年人口规模按3万人
规划,则在2010年该城镇群城镇总人口将达到20万人。如果在规划期内城镇群的
规划、建设、管理成效显著,工业发展起点高、进展快,则在远景(2010年以后)
该城镇群的总人口将达到30万人,形成以港口为核心的分散组团式、规模与港口
发展相适应的次级中心城。
2.中部城镇群。由中心城及其外围的六户、油郭、牛庄、史口、垦利、高盖
以及一些较大的工矿点、精细化工园(稠油处理厂)、六干组团等组成的城镇群。
这一城镇群的特点是受中心城的影响明显,与中心城的联系非常密切。随着中心
城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周围城镇将获得迅速发展,对全市经济的对外开放、内引
外联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和示范作用。
3.南部城镇群。以广饶县城为中心的周边小城镇大王、稻庄、石村、花园、
李鹊等组成的南部城镇群,是东营市与山东省其它地区及东南沿海内引外联的重
要门户和通道。随着区域交通体系、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将形成以农副产
品加工和大型乡镇企业发展为特色的小城镇区。
4.西部城镇群。以利津县城为中心的周边一些乡镇结合的小城镇群。这一城
镇群的特点是受交通条件的影响,与市域中心城的联系相对松散。规划期内应重
点抓好地区交通设施的建设,努力发展县城经济和提高城镇服务水平,带动周边
乡镇的发展。同时,应进一步加强与市域中心城和山东省其它地区的社会经济联
系,发展地方特色工业,推动城镇发展。
三、《东营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中的城镇体系规划
2002年,东营市人民政府委托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总体规划进行
了调整,其中对城镇体系规划也作了相应的补充和完善。
(一)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
市域城镇共分为四个职能等级:
一级:市域中心城。
二级:县区中心城市,包括河口、垦利、利津、广饶县(区)驻地和东营港。
三级:重点城镇,包括大王、丁庄、牛庄、胜坨、陈庄、义和、孤岛、仙河
等8个镇。
四级:一般乡镇,共25个。
规划把所有城镇划分为四种职能类型,即综合型、港口贸易型、服务型、工
贸型。
(二)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规划
市域城镇共分为4个规模等级:
一级:大于50万人,数量1个,中心城。
二级:5~15万人,数量5个,河口、垦利、利津、广饶、大王。
三级:2~5万人,数量6个,东营港、孤岛、仙河、胜坨、牛庄、陈庄。
四级:小于2万人,数量27个。
(三)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市域中部形成东营大都市圈,以中心城为核心,垦利、利津为卫星城;南部
形成以广饶——大王为核心,包括15处乡镇在内的南部城镇群;北部以河口区驻
地为核心,联合港口、孤岛、仙河、义河等乡镇形成北部城镇群。城镇发展形成
一条南北向为主的发展轴:即东营港——河口——垦利——中心城——广饶、大
王。
四、城镇体系规划的完善
2005年,东营市人民政府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对城镇体系的城
镇化发展策略、市域人口规模、城镇等级规模、城镇职能分工、重点发展城镇、
城镇布局结构及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进行了完善。东营市城镇体系规划步入正轨。
(一)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市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划分为四级。
一级城市为东营市中心城区,城镇人口规模为85万。
二级城市4个, 分别为河口城区,城镇人口规模18万;广饶县城,城镇人口
规模15万;利津县城,城镇人口规模13万;垦利县城,城镇人口规模15万。
三级城镇6个,分别为陈庄(2万人)、孤岛(4万人)、胜坨(3万人)、仙
河(3万人)、大王(5万人)、丁庄(2万人)。
四级城镇14个, 城镇人口规模小于2万,包括牛庄、六户、史口、龙居、义
和、北宋、汀罗、盐窝、稻庄、石村、李鹊、黄河口、永安、郝家等城镇。
(二)城镇职能
市域城镇分为5种不同的职能类型:
综合型:东营中心城区、河口城区、广饶县城、垦利县城、利津县城。
工贸结合型:大王镇、丁庄镇、牛庄镇、六户镇、龙居镇、石村镇、义和镇、
黄河口镇、李鹊镇、永安镇、北宋镇、汀罗镇。
商贸流通型:陈庄镇、盐窝镇。
工业主导型:胜坨镇、稻庄镇、郝家镇。
工矿服务型:孤岛镇、仙河镇、史口镇。
(三)重点发展城镇
1个主中心:东营中心城。
4个次中心:河口城区、垦利县城、广饶县城和利津县城。
6个重点中心镇:大王镇、陈庄镇、仙河镇、孤岛镇、胜坨镇和丁庄镇。
(四)城镇布局结构
采取“强化中心城市,拓展轴线联系,培育重点城镇”的总体空间战略部署,
发挥“轴线集聚”的功能,构建一主两次发展轴线,形成放射状的空间格局。
依托威海—乌海高速公路在东营境内的辛庄子—邓王段以及东青高速公路经
过河口城区、陈庄镇、垦利县城、中心城、六户镇、广饶县城等主要城镇,构建
市域南北发展主轴线;依托黄东大铁路(黄骅—东营—大家洼)和规划中的高等
级公路经过利津县城、胜坨镇和中心城等节点构建市域东西发展的次轴线;依托
东港高速、通港铁路和规划中的通港高等级公路经过港口、仙河镇、孤岛镇、陈
庄镇、盐窝镇等节点,构成以黄河为坐标系的市域北部发展次轴线。
(五)建设用地控制指标
本着土地集约利用的原则,中心城区、河口城区、各县城和重点中心镇的规
划城市建设用地指标, 控制在人均120平方米以内;一般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原
则上不能超过人均150平方米。
五、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
2006年,东营市人民政府委托东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了新一轮城镇
体系规划。
(一)城镇村发展规模预测
1.总人口预测
过去10年中, 山东省的人口综合增长率仅为4.8‰,而东营市人口则始终保
持在10‰以上的增长率,机械人口增长是东营市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在石油开
采技术日益进步的情况下,原来油田职工快速增长的人口超常规聚集现象不会再
出现。因此,规划期内东营市的人口增长将以自然增长为主,同时石油接续产业
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将吸纳部分暂住人口。由此,参考《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和
东营市计划生育委员会“控制人口计划及远期工作目标”,结合山东省、东营市
社会经济和人口发展的趋势,在东营市户籍人口和暂住人口规模预测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规划的弹性和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 预测2010年东营市总人口规模为
200万人左右,2020年总人口规模为240万人左右。
2.农村人口预测
2004年末, 全市总人口178829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844664人,现状非农
化水平47.2%。以驻地人口为统计口径,同期城镇化水平为56.53%,高于同期全
国和山东省平均水平,在全省名列前茅。考虑到今后城镇驻地仍然会有部分非农
人口,且所占比例会不断上升,综合利用非农人口比例趋势外推法、非农人口趋
势预测、联合国法预测等多种方法进行分析预测,最终预测2010年城镇化水平为
60%左右, 2020年城镇化水平为70%左右。城镇人口2010年120万人左右,2020
年168万人左右。 所以根据总人口与城镇人口之差,可得到2010年、2020年农村
人口分别为80万人、72万人。
(二)城镇体系发展布局规划
1.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综合各乡镇规划期内人口增长预测,结合城镇发展条件评价城镇发展战略,
按照近期与远期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原则,确定东营市未来城镇等级规
模结构。(详见村镇规划篇)
2.城镇空间布局规划
深入实施城镇化战略,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着力培育“一个中心、四个
次中心、 六个中心镇、182个中心村”四个层次的城镇村体系。“一个中心”,
即中心城;“四个次中心”,即东营港城、河口区驻地、广饶县城、利津县城;
“六个中心镇”,即大王镇、胜坨镇、牛庄镇、陈庄镇、孤岛镇、仙河镇。
中心城:垦利县城作为北城区纳入中心城建设规划,实施一体化建设,构建
“一心四组团”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框架,规划控制规模约770平方千米。“一心”
即生态和公共服务中心,规划控制规模约9000公顷,突出文体中心、会展中心、
森林公园等标志性设施建设,打造集文化、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城市核
心区。 “四组团”为:东城组团,含东营经济开发区,规划控制规模约21000公
顷,重在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建成区域性的行政、文化、信息和商务中心;西城
组团, 规划控制规模约25000公顷,加快改造整合,提升商贸、物流和油田生产
生活服务功能, 形成区域性服务中心;南城组团,规划控制规模约10000公顷,
加快开发建设步伐,规划建设大学园区、研发基地,建成区域性文化教育和科技
研发中心; 北城组团,规划控制规模约12000公顷,加快与中心城连接,重点发
展都市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突出生态保护,建成区域性服务供给基地和重要的
生态区。“十一五”期间,重点要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水系绿地建设,
深入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打造生态卓越的“湿地
之城”,建成最适宜人类创业和居住的城市。
次中心城:突出发展东营港城,依托东营港和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坚持港城
联动,以港兴城、以城促港,加快推进港城一体化建设。到2020年,人口规模达
到30万以上, 形成现代化的中等港口城市。河口、广饶和利津3个县区城,重点
要培育壮大经济实力,着力搞好道路、通信、供电、供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
建设,加强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益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环境条件,加快
规模膨胀, 强化其统筹城乡发展的辐射、带动功能。到201 0年,县区城镇人口
规模力争达到10万以上。
重点城镇:参照学术界相关研究标准和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
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定》,本次规划从区位、交通、经济、建设等各个方面提出
了选择重点中心镇的标准: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处于县(区)内次中心的地位,
而且距中心城市和县区驻地具有一定的距离;交通便利,有高等级的公路干线通
过;经济实力较好,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人均收入、二三产业比重等主要
经济指标均处于较前位置; 全镇人口达到25000人以上;镇驻地现状建成区面积
超过1平方千米, 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等社会服务设施具有一
定的基础;具备对周围地区小城镇发展形成辐射带动作用的条件,并基本上位于
其所影响区域的中心位置。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布局,依托大型企业、交通要道、重要
商品集散地等区位和资源优势条件,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培育大
王镇、胜坨镇、牛庄镇、陈庄镇、孤岛镇、仙河镇等一批区位条件较好、经济实
力较强的重点城镇。
中心村:积极推进中心村建设,偏、远落后小村由政府为主,帮助其向重点
村镇迁移,鼓励海星、西水等经济强村采取市场机制兼并周边小村,促进产业、
企业、 服务、人口相对集中。到2010年,重点城镇人口规模力争达到3万以上,
中心村人口平均规模力争达到2000人左右。
六、东营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9~2020)
2009年,市规划局和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编制了东营市城乡一体化发
展规划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其主要内容为:
(一)城镇空间布局规划
按照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则,全面适应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
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发建设的要求,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构建“1个中心
城、4个次中心城、10个卫星城镇、200个新型农村社区”的四级城镇体系。
中心城: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中心城市。规划进一步提升中心城
市的地位和作用,努力打造具有生态湿地特色的黄河水城。规划将垦利县城纳入
中心城,形成一城五组团的生态型组团式城市布局结构。2020年,人口规模达到
120万人以上。
次中心城:提升东营港城地位和作用,形成包括广饶县城、利津县城、河口
城区和东营港城四个次中心城市,规划2020年人口规模均达到10~20万人。
卫星城镇是在中心城和次中心城周边依托港口、大型企业、主要通道、重要
商品集散地和风景旅游区建设的具有较强集聚辐射功能和鲜明特色的重点镇。主
要有大王镇、稻庄镇、丁庄镇、牛庄镇、史口镇、胜坨镇、陈庄镇、黄河口镇、
孤岛镇、义和镇等城镇。规划2020年人口规模达到1~5万人,其中大王镇、牛庄
镇、胜坨镇、孤岛镇、陈庄镇、义和镇人口分别达到3万人以上。
新型农村社区:依托卫星城镇、一般乡镇驻地和中心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农民居住社区)和社区服务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引导合村并点,推动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农民居住社区300户以上、社区服务中心服务人口3000
~5000人、服务半径2~3千米的原则,全市规划建设200个左右的新型农村社区。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时序:2010年,各卫星城镇和其它小城镇驻地在改造镇中
村的基础上都必须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有条件的中心村进行新型农村社区试点,
重点是搞好社区服务中心建设。2015年,整合现有行政村,引导合村并点,建成
200个左右的新型农村社区。
(二)城镇等级规模体系规划
1.城镇规模等级体系
2.城乡统筹发展——合乡并镇方案
东营市作为一级完整的行政地域,形成时间比较短,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
各级中心城区与其他乡镇之间没有形成必然的经济社会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
响到目前东营市城镇体系的发育程度,造成了多数乡镇规模偏小,难以形成辐射
和带动作用的特征,从而造成社会基础设施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考虑到
市域城镇发展战略的转变和经济区发展的要求,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角度,建
议规划期内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手段,进行适当的撤乡并镇,其核心目的是扩容提
质、做大做强中心城镇,构建科学完善的城镇体系结构。
撤乡并镇建议遵循以下原则:
有利于市域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中心镇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有利于市域城镇结构的优化;有利于行政管理;尊重地缘关系。
规划调整意见为:董集乡和郝家镇合并;石村镇并入广饶县城;六合乡并入
河口城区;西刘桥乡和大码头乡合并成新的西刘桥镇;北岭乡并入陈庄镇;六户
镇、永安镇并入中心城;西宋乡并入垦利县城。调整完成后,共有乡镇25个。
(三)城镇职能类型规划
1.职能结构规划考虑的因素
城市转型带来城市职能结构的转变。按照石油城市自身的发展规律,未来东
营市发展的重点将由石油开发为核心的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的区域中心城市转变。
这必然带来整个城市产业体系和产业重点的转移,延长石油产业链、选择发展石
油替代产业将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这必将会造成城市职能的转变。
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的区域定位、东营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的发展思路,会给
城市职能体系产生核心影响。随着东营市中心城市新的空间发展思路的确定,未
来市域各级城镇的地位与作用面临新的调整。这必然对市域城镇职能体系产生一
定的影响。
随着东营市对外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交通体系的建设,特别是环渤海
高速公路的建设,将使得东营市在环渤海经济圈中获得新的发展机遇。这必然带
来东营市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变化,将导致城镇职能的改变。
2.市域城镇职能结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