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城镇体系规划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6&rec=270&run=13

1986年,编制完成了《城镇建设及社会发展规划》,首次提出城镇体系规划
的概念。当时城镇体系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充分利用现状,在原有城镇布点基础
上不断改造完善,形成相对紧凑集中的城镇组群。并结合地下油气资源及开发情
况,分析当时的生产、交通、居民点的现状确定了八个城镇组群。河口镇作为北
部组群的主导城镇, 包括四扣、义和两个居民点,规划人口7万人,其中河口镇
规划人口为5万人。
1989年,山东省政府批准《黄河三角洲国土规划》,规划八大城镇组群,其
中河口区内有两个组群。
1990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东营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东
营市次中心城由河口、孤岛新镇、港口镇、孤岛基地和军马场组成,城镇体系级
别为Ⅱ级,等级规模为10~20万人,城镇总人口20万人(其中孤岛新镇6万人口、
孤岛基地1.5万人口、港口镇1万人口、军马场1.5万人口、河口城区10万人口)。
由于油田开发重点逐步向北部沿海推进,而且随着港口的开发,孤岛将有很大发
展。规划次中心发展采油、石油、港口工业等,成为海上开发的重点基地。
随着河口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孤岛、仙河两镇的崛起及其他乡镇经济水
平的提高,迫切需要制定符合河口区实际发展的城镇体系规划。2001年12月,河
口区政府委托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 《河口区城镇体系规划 (2001~
2015)》。此次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为:
规划期限:近期2001~2005年
远期2001~2015年
规划在坚持宏观分析、区域可持续协调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
型转变、突出特色、城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龙头作
用的原则的基础上, 确定河口区未来的空间发展以“点轴” 理论为指导,采取
“据点带动、轴线辐射、网络发展”的结构模式。中心城作为区域中心,带动区
域整体发展;中心镇作为二级中心,辅助中心城,带动区域东部的发展;重点乡
镇和一般乡镇分别作为其所辖乡镇区范围的中心,带动本乡镇农村地区发展;中
心村则作为一定范围的村庄组团的中心,带动周边农村地区发展。各等级的村镇
通过轴线,辐射带动全区发展,并把全区城镇连接起来,形成有机联系的村镇网
络;沿辛河路和滨孤路——滨海路形成“十”字形辐射轴线,通过发展轴线把城
区和各乡镇紧密联系起来,以城区为中心,义和、新户、孤岛、仙河四乡镇环绕
周围,形成“四星拱月”之势。该规划建议撤销六合乡,并入河口街道办事处;
撤销太平乡,并入义和镇,以加快城镇化进程。至2015年,基本形成经济基础雄
厚、职能分工明确、等级规模有序、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网络式城镇
体系,真正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这次城镇体系规划在一定程度上促进
了河口区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
2003年9月11日, 东营市人民政府批复的《河口区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对城
镇体系规划进行了调整。主要内容为:
城镇体系规模等级分为三级:
一级为河口区驻地,人口﹥8万人;
二级为孤岛和仙河,人口为5~8万人;
三级为义和和新户,人口为1~2万人。
规划区域村镇共分为六个职能等级:
一级为中心城——河口区驻地;
二级为中心镇——孤岛镇;
三级为重点镇——仙河、义和;
四级为一般镇——新户;
五级为中心村——原四扣乡驻地、新建、原六合乡驻地、庙一、济南军区生
产基地、原太平乡驻地、南李、双泉、薄家、大牟、东华、老鸦、东风;
六级为基层村——中心村以外的其它行政村,约100个。
规划把所有城镇化分为五种主要职能类型:
综合中心型——区驻地
工矿服务型——孤岛镇
工矿服务型、交通枢纽型——仙河镇
工业主导型、农业产业化型——义和镇
农业产业化型——新户乡
根据城镇战略布局设想,河口区未来发展空间采取“据点带动、轴线辐射、
网络发展”的结构模式。
中心城(河口区政府驻地)主要是作为区域中心带动区域整体发展;中心镇孤
岛镇作为二级中心,辅助中心城,带动区域东部的发展;重点镇仙河镇、义和镇
和一般镇新户乡分别作为其所辖镇域范围的中心,带动本镇农村地区的发展;中
心村作为一定范围的村庄组团中心,带动周边农村地区发展。
区域内发展轴线主要有两条,分别沿辛河路和滨孤路——滨海路形成“十”
字型辐射轴线。通过发展轴线把城区和各乡镇紧密联系起来,以城区为中心,东
西部乡镇环绕周围,形成“群星拱月”之势。各等级的村镇通过“轴线辐射”带
动全区发展,并把全区城镇连接起来,形成有机联系的村镇网络。在纵向联系上
各城镇依托现代交通、通信条件,加强相互之间的横向联系,促进全区城镇体系
网络发展。
规划期限:近期规划2001~2005年,远期规划2001~2015年。
战略目标:加快城镇化进程,至2015年,基本形成经济基础雄厚、职能分工
明确、等级规模有序、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网络式城镇体系,真正成
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城镇化水平: 全区现状2000年末城镇化水平为66.2%,今后仍将维持较快的
发展速度,规划至2005年达到70%,至2015年达到77%。
城镇经济结构:整体向高档次、现代化迈进,中心城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产
业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小城镇则大力发展适合当地情况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
密集型产业。 提高二、 三产业比重,至2015年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现状的
36.6∶31.7∶31.7提高到18∶50∶32。
区域基础设施:按照外向性、超前性原则,高标准、高起点建立起比较完善
的、良性循环的区域基础设施系统。形成立体化的交通网络,高效率的通信网络,
稳定的电力供应网络,完善的水资源供应和排水网络,反应灵敏的防灾网络等。
区域生态环境:保护重要的森林、水库等自然环境,强化水环境和绿化环境
两条生命线工程。严格控制“三废”污染,有重点地逐步治理危害严重的污染源。
城镇生活环境:加强城镇道路、供水、排水、电力、通信、热力、燃气等基
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科技、教育、文化、娱乐、卫生等社会服务设施,为城镇
居民提供高质量的生活环境。
城镇环境与风貌:建设完善的城镇环保、环卫设施,加强城镇绿化建设,保
持城镇生态环境的平衡和良性循环。城镇建筑要做到空间形式丰富多彩,建筑风
格和谐统一,建筑外观高雅大方,努力实现空间环境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