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村镇发展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6&rec=135&run=13

东营乡村在世代演变的过程中,时有兴衰。20世纪30年代后期,由于日本侵
华战争,田园荒芜,村舍被焚,广大农民流离失所。至建国前夕,农村村舍零落,
布局松散混乱,房屋破旧不堪,没有公共设施,土地浪费严重。建国后,农村住
房建设热潮兴起,但除少数为砖瓦结构外,大部为土坯草房。60年代后,随着胜
利油田开发建设,大批石油工人和家属涌入该地区,使村镇发生巨大变化。一批
新兴村镇逐步形成,建设规模相继扩大。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富
裕起来的农民迫切要求改善居住条件,大多数农民盖起了砖瓦房,居住条件大为
改观。
建市前,东营区全区村镇建设水平很低,村容村貌极差,村镇基础设施不配
套。农民住房式样、材料、面积、朝向等等不一,富裕户青砖瓦房四合院,有大
厅、围墙;中等户则三五间砖瓦房;贫困户则是土墙草屋,年年修缮。在交通方
面,村镇之间是土路,生产种地走荒草野坡中的羊肠小道。中等村庄新旧自行车
不过20辆,生产小队机械很少,只有不多的地排车、马车,好的村也不过有部小
拖拉机。
1983年东营市成立,村镇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1984年9月,撤社建乡结束,
全市共有45个乡、 12个镇、1775个行政村。1986年1月,市政府召开第一次村镇
规划建设工作会议,研究如何搞好村镇规划建设的问题,村镇建设开始受到各级
党委、政府的重视,村镇建设水平逐年提高。从1991年开始,全市在全省村镇建
设“十百千”活动中,先后有两个县区获“村镇建设十百千先进县(区)”称号,
有8个乡镇获“村镇建设新型乡镇”称号,有55个村获“村镇建设明星村”称号。
大王镇、 仙河镇被建设部确定为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大王、牛庄、胜坨、孤岛4
个镇步入山东省“百新工程”试点镇行列。大王镇先后获得“全国小城镇建设示
范镇”、“山东省中心镇建设示范镇”称号。仙河镇获“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
号,并荣获“山东人居环境范例奖”。
全市小城镇建设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小城镇规划建设摆上了重
要议事日程,小城镇建设迅速发展,城镇规模迅速膨胀。到2009年底,全市19个
小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67.493平方千米, 镇区人口达27.03万人,平均每镇1.42
万人,在全市58.5%的城市化水平中,19个建制镇占了13.40个百分点。村镇基础
设施逐步配套。 2009年,全市村镇建设完成总投资22.34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
资4.35亿元, 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99.19%。 全市村镇自来水受益人口达到
113.52万人, 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19%。 村镇道路总长度4413.63千米, 面积
3659.41万平方米。小城镇驻地绿化覆盖面积1396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20.68%,
人均公共绿地建制镇驻地达到7.82平方米,集镇驻地为3.60平方米。村镇三大建
筑快速增长。 到2009年,全市村镇住宅建筑面积累计达到3175.32万平方米,公
共建筑面积达到627.72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面积753.15万平方米。全市村镇住
宅人均使用面积达到27.71平方米。
为了搞好小城镇的综合开发、配套建设,从1993年开始,全市陆续成立了19
家村镇房地产开发企业,均为四级资质。东营市根据省建设厅的要求,定期进行
资质年检,对无开发业绩、经营状况较差的企业给予吊销资质处理,保证了开发
企业的良性运行。
建市后,东营区随着全区开发建设的不断深入,村镇规划建设也发生了天翻
地覆的变化。富裕后的农民在住房上开始追求宽敞明亮,住房大多翻盖一遍。各
村实行住房统一规划,一般建正房5间、偏房2间,砖瓦结构居多,石头墙基,有
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门窗普遍加大,外镶玻璃,内嵌纱网,装有铁棂。室
内地面以砖或水泥铺地。近年大多墙面刮瓷,屋顶设吊顶。偏房多为平顶房,水
泥抹顶,用作摊晒粮食或堆放物品。院门宽大,多为木门或铁门。同时,注重加
强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户户用上自来水,农民的生产、生活
状况得到极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