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村庄与集镇的形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6&rec=134&run=13

东营市南域的广饶县境内,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就有人类繁衍
生息。北部随着黄河造陆运动,自战国时期始有民户居住。明朝洪武、永乐年间
(1368~1424年),先后由山西洪洞、直隶枣强多批移民迁入广饶、利津境内。
清代,推行移民垦荒和“盛世滋丁永不加赋”的政策。嘉庆年间(1796~1820年),
江苏、安徽等地移民迁入广饶居住。道光年间(1830年),有天津移民来利津垦
荒落户。民国时期,有两次大的移民活动:一是1930年军阀部队在黄河三角洲实
行军事屯垦,形成今垦利东部部分村庄;第二次是1935年黄河在鄄城决口,国民
党山东省政府在利津境内安置灾民4200余人。抗日战争时期,由于黄河三角洲成
为广袤的敌后根据地,吸引了大批外地农民来此垦荒种地。因集居而形成村庄,
或以姓氏定名,如周庄、陈家村、单家等;或结合地理特征命名,如南岭、临河、
北坝等;还有的以业而名,如谢家灶、王家灶、杨家灶、孔家灶等,是以煮盐为
业而形成的村庄等等。村庄较小的10~30户,规模较大的一般在百户以上,有的
达千户,如汀罗镇的丰园镇(含汀河),号称千户村。村庄的建设由简陋的住房
开始,经过不断发展形成街、巷以及必要的公共设施。集镇一般是以有集市的村
庄发展而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由“不约而集”过渡到“终日成市”。东
营的集镇在不同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如依托胜
利油田的开采形成的孤岛、仙河镇;以商贸流通发展起来的陈庄镇等。规模大小
不一,大的如大王镇人口达8.7万人,小的如刁口乡仅0.95万人。2002年2月,乡
镇行政区划调整,原有乡镇并为33个,其中建制镇20个,集镇13个。镇驻地以外
的行政村有1567个,自然村1640个。
建国前,东营区境内较大的集市有牛庄集、辛店集、史口集、龙居集。建国
初期,在国民经济恢复的过程中,集市贸易得到发展。1973年,规定所有集市一
律以农历的一、六为集日,统一赶大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市得到恢复
和发展。1984年,全市有集市17个,年成交额304万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传统集市的规模越来越大,还有一批新兴的农贸
市场应运而生。
1991年,东营区境内的农贸市场发展到17个,年成交额1357万元。占农历一、
六的大集有辛店、刘集、西范、韩楼;占农历二、七的大集有牛庄、盐坨、麻湾;
占农历三、八的大集有西营、油郭、辛镇、杨集;占农历逢五排十的大集有六户、
南王、张店、曹店。
河口陆域形成年代较晚,其村庄和集镇形成历史普遍较短,只有六合乡部分
村历史逾百年。1855年前,在今六合乡境内始有盐民、渔民、垦户居住。1904年
后,黄河在羊栏河以北逐渐淤出大片沃土,洼大草深,盐民、渔民、垦户逐步增
多。1930年,国民党韩复榘部55旅来此屯垦。1935年,黄河在郓城决口,国民党
政府组织鲁西南灾民迁此垦荒,在今四扣、义和一带开始出现移民村,其他一些
为生活所迫流落此地的垦荒者也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逐渐形成一些小的村庄。
义和镇 最早移民为蒲台县的高有亮,于1900年迁往今蒲台村。1923年,李
宝凤等人由旧沾化城北沙洼迁至今东北村,时称李宝凤屋子。后来,利津、寿光、
沾化、 无棣及鲁西南大批移民来垦荒耕种, 立村名义和庄,取和睦团结之意。
1942年, 分成西北村、东北村、西南村、东南村4个自然村。后形成义和集镇,
1957年定名为义和镇。
新户乡 最早迁入者为沾化县大王庄王关义,于1918年迁至今南王村,时称
大王屋子。同年,沾化县大王庄王胜德等人,迁入今坨子村。1929年,沾化县孙
千户村村民李世卿兄弟等人来此垦荒,立村名为新迁户,习惯称新户,后来成为
新户乡驻地。1957年成立新户乡,1962年形成新户集市。
六合乡 1830年,利津丰国镇以打鱼、割苇草谋生的人在此居住,是最早形
成的村庄。1964年,黄河泛滥,肖庙公社东北部的庙一、庙二、薄家咀、大夹河、
小夹河、 下小街6个村庄被淹。1965~1967年,政府拨款另立新村,将六村合一
形成新村,称六合村。1968年,荆家、肖庙两公社合并,为六合公社,公社政府
驻地在六合村。1982年形成六合集市,1985年改称六合乡。
太平乡 该乡最早移民为沾化县王锡林、 王岳青、王云芳3人,于1913年来
今东兴村居住。1904年和1917年,黄河两次改道,遂将沾化以东、利津以北数百
万亩海滩荒碱地淤为沃土,垦户渐多。后因黄河故道以西新淤积出一大土岭,地
势高平宽阔,沾化县流钟口、黄升店人迁此种地,取名太平岭。后有沾化带“永”
字3家大户迁至,村落渐大。1930年设集市,取名太平镇,后来成为太平乡驻地。
1958年建立太平人民公社,1985年改称太平乡。
孤岛镇 1934年9月, 黄河决口于今利津县集贤乡李家呈子与郭屋之间,溃
水东北流, 先由老神仙沟入海,后形成神仙河、甜水沟、宋春荣沟3股入海,神
仙河、甜水沟与渤海水域之间形成孤岛,故此地得名孤岛。20世纪50年代初,孤
岛共青团林场、同兴农场、青坨农场、黄河农场、济南军区农牧场相继在此开荒
造林。196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在此建立军马场,并相继接收了其他农
场、 林场。 1968年5月17日,在此地区打第一口深油井渤2井,喜获工业油流。
1970年,胜利石油会战指挥部开始在此开发建设,1972年成立孤岛指挥部。1992
年6月,设孤岛镇。1993年、1994年,先后成立两个村。
仙河镇 1960年,垦荒者、捕鱼者渐至,始有老百姓屋子。1962年,渔民建
有渔村。1973年,胜利石油会战指挥部开发桩西油田,建成油田职工生活基地,
时称孤岛新镇。 1987年5月,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林乎加来此地视察工作,见此
镇被神仙沟和槐树林环抱,碧水绿树,林水相映,似人间仙境,故题名为仙河镇。
1992年6月12日,仙河镇人民政府成立。
河口街道办事处 1930年, 利津县罗镇油坊胡姓来今福祥村种地, 并开设
“福祥”油坊,故称福祥屋子,后形成福祥村,是辖区内最早形成的村庄。1935
年,鲁西南大批移民来此垦荒,被安置在蔡家屋子、甜水井屋子一带,后来南迁
3千米自十扣(1936年, 利津县刘奎光来此占地10扣)向东安排了十个闾,设置
四区乡, 人称四区街。1954年,国家农垦局在河口地区创建劳改农场,1961年7
月,地质部在义和镇南3千米处打出第一口探井沾1井,发现良好油气显示,从而
揭开了河口地区石油勘探的序幕。1963年,建四扣人民公社于此,1985年改为四
扣乡。2001年2月,四扣乡并入河口街道办事处。
1993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村庄和集镇管理条例》颁布实施;
东营市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条例“村庄和集镇规划由乡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并监督实
施”的决定,规划坚持自然环境和历史情况统筹兼顾,近期、远期同经济相适应,
节约用地有利于生产等原则,把规划纳入县城体系规划之中,使全市村庄和集镇
规划的制定、实施、设计、施工管理、房屋、公共设施、村容镇貌以及环卫管理
更加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