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规划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6&rec=115&run=13

1992年12月,山东省政府批准东营市设立东营开放开发综合试验区,位置在
东营市东城。 开发区设管理委员会,由1名副市长兼任管委会主任,下设综合办
公室、规划建设部、经贸发展部、财税融资部、公关联络部、工商行政管理局、
土地管理局和劳动人事局。
建区之初, 开发区规划面积1400公顷,起步区占地面积150公顷。区内设综
合开发园、工业开发园和精细化工开发园3个专业园区。综合开发园北起府前街、
南至广利河、 西起胜利路、东至莱州路,占地面积400公顷。该区主要培植商品
流通、金融保险、信息咨询、饮食娱乐、房地产开发等第三产业、农副产品深加
工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无环境污染的工业企业。工业开发园北起淮河路,南至
五干渠, 西起东青公路,东至曹州路,占地面积为500公顷。该区利用外资对老
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培植盐化工、轻纺、建材、机械、电子、皮革、塑料等新兴
产业和主导产业。精细化工开发园西起总干渠,东至郝纯公路(路东有98公顷),
北起五干渠, 南至史口镇十一图村北乡村公路,占地面积为500公顷。该区依托
胜利稠油处理厂,发展石油炼制、石油深加工和石油精细化工工业,培植石油化
工的支柱产业。
开发区按照“起小步、快起步、起好步”和“三年打基础,五年上规模,十
年大发展” 的总体思路进行运作。至1995年底,共完成基础设施配套投资3亿多
元,实现“六通一平”(道路通、电力通、供水通、排污通、电讯通、供热通、
场地平);累计铺设道路12千米、面积1777公顷,高、低压输电线路33.2千米,
供水管线11.8千米,排污管道6.8千米,供暖管道7.8千米;开通国际、国内电话
线路1700门。 累计批准进区企业61家,项目总投资74661.5万元;其中有合资合
作企业23家, 合同利用外资2278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00万美元;初步建成一
批石油化工、盐化工、轻纺、塑料、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龙头企业。区内实现工业
总产值12.5亿元。
1996年,开发区按照《东营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开发区建设详细规划,经
批准后实施。 7月,开发区管委会调整了总体思路,即对精细化工开发园实行宏
观管理,主要开发综合开发园和工业开发园。编制了《东营开发区经济与社会发
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是年,共投入建设资金286万元,
对在建工程进行完善配套,改善了投资环境,签订合资合作合同、协议30多项,
项目总投资近4亿元, 实际利用外资113万美元。有8个生产性企业建成投产,全
区实现工业总产值8903万元,利税1550万元。
1997年,东营开发区保税仓库经国家海关总署验收合格,正式批准运营。开
发区本着“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对区
内所有水、电、路、讯、暖、排雨排污网络进行疏理检修;对开发区运河路和人
工河进行全面绿化美化。全年批准注册企业119个,项目总投资8.7亿元,其中批
准外资合作项目18个, 合同利用外资222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83万美元。精
细化工开发园年产1200吨、 四丁二醇化工项目和年产500吨顺丁烯二酸酐项目投
产;东营胜新软麻油开发有限公司投产。中美合资依斯康光电子技术被列为国家
863高科技攻关项目, 该公司生产的信息宽带终端机填补了国内空白。全区实现
工业总产值1.5亿元。
1998年6月, 东营开放开发综合试验区更名为东营经济开发区,被赋予部分
市级经济管理权,开发区由此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开发区管委会调整了规划,
将原来的1400公顷规划面积调整为1100公顷, 原来的3个专业园区调整为设立一
类工业园区和二类工业园区。一类工业园区北起海河路、南至广利河、西起胜利
路东侧人工河东岸、 东至莱州路,面积为600公顷(不包括清风湖公园和电视台
占地);二类工业园区北起机广路、南至五干渠、西至规划中的过境铁路、东至
曹州路向南延伸线,占地面积为500公顷。
1999年,根据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结合经济发展现状,开发区委托山
东省城乡规划设计院进行规划调整。《东营经济开发区一类工业园调整规划》按
照“三大片、三条线”总体布局,生产区、生活区、办公科研教学区相对集中,
并充分考虑防洪、污水处理、环境保护等设施的合理布局,弥补了开发区原规划
方面的不足。
2002年,东营经济开发区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发区
规划控制面积6500公顷,北起北二路、南至五干渠、西起人工河(南二路以北)
及东二路(南二路以南)、东至辛沙路。其中规划区面积4000公顷,其范围为北
起北二路、南至广利河、东起辛沙路、西至胜利大街。12月,管委会委托中国城
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东营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规划控制面积4000公顷。至年
底, 累计批准进区工业项目126个,总投资70.8亿元。其中已投产企业58家,总
投资31.2亿元; 在建项目32个, 总投资13.2亿元;立项待建项目36个,总投资
296.4亿元。
2004年,开发区管委会委托上海同济大学负责规划调整的组织工作,邀请世
界最大的规划设计公司——日本日建设计株式会社以及美国百泰集团、英国巴硕
(BAZO)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新加坡裕廊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台北圆境顾问
公司等一批国际一流规划设计公司的专家,召开咨询论证会,编制和修订开发区
规划。
2005年,委托英国巴硕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对方案进行深化,编制《开发
区总体规划》 。规划控制面积15300公顷,主要分四部分:一是原高新区6500公
顷,北起北二路、南至五干渠、西起胜利大街和东二路、东至东八路区域,扣除
直管区1735公顷后占地面积4765公顷;二是西起永莘路、东至东八路、北起永丰
河、南至溢洪河,主要发展石油精细化工,占地面积约2800公顷;三是黄河路以
南2500米、养殖区骨干路以东、新防潮堤以西以北,着力打造世界级化工基地和
东营市盐化工基地,占地面积约3000公顷;四是西起东八路、东至溢洪河、北起
溢洪河、南至广利河,该部分为开发区东扩区域,占地面积约3000公顷。委托新
加坡裕廊国际工程(JURONG)有限公司编制《开发区滨海工业园总体规划》,规
划控制面积3000公顷,着力打造世界级化工基地和东营市盐化工基地;委托日本
日建设计株式会社编制《开发区中心商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范围为北起黄河
路、南至南一路、西起东四路、东至东六路,规划面积441公顷,主要布局居住、
办公、商业、娱乐、休闲等服务设施,进一步优化开发区投资环境,提高竞争力。
2006年,为进一步适应开发区发展要求,开发区管委会委托中山大学设计院
编制《开发区商业服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和《综合服务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划范围为西起胜利大街东侧人工河、东至东四路、北起北二路、南至广利河,
规划面积约1000公顷。
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进入在国家战略层面推进实施的新阶段。 2010年3月,东营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上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东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建设了“四园区、一基地、一走廊”,培育了
六大高端产业链,构筑了五个支撑体系,坚持两种模式,拉开了高端产业发展框
架。“四园区、一基地、一走廊”是:规划建设生态工业园、油田工业园、滨海
新材料园、中心商务区,国际新能源产品及装备制造基地,高新技术走廊六个功
能区。
东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总部项目:企业总部项目位于开发区中央
商务区。企业总部基地规划的宗旨和原则是,在保障城市良性发展与优良环境的
前提下,体现城市空间特色,保证最终用户对城市空间的良好体验。
项目总规划面积约41.2公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西起东四路,东至广州
路,北起府前街,南至运河路,面积28.8公顷;第二部分西起广州路,东至东五
路, 北起府前大街, 南至规划生态绿化带, 面积12.4公顷。 规划总建筑面积
56.43万平方米,建筑容积率1.37,各地块绿地率约10%~15%(不含集中绿地),
建筑高度沿府前街部分70~80米,沿东四路、运河路部分36~45米,中部地块部
分17~21米。
东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态谷项目:“生态谷”项目位于黄河路以南、
辽河路以北、东六路与福州路之间,总用地面积20.86公顷,建设用地面积19.07
公顷,用地性质为教育科研用地。本项目基地位于东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靠近
中部位置,其周围有一类工业用地、高科技工业用地等,西面临公共绿地和主要
交通干道东六路,北面为城市主干道黄河路,交通较为便利。
建设内容包括黄河三角洲国家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含生态技术信息港、企业
技术研发总部基地、盐生植物示范园三部分)、中澳生态科技城、科技企业孵化
社区三个功能区和相关配套设施。目标是建成一个现代化的、环境优美、设施完
善、管理规范、服务体系健全、文化气息浓郁、区域特色鲜明的高科技生态园区。
“生态谷”项目是以发展黄河三角洲生态高效经济区和建设国家一流大学科
技园为目标, 依托中国石油大学及其它高校院所的优势学科, 按照“五个一”
(即选择一家骨干企业,依托一家大院大所,引聘一名高层次专家或一支创新团
队,建设一个研发中心,服务一个主导产业)的发展模式,以生态产业关键和共
性技术研发为主导,集聚创新要素、整合创新资源、培育创新载体、引领产业发
展,建设集创新、创业、研发、孵化、休闲、社区功能于一体的区域生态产业技
术研发社区。“生态谷”项目区园林绿地景观,将集成滨海盐碱地区城市园林绿
化和盐生植物选育、引种、栽培,盐碱地综合治理等技术成果,满足盐生植物的
研究、示范、科普等多种功能需要,建设成为盐生植物的示范园区,为黄河水域
建设服务。“生态谷”项目区规划和建筑设计引入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
理念,在节能、节水、节材等方面充分体现生态和可循环理念,努力打造成生态
园区。
由于本地块三面均为工业区,故设计时要考虑防护措施,以保持地块安静环
境,防止污染对项目的影响。所有这些都可通过用绿化隔离带、建筑的隔音降噪
等解决。
项目开发分两期进行,一期包括企业技术研发总部基地、生态技术信息港、
中澳生态科技城、 盐生植物示范园,总占地面积14.15公顷;二期开发为科技企
业孵化社区,总占地面积4.92公顷。
本规划的空间结构可以概括为“一心四区”:“一心”即位于园区中央的盐
生植物示范园, 占地3.4公顷。将园区主要公共开放绿色空间置于园区中央,四
周以建筑和水系围合,丰富建筑景致,营造宜人的办公科研环境,充分体现中国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概念的完美结合,使其成为园区内各个功能分区共享的结构
中心,植物种植以盐生植物种群为主。“四区”,根据规划设计要求,将规划区
研发办公用地分为四个区域即生态技术信息港、企业技术研发总部基地、中澳生
态科技城、科技企业孵化社区。依托中央公共中心,每个分区内部均有相应的区
域公共中心,形成各自独立的结构。同时,以环型水系把每个分区互相串联,形
成可分可合的总体布局。生态技术信息港,位于园区西北部,占地1.97公顷,主
要包括可持续研究中心、行政管理大楼、办公大楼。企业技术研发总部基地,位
于园区东北北部,占地6.38公顷,是“生态园”的科技研发的主要区域,主要包
括培训大楼、商务服务楼、科技交流中心、餐厅、礼堂及研发楼。中澳生态科技
城,位于园区东南部,占地约2.40公顷,主要以逯高清院士工作室、生态设施农
业展示中心及温室大棚、研发楼等农业研究为主。科技企业孵化社区,位于园区
西南部,占地约4.92公顷。社区主要是9层、12层高层企业孵化和4层的低层企业
孵化,共有302个单元,社区容纳人数906人。
截止到2009年底,全区累计批准进区加工制造业项目529个,总投资517亿元;
已投产工业企业16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4家,培育了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
件、新能源、石油装备、新材料、有色金属压延及深加工六大产业集群和轨道交
通装备产业链, 构筑起科技、 人才、投融资、物流、基础设施五大支撑平台。
2009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51.4亿元、工业增加值136亿元、主营业务收
入442.3亿元、利税45.2亿元、利润30.5亿元,分别增长3 7.3%、21.5%、29.7%、
26.2%和26.9%; 实现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4.09亿元,增长21.2%;实现进出口总
额11.04亿美元,增长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