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6&rec=11&run=13

春秋时期
齐桓公即位,任用管仲为相。在今广饶县花官乡桓台村修筑一座气势雄伟的
柏寝台,亦称桓公盟台,它是齐国桓景盛世的象征,至今雄姿犹存,成为古乐安
八大景观之一。
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
置广饶县,属齐郡。故城址在今城北12.5千米的花官乡草桥村,城墙系人工
土筑,底宽约5米;城壕宽约18米。
东汉建武六年(30年)
撤广饶县,其地划入利县。
西晋泰始元年(265年)
废利县,复置广饶县,属青州齐国。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
移千乘于广饶故城,即今县治,县名改为千乘,旧城垣系土筑。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
千乘知县黄铎创修县学,建学宫。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
千乘县建成关帝庙大殿, 全木结构, 高10.39米, 东西阔12.63米, 进深
10.75米,月台高1.12米,硬背、歇山、单檐、雕甍,坐北朝南正殿3间。
东京留守杜充为阻止金兵南下,在今浚县、滑县以上地段决河,溃水入梁山
泊,主流入淮河,支流由利津以北入海,继续向今河口方向造陆。
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
千乘县改称乐安县,属益都府。
金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
以永利镇升置利津县,隶属山东省东路滨州,县城在今利津镇。故城周七里
十八步,筑土为之;建有门楼四座,东曰观澜,西曰朝京,南曰迎薰,北曰镇海,
城初甚卑薄。
明洪武二年至永乐十年(1369~1412年)
先后有多批移民从山西洪洞县和河北直隶枣强县迁来乐安和利津垦荒种地。
从此,域内大量村庄逐步形成。
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
利津知县韩士明修城池,独修城北一面,后其他知县修城三面。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
乐安知县马亮加筑县城后,“城围九里有三十步,高二丈五尺。门四:东曰
东作,南曰阜财,西曰西成,北曰通济。池广二丈,深一丈”。
明弘治七年(1494年)
黄河改道由淮河入海, 经1400年的冲积,利津向北扩大了100余里。当时海
岸线为今河口区六合乡薄家嘴、河口城区、新户乡老鸭嘴一线。在河口区境内造
陆面积约10万公顷。以后362年,河不入境,造陆停止,且海岸线逐渐退蚀。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
乐安县城补筑。
利津县丞魏彦昭增修城垣,高一丈五尺,厚九尺。
明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年)
重修乐安县城,城门更名。东曰镇海,南曰通济,西曰瞻岳,北曰望京。
黄河水泛滥,利津县城垣屡坏。知县杨启芳、贾光大相继重修,高二丈,池
深一丈,阔一丈五尺。
明万历元年(1573年)
利津知县周大年修瓮城四座、角楼四座、敌楼二十座,自后屡修屡颓。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
乐安知县王国翼改筑砖城。城周九里有奇,高二丈四尺,堞一千六百八十九。
四面城门依旧,上各建楼,下筑马道,外筑护城池,池深一丈,宽二丈。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乐安县较大规模修建县城。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
利津知县程士范,奉令重修县城,“易土以砖,并建城楼四座,又于东南隅
作护城石泊岸一座,长四十丈”。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
乐安县城修建乐育书院。
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
乐安县对县城进行大规模重修。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
由江苏、安徽等地部分移民迁来乐安县谋生,村镇渐增。
清道光十年(1830年)
于金山、于银山、于凤山、于盖田等四户由利津县丰国镇河圈村迁至今河口
区六合乡于家村北居住,以垦荒种地、打鱼、拾野禾维持生计。他们是六合乡境
内最早的居民。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
利津知县普恒重修城垣、城楼。
清咸丰五年(1855年)
七月 黄河在河南兰阳县铜瓦厢决口,主流夺大清河道,复经利津县宁海、
薄家庄、铁门关,于肖神庙东北二河盖牡蛎嘴入海。开始境内近代造陆。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
春 利津修城堤。
八月 利津抢修靠城挑水坝南坝。
清同治五年(1866年)
七月 黄河冲塌利津县城东南新坝及坝石桥,南门、东城垣被冲塌30余丈,
东南城续塌共50余丈。
清光绪五年(1879年)
七月 拆除(利津城)东南城墙基,筑护城堤一道,自月城南起至炮台止,
复于东南城隅迎留筑挑水草坝,又抛荒石坝三道。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
汛期,铁门关被黄河水淹没,码头迁至利津县城东关。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利津知县朱庆元重修城垣东、西、南三面。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八月 省设垦务专局,县设司照房。原利津县署发的垦荒地领单、验单改为
司照,按户填发。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
冬 在广饶县东北境黄河新淤之地设局招垦。 开始设人、寿、年丰3局,共
放垦淤地36273亩。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利津知县吴士剑重修城墙。
清宣统三年(1911年)
利津知县宁继光重修县城楼、城垣。
1914年
1月30日 全国改定重复县名,乐安县复称广饶县。
1920年
广饶、利津设立劝业所,兼管城镇公用事业。
是年 利津县署向垦荒农民颁发土地承垦证书。
1922年
利津县劝业所改为实业局。
1926年
广饶县劝业所改为实业局。
是年 利津县最后一次修葺县城。
1928年
利津县实业局改为建设局,负责城镇建设与管理等工作。
是年 利津县城驻鹤楼改建中山亭。
1929年
广饶县实业局改称建设局。
1930年
济南至义和庄公路建成,为河口区通往境外最早的土筑公路。
冬 广饶县设淤荒垦丈局,内分总
务、垦放、勘丈3股。
1931年
广饶县城最后一次修葺。
韩复榘部55旅在河口区四扣、义和等地安置其退役的“功劳兵”垦荒种田,
设屯垦荒,实施“寓兵于农”政策。境内村庄大增。
1933年
广饶、利津建设局改称县政府第四科,具体负责全县的土地、道路、桥梁、
工程等。
1935年
夏 黄河在郓城决口,山东省国民政府迁鲁西南的东平、梁山、平阴、阳谷
等县军民4200余人来今河口区四扣、六合一带落户垦荒,形成四合乡,时称四区
街,自十扣处向东安排了10个闾。
是年 山东省政府组织鄄城、嘉祥、巨野等10余县4200灾民迁入利津境域垦
荒。每200人编为一个组。今垦利八大组、一村、二村等村庄由此产生。
1936年
春 广饶县国民政府在全县办理土地陈报,为了查黑地调整田赋,对土地逐
块插牌登记。经查全县可耕地78.6万余亩,人均2.55亩。
1938年
9月10日 大海潮。 海水侵入内地数十里,河口境域大部被淹,潮水数日方
退,人畜死伤惨重,曾经兴旺一时的四区街荡然无存,几十万亩良田严重盐碱化,
多年成为不毛之地。
日军侵占利津县城,城垣和其它建筑遭严重破坏。
1941年
9月 垦区建设委员会建立。
11月 垦区土地整理委员会成立。清河区行政主任公署建立土地整理委员会,
并颁布《整顿垦区土地暂行办法》,成立土地清丈队,在垦区开始将一部分土地
分给抗日家属和贫雇农。
1942年
1月 垦区行政委员会建立,垦区建设委员会撤销。
1943年
4月9日 广北县政府决定,根据土质优劣,实行折合地亩征收田赋,彻底废
除不合理的“银两制”。
4月22日 奉清河区行政主任公署命令, 垦利行政委员会改称垦利县政府。
驻地设在八大组(今永安镇)。
1945年
8月 垦利县党政机关迁驻陈庄(今利津县陈庄镇)。
12月 在利津县中山亭旧址建烈士亭。
1946年
8~10月 利津、 垦利2县土地改革运动全面展开,至翌年1月,除没收地主
土地外,还没收地主房屋若干(详细数字无考)。除部分分给无房农民外,大都归
政府机关使用。
9月24日 中共广饶县委发出《关于执行土地改革的决定》。
10月1日 广饶县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至12月,土地改革工作基本完成,计
收回土地37.5万余亩,分得土地的贫苦农民3.6万余户。
10月 北海银行渤海分行用柴油机带动发电机发电,在利津县城主要街道安
设路灯。境域历史上首次出现街道利用电灯照明。
是年 利津县城解放,拆除旧城垣,砖石木料用于治理黄河。
1947年
是年 广饶县、利津县开始土改复查。
1948年
2月 黄河凌汛严重, 利津县城东关河水漫溢,房屋倒塌,城区告急。山东
省河务局副局长钱正英率爆破队来利津进行破冰试验,效果显著。
1949年
7月25日 渤海区第四专员公署改为垦利专员公署, 垦利县隶属渤海行政区
垦利专员公署领导。
9月 垦利县一月内安置移民5569户。
1950年
3月下旬 山东试办的第一座引黄放淤工程——利津县綦家嘴引黄涵洞破土
兴建,至8月竣工放水。
5月 渤海区撤销,垦利专署改为惠民专署。广饶、利津、垦利3县划归惠民
专署管辖。
冬 土地改革工作相继结束,展开确定地权,颁发土地证、房屋确权证工作。
至1951年结束。
是年 利津、垦利两县安置东平、梁山、长清、平阴、青岛、济南等地移民
1.7万人。
1951年
3月 广蒲沟、广利河及其附属排水沟的疏浚工程竣工,共完成土方120万立
方米。
是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兵团第二师到六户、沙营、辛镇、北辛和广
蒲、广利干沟三角地带进行垦荒,开垦土地3333公顷,成立五一农场。
1952年
6月 垦利县成立房地产审查委员会。
是年 利津县成立房产管理委员会,隶属民政局。
1953年
是年 利津县房屋租金开始征收实物。
1954年
8月12日 垦利县连降大暴雨,全县倒塌房屋6781间。
是年 国家农垦局在今河口地区设立劳改农场,旧场址在今河口城区东侧。
是年 广饶县烈士陵园建成,占地1.26公顷。
1955年
1月29日午夜 利津五庄黄河决口,利津、沾化、滨县366个村庄被淹,房屋
倒塌,人畜死亡,损失惨重。
1956年
3月 垦利县建制撤销。黄河以西新台、丰国、罗镇、集贤4个区划归利津县,
黄河以东民丰、 永安、张新、建林4区划归广饶县。同时,利津二、四两区划归
广饶县。
4月2日 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动工。
1957年
是年 利津县铁门关遗址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3年改为县级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8年
10月 惠民专署与淄博市合并为淄博专区;利津县辖区并入沾化县。
冬 山东省规划的“侯王水库”工程动工兴建,平调万余民工施工。库区利
津县明集、左家两乡以及城关、盐窝部分村庄9000余户实施搬迁,其中7000多户
迁至同兴、联合等村。1959年夏,山东省令侯王水库缓建。1961年春,宣布水库
报废,搬迁户陆续返归。
是年 广饶县设立房产管理委员会,主管建设、公房修膳和收费事宜。
1959年
12月 垦利广播站用涡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供有线广播及部分单位照明用
电。此为垦利县机关用电之始。
1960年
1~3月 地质部中原物探大队地震2队在东营地区发现东营等4个构造圈闭。
6月 垦利县机关与渤海农垦局合署办公。
1961年
4月16日 石油工业部华北石油勘探处32120钻井队在广饶县东营村 (今属东
营区)打出华北地区第一口油井——华8井,获日产8.1吨工业油流。
7月 地质部在义和庄南3千米处打出河口地区第一口探井——沾1井, 有良
好油气显示。从此拉开了在本地区以寻找石油、天然气为目的的勘探序幕。
10月 利津县建制恢复,沾化、利津两县分设。
是年 垦利县在孤岛地区安置广饶县史口、北辛店、郝家等乡移民。至1962
年共安置2024户,9190人,并组建新安公社。
1962年
6月20日 广饶县人委发出《贯彻省人委〈关于恢复扩大耕地面积, 力争多
种多收和关于工业交通、城建、文教、财贸等方面迅速清理基建征用土地的通知〉
的通知》。通过清理,共查出多余土地34.5公顷,均返还给生产队耕种。
9月23日 境内营2井又获日产555吨高产油流,为当时全国产量最高的油井。
后胜利油田代号九二三厂,即为了纪念这口高产油井出油的日子
是年 为方便对外交通,开辟垦利通往淄博市辛店的辛垦路,以碎砖铺成。
1963年
7月25日 华东石油勘探局机关由上海迁址东营村。
9月14日 石油工业部决定, 华东石油勘探局东营办事处使用第二厂名——
广饶农场。
12月7日 对东营—淄博市辛店公路进行双层沥青表面处理,沥青路面宽3米,
是境内最早的沥青公路(西城原泰山路为该路一段)。
1964年
3月6日 石油工业部决定成立华北石油勘探会战总指挥部,指挥机关设在东
营,对外代号暂用“九二三厂”,取消“广饶农场”名称。
春 九二三厂在今河口城区东北沙一段首次发现油气显示,油层厚度13.8米。
4月5~6日 10级东北风持续两天,引发大海潮,潮高3.4米,入侵内地50千
米,上百万亩良田、草原被淹,土质严重盐碱化,房屋倒塌5000余间,劳改农场
远迁新疆。
是年 基地开始使用天然气。
是年 油田职工开始自己动手建简易住房“干打垒”。
1965年
2月18日 在垦利县胜利村打出的坨11井, 日产原油1134吨。这是胜利油田
第一口千吨井,也是当时全国日产量最高的一口井,后“胜利油田”之名由此而
得。
3月5日 为服务油田开发建设,中共惠民地委东营工作委员会和惠民专署东
营办事处建立,至1967年2月停止办公。
11月 九二三厂购进第一辆依克鲁斯客车,并投入运行。
同月 东营至辛店公路84.1千米路段提高技术标准改建工程竣工。
1966年
2月 九二三厂运输指挥部成立,油田交通开始正规运行。
1967年
是年 建成基地第一座大楼——气象观察楼。
1968年
12月 九二三厂建成第一座净化站——东营净化站, 日供净化水5.5万立方
米。
是年 建设广利桥。该桥位于西二路(原胜华路)中段,是基地建设的第一座
双拱桥。1996年投资扩建新桥。
1969年
7月18日 渤海湾发生里氏7.4级地震,房屋倒塌甚多;黄河大堤及部分地段
出现裂缝,有水洞冒黑水。
10月 北京石油学院迁至九二三厂所在地(东营市西城),更名为华东石油学
院。
是年 利津城区东街、西街拓宽改造工程开工。这是利津县城第一条柏油路,
也是东营境内较早的沥青路。
1970年
5月 博(兴)东(营)铁路支线建成。
是年 广饶县建筑社成立。
是年 利津县烈士祠迁至西綦村。
1971年
6月11日 经中共山东省委批准,九二三厂更名为胜利油田
7月 发现埕东油田。
7月 燃料化学工业部和胜利油田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发出“向河口进军, 向
渤海湾要油”的指示,决定从胜利油田和“五七”油田(江汉油田)抽调人员组成
勘探队伍赴河口会战。
是年 利津县在利二路中段路北修建大礼堂,由利津县建筑社承建,于1972
年竣工。
1972年
1月 张店——东营铁路正式通车。
8月 惠民地区行署恢复东营办事处,于1982年8月撤销。
是年 利津县烈士陵园竣工,占地1.6公顷,建筑面积1495平方米。
1973年
7月1日 河口地区第一个油田——渤南油田建成投产。
12月1日 沾化、利津两县与胜利油田签订划拨土地协议书(1974年12月27日
签订补充协议)。
1974年
6月 沾化县河口办事处成立(设立在今黄河路中段商贸城处) ,下设基建
办公室,履行政府基建管理职能。
8月27日 胜利油田东营发电厂213万千瓦燃气轮机发电机组投产发电。
1975年
4月 广饶县基本建设局成立。
10月 利津县基本建设局成立。
11月25日 垦利县基本建设局成立。
是年 基地建成砖混结构的胜利会场,取代了“竹板礼堂”。
1976年
2月 东营至辛店输气管道建成投产。
4月28日 黄河于罗家屋子截流成功, 黄河由刁口河流路改由清水沟流路入
海。
7月28日 3时42分53秒, 河北省唐山市发生里氏7.8级地震,新户公社(今
属河口区) 郭局村东500米处地面下沉,并出现长1500米、宽34厘米裂缝及若干
个喷沙口,损坏倒塌房屋近千间,死1人,伤33人。
11月 胜利油田建筑工程指挥部工程二队负责施工的油田第一条海堤工程—
—桩西五号桩圈闭堤竣工。
是年 广饶县造纸厂(山东华泰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前身)建成投产。
1977年
1月23日 垦利县百货公司百货楼建成开业。这是垦利县城第一幢楼房建筑。
12月22日 广饶县革命委员会发出《关于贯彻〈省革委征用土地的通知〉的
通知》,对征用土地的有关问题及审批权限作了明确规定。
1978年
6月7日 广饶县革命委员会作出控制占用耕地的规定。
秋 利津县筹建县自来水公司,开挖南关水库。
1979年
4月16日 境内第一座大型平原水库——辛安水库动工兴建。 设计库容2000
万立方米。1982年4月竣工。
是年 建成益都水源地,以补充东营净化站的供水。
1980年
6月28日 垦利县城至永安沥青公路改造工程竣工。 这是垦利县贯穿县城内
的第一条沥青路。
是年 石油大学建成荟萃园。该公园是基地建设最早的公园。
1981年
1月 河口净化站投产,日处理能力5万立方米。
9月 惠民地区文物普查队在利津县明集公社北望参村西北部, 发现战国时
期古窑群遗址。
1982年
5月 垦利县炼油厂迁址改建工程完成, 并试车成功。这是垦利县基本建设
局成立以来参与的第一项大型基建工程。
6月25日 惠民地区城市规划组与垦利县基本建设局技术人员通力协作, 历
时两个月,编制了《垦利县城总体规划》。
10月 广饶县征用土地管理工作由县民政局移交农林局承办。
10月 广南水库动工兴建,设计库容1.14亿立方米,1986年建成蓄水。该水
库时为全国最大的滨海平原水库。后扩建为“天鹅湖公园”。
11月10日 国务院批准设立东营市,辖东营区、河口区、牛庄区;惠民地区
的利津、垦利两县划归东营市领导。
是年 第一次编制广饶县城总体规划。
1983年
1月11日 东营市筹备小组在济南成立。
8月30日 国务院批准将惠民地区的广饶县划归东营市管辖。 至此,东营市
辖广饶县、利津县、垦利县、东营区、河口区、牛庄区。
9月 胜利油田管理局供水公司成立。
10月15日 东营市成立庆祝大会在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胜利会场举行,市和
油田近两千人参加了大会。会后,举行了挂牌仪式。
10月 从胜利油田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抽调干部3人组建东营市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委员会,褚金平、张家骏任东营市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副主任。
11月28日 山东省政府第二十六次常务会议批准东营市东城选址意见。
11月 成立东营市市政建设局。
11月 黄河入海口处的垦东水库破土动工。 水库占地2.8公顷, 蓄水能力
3000万立方米,1985年春竣工。
是年 胜利油田河口采油指挥部委托冶金部洛阳有色金属加工设计研究院编
制了胜利油田河口镇总体规划,规划范围810公顷。
1984年
年初 市政府和油田指挥部根据省政府指示,组织专业班子,开始编制《东
营市东城总体规划》。1985年上半年《规划》编制完成,经市人大审议通过后报
省政府。同年7月21日,省政府批复该规划。
2月20日 东营市人民政府招待所小区开工建设,总建筑面积34792平方米,
1985年12月竣工。
3月1日 东营市副市长欧阳义主持召开联席办公会议,市、油田、利津县、
河口区有关领导参加,会议研究解决河口区市政建设、规划及筹建中急需解决的
问题。
5月7日 山东省副省长马世忠率领省经委、计委、建委等部门负责人来东营
落实黄河三角洲国土规划中的有关问题。
5月12日 省政府对《广饶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了批复。
6月5日 孤岛新镇动工兴建。 规划占地525公顷,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人
口规模6万人。 1985年9月30日一期工程完成,总投资5020万元,900多户迁入新
居。
7月上旬 东营、牛庄两区进行撤社建乡工作。
7月18日 胜利油田规划处在河口指挥部召开胜利油田河口镇总体规划方案
审定会,河口区派员参加。该规划确定河口区政府办公生活小区在变电所以南。
7月19日 利津县基本建设局更名为利津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
9月 东营市政府批准成立环境保护局, 东营市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更
名为东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9月 全市撤社建乡工作结束。东营市共有45个乡、12个镇、1775个行政村。
9月 市建委设立城乡科,负责组织乡镇规划和城市布点工作。
10月8日 东营市主要干线公路机广路(油田机修厂至广利镇)和郝纯路(垦利
郝家至博兴纯化)破土动工。机广路于翌年10月26日竣工通车,郝纯路于1986年9
月29日竣工通车。设计路面宽分别为42米和12米。两项工程分别由支援油田建设
的55219部队和54580部队承担。
10月 胜利油田成立建港指挥部, 由海军北海舰队承建距东营市中心110千
米的黄河海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