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 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5&rec=10&run=13

东营市境内对外贸易活动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计划经济时期(建市前至1983年)。这个时期全市外贸出口的主要任
务是组织出口商品收购。开始由各县供销社组织货源,供给出口。1973年,广饶、
利津、 垦利3县外贸公司相继成立,按照省外贸局和省各进出口分公司下达的收
购计划,扶持外贸商品生产,组织收购和调拨,为省各进出口分公司组织出口货
源,财务实行统收统支。
第二,双轨制时期(1984至1992年)。这个时期的特点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
济相结合,反映在外贸管理上则是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双轨并存时期。这是
中国改革开放探索阶段的产物。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
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体制,
应该是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是国家
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在这种经济体制和机制作用下,经济管理试
行指令性和指导性相结合的管理手段,对生产资料特别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商
品的生产、调拨,采取指令性计划,对生活资料的生产、交换则实行指导性计划。
这时,外贸出口商品收购实行分三类管理,一二类商品由国家专营,三类商品放
开经营,各地区可以跨区收购,也可以跨区代理出口。按照中央的部署,以搞活
国有企业为中心的改革实践全面展开,着眼于探索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富
有活力和效率的企业体制,将农村改革的经验引入城市,实行承包制、租赁制等
办法,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以厂长(经理)负责制、工效挂钩、劳动合
同制为主要内容的企业领导、分配、用工等管理制度的改革,增强企业的内在活
力。围绕搞活企业,加快建立以统一开放、运转有序的竞争性市场体制和以经济
手段调节为主的宏观间接管理体制为目的的相关改革,采取“调、放、管”相结
合的方针,改革商品和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商业经营管理体制,发展非国营
流通企业,大幅度减少指令性计划,扩大指导性计划。在这种形势下,东营市于
1989年2月将市对外贸易局与市外贸公司政企分开,并于1985年8月成立东营区外
贸公司,1986年10月成立河口区外贸公司。两区外贸公司属地方企业, 不列市外
贸编制,接受市外贸局和市外贸公司的业务指导,劳动、人事、财务归所在区政
府管理。改革的实践,极大地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外贸出口商品收购额大幅度
上升。 1983年全市出口商品收购额为1536.31万元人民币,1992年为31534.04万
元人民币。
第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1992年以后)。这个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
阶段(1992至2000年)为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第二阶段(2000
年以后)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
第一阶段,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为标志,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以制度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新阶段。这一阶段,国
家大力推动企业优胜劣汰竞争机制的形成,使众多小型国有企业,通过改组、联
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制改造和出售等形式进行改革,并积极推进规
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作。在这种背景下,市外贸管理的主要
任务是按照上级部署推进外贸企业改革。 1992年1月1日起, 根据省政府鲁政发
〔1991〕 127号文件《批转省经贸委关于深化地县外贸体制改革的请示的通知》
精神,市外贸公司划归东营市管理,广饶、利津、垦利3县外贸公司分别划归3县
管理。同年6月,市政府决定将市对外贸易公司和市出口商品基地建设公司撤销,
成立东营市外贸食品、 粮油、工艺抽纱、纺织服装、五矿化轻5个专业公司,实
行经理聘任制、经营承包制、用工合同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由于地县外贸
企业成立以来,主要任务是为省各进出口分公司组织出口货源,自己不能直接进
入国际市场,因此,下放地方管理以后,他们不仅缺乏国际市场信息和客户,而
且负债严重,包袱沉重,举步维艰。这时,国家为深化市场流通领域的改革,将
进出口经营权逐步下放到地方有实力的外贸企业和生产型企业,以减少流通环节,
降低流通费用,增强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适应外贸体制改革的需要,
1992年11月,东营市进出口公司经市政府批准成立,并随之向国家外经贸部申请
自营进出口权, 于1993年3月正式获得批准。这是东营市首家获得综合性进出口
经营权的企业,从此,东营市能够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开始自营进出口业务的时
代。1994年,国家外经贸部批准先后授予胜利油田技工贸公司、利津县进出口公
司、广饶县进出口公司和东营市工艺抽纱进出口公司自营进出口权。同时,部分
生产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主动申请自营进出口权,1995年11月,国家外经贸
部批准授予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纺织集团公司自营进出口权。这是东营市第一家生
产企业获权,经营自产产品,打破了原有的外贸格局,宣告国有外贸企业垄断经
营时代的终结。但是,获权企业当时缺乏经验、专业人才不足和国外客户少,起
步非常困难。1994年,全市外贸企业自营出口创汇仅有311.47万美元,出口商品
21种,绝大部分力量仍然是组织出口货源,供给省公司出口。1995年,全市外贸
企业共出口创汇709.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7.8%。同年,全市共完成出口商品
收购额6.4亿元人民币。 至1999年,东营市在进出口总量上一直处于全省地市排
名的末位。这一时期,外贸企业兼并重组、破产非常频繁。市级外贸企业从1992
年划分5个专业公司时,不足50人。到1997年末,企业达到18个,职工521人。由
于中国面临加入世贸组织,国家着力调整外贸经营战略,原有的组织货源型外贸
企业生存条件丧失,企业负债日趋严重,最终导致了全面破产。同时,东营市生
产型企业获得自营进出口权迅速增加,成为出口创汇主力。至1999年底,东营市
获权企业达到28家,实现进出口总额6367万美元,其中,出口2458万美元,同比
增长32%,一种新的外经贸格局基本形成。1996年,国家改革出口统计制度,不
再统计出口商品收购额,进出口数据以海关统计为准,并反馈各地方政府参考,
以便于指导外经贸工作。1998年初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给外经贸工作带来极大困
难,为尽快走出困境,市委、市政府确定外贸工作主要采取三方面的措施,扩大
出口。一是加大申请自营进出口权的工作力度,不断扩大出口队伍;二是加大开
拓国际市场的力度,减少对亚洲市场的依存度;三是大力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加
大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1998年东营外贸出口不但没有下滑,而且比上年增长
53.3%。1999年,各县区恢复成立外经贸管理机构。至此,东营市外贸出口的主
体发生实质性改变,新的外贸管理体制、管理手段和经营方式逐步形成。
第二阶段(2000年至2008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2002年召
开的中共“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即在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
的经济体系。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
问题的决定》对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全面部署。中共中央提出
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提供了理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
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积极推进各个领
域的改革,并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放到突出位置,按照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
公正透明、 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目标着力推进改革。面对中国加入WTO谈
判进程加快的新形势,1999年底至2000年初,市委、市政府作出全市实施“大开
放、大招商、大发展”和经济国际化战略的重大决策,并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措
施。市外经贸委采取扩大宣传、典型引路、政策引导等形式,宣传对外贸易的重
要性和方式方法,推动转变观念,增强企业从事外贸出口的主动性。组织力量深
入企业,帮助分析产品和市场,研究营销策略,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调动了
全市企业出口创汇的积极性。市外经贸委还组织专门班子,对全市重点企业进行
分类排队,帮助有出口潜力的企业申报自营进出口权,年内又有28家企业获自营
进出口权,使获权企业累计达到56个。确定16个企业作为全市重点扶持出口企业。
2000年, 全市共完成进出口总额14330万美元,其中进口6843万美元,同比增长
75.1%;出口7487万美元,同比增长228.52%,增幅居全省首位,高于全省平均
水平190个百分点。 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菏泽地区,位居全省第16位,甩掉了建
市以来多年全省倒数第一的“帽子”。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从2000年下半年开
始,着手市级外经贸行政管理机构的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名称变更,
将东营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更名为东营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二是调整职能,
将原市计划委员会承担的一般进出口商品部分指标及部分配额的管理职能划入;
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与直属外贸企业脱钩,转变职能,取消编制下达一般性商
品进出口计划,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年度计划,外贸货物运输的年度计划;
加强对全市涉外经济园区和加工贸易的宏观指导工作等。三是重新核定内设机构
和人员编制,撤销企业管理科,设立对外贸易管理和技术进出口科(调研法规科
与其合署) ;原贸管科改为对外经贸发展和加工贸易科。此改革方案于2001年8
月21日东营市人民政府以东政办〔2001〕86号文件批准实施,随后进行了局领导
班子和工作人员调整。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了对外经贸事业的发展。2001年
初,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时,明确提出“外贸出口力争翻番”的目标。通过不懈努
力, 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35999万美元,同比增长151.2%;其中,出口18177万
美元,增长142.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26.1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一,比
上年净增10690万美元。出口总额相继又超过聊城、枣庄、莱芜、德州和泰安5市,
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两项均居全省第11位; 进口总额为17822万美元,同比增
长160%,居全省第9位。东营市外经贸局和山东大海集团、东营科英激光电子有
限公司分别获得山东省“2001年度出口创汇先进单位”称号。同年,东营市又有
30家企业获得自营进出口权,使获权企业累计达到86家。2001年中国成为世贸组
织的第143位成员。2002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值5.2亿美元,同比增长44.2%。其
中,出口2.96亿美元,增长62.8%;进口2.23亿美元,增长25.2%。同年,东营
市又有55家企业获得自营进出口权, 使获权企业达到141家。2003年,国际发生
了伊拉克战争,国内发生了严重的“SARS”疫情。全市上下贯彻市委、市政府作
出的“大开放、大招商”和经济国际化战略。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83568万美元,
同比增长61%。 其中, 出口44376万美元,增长49.9%,增幅列全省第6位;进口
39192万美元, 增长75.6%,增幅列全省第5位。是年,广饶县出口过亿美元;东
营经济开发区出口超过2亿美元大关,成为全省出口过2亿美元的8个开发区之一。
东营市连续2年被省政府授予“外经贸先进市” 称号。同年,东营市又有66家企
业获得自营进出口权, 使获权企业达到207家,出口队伍进一步扩大。2004年,
东营市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10亿美元大关, 达105613万美元,同比增长26.4%。
其中,出口60561万美元,增长36.5%;进口45052万美元,增长15%。工业制成品
出口额56488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93.3%,出口过百万美元的企业达到42家,出
口过500万美元以上的商品有11个。 对外贸易不仅实现了量的扩张,而且达到了
质的飞跃。 同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8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
易法修订草案获得通过,于7月1日起颁布实施。新的对外贸易法将外贸经营权的
行政审批改为登记备案制度。2005年,全市共完成进出口总值148258万美元,同
比增长40.4%。 其中, 出口85448万美元,增长41.1%;进口62810万美元,增长
39.4%。全市获得进出口经营资格的企业达到429家,当年实现出口业绩的企业就
有184家。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进一步提高,占出口总额的95.6%。出口过千万
美元的企业达到12家。 进口额在千万美元以上的商品达到7种。2006年,全市完
成进出口总值18.8亿美元,同比增长26.8%。其中,出口11.2亿美元,增长31.2%,
全市年度外贸出口首次突破10亿美元。进口7.6亿美元,增长20.9%。一般贸易出
口4.8亿美元, 占出口总值的42.9%; 加工贸易出口6.1亿美元, 占出口总值的
54.5%。2007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值26.5亿美元,同比增长41.1%。其中,出口
14亿美元,增长25%;进口12.5亿美元,增长64.8%。2008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
值41.2亿美元, 全省排名第7位,同比增长55.3%,增幅居全省第4位。其中,出
口19.7亿美元,增长40.7%,增幅全省排名第3位;进口21.5亿美元,增长71.6%,
增幅全省排名第4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