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马(驴、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4&rec=78&run=13

品种与存栏
农场马属动物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常态发展期;第
二阶段为重点快速发展期; 第三阶段为压缩期。 1956~1965年为第一阶段。
1956农场从农二师接收30匹役用马。经过检疫,发现有29匹患有鼻疽病,而
且比较严重, 于是将这些马全部做了处理。1958年,农场从蒙古引进蒙古马
240匹,其中公马214匹,母马16匹。全部分给三分场饲养。通过检疫,这些
马全患有马尾蝇病。于是农场紧急调集力量,用敌百虫驱虫治疗,病情很快
得到控制,并治愈,这些马大都做役用马。1958年场社合一时,从孤岛林场
调换进母马20匹
1963年,从新疆买回100匹伊犁马,其中98匹母马,2匹种马,分给三分
场饲养。这时,农场养马已初具规模。到1965年,马存栏已达345匹。
1963年,从渤海农场引进苏纯血种马1匹;从济南军区军马场引进苏高血
种马2匹;用种驴与阳信马场对换哈尔登种马1匹;从济南沂源马场引进奥尔
洛夫种马3匹;共引进良种马7匹。1965年,渤海农场撤销时合并入场100余匹,
种马3匹。1966~1975年为第二阶段。1966年,农场根据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制定了“以发展大牲畜为主,大小并举,质量数量并重”的畜牧发展方针。
大牲畜得到重点发展。 以马为例, 1956年到1965年10年平均存栏179匹。 1
966~1975年10年平均存栏640匹,后10年是前10年的3.58倍。
与此同时, 驴、 骡发展也较迅速。 1956~1965年平均存栏18匹,1966~
1975年平均存栏100匹,是前十年的5.5倍。1958年从无棣引进1000头无棣黑
牛时,引进无棣黑驴600头,后因驴、骡的使用价值不大,存栏数量逐年减
少。
1976年以后是第三阶段。1976年,农场根据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制定
了“以养猪为中心,全面发展牧业”,适当压缩大牲畜的方针。大牲畜群体
数量逐渐减少,到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机械化程度不断
提高,大牲畜渐渐从农场消失。
饲养与管理
农场饲养大牲畜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做役畜,主要用于拉车,搞运输;
二是繁殖,进行良种推广。
农场饲养大牲畜以放牧为主。役畜轮班放牧,在没活可干时实行全放牧,
即使冬天也照样放牧。妊娠后期的母畜、幼畜、病弱畜由专人分工饲养或减
少放牧时间,补充饲料。
把马分为成年群、育成群、役马群。幼马公母分开管理,严禁混群。对
于幼公马,凡不宜做种马的,一律去势,编入育成群。
母马棚与役马棚要有适当的距离,出牧与回牧要拉开时间,避免同在一
个地点放牧。种马进行舍饲,由专人饲养。
繁殖与改良
1961年进行马群整顿,农场共选出繁殖母马36匹,母驴98头,建立育种
核心群,进行品种改良。
蒙古马体形矮小,速度快,但挽力小。用种马苏纯血与之杂交,能提高
蒙古马的身高,增加体长。用奥尔洛尔夫与新疆伊犁马杂交能增加伊犁马的
体重,因为伊犁马身体细长、体轻。
1959~1973年共向社会推广马种772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