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奶牛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4&rec=76&run=13

饲养状况
1959年,农场从滨县单家寺公社购进5头奶牛,从此开始饲养奶牛。所产
鲜奶主要供应老人小孩。因为奶牛不是发展的重点,所以一直没有形成规模。
1959年至1987年, 近30年中,奶牛头数始终在两位数之间徘徊。1968年达到
32头,1976年因发生布氏杆菌病只剩下3头。奶牛业几乎从农场消失。农场规
模饲养奶牛始于“中德合作项目——黄河农场奶牛场”,1988年2月22日,联
邦德国无偿援助的100头黑白花奶牛运抵黄河农场奶牛场。这种奶牛为奶、
肉两用型品种,是高产奶牛,每头牛日均产奶40~50公斤。
为了扩大奶牛存栏量,增加牛奶产量,1996年和1997年从新疆和东北地
区两次购买了251头奶牛。到1997年,奶牛存栏达到530头,日产鲜奶5.4吨。
为了使牛奶增值,1992年,奶牛场又兴建了乳品加工厂,生产果奶。产品供
不应求。奶牛业逐步成为农场的重要经济支柱。农场当时发展奶牛业的目标
是建设千头奶牛基地,实现“过农业日子,发畜牧财”的美好愿望,提前过
上小康生活。为此,农场启动了开发2.5万亩草场工程,试种优质牧草“鲁牧
一号”。为建设千头奶牛基地做准备。1997年底奶牛存栏近千头。
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化,按照产权
明晰的要求,奶牛场依次经历了集体饲养,整体核算;抽本经营,逐户核算;
产权过渡、自我发展、自主经营三个阶段。到2005年底,奶牛场所有奶牛已
成为12个养牛大户私人财产。养牛户一次性买断牛只,农场只收取厂房设施
租赁费,农场不再参与任何经营,但奶牛的养殖没有受到影响,继续健康的
发展。
饲养与管理
中德奶牛场建立以后,在德国专家组指导下,用科学的方法饲养管理。
奶牛场拥有标准的双列、单列牛舍,奶牛运动场、青贮池、挤奶厅等现代化
设施。
牛舍外建有专门的运动场。中间高,四周低,有利于雨后排水、晒干,
减少蹄病发生。运动场四周有固定饮水槽,奶牛自由饮水。室内饲养采用定
槽、定位逐头栓系,分工专人饲养。按照分工,每棚二人,管理28头奶牛。
根据奶牛不同产期分为成年牛、育成牛、断奶牛三个群体。分群管理。
人员配备有挤奶工、喂料工、运料工、清洁工、配种员等。技术组4人,饲
养车间14人,挤奶车间3人,计35人。
奶牛精料按计划供应,不同牛群区别对待。拟定饲养标准,实行以奶定
料。产奶牛实行“三奶一料”。即每产3斤牛奶供应1斤精料,高产多喂,低
产少喂。母犊牛1~2个月内以喂奶为主,适当补充精料。随着牛体不断增重
长大,精料也随之调整,灵活供应,保证生长需要。犊牛2年后转为成年牛。
育成牛日供精料3~5斤。所有奶牛日喂三次,分早、中、晚,按时投草投料,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挤奶厅备有先进的真空挤奶机,每次可为16头奶牛同时挤奶。每头奶牛
每天挤两次奶。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挤奶前要逐个对乳头进行消毒处理,
用清水擦试,避免乳头损伤。
奶牛草料为自由采食,满足供应。夏秋喂青鲜草饲,春冬两季喂青贮干
草。奶牛场备有9个青贮池,可以满足全部奶牛的饲草供应。
1997年下半年,农场实行“两费自理,抽本经营”。1999年,农场进一
步明晰产权关系,由“两费自理、抽本经营”改为一次性买断牛只,产权归
个人,农场不再参股。牛奶销售由奶牛协会统一办理,养牛户只需养好奶牛
即可,解决了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问题。
繁殖与更新
1988年以前,配种属自然交配。1988年开始采用人工授精,选用北京奶
牛中心的冷冻精液。母犊24个月方可参加配种。成年母牛产犊后就与犊牛隔
离,采取人工喂养。母牛2个月后参加配种。配种时尽量避开高温。
1989年,农场在省农科院指导下引进胚胎移植技术,并一举成功。这项
技术的内容是:利用胚胎移植,借腹于黄牛繁殖西德奶牛,充分发挥西德奶
牛的繁殖潜力,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奶牛。1989年移植90头,成功率达58.9%,
该项技术获得东营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卫生与防疫
奶牛场有严格的卫生和防疫制度。牛舍每天都要清理两次,用清水或石
灰水冲刷干净。定期消毒,喷洒药物。每年春秋两次防疫:注射口蹄疫苗、
厌氧菌灭活疫苗。因为防疫工作及时到位,奶牛场从未发生过严重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