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土壤改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4&rec=71&run=13

农场土壤的改良措施是结合农场土壤现状,总体规划、综合治理、因地
制宜、改良培肥、科学利用。
改良盐碱地
20世纪60年代初,农场科技人员开始进行盐碱地综合治理的试验、研究,
采用过许多改土培肥的措施。如挖防涝沟排盐,筑埝围堰,扩大种植绿肥等。
农田统一规划,旱涝碱综合治理。20世纪70年代扩种田菁,增加土壤有机质
含量,肥田效果明显。20世纪90年代,在大力推广秸杆还田的同时,增加对
农田基础设施的投入。通过“万亩稻改”和“万亩低产田”的开发和改良,
提高了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
进入21世纪后,农场采取深沟排碱,收到良好效果。如:二分场大部分
条田加密了排沟(从条田中间增挖了一条排水沟),排间距由原来108米改
为50米,总排沟进行加宽加深,对骨干排沟进行了疏浚,大大加快了土壤改
良的速度。
合理利用土壤改良
根据各分场的土壤情况,因地制宜,分配种植计划,调整作物布局,合
理轮作,提高复种指数。对盐碱地采取灌溉压碱,由旱田变为水田,种植水
稻,使原来的不毛之地变为良田。1983年,农场科技人员学习外地先进经验,
引进、推广、示范旱薄地小麦增产技术。其主要内容:一是氮、磷、钾、微
元素配合,迅速提高地力的施肥技术,二是有效的蓄墒、保墒耕作,适合深
耕的要打破犁底层或深松下翻,增加蓄水;三是引进培育高产低耗的作物群
体;四是探索培育壮苗的栽培技术;五是利用抗旱耐脊薄的优良品种。通过
实施该项技术,提高了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
冬耕冬灌改良培肥
在秋季农作物倒茬后立即进行冬耕,耕后耙平,机械扶垅作畦,打好毛
沟,以利灌水。根据水源情况灵活掌握。一般在11月中旬进行,灌水后土表
层结冰可保持下层土壤水分减少蒸发,以保持春季农作物适墒播种。经过几
年,多数耕地由轻、中度潮盐土转化为潮土。出苗率可达90%以上。实践证
明冬耕冬灌措施,还能培肥地力,有利于稳产高产。
桔秆还田与绿肥培肥地力
农场20世纪60年代开始种植绿肥,主要是绿豆、田菁等,以后逐年扩大
种植面积,提高了有机质含量,降低了土壤含盐量,促进了土壤的改良培肥。
一般为夏播绿肥,实行一麦一绿肥轮作。
绿肥。包括绿豆,田菁等,绿肥量每亩1000公斤~2000公斤,绿肥翻压时
间一般在8月上中旬至9月上旬。适期翻压,有利于提高鲜草量,增加植株养
分含量。翻压时,必须覆土严密,以加强腐烂速度。
秸秆还田,包括玉米,小麦等。农场大力推广了秸秆还田。这样,有利
于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进入20世纪80年代,农场扩种田菁,田菁耐
盐抗涝,适于境内种植,而且肥田效果明显。
地膜覆盖改良
棉花是黄河农场的主要经济作物,但由于次生盐渍化面积逐年增多,春
季干旱少雨,气温回升慢,棉花出苗率和出苗后成活率低,产量低而不稳。
1983年,在科研站试验示范棉花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结果表明,棉花地
膜覆盖栽培比一般直播出苗率和成活率高,优质棉比例大,吐絮期提前10天,
伏桃达到80%,增产25%~30%。
1984年后,农场大面积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采取人工铺膜和机械铺
膜结合,年地膜覆盖栽培面积2000亩~3000亩。同时,水稻育秧、西瓜、蔬菜
栽培也广泛使用地膜覆盖。2000年后,棉花种植地膜覆盖率达100%。地膜覆
盖栽培技术,既改良、培肥了地力,又提高了作物产量和品质,已成为全场
重要的土壤改良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