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耕作制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4&rec=56&run=13

种植业是农场的主业。建场50年来,农场根据当地气候,水文土质特点,
积极推广轮作和良种。建立了良种繁育基地,培育了适合当地条件的优良品
种。全场逐渐实现了种植良种化,粮食产量大幅度增产。
农场早期一年一熟制为种植制度的主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
场认真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深化种植业耕作制度改革,不同作物、
不同地块实行不同的耕作制度。在生产经营上步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的轨道,取得了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50年农场耕作制度的变化主要分
为四个阶段。
一、垦荒造田阶段(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50年代,农场干部职工,战天斗地,垦荒种田,在广袤的孤岛荒
原上,采取圈地烧荒、人掘畜机耕晾垡,耙平播种等多种形式,硬是开垦出
片片良田。至1959年共开发出宜于耕作、土地肥沃的良田90971亩。
农场初期耕作制度一般为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一年一熟的主要形式为:
春大豆-高粱-谷子;或小麦-休闲-小麦-小麦;两年三熟的主要形式是:小麦-
夏玉米-春大豆;或春玉米-小麦-夏大豆。
二、配套利用阶段(20世纪60年代~70年代)
1960年以后,随着农田基本建设活动的深入开展,农田灌排沟渠,逐步
配套,条田、道路、林网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耕作制度日趋完美,土地利
用面积逐年扩大,种植作物的种类增多。至1968年耕地面积已扩大到117727
亩。粮食作物有:小麦、大豆、玉米、谷子、高粱、绿豆、小豆、白豆、地
瓜等。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葵花、芝麻、苘麻、大麻、蓖麻、甜菜、
蔬菜、水果等。
到20世纪60年代末,境内水浇面积已扩大到25276亩,占播种面积的33.8
%,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耕、耙、播、种、施肥、培土、灌溉、收割,以
及小麦脱粒等基本实现机械化。中耕、追肥、锄草、除虫大部分实现机械化。
1962年,农作物发生大面病虫害,受灾面积达10.2万亩。农场发挥机械化作
业优势,不日即行捕灭灾情,是年仍获得丰收,粮食总产达573.5万公斤,皮
棉18700公斤,油料31650公斤。
1960年以后,农场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复种指数,主要采取一年
两熟制,二年三熟制或一年一熟制的轮作方式。
一年二熟制
①小麦+葵花-小麦+夏大豆;②小麦+夏玉米-小麦+夏大豆
二年三熟制
①小麦+夏大豆-高粱-小麦;②小麦+夏玉米-春大豆-小麦;③小麦+夏
大豆-棉花-春玉米(或春大豆);④小麦+葵花-甜菜-春玉米-小麦
一年一熟制
①小麦+绿肥(或休闲);②甜菜-棉花-花生-地瓜
三、土地承包阶段(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随着家庭农场的兴起,复种面积逐年扩大,除经济作物
棉花外,粮食作物基本上是一年两熟,即小麦+夏大豆。
四、作物布局重新调整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棉花市场放开,棉价上扬,抗虫棉的推广,棉花
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而且全部实现了良种化,科学施肥,地膜覆盖。耕作制
度变为一年一熟,即棉花-棉花。粮食作物种植基本停止。进入21世纪以后,
棉花种植面积扩大,单产和总产量创历史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