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种植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4&rec=55&run=13

农场境内为黄河淤积平原。建场初期,土质肥沃,适宜耕作,耕作制度
为一年一熟制。20世纪60年代,随着农田基本建设的配套和完善,农场耕作
制度由一年一熟改为一年两熟或二年三熟制,复种指数和产品效益明显提高。
20世纪70年代后,土地次生盐渍化加重,农场注重了土壤的改良和培肥。农
场广种绿肥,采取秸杆还田和轮作制。在施肥上改过去的以氮为主,为氮磷
结合。种植业推广应用了地膜覆盖和化学除草技术,到20世纪90年代末已普
及。进入21世纪后农场推广应用了测土配方施肥,收到良好效果。
农场种植以旱田为主。主要作物为小麦、大豆等,占种植面积的70%~80
%。20世纪90年代,小麦、大豆种植面积达到顶峰,最高年份小麦、大豆种
植面积占农场作物种植总面积的90%以上。 1957年水稻在农场试种成功,
1965年正式开始稻改, 当年, 在三分场二队试种水稻90亩, 1966年扩种到
1258亩;最高年份1970年种植面积达5228亩。后因黄河断流加重和其他因素,
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75年停止种植。1988年随着“万亩稻田”开发工程的
实施,19 90年种植面积达到2.49万亩。1992年以后,由于黄河断流时间延长,
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93年以后停止种植。
2000年后,随着棉花市场的开放和抗虫棉种的推广应用,棉花种植成为
农场种植业的主体。棉花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05年,棉花种植面积32000亩,
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99.2%。
农场十分重视良种繁育工作,把更换培育良种作为一项重要的增产措施。
其技术力量和技术水平处在全省农垦企业的前列。20世纪60年代农场有一支
组织健全、业务精湛的农业技术科研服务队伍。总场设科研站(分场级),
主要负责良种引进、试验、示范、繁育和推广。农场引进并繁育了大量农作
物优质、高产良种,不仅满足了本场需要,而且支援了当地群众。
1956年至2000年累计生产粮食139672.3吨, 棉花2764.92吨, 油料作物
8372.80吨。 麻类1621.10吨。 种植业总产值16733.4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
58.9%。2001~2005年生产粮食3017.68吨,生产棉花21131.34吨,油料作物65
吨,占农业总产值的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