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三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4&rec=242&run=13

知识青年与兵团战士在黄河农场
引言
2006年在百花竞放的季节里,一辆崭新的客车徐徐驶进黄河农场机关大
院,车体挂一醒目红幅:“青岛市黄河农场老战士回访团”十三个大字赫然
入目,来客是原黄河农场兵团战士。近年来,像这样结伴“回娘家”探视的
“知青”和“兵团战士”络绎不绝。
昔日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如今两鬓染霜,然而,光阴割不断农场情,他们
寻找当年的足迹。回味人生的起点,眷恋故土的恩赐,那份份真情感人至深。
他们说:我们怀念洒过汗水的故土,我们想念教育过我们的先辈……
他们的故事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末——
1968年底,济南“知青”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很有必要”
的号召,离开繁华的城市,来到偏僻的黄河农场。自1968年12月至1969年2月,
济南知青分五批进场,共4311人。
1970年3月,根据毛泽东同志“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要准备打仗”
的号召,国家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农场为一师一团。“知青”改称“兵团战
士”。从青岛、淄博、济南市又招收兵团战士1134名,从其他方面招收500名,
总计5945人。
兵团战士的进驻,为农场增加了朝气,改变了农场职工的知识结构,提
高了整体素质,输入了崭新的人力资源,给农场带来了巨大变化。兵团战士
具有“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崇高思想境界和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革命精
神。他们战天斗地,励精图治,用自身行动谱写了一曲曲壮丽凯歌。
根据中央(1974)26号文件,兵团撤销,1975年兵团战士陆续调出。从
知青进场到兵团结束,只有短短的六年,然而兵团战士的飒爽英姿及其创造
的辉煌业绩却永远留在农场,载入史册。
青春奉献

近6000名“知青”(兵团战士)进驻农场,给这个偏僻的农场带来生机
和活力。如何改变旧貌是摆在山东生产建设兵团的首要任务。针对现状,团
党委决定对农田统筹安排、合理规划、综合治理、勾画出了农场发展蓝图。
这些城市来的年轻人,通过艰苦的生活,净化了心灵,锤炼了红心,创
造了财富。在水利会战中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住窝铺,
啃干粮,抬土筐,挥铁锨,挖沟修渠,历尽艰辛,体味了酸、辣、苦、咸。
在北风呼啸的严冬,兵团战士住在工地,干在工地。鞋子被水浸透,第二天
鞋冻得棒棒硬,以致穿不上。他们用热水把冰冻的鞋子化开,穿上湿漉漉的
鞋子又奔向了工地。凭着一种力量,一种追求,一种信仰,在农田建设中创
造了奇迹。兵团战士开挖沟渠、修造条田、平整土地、营造林网。建起强排
站、扬水站,整修条田52方,配套沟渠52条。
1970年,新建东南干排4500米,总出土量42500立方米,解决了四场、五
场1.2万亩的排水问题。各营、连共开挖蓄水池20个,出土量11万立方米,蓄
水22万立方米,基本解决了人畜用水的需求。
1971年,三干沟清淤9650米,总出土量2.23万立方米,解决了农场和周
边乡镇村庄的排水。引黄清淤总出土量10万多立方米。
1972年, 东南排建成8个流量的防潮闸。 加固防潮坝1800米,动用土方
7.5万立方米,防止了海潮的入侵。
1973年,在防潮闸北侧建强排站1座,排水80个流量,解决了遇涝排水难
的困扰。
兵团时期,水利建设搬动土方310.7万立方米。
兵团战士硬是用铁锨、土筐疏浚了河流,抬平了条田,筑起了大坝。他
们知难而进,勇于拼搏,使农田实现了林、田、路、沟、渠一体化。“知青”
(兵团战士)的创业精神感动了干部职工,人们无不翘指称赞。
辛勤的付出必然结出丰硕成果。兵团期间累计工农业总产值达1753.56万
元。生产粮食76066吨,油料318.25吨,棉花42284担,水果1684.25吨,向国
家交售肥猪11134头(494.1吨),交售蜂蜜18725公斤。
兵团战士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付出的艰辛也是巨大的。一位兵团战士
这样描述那时农场水利会战的动人场面:
1971年岁末,冷酷的冬季来临。一年一度的水利会战开始了。今年的水
利会战全团统一行动,挖一条通往海边又长又宽的排水沟。
我们连的驻地离工地十余里已算较近了。为了给兄弟连腾房子,我们便
“挤油油”。部分战友住进了腾出的房子里,其他的只能住马厩、牛棚,地
面上铺上干草便是他们的“席梦思”了。
天刚蒙蒙亮,抬着冻得硬梆梆的沾着淤泥的大筐,步行十余里路才到达
工地。领导根据男女战士搭伙分组,男战士装筐,女战士抬筐。男战友们一
律用锃亮的三棱锨,每一锨淤泥有几十斤重。女战友们则是用自己发明创造
的新法“四人抬三个筐”来回倒替,筐歇人不歇,提高劳动效率。靠近海边
挖沟,全是淤泥沙,又湿又重。每一筐都装得满满的,足有二百余斤重。抬
起来如同喝醉了酒,脚底像踩棉花,东倒西歪,摇摇晃晃。沟越挖越深,坡
越修越陡,我们艰难地来回穿梭在又滑又陡的沟坡上。知青们争强好胜,互
不服输,竞赛性的紧张劳动,每天都要累个“半死”。
一天,天气阴沉沉的,刮着呼呼的西北风,战士们正在热火朝天地劳动。
不一会儿,狂风夹着雨雪劈头盖脸而来,像千万把锋利的刀割在脸上、手上。
我们向风雪挑战,与严寒抗争。雨雪落在地上,结了一层薄冰,路又滑又粘,
一步一滑、一走一掉鞋。为了赶进度,比速度,女战士个个心急如焚。怎么
办?这时有位女知青居然脱下了鞋,赤着双脚干起来。不一会,脚便冻得又
红又肿。其他战友们实在看不下去,叫来老连长竭力劝阻她,才停下来。连
长找来一些麻绳,让我们绑在鞋上,这才解决了掉鞋的难题。
天虽然很冷,战士们却个个汗流满面。汗水浸湿了我们的头发和内衣,
一停下来,身上的汗被冷风一吹,像冰碴子,冻得抖个不停。休息比干活还
难熬,只好接着干。
在水利会战的日子里,每天要干十几个小时,我们女知青肩膀磨破了皮,
结了血痂。每天抬第一筐土时如同上刑,像无数根钢针在扎,痛得我们呲牙
咧嘴。男知青们的手上磨起了血泡和老茧,两只胳膊累得又红又肿,连洗脸、
吃饭都抬不起来。由于天气寒冷,许多知青的手上、脸上、乃至臀部都冻起
了冻疮,又大、又痛、又痒,有的溃烂,出了脓水。
会战结束,因极度的严寒和超负荷的劳累,我们女知青几乎都成了男知
青戏称的点“点”的、画“圈”的跛子腿。老连长望着这些城市来的年轻人
累成这个样子禁不住流下了泪……
当我们望着那刚刚竣工的宽宽的,一眼望不到头的排水沟时,都哭了。
对于未曾经历的人,那份感受,那份喜悦,那份难以言说的心情,是永远难
以体味的。

实现电气化,曾是农场人的向往和追求。过去,农场利用柴油机发电。
因电力不足,仅能断断续续的解决照明用电,给生活、生产带来很大不便。
为此,兵团领导决定从黄河以北20公里处淄博供电局电网引线输电,建立黄
河农场35KV变电站1座,改变农场供电现状,实现农场跨越性发展。团党委
组织人力、物力,进入筹建程序。团领导协调多方关系,筹措资金87万元,
由淄博供电局设计并承担安装,桓台建筑队承担土建工程。
1971年3月,变电设备及全场75.5公里高压线路进入实质性安装阶段。团
党委充分发挥兵团战士的优势,从多方调拨物料,从团内调集50余名兵团战
士参加工程建设。1972年7月15日,黄河变电站一次试行成功,为农场送来一
片光明,并向各分场及有关单位送电,从而结束了长达16年的柴油机发电的
历史。由此,黄河农场实现了电气化。
随着电气化的实现,农场水利排灌设施有了较大改善,工副业生产能力
得到提高,兵团战士、农场职工生活品味迅速提升。
农场变电站的建立,不仅满足了内部供电,而且给周边地区(新安、建
林、西宋、下镇及垦利县养虾场)提供了用电。电网覆盖35个行政村,1954
户,对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农场广阔天地里,知青(兵团战士)与农场职工感情融洽,教学相长。
他们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做事和生活,克服了稚气,增长了才干,思想和性
格变得成熟和坚强。兵团战士与老职工携手并肩,共创辉煌。在物质文明和
精神文明建设中,屡建奇功,给农场带来了可喜变化。
居住条件的改善
过去,农场职工住宅条件简陋,多为土坯结构的草房,低矮、破旧、透
光度差,冬不避风、夏不隔雨,而且拥挤不堪,不能满足居住需求。
在团党委的领导下,团部及各营住宅房统盘规划,统一设计,改建住宅
及办公等房屋。兵团战士,和农场职工通力合作,历尽艰辛,战胜种种困难,
建起一排排新式砖瓦结构的房屋。据统计,兵团时期,建筑宿舍、办公室、
伙房、仓库、禽舍等总面积达34841平方米,彻底解决了职工住房问题。
文化氛围的改变
随着“知青”(兵团战士)的进场,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到处可见到兵
团战士读书、看报、弹奏、歌唱、舞蹈等。兵团战士的话题多以政治性、知
识性和趣味性为内容。兵团各营均有男、女篮球队、乒乓球队,他们利用星
期天,节假日组织篮球、乒乓球比赛,活跃了气氛,增强了身心健康,促进
了连队建设。树荫下、农田间阵阵欢歌笑语,一派欢乐气象。
沸腾的工地,歌声嘹亮,红旗飘飘,机器轰鸣,呈现出比、学、赶、帮、
超的动人局面。
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团部各营成立了宣传队,自编自演快板、相声、
朗诵、合唱、舞蹈等,在全场上下巡回演出,获得大家喝采。兵团战士大唱
革命歌曲,大演样板戏已蔚然成风。人人都会唱,个个都能舞。露天电影是
城里人的一大奇观,每周放一次。济南、淄博、青岛等地的剧团常来慰问演
出,文艺名流时常登台表演。农场出现浓厚的文化氛围。
校园里,选拔了部分兵团战士充实教师队伍,师资力量明显增强。由于
教师素质的提高,学校管理井然有序。校容、校貌、校风为之一新,一代新
人茁壮成长。
生活习惯的变化
“知青”(兵团战士)的到来使生活习惯有了较大变化。“知青”(兵
团战士)把城市人的良好卫生习惯带到农场,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的局面,
到处是整洁、卫生、窗明几净。兵团战士所到之处,欢歌笑语。人们文明、
进取,农场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兵团撷英
“知青”(兵团战士)在火热的生产劳动中,磨练了意志,增长了才干,
提高了思想觉悟,涌现出许多先进人物。据统计:兵团战士获奖者1400人次,
有1920名青年加入了共青团,有305名同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650名同志
被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
“知青”(兵团战士)中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就像葡萄架下的“珍珠”—
—一嘟噜一嘟噜的。
一位花季姑娘,齐耳短发,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象出水芙蓉那样可爱。
在水利会战中她同男青年一样,甩开膀子抬大筐,毫不示弱。抬了几天的大
筐,累得她难以上床。磨破的肩膀血迹斑斑,她的内衣被血迹粘连,脱不下
来。巨烈地疼痛,难以忍受。晶莹的泪珠夺眶而出,她用手抹掉泪水,对自
己说:“战争年代的红军战士流血牺牲都不怕,我吃这点苦算啥!”她没有
叫苦,没有喊累,每当黑夜过去,黎明来临这位姑娘不顾劳累和伤痛,又抖
擞起精神,将肉体的痛苦置之度外,咬紧牙关,又开始了一天的拼搏……
一种精神,一种近似于宗教信仰虔诚的精神,使其克服了生理上、心理
上的种种痛苦,从而顽强地挺过来,走下去。
在插秧的季节里,有一位小伙子,长期涉水插秧,腿部溃烂,但是,他
想到革命前辈“重伤不叫苦,轻伤不下火线”,咬紧牙关,一直坚持把稻秧
插完。
五营卫生员倪伟同志,不分昼夜为群众看病,全心全意为病者解除病痛。
他曾两次口对口地把年迈大娘口里的粘痰吸出,使患者转危为安。
兵团连队里有一个牧羊排,牧羊姑娘们精心照管着一千余只绵羊,不辞
劳苦地活动于海滩大草原,为农场做出了较大贡献。深秋是牧羊排最苦最累
的季节,羊要顺利地熬过漫长的冬季,来年春天不生病,就必须养好膘。连
队领导吩咐炊事班给牧养排做大面饼,他们带上午饭和水到远处水草茂盛的
地方去放羊,要求一天12个小时在草原上。牧羊姑娘只能早晨披着星星走,
晚上戴着月亮归。
海滩的草原,风很大,吹得人站立不稳,行走艰难。口渴了,喝壶里冰
凉的水,肚子饿了,吃随身带的面饼。要吃热的,只有创造条件,拾些干柴
挖一小坑,上面铺几根粗荆条做箅子,将大饼搁上烤。无风的天气,还顺利。
遇上大风就惨了。蹲在地上用军大衣遮住风,划一根火柴被风吹灭,再划一
根,又被吹灭,一根根划下去……,火终于被点燃了,饼烤热了牧羊姑娘的
眼泪也下来了,因为她能战胜无情的风,却无法抵挡痛经的困扰。晚秋的风,
凉嗖嗖,牧羊姑娘只能跟着羊群不停地奔走在大草原。秋季过完,牧羊姑娘
个个又黑又瘦,连队的羊却个个膘肥体壮。
牧羊姑娘刘兰英同志,在寒冬腊月的一天,紧赶着羊群在海边放牧遇到
涨潮,羊群被潮水围困。为了挽救羊群,她淌过冰冷齐腰深的潮水,把70多
只羔羊抱过潮水沟。羊群得救了,她却被冻病了。
三连战士史向进同志与伙伴赶着马车到食品站,途中马惊,疯狂奔跑,
如果扼制不住惊马,车、马和人将毁于一旦。在这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史
向进临危不惧,令伙伴立刻跳车,他一人勇拦惊马。狂奔的惊马难以扼制,
他被拖地压伤,鲜血淋淋,殷红的血从他的嘴里和腿部伤口中流出。在昏迷
中,他想到的不是自已,而是集体的车、马和伙伴的安危。当告诉他“一切
安然无恙”时,他脸上露出了笑容……兵团时期,先进人物的事例不胜枚举,
数不胜数。他们那种以苦为乐,临危不惧,无私奉献的精神实在可歌可泣,
令人钦佩。
时代骄子
黄河农场象一个熔炉,铸造了大批人才,黄河农场又是一只摇篮,培养
出了众多精英。在兵团时期有大批兵团战士走向各级领导岗位,被提为技术
骨干。他们步入祖国各条战线后很多成为精英骨干。
“知青”(兵团战士)作为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群体,有着自已的
辛酸和无奈,然而农场的艰苦生活砥砺了他们的意志、气质、才华和能力,
让他们保存了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情愫,为他们以后创业积蓄了力量,奠
定了基础。他们事业的成功印证了这一真理,他们是时代的骄子。
据不完全统计,曾在农场工作的“知青”(兵团战士),现任副厅级以
上的领导干部就有近20人,县处级领导干部300多人,工程技术人员中高级职
称的就有500余人,还有的担任了省部级领导,有的成为博士、教授、编辑
和作家,在祖国各条战线上发光、发热、施展才华。
杨传堂,现为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
周齐,现为山东省人民政府秘书长。
杨重光,现为山东省档案局副局长、档案馆副馆长。
尹铭,现为山东省人民出版社总编辑。
孔慧云,现为济南大学教授。
王兆印,现任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教授、中国四川科技大学兼职教授、
德国亚历山大冯洪堡基金会研究员、国际大坝委员会泥沙专门委员会委员、
国际土木工程协会泥石流委员会委员、美国纽约科学院成员。……
如果说“知青”(兵团战士)在人生旅途中取得的成功是一支乐曲,那
么他们在农场短暂的艰苦岁月便是这支乐曲的序曲和前奏。“知青”(兵团
战士)生涯的苦难史,同时是自己矢志理想的心灵与“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的奋发史。他们能够承受痛苦,转化痛苦以至珍惜痛苦。农场生活的磨练给
了他们意志、气质和能力。这是成功之本,这是一笔宝贵财富,让我们自豪
吧!
风华正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