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4&rec=240&run=13

渡江英雄农场情
——记山东省地方国营黄河农场首任党委书记慕思荣同志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大智大勇堪称楷模。”1992年7月24日,时任中央
军委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迟浩田上将挥笔为慕思荣的遗孀邹瑞
英老人写下了这张条幅。迟浩田在落款中写道:“深切怀念老英雄慕思荣同
志,书敬无私奉献的大姐邹瑞英同志。”
就在两个月前的1992年5月25日,富有传奇色彩的侦察英雄,国营黄河农
场首任党委书记、山东省劳改局原副局长慕思荣在济南逝世,终年73岁。
英雄豪气贯长空
慕思荣是载入共和国史册的渡江英雄,是1954年版电影《渡江侦察记》
的军事顾问和主要人物原型之一。在他来到黄河农场之前,他的事迹已经在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广为传诵。而在黄河三角洲上,他的事迹也早已随有关
新闻报道和那部写实性极强的电影灌入了每个人的耳鼓。
慕思荣参加革命54年,在革命战争年代先后担任通信员、警卫员、排长、
连长、侦察参谋、侦察营副营长、侦察副科长、侦察科长等职。先后参加了
孟良崮、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多次在敌占区化装侦察、出生入死、大
智大勇,出奇制胜,为中国革命立下了历史功绩。他对党忠诚,埋头苦干,
执行命令坚决,作战机智勇敢,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侦察任务,曾先后被评为
胶东军区甲等模范工作者、华东二级人民英雄,荣记渡江战役个人一等功。
出席全国第一次战斗英雄大会,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
建国后,慕思荣参加抗美援朝,勇敢作战,在第五次战役赴三八线执行
侦查任务时光荣负伤,为二等乙级残废军人。回国后,历任山东省转业干部
速成中学二分校校长、省公安厅政保处副处长、省直第六劳改队队长、省直
第八劳改队队长、省公安厅劳改局副局长、山东建设兵团一师副师长等职。
期间两度担任山东地方国营黄河农场党委书记。他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
东思想,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致力于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为劳改劳教
事业和农垦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汗水。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经常深入
学校、工厂、机关为青少年、工人、干部做报告,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他一
生保持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严于律己,严于治家,教育子女忠于党、忠于
人民,继承革命意志,当好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
虽然身处逆境,惨遭迫害,但仍然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体现了坚强的党性。
1975年1月,慕思荣因病离职休养,1983年12月离休。
54年的革命生涯中,慕思荣表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和优秀品
德,他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不怕牺牲、不怕困难的英雄气概。他对党、
对人民、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百折不挠;他一贯坚持党性原则,
遵守党的纪律和生活准则,谦虚谨慎,功高不自傲;他光明磊落,作风正派,
表里如一,保持和发扬了优良传统和作风,受到了部队官兵、黄河农场干部
职工和地方群众的尊重和爱戴。
少年磨难砺壮志
1919年1月,慕思荣出生在山东省荣成县东慕村一个农民家庭里。一家三
口,主要靠父亲一个人耕种为生,生活难以为继。无奈之下,父亲只得下关
东,到安东去做苦力。
父亲离家之后,年仅11岁的慕思荣与母亲一起耕种家里仅有的两亩多土
地,同时靠给地主做活维持生计,母子二人经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正是
读书上学年龄的他,整天为地主放牛、赶驮子。到他13岁那年,积劳成疾的
母亲又忽然去世。霎时间,他成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叫天天不应,叫地
地不灵。只能一边继续给地主做工挣饭吃,一边苦苦期盼望着父亲从关东回
来。1933年,父亲从安东回来后,家里才重新有了点生气,已经14岁的他才
被送到本村一处私立小学读书,终于尝到了背着书包上学堂的快乐滋味。
可好景不长,慕思荣入学读书刚刚半年,学校被查封了,老师被赶走了。
因为交不起更多学费,不能到县城的国立小学读书,只得辍学。随后,他再
次操起牧鞭,继续为地主放牛羊、赶大车。17岁那年,跟随同乡到威海谋生,
在威海城外一家叫文常居的小饭馆当起了伙计。买米买菜,挑水揉面,劈柴
生火,端茶倒水,刷锅洗碗,终日忙碌。在两年的打工生活中,他的手背包
子在周围已小有名气,并利用工余时间拜师学武,拳术、单刀和棍术在当地
亦少有对手。
1938年3月7日,日军侵占了威海。日本军在城门口设置岗哨,对进出城
的中国人严加盘查。慕思荣经常要到城里一家米店买米,来往进出,天天都
要被搜身检查。稍不留神,日本军的枪托子就会劈头盖脸抡下来。面对此情
此景,仇恨的怒火在他心里燃烧。趁春节回家,干脆辞工,再也不想回去了。
后来,文常居饭馆因为经不起日本军和汉奸骚扰搬了地方。掌柜的捎信让慕
思荣回去,继续当伙计。
抗战全面爆发后,山东各地的抗日武装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中共
党领导下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在胶东半岛上已成为无人不晓的抗日
武装力量。在文常居饭馆当伙计的慕思荣经常听来往的客人们说起三军的故
事,夸赞三军如何抗击日军,如何爱护老百姓。说三军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
是为老百姓谋利益的。听了这些,慕思荣深受启发,联想到过去家庭生活的
贫困,当学徒的苦处,想起日本侵略军在威海、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到处
抓人打人,杀人放火,奸淫虏掠,无所不为,他心底涌起一股义愤。在民族
自尊心的促使下,慕思荣决定参加三军,抗战到底,把日本侵略军打出中国
去。
1938年7月,慕思荣在福山县报名参加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在
六十三团六连当战士。8月,第三军与胶东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合编为八路
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11月,被调到六十三团一营营部当通讯员;
1939年2月,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慕思荣工作热情更加高涨,
战斗更加勇敢,面对急难险重任务争先恐后,平时工作吃苦耐劳。这期间,
六十三团改编为十三团,一营改编为三营,慕思荣仍然在营部担任通讯员。
为保护栖霞兵工厂,他主动请缨到驻掖县的军司令部送情报,途中顺利通过
三个顽团的防区,圆满完成了这一光荣任务。
在如火如荼的抗日反顽斗争中,年轻的慕思荣受到了血与火的洗礼,逐
步成长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1940年3月,慕思荣被调到十三团部,为李绍
桥团长担任警卫员。9月,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奉命整编为山东纵队第
五旅。12月,慕思荣调到旅部担任警卫员。在这里,他受到了许世友等老一
辈革命家的言传身教。作为通讯员、警卫员,他严格军事训练,积极参加比
武练兵,在思想上、技能上都有了巨大进步。
1941年12月,慕思荣进入胶东抗大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1942年9
月起,先后担任五旅警卫排副排长、排长。1943年3月,山纵五旅改为胶东军
区,慕思荣仍然担任警卫排长,负责许世友等首长的警卫工作。7月,慕思
荣利用一次短暂的回家机会, 跟自幼订婚的邹瑞英姑娘结婚。 邹瑞英已于
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本村做妇女工作。从此以后,这对革命的伉俪
在不同的岗位上进行着共同的奋斗。
1944年2月,慕思荣进入胶东军区教导团排级军事队,参加为期8个月的
集体学习。学习期满后,慕思荣作为优等学员被留在教导团工作;12月,在
教导团二营六连任排长。1945年8月,慕思荣调胶东军区胶(县)高(密)支
队工作;10月,任胶高支队一连连长;1946年4月,调任支队参谋;1946年7
月,调任胶东军区作战科参谋;8月,任军区司令部侦察科参谋。八年抗战,
经过敌后游击战、反“扫荡”、反“蚕食”、反投降、军事大练兵,慕思荣
经受住了各种各样的锻炼和考验。在党组织的悉心培养教育下,他的思想意
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侦察英雄建奇功
1947年1月,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统一整编为华东野战军,胶东军区
部队被组建为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3月,慕思荣调任九纵队司令部侦察科
参谋。这一年,国民党大举向中共解放区进攻,敌我双方都采取了大兵团集
中作战形式,地区不固定,情况变化快。为能跟上大兵团作战的需要,上级
要求情报一定要及时准确。对于刚到侦察科工作的慕思荣来说,这是一项艰
巨的任务,也是一次严峻考验。他不顾个人安危插入敌人心脏,在实战中与
战友们一起学习和钻研,共同创造出了“伪装捕俘、查明情况”的侦察经验:
化装成国民党兵,混入敌人阵营,找准机会抓俘虏,了解敌情。他们创造的
这一做法,在解放战争时期成为一种重要的侦察方法,在各大军区推广。
在1948年4月中旬的白马关阻击战、5月中旬的孟良崮战役中,慕思荣创
造依靠“伪装捕俘、查明情况”的方法侦察敌情,连续几次获得巨大成功。
1948年5月,慕思荣担任九纵司令部侦察科副科长。在大雨连绵的季节里,他
出色完成了南麻、临朐、莱阳城等战役的侦察任务。在潍县、济南战役中,
慕思荣又成功创造了“战中侦察”的方法:边打仗边侦察,弥补战前侦察的
不足。经过两次战役,战中侦察的经验效果良好。慕思荣也以其在侦察工作
中的出色贡献,被评为华东二级人民英雄。
1948年11月初,淮海战役即将打响。慕思荣奉命对杜聿明集团进行侦察。
四天四夜的时间,他带领侦察战士通过“伪装捕俘”共捉到敌校官以下一百
余人,掌握了敌人行动上的序列,并获得了黄伯韬兵团逃窜徐州的消息。12
日晚,敌人前线逃窜,解放军也在同一时间全线出击,追至碾庄圩将其全歼。
随后,慕思荣带领侦察战士对徐州的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兵团进行
侦察。将两个侦察连和机关人员全部伪装成国民党部队,插入敌人行列内并
肩前进。在敌人内部了解情况,辨析真伪,将有价值的情报及时向上级报告。
慕思荣和战友们跟着敌人一起行动了两天两夜,终于查明了全部情况,并及
时用电台向上级做了报告。然后以分进合击的方式连夜插过敌人防区,用伪
装接防的办法消灭了敌人两个连200余人,占领了芒砀山制高点。此次战役,
九纵侦察科及侦察营立集体一等功,侦察一连立集体特等功。
1949年2月,解放军统一编制和部队番号,九纵改称解放军第二十七军,
隶属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4月,慕思荣被提升为二十七军侦察科科长。这
年1月,慕思荣奉命过长江侦察敌情,他克服了江南水网地带侦察的重重困
难,于3月间完成了当面敌情兵力部署和工事地形情况的侦察。为进一步侦
察敌后情况,慕思荣向部队首长提出建议,由自己带一个排偷渡过江,完成
敌后侦察任务。经过上级反复研究,最终决定由他带一个营先遣过江插入敌
后,完成敌后侦察任务,迎接大军过江。
4月6日晚,慕思荣带领一个营共300多人.渡过长江,顺利插入敌后。侦
察部队克服远离后方、远离部队、缺乏友军配合、敌人清剿不断、食品供给
不足等一系列困难,用不足半个月的时间查明了敌总指挥部的位置,前防指
挥部的位置,弹药库、粮站的位置,总预备队的位置,并从敌后进一步掌握
了江防兵力的调动和工事的加修情况,最后查明了敌榴弹炮、野炮阵地的位
置,及时用电台报告了军部。
4月l8日,军部电示:大军将于4月20日晚上过江,命令慕思荣所部首先
夺取渡江正面的三个山头:龙门山、马安山、大盖山,迎接大军过江。慕思
荣带领部队圆满完成了上级部署的各项任务,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大
贡献。二十七军侦察连被奖励为先遣渡江侦察连,侦察营、侦察连立一等功,
慕思荣荣立个人一等功。
全国大陆解放后,慕思荣随二十七军在上海担任警卫任务。1950年春天,
奉命带领侦察人员到福建沿海侦察敌情,为解放台湾做准备,5月回到上海。
9月25日,慕思荣作为华东团以上军事机关模范工作者,出席了全国第一次
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正当慕思荣和他的战友摩拳擦掌准备为解放祖国的每一寸土地而战斗的
时候,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悍然出兵朝鲜,并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成为中国军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朝鲜战争爆发后,
慕思荣随二十七军于1950年10月受命北上,作为第二批部队入朝参战。11月,
慕思荣光荣地参加了二次战役。
当时,慕思荣所带领的侦察部队位于东线长津户一带,对敌陆战一师、
步兵七师进行侦察。新的作战环境,新的作战对象,地理不熟,言语不通,
失去了群众的帮助和支持,尤其是对气候等困难认识不足,对美军作战特点
及其活动规律一点不了解。这些都给出国作战的侦察兵们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慕思荣觉得,在新形势下,面对新的敌人,在对敌侦察中要杜绝盲目性,反
对经验主义。如果简单地照搬以前侦察国民党军队所采用的“伪装捕俘、查
明情况”的办法,是根本行不通的。一来是志愿军战士在相貌特征上跟“联
合国军”的士兵相差很大,无法接近敌人。二来是志愿军战士当时都不会说
外国话,即便接近了敌人也没有办法获取情报。
面对重重困难,刚刚入朝不久的慕思荣和他的战友们想尽千方百计,创
造条件完成侦察任务,并很快掌握了敌人前进的地址和时间。战役结束以后,
慕思荣和侦察人员利用部队整顿时间认真总结二次战役的经验教训,研究对
美军侦察的对策。慕思荣提出,侦察员要学会简短的英语常用语,以便接近
敌人,并与俘虏进行沟通。1951年4月,五次战役前的侦察过程中,慕患荣他
们改变老一套办法,顺利查明了英美和土耳其旅的兵力部署,并捉到了美国
俘虏。
1951年4月21日晚,慕思荣奉命率侦察部队插入敌后作战。22日凌晨进至
三八线附近时,正赶上敌军对该区域进行地毯式轰炸,刚刚跃起准备进入前
面弹坑的慕思荣被炮弹击中,腿部、腰部多处受伤。在丹东的医院里,医生
告诉慕思荣,必须把小腿切除才能防止感染,保住性命。慕思荣当时想,自
己是搞侦察工作的,一旦失去一条腿就再也回不到战场上去了。他恳请医护
人员,为了能让他重返战场,不要锯掉自己的腿,尽量用保守疗法。
尽管对自己手术后的情况不太清楚,但慕思荣很乐观。一有机会,他就
向医护人员讲述以前的战斗故事,介绍朝鲜战场的情况。宣传以美国为首的
所谓“联合国军”是非正义战争,必然要失败;而中朝两国人民所进行的是
正义的战争,一定会胜利。因为右腿踝骨被炸飞,尽管医护人员在长达13个
小时的手术过程中尽了最大努力,慕思荣的右腿还是落了残疾。手术后,慕
思荣回到北京在协和医院继续进行治疗。1952年9月,军部任命他为军留守处
整编大队大队长。
1953年3月,慕思荣离开了自己生活战斗了14年的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
一开始,慕思荣被分派到山东干部速成中学二分校任校长,做行政党务工作。
慕思荣严格要求自己,努力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他一方面积极寻
找部队工作与地方工作的共性,把一些看似困难的工作做得很到位。另一方
面,他又积极寻找地方工作与部队工作的不同,避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防
止简单地拿部队的思路来套地方工作,以免走弯路,为党的教育工作造成不
必要的损失。慕思荣现身说法,教育这些营、连、排级学员只有努力读书学
习,才能适应今后的工作环境,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建设服务。他积极整顿学
员思想作风,努力让每一个走出校园的人都能思想合格,文化扎实,作风过
硬。在学校管理工作中,他坚持民主集中制,认真听取班子成员和老师们的
意见和建议,不断改正工作思路和做法,使学校在短时间内就步入了正规。
1955年11月,干部速成中学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一大批文化合格、思
想坚定的优秀学员从这里毕业,投身到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洪流中。当
时,全国上下都在学习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慕思荣联系
自身实际,决心要到农村去工作,从农业实践中学习锻炼,把党的路线方针
政策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下去。尽管当时他已经被安排担任了山东省公安厅
政保处副处长,但慕思荣对农业和农村情有独钟。正因为如此,5个月之后,
当组织上安排他到省第六劳改队工作时,慕思荣表现出了非常高涨的热情。
黄河尾闾拓荒者
1956年3月,慕思荣奉命来到黄河农场,开始了他人生旅途中一段新的征
程。当时的黄河农场对内称山东省第六劳改队,对外称山东省地方国营黄河
农场。主要任务是改造罪犯、开荒生产、为刑满就业人员提供就业场所。慕
思荣的职务是山东省第六劳改队队长、山东省地方国营黄河农场党委书记。
黄河农场坐落在黄河尾闾一个叫孤岛的地方。所谓孤岛,其实就是黄河
几条入海流路所夹出的河心洲,是黄河近几十年来逐海造陆形成的大片新淤
地。尽管后来黄河改道后这里与整个陆地已经基本相通,但直到黄河农场开
发初期,这里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道路。不用说汽车、马车,很多地方连空
行人都难以通去。
那时的孤岛一带土地有两大特点:一是荒,荆棘杂草丛生,深可没人,
其间还有狐狸、野兔、獾、甚至狼在出没。二是碱,因为是退海之地,这里
有大片土地寸草不生,成为不毛之地,一年四季白茫茫的,被当地群众戏称
为“六月雪”。面对此情此景,慕思荣心里生起无限豪情,一定要在这里建
功立业,把脚下的土地改造成黄河入海口的“鱼米之乡”。
作为黄河农场的拓荒者,慕思荣清醒地认识到,虽然自己参加革命已近
20年,但对于农垦和劳改工作,自己都是一名新兵,必须从头干起,从头学
起。通过读书学习,参加各种会议,慕思荣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劳改政策,
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向劳改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同志虚心请教。尽管自己
也是农家子弟,但慕思荣知道,黄河入海口的新淤土地跟胶东的丘陵山地不
同,大型国营农场跟一家一户的耕作方式不同,所有这些同样也得从头学习,
认真研究。 加上黄河农场刚刚组建, 衣食住行样样都不就绪。作为农场的
“当家人”,农场党委必须带领大家“踢开头三脚”。
黄河口一带的民房都是因陋就简的土坯房,而建造土坯房屋需要很长一
个周期。为解决住的问题,慕思荣和农场领导班子决定带领大家就地取材建
造临时性住房。孤岛上长满了荆条、绵柳、芦苇、碱蓬,青青菜、灰菜、罗
布麻这些野菜也都长成了“树”。要建临时住房,这些灌木、野草、野菜都
被农场职工派上了用场。他们选好一块地势较高的地方,确定下房子四壁所
在的位置,把那一圈的草菜留住,把中间的野草铲平,再向下挖80公分,把
土赔在周围,然后将高高的树枝、茅草、野菜束成把子,将顶端拉拢后系在
一起,一座穹庐型的房子就基本做成了。用茅草、树枝把大的空隙堵一堵,
再用荆条树枝编一个门,里边铺上干草,一座房子就做成了。
很快,孤岛上像蒙古包一样冒出来一大片这种被称为“草把子屋”的简
易住房。慕思荣和黄河农场的干部职工们就住在这里边开始了自己的垦荒生
涯。“草把子屋”在夏秋季节还能住,一到冬天草木凋零枯萎就难耐风寒了。
为真正解决住房问题,慕思荣他们学着周围群众建“干打垒”和土坯房,材
料还是就地取材的红土、芦苇、树木,但这种房子的质量比草把子房要强了
许多。
黄河口的夏天蚊子特别多、特别大,挂了蚊帐也隔不住。叮到身上就是
一个红红的大包,半个多月下不去。成群的老鼠也在挑战这些新来的垦荒者,
一天到晚在屋子里乱蹿,互相撕打。职工们睡到半夜,经常被凉冰冰、软棉
绵、滑溜溜的东西给弄醒,打开手电一看,原来是蛇光顾了自己的被窝。不
光如此,当时黄河入海口的荒草里还有解放前被打散的零星土匪在活动。从
鲁南山区跑来的野狼也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大家的安全,当时农场的管教干
部都佩戴着枪支。慕思荣是军人出身,对土匪和狼一点不在乎,亲自带人配
合当地公安机关和人武部门搞了几次清剿行动,孤岛安全明显好了许多。
在没有正经道路、没有任何标志性建筑的孤岛上,外出人员迷路是很经
常的。为了不让大家迷路,黄河农场在房前树起了一根高高的木杆,白天在
上边挂一面红旗,晚上就挂一盏灯笼。外出的同志要想回场部,就朝着旗杆
的方向走。如果到了离总厂远的地方迷路了,就找一处地势比较高的地方四
处了望,随便发现一处有炊烟的地方就可以走过去,因为那里就是黄河农场
的一处分场。场里的粮食吃完了,一时拨不下来。慕思荣亲自做工作,到离
农场100公里远的广饶县粮食局借了5万公斤粮食。离场区还有30多公里,汽
车就已经无路可走了,只能就地卸车,改用大车把粮食运到场里。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慕思荣带领大家勘测土地,绘制“国营黄河
农场地形图”,边建设、边生产、边改造犯人,开始了紧张有序列的工作。
当年建成了黄河农场一、二、五分场,开垦土地5000多亩,建设了农场子弟
小学,修建了全长9250米的子午公路,并建起了加工厂、修配厂和砖窑厂。
农场陆路交通不方便,从小在沿海地区长大的慕思荣就带领大家仔细勘察黄
河农场的水运条件,最终买了几条木船搞起了水路运输。搞基础建设,用船
从胶东的掖县和羊角沟往场部运沙石料;农场办起副业加工厂之后用船把农
场产的芦苇、食盐、蒲编、柳编、苇编制品和水产品通过小清河运到胶东、
济南、甚至天津销售。在慕思荣那里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克服不了的
困难。
慕思荣把在部队养成的良好作风带到了黄河农场,不怕苦、不怕累,时
时处处以身作则,事无巨细严格把关。慕思荣说,行军打仗要了解地形,开
荒种地也要了解地形。两年的时间,慕思荣跑遍了黄河农场的每一个分场、
每一家企业、每一畦土地、每一方池塘。黄河农场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他
坚实的足迹;黄河农场的一沟一渠他都熟悉,每一个职工他都认识。慕思荣
工作务实,讲究科学,思路清晰,预见准确,目标远大。他常说,农场要想
有大的发展就必须搞机械化、水利化和电气化。在他心中装着的,是黄河农
场几年、几十年之后的宏伟蓝图。
为抓好机械化,慕思荣亲自到农场农机科和农机修配厂调研,广泛听取
群众意见。他召集带“长”字的干部开会说,农场能不能上去关键在于机械,
机械能不能过硬关键在于修配厂,在于你们这些技术人员。在慕思荣和场领
导班子的积极倡导下, 农业机械化成为黄河农场广大干部职工的共识。 到
1956年底,黄河农场农机总动力达到884.2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3台、
农用汽车6辆、机引配套机具30台套。到1958年慕思荣离开黄河农场的时候,
全场农机总动力已经超过了4000千瓦, 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都超过了
30台,农用汽车9辆、排灌机械5台套,机引配套机具90多台套。耕地、播种、
中耕、收割、脱粒等各个环节基本都实现了机械化。
黄河农场远离周围各县的城镇,输电线路短时间内很难通到场区。为解
决职工生活照明和工副业生产用电,慕思荣建议在资金上采取国家给一块、
黄河农场拿一块的办法,购置了十几台柴油机和发电机,利用柴油机进行发
电。这种供电方式一直用了十几年,直到后来胜利油田在附近实施大规模勘
探开发,黄河农场才用上高压电。尽管柴油机发电供电能力差,覆盖范围有
限,远远不能满足农场生产和职工生活的需要,但慕思荣引领大家迈出了农
场走向电气化的关键一步。
慕思荣重视水利建设,把搞好水利建设作为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经济效
益的重要手段。刚到黄河农场不久,他就带领技术人员进行全面水利勘测,
聘请有关水利专家规划全场的水利建设方案。1958年3月,黄河农场动用土方
40余万立方米,开挖了全长20公里的引黄渠,为此后一段时期的水利建设打
下了坚实基础。
在黄河农场,慕思荣抓工作以严、细、实、稳而闻名。他艰苦创业,吃
苦耐劳,不唯个人名利,深得大家爱戴。许多农场干部职工都知道慕思荣是
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的渡江英雄,是电影《渡江侦察记》的军事顾问和主要
人物原型之一,对他都肃然起敬。在农场职工心目中,慕思荣就是一个顶天
立地的英雄。工余时间,许多人都喜欢听慕思荣讲战斗故事,慕思荣也利用
这个机会对大家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他还把在战争年代掌握的一些生产生活
的小窍门介绍给大家,让人感觉这位大英雄高大而平易近人,严肃而又和蔼
可亲。
到1958年1月,山东地方国营黄河农场更名为“国营黄河农场”,由山东
省公安厅移交山东省农业厅管理。4月,慕思荣调任省直第八劳改队任队长,
此时的黄河农场已经在原先3个分场的基础上发展为5个分场,耕地面积达8.
48万亩,管理干部400余人,劳动力3000余人,农场总资产也实现了大幅膨胀。
1958年10月,黄河农场与惠民地区孤岛办事处合并,建立了山东省第一个县
级人民公社——孤岛人民公社,同时仍保留农场之名,形成了“场社合一”
的格局,黄河农场隶属省农业厅。1959年7月,慕思荣任山东省公安厅劳改局
副局长。
魂牵梦萦农场情
1965年1月,黄河农场由山东省农业厅再次划归省公安厅劳改局领导管理,
并恢复“山东省地方国营黄河农场”的名称。一直眷恋着黄河农场、眷恋着
农垦事业的慕思荣强烈要求再回黄河农场工作。慕思荣说,黄河口有他熟悉
的职工,有他熟悉的土地,有他未竞的事业。慕思荣说,再给他几年、十几
年的时间,一定能实现黄河农场全面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的目标。
1966年1月,慕思荣再次被任命为黄河农场党委书记,带领妻子、儿子和
年迈的父亲回到了黄河农场。慕思荣下决心要从此扎根黄河农场,将自己全
部的力量贡献给祖国的农垦事业。慕思荣要把黄河农场建设成为黄河尾闾的
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他要在黄河农场搞“海陆空”立体化养殖,将孤岛建
设成为“鲁北的江南”。要把这里建成经济发达,生活富有,环境优美,鸟
语花香的新农场。
慕思荣认为,黄河农场发展的关键在于水。黄河农场名为黄河、也紧靠
着黄河,但却一直借用不上黄河的力量。用农场职工总结的话说,大家是靠
水、缺水,怕水、想水。黄河最下游当时没有防洪大堤,汛期一来,新老河
道沟满壕平,漫无边际,不管是农场还是周围村庄都得用土筑起高高的坝子
把自己围起来。而且得全员上阵,一天24小时值班守候,随时准备抢险。当
时周围村庄在筑土围子防水的同时,还在围子中间垒起一个烽火台一样的高
台。这个高台不是报警的,而是在围子守不住时全村人逃生用的。黄河一年
几次汛情,伏汛、秋汛、凌汛、桃花汛,尤以凌汛更为可怕。上游河开,下
游依旧封冻,四五十公分厚的“冰阵”一路冲下来,势不可当。在河滩里,
“冰阵”能将碗口粗的树木像切韭菜一样拦腰斩断。每到这时候,经常需要
借助部队的工兵,甚至空军用炸药来炸冰。水大了可怕,水少了同样可怕。
一旦天早起来,黄河水细若游丝,根本无法引黄灌溉。土地干裂、禾苗枯萎、
人畜饮水都相当困难。
看着黄河有水放不出来,农场几万亩耕地守着黄河没法下种,慕思荣心
急如焚。他向劳改局领导汇报工作时说,不向上级和地方要一分钱,靠农场
职工自力更生,苦战二三年,一定要将黄河水引到孤岛,而且要让周边几十
个村的群众一同受益。当年春天,黄河农场职工家属一同上阵,在黄河南岸
开始了几千人的大会战。赶在5月份春播之前,一座引黄闸、22.5公里的引黄
渠、外加几个过路桥、函、闸全线竣工。
正是春耕时节,眼看黄河农场有水浇地,而自己连吃的水都难以解决,
周围一些村庄的人们开始在水渠上偷偷扒开口子往自己村里引水。公社和村
庄的干部都是很讲原则,而且他们当中好些人都是慕思荣的崇拜者,一见这
情景马上制止,并对参与扒口子的群众进行了严肃批评。慕思荣了解情况后,
马上邀请公社、村庄的干部召开座谈会。他愉快地告诉大家说,农场和地方
群众骨肉相连,既然农场通了黄河水,就一定要让各村群众也能喝上水,浇
上地。
农场的路越走越宽,农垦事业越来越红火,年近半百的慕思荣拖着一条
瘸腿,穿着在部队时发的一件将军呢大衣,乘坐一辆破旧的美式吉普车奔走
在黄河农场各分场和场办企业之间。慕思荣一直热衷的多种经营也初具规模,
水里鱼虾蟹,陆地马牛羊,空中养蜜蜂。早在1956年,黄河农场就决定规划出
6万多亩土地发展畜牧业,并先后在几个分场建立了畜牧连,重点发展黄牛
和生猪。到了此时,黄河农场已经形成了黄牛和生猪以及肉类生产基地。一
些来自世界各国的牲畜优良品种,像苏联阿尔登马、伊犁马、蒙古马,鲁西
大黄牛,考利代羊,也让周围的群众开了眼界。农场在几个分场建设了果园,
种植天津水蜜桃、印度苹果、马奶子葡萄、无核葡萄。工副业方面先后建起
了糖厂、酿酒厂、面粉加工厂,组织职工继续搞柳编、蒲编,柳条包、蒲草
鞋、蒲草包、席子远销运济南、青岛等地。
在慕思荣心目中,农场不仅仅是种地的,更是搞实验的、是给农民种实
验田的。从他第一次上任开始,就非常注重土地改良,把种子更新换代和良
种培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增产措施。黄河农场建立了自己的科研所,不断进行
良种试种,推广应用新品种。同时还配备了较强的农业专业技术力量,农业、
畜牧、农机、水利都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技术应用水平一直处在农业生产的
前列。
山东省地方国营黄河农场医院于1966年4月份成立,慕思荣要求一切按照
战备医院的标准建设,公路要一直通到院里。当时农场接纳了几千名来自济
南、青岛、淄博等地的知青,为丰富职工业余生活,慕思荣要求在厂内建设
文化体育设施,成立了男子篮球队、女子篮球队,为原有的农场电影队增加
了设备,让几个分场的职工都能经常看上最新的影片。
慕思荣非常注重与地方群众搞好关系。通过农场的不断努力,周围村庄
的农民不但吃上、用上了黄河水,农场还为他们修了进村公路和桥梁。农场
每年用自己的机械为各生产队代耕,在当地农业生产中发挥示范作用,全力
以赴支持群众生产生活。当地农民群众对农场很感激,对慕思荣很感激,他
们也发自内心地愿意支持黄河农场的开发建设。遇到农场生产与地方利益不
能兼顾时,农民群众总是主动给黄河农场让路。解决了吃水问题后,许多村
子的老头、老太太自发组织起来,用竹篮提着鸡蛋去找慕思荣,向黄河农场
表示感谢。
黄河农场的水稻熟了,周围的群众以前根本没有见过稻子。有些人忍不
住割了农场的稻子回家尝新鲜。公社领导闻讯后立即展开调查,责令当事人
把稻子交回去,并亲自登门向农场道歉。慕思荣说,群众没有吃过大米,想
尝个新鲜,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不但没有收,反而又送给他们一些,让所有
的村民都尝尝农场种的大米。慕思荣说,农场试种水稻,就是为了给各生产
队趟趟路子,现在成功了,掌握技术了。如果哪个村里愿意种水稻,农场会
全力以赴帮助他们。
身处逆境不折腰
就在慕思荣雄心勃勃要在黄河农场干一番大事业的时候, 史无前例的
“文化大革命”开始了。1966年下半年,远离大中城市,远离人烟闹市的黄
河农场波澜不惊。在慕思荣带领下,全场干部职工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劳作,
中耕、管理、收获、秋种、冬藏,然后开始一个冬天的副业劳动。然而,在
那人妖颠倒的岁月里,是不允许神州大地上有一片净土的。
12月19日,正下着大雪,黄河农场的夺权运动开始了。一位年轻的中层
干部首先被批斗,戴上高帽子游街,然后是场领导靠边站,一切听命于造反
派。身经百战的慕思荣冷静地观察着事态的发展,尽管自己暂时没有受到冲
击,但他知道这场暴风雨迟早会来的。他非常关心当时受到冲击的干部们,
希望能把自己的关怀和鼓励传递给他们。一天他安排那位最先受到批判的年
轻干部进省城到劳改局送一份文件。当那位年轻干部来到济南时不由愣住了,
他发现整个省城都在震颤,包括劳改局主要领导在内的老同志都在挨批斗。
这位年轻干部释然了。多少年后,再回忆起这件往事,那位当年的年轻干部
非常感激地说,当初是慕思荣书记在不便言说的情况下特意安排他回济南看
看的,其实就是在鼓励他坚持下去。确实,慕思荣爱护干部职工、爱护自己
的同志。1957年“整风反右”的时候,有着数百名干部职工的黄河农场竟然
没有出现一个右派。当然这在”文化大革命”当中,这成了造反派加到他头
上的一大罪状。说他右倾,说他保护右派,说他跟四类分子串通一气。
很快,慕思荣成了黄河农场重点批斗的对象。拖着一条残腿,戴着高帽
子,被造反派押着在各个分场游街、在不同的分会场批斗。农场的造反派不
辞辛苦把他带回济南,到省公安厅、劳改局设立会场批斗他,让他低头、弯
腰、做出各种有损人格的动作,逼他承认那些莫须有的罪名。在黄河农场的
黑屋子里,造反派逼着慕思荣他们这些场领导用砖头碰自己的脑袋,不把砖
头碰碎了不准离开,不把砖头碰碎了就是对毛主席不忠。慕思荣怀着一种悲
愤将自己高傲的头颅撞向那些砖块,头破了,砖头也碎了,造反派私下暗自
佩服说,还是老八路的脑袋硬。
面对无端强加于身的罪状,面对非人的折磨,慕思荣没有倒下,他在心
里一千遍一万遍地告诫自己:你是一名共产党员,你曾经是一名革命军人,
你要挺住。造反派的棍子、帽子不会比日本侵略军、汉奸、反动派的屠刀更
可怕。为了保护同志,他勇于承担责任,不互相拉扯,不推卸责任。当时的
农场成分非常复杂,有不同时期分派到农场的管教干部;有济南、青岛、淄
博的知青,有无家可归的刑满释放者,甚至有刑满释放人员的子女。而在知
青当中,也有一些属于在原籍有过违法记录的不良少年。许多人把自己积蓄
心头的私愤发泄在场领导身上,许多人怀疑自己档案里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东
西而穷凶极恶,更多的人盲目地被运动裹携着做出超出理智的事情。
造反派诬陷慕思荣有野心,发展粮食生产、搞战备医院、养马匹、成立
骑兵连、买船,都是为参加“二月兵变”做准备。说他是贺龙、罗瑞卿的黑
干将、黑先锋。就连他为活跃知青生活提议搞的运动场、篮球队、电影放映
队也成了罪状,在批判他搞唯生产力论、是死不改悔走资派的同时,又加上
一条“文艺黑线走卒”的罪名。有一天,慕思荣和五名场领导干部被造反派
关在二分场的礼堂里打了整整一个上午,头晕了、脸肿了、鼻子眼睛出血了,
那些人还没有罢手的意思。干部群众抗议了,不把这几个老领导放出来就罢
工、就械斗。这也许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黄河农场发生的唯一一次以正
压邪的“群众运动”吧,慕思荣他们终于被造反派从黑屋子里放了出来。
那年冬天,慕思荣的父亲不幸病故了,没有人敢来帮忙料理丧事,疲惫
不堪的慕思荣用地排车拉着父亲的遗体来到野外,找块空地用羊镐挖个坑,
把父亲草草埋了。冻土地太硬,根本挖不动,又担心被人看到,父亲遗体上
只盖了薄薄的一层冻土。第二天,慕思荣再次来到埋葬父亲的地方,发现父
亲的尸体已经首足踪迹皆无,坑里只留下被撕碎的衣服……
当了“牛鬼蛇神”之后,慕思荣一直拖着一条瘸腿坚持劳动。不能为场
里的大事操心了,那就从一锹一镐做起,从自己能够参与的小事做起。慕思
荣想,黄河农场是自己的事业、自己的生命,即便是累死在自己亲自开垦出
的这片土地上,也值了。慕思荣热爱劳动,对自己使用的农具都有一种特殊
的感情,每天把铁锹用完之后总要擦干净,长时间不用时还要擦点油,防止
它生锈。也许那时,作为一名信仰坚定的共产党员,他只能用自己朴素的劳
动,用他对社会主义生产的一份热诚来表达自己对党的忠诚了。
1969年11月,农场实行军事管制,慕思荣再次被结合进了领导班子。当
时批斗他的人害怕了,处处讨好他。一位当初跑到南京军区搞外调的造反派
头头一下跪在慕思荣面前说:“政委,我对不起你,许世友司令员问你好,
我没有把话捎到。”原来,在造反派四处整材料诬陷慕思荣的时候,也曾希
望通过调查慕思荣的历史找到什么“突破口”。这位造反派头头异想天开,
跑到南京军区找许世友司令员了解情况。一连去了两次,都吃了闭门羹。第
三次,许世友司令员意外地接见了他,一听是来打听慕思荣的情况,许司令
高兴地说:“你是问慕思荣?我打听好长时间了,……一直没有打听到他的消
息,原来在你们那里。回去跟他说,我许世友问他好!”这虽然只是一句口
信,可在当时对于逆境中的慕思荣来说,是可以救命的呀!这位造反派灰溜
溜从南京回到黄河农场,却对此事只字未提。今天见慕思荣复出,担心东窗
事发,他在慕思荣面前痛哭流涕,长跪不起。慕思荣不会打击报复,慕思荣
胸襟广阔,慕思荣有更多的事情要干,慕思荣要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
壮心不已建功业
重新站立起来之后,慕思荣继续在黄河农场抓生产、抓粮食。
为进一步做好水利文章,让黄河在枯水期也能为农场供水,慕思荣跟厂
领导班子商量,决定制造一条扬水船。慕思荣通过部队关系,从军二企业买
来一台坦克用300马力发动机和优质钢板,让农机修配厂负责设计制造。这
实际上是一个活动的扬水站,技术难度较大,但黄河农场的技术人员都是当
年经过严格挑选和训练的业务骨干,这点困难根本难不倒他们。通过一段时
间的技术攻关,船终于造成了。扬水船造成之后,如何运到河里又成了一个
难题,几十吨的东西靠人抬肩扛自然不行,用普通汽车、拖拉机也不行。当
时周围一带只有胜利油田有一台载重50吨的拖盘大卡车,慕思荣亲自出面将
这辆拖盘卡车借来用了一天。装车卸车,慕思荣从头至尾是既当指挥员,又
当战斗员。扬水船拉到黄河岸边,如何顺利下河又是一个难题。向附近的渔
民请教,他们说平时自己的渔船下河时是用红泥把河岸抹光滑了,然后用手
推着将船滑进去。看来这种方法只适合于小型木船,几十吨重的铁家伙根本
不奏效,但它还是给慕思荣提供了思路。最后经过大家集思广益,根据渔民
提供的经验想出一个办法,用截面40厘米见方、6米长木料在黄河岸边排好,
抹上厚厚的黄油,用千斤顶把船弄到木排上,然后推到河里……
一切准备就绪,大家在扬水船上拴好油丝绳,几百号人一用力气,几十
吨重的铁船立刻下了河。黄河岸边响起了胜利的欢呼,不仅仅因为扬水船下
水,更重要的是黄河农场的几万亩耕地有保障了。慕思荣豪迈地对大家说,
有了水,农场准备从今年开始扩大水稻种植规模,还要继续挖鱼塘养鱼……
1970年3月,济南军区山东生产兵团成立,黄河农场组建为一师一团。6
月,慕思荣担任了山东建设兵团一师副师长。当时的师部设在黄河农场,虽
然慕思荣已经不仅仅是黄河农场的领导,但他始终牵挂着黄河农场的发展,
始终都在为农场的建设发展奔走和呼吁。在济南召开的一次建设兵团会议上,
正是在讨论黄河农场工作时,慕思荣忽然中风栽倒。经医院及时抢救,尽管
保住了性命,但始终未能完全康复。1974年,老伴邹瑞英和孩子们带着病中
的慕思荣从黄河农场回到济南省劳改局定居休养。慕思荣是行政12级的高级
干部,但他革命几十年依旧两袖清风,一贫如洗。当年一家人带着一张木制
小饭桌、一架碗橱去了黄河农场,如今又带着这些东西回到了济南。
1982年8月,慕思荣病情加重,几乎成为植物人。正在南京军区担任司令
员的许世友将军和副司令员聂凤智将军了解情况后。专程派人将慕思荣接到
南京军区总医院,找军区的专家会诊。他们希望在这位创造过无数奇迹的传
奇式英雄身上,能出现康复的奇迹。然而,令大家失望的是,这位传奇式英
雄最终没有创造出属于自己生命的奇迹。一年多的治疗,除了再次保住了生
命之外,并没有任何明显的效果,每天只能依靠鼻饲管进食。邹瑞英老人知
道,依照慕思荣的的性格,是不会希望组织上对自己如此特殊照顾的。于是
决定带慕思荣回济南在家中看护。
直到1992年5月去世,慕思荣再没有回到他魂牵梦绕的黄河农场。
(本文作者:东营日报社记者薄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