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4&rec=148&run=13

1956年,农场肩负着改造、生产双重任务,遵循“改造第一,生产第二”
的工作方针,本着“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的原则,实现了当年开荒当
年生产的总体要求。当年开垦荒地21623亩,实现粮食总产811吨、棉花38.1
担、花生281吨,总产值达27.18万元(不变价)。
1957~1962年,在坚持“勤俭办企业,勤俭办一切事情”的原则的前提下,
认真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林、牧、副、渔、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的方
针政策。农业生产贯彻了“农业八字宪法”“精种高产与广种多收和农林牧
副渔全面发展”的方针。根据本地区的气候、水文、土质等特点,推行了耕
作轮作、施肥及良种制。按照技术操作规程,建立了田间管理和作物生育档
案,掌握了土壤特性及作物栽培、生长发育的规律,建立了良种基地,培育
和繁殖了适宜当地条件的优良品种,基本实现了良种化。农业机械化程度不
断提高,粮食总产量逐年增长。到1962年,共产粮食27044吨,皮棉86吨,油
料855吨。畜牧生产坚持“以粮为纲,农牧并举,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
方针,充分发挥和利用了自然牧场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到1962年底全场
共存栏鲁西大黄牛2089头,马181匹、德州黑驴237头、骡子12匹、猪3908头、
羊1733只等。由于畜牧业的迅速发展,有力的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全面提高,
向国家提供肉类、鲜蛋、蜂蜜共达599吨。向人民公社支援牛1956头、马56匹、
驴202头、生猪11060头(有部分优良品种)、羊1399只、鸡26349只,有力的
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密切了场社关系。工副业生产本着“勤俭
节约、降低成本、增加积累”的原则,积极贯彻“工农业并举”的方针,坚
持机械工业与手工业的有效结合、土法生产与洋法生产结合的原则,共计发
展工业、加工、副业生产项目44处,投入劳力616个,工副业总产值达750万
元。经营管理上,农场遵照上级“保本自给,发展提高,扭亏为盈”的指示
精神,初步完善以计划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管理制度,推行了计划管理、财务
管理、定额管理、技术管理“四大管理”的经营管理方式,调整了作物布局,
改单一经营为多种经营。扩大生产规模,逐步完善了农业生产、畜牧生产、
工副业生产的责任制,各项经营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生产建设进入建康发
展的轨道。自1959年起,实现了转亏为盈的局面,经营利润年年有所增加,
到1962年累计上交总场利润100.81万元。
1964年,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大力发展以大
牲畜为主的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在认真贯彻实施“四大管理”的基础上,
根据农场生产的实际需要,修订、完善、实施了计划管理、定额管理、民主
管理、财务管理、技术管理的“五大管理”制度。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动乱局面使农场的经营管理工作受到了严重干
扰,农场局势混乱,生产难以正常进行,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经营效益下滑。
1970年,兵团成立后,认真贯彻“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
民经济的总方针,本着“积极可靠、留有余地,逐步扭亏”的原则。坚持贯
彻“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精神,积极贯彻”小型为主、全面
配套、狠抓管理,更好地为农业增产服务“的方针,加强经营管理,实行劳
动定额,加大了土地治理改良力度。1971年,兵团投资135.5万元,对农田水
利设施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善与配套,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优良品种,为
农业高产稳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促进了农场生产水平的大幅度提高。1972
年,农场本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办企业”的精神,采取先进的生
产技术,尽量克服全民所有制农业企业管理上的漏洞,强化管理,逐步实现
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在生产规划、作物布局等方面,实行高度统一,统收
统支,收多收少上交,亏多亏少报销的管理体制。1975年,兵团撤消,恢复
农场体制,改属惠民地区领导,土地、房屋、机械、设备、畜禽等物资财产
移交地方。财务计划、基本建设、劳动指标等均划归地方管理。大批知识青
年返城,职工人数锐减,造成人、财、物等大量流失。农场职工由1974年末
的6298人,缩减到2500人,职工队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农业生产受到
制约,给农场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困难。
1978年,全面贯彻农业“八字宪法”提高科学种田水平的方针,农场出
台了《农作物和畜牧生产管理试行定额办法》,充分调动了农场职工的生产
积极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也更好地贯彻了“各尽
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1979年,全面贯彻国务院下达的《关于农垦企业实行财务包干的暂行规
定》,农场开始试行财务包干制度,改变了农场”办好办坏一个样,盈利亏
损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供给制””铁饭碗””大锅饭”的状况。
合并了核算单位,进行了企业整顿,将原来的三级管理、三级核算改为二级
管理、二级核算。改变了农作物种植布局,调整了农、工、副的比重关系。
经营管理工作有了进一步改善,农场生产开始回升。1980年,农场坚持改革
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营管理为重点,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
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行财务包干,实行定额上交和生产责任制,使责、权、
利相结合,改变了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扩大了经营自主权。1981年,农场
坚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走一种、二养、三加工的路子。调整
了农业内部结构,改革了管理体制,建立了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下达了
1981年包亏损、1982年包平衡、1983年包利润的财务包干指标内容。全场种
植粮食的土地一律实行三三制,即三分之一种绿肥,三分之一休闲,三分之
一复种。并重视种地养地,培肥地力,改良土壤。1983年,农场坚持以党的
十二大精神为指针, 不断完善以包干到人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积极发展
“两户”(重点户、专业户)生产,试办家庭农场,从此农场由生产型向生
产经营型发展,由自给型生产向商品化生产发展。之后,职工家庭农场迅速
发展。1985年,根据全国“国营农场职工家庭农场章程”,农场本着兼顾国
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实行集约化经营。推广技术应用,挖掘内
部潜力,发挥农场优势,改单一的粮食种植为多种经营。确立了“以棉为主,
粮棉并举,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运服综合经营”的方针。逐步把国营
农场建成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全面发展综合经营的联合企业。到
1985年底,农场职工创办家庭农场324个(户),其中实行包干的18个(户),
全年总收入187.33万元,盈利18.69万元。1986年,农场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
革,巩固、补充、完善职工家庭农场和工副业。实行农机承包责任制,职工
家庭农场以及实行其它承包形式的集体和个人,生产生活需要的资金,以自
筹为主。对资金不足,又确有困难的,由农场垫支。垫支的数额不超过上交
利费的40%,垫支资金按月息二厘计息;垫支资金超过40%按月息五厘计息。
工副业单位生产经营项目不实行大包干,实行定额上交,超额分成。超额分
成的比例按上级有关政策执行, 保证国家、 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
1987年,农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国务院批转
农牧渔业部《关于农垦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的报告》的通知精神,坚持改革,
加强技术改造,完善职工家庭农场及其它各业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实行人定
岗、岗定责、责定指标的目标化管理。对职工家庭农场承包后的剩余土地,
实行单身职工自愿组合的办法,创办联户农场和合作农场,着重安排机械化
程度高的作物。实行机、农结合,正确处理好统与分的关系。畜牧生产实行
“国家所有,作价承包,固定提取,自负盈亏”的办法。农机管理由过去实
行的单车大包干,改为由农机站集体承包,统一经营,为农业队代耕;工、
副、商、运输业,实行单独核算,定额上交,自负盈亏;医院、学校实行经
费包干,分季划拨。1988年,随着职工家庭农场的发展和农业种植结构的调
整,为进一步发挥农机效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农机管理实行以队为主,
集体承包的办法。
1989年,农场从垦利县律师事务所聘请了常年法律顾问,对农场经营管
理工作中的有关政策、法规及农场与职工签订的经济合同等进行指导,并代
理有关法律事务,促进了农场经营管理工作的开展。1990年,农场对种植业
生产采取两种承包形式,即适度规模经营、家庭农场经营。制定出台了《规
模经营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主要包括劳动定额、记工考勤、作业质量验收
等。机务队作为农业队服务的独立核算单位,为促使机务队不误农时、农事,
抓住火候,高质量的为农业生产服务,制定实行了机务队与农业队两者利益
挂钩的管理办法,农业队盈利时,从超利润奖金部分拿出20%作为机务队收
入,农业队亏损时则按同样的比例由机务队补欠。关于生产费用的垫支,根
据黄农政发〔1989〕9号文件精神,改过去生产费用垫支为生产费用自筹为主,
贷款为辅,原则上取消垫支。凡按规模经营利润分成的可由总场或分场、站
负责垫支。家庭农场一律不垫支,使家庭农场真正办成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工副业生产实行“外延内涵并举”的方针,大力发展工副业。工副业生产由
原来的10个行业单位,发展到20个行业单位。工副业产值占全场工农业总产
值的50%,获利达45万元,成为农场经济的重要支柱。
1992年,农场实施三项制度改革,即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用工制度,改
革分配制度。1993年,农场制定经营管理办法:1.承包经营权力完全下放,
总场控制工资总额、上交利税和主要产品产量三大指标;2.农业单位完成上
交指标粮食以外的部分粮食,可自行处理;3.总场制定的种植计划属指导性
计划,各单位在保证完成上交粮食任务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自主确定;
4.对种植业,养殖业单位,实行经济倾斜政策,免交资金占用费;5.各单位
自立银行户头、帐号,实行分灶吃饭。总场机关和有经费单位的管理人员,
实行扣30%责任工资的办法。各经营单位实行三年统算,每年进行一次考核。
场级领导、机关科室人员的奖罚实行两个半挂,一半是与下属联系点的奖罚
挂钩,一半是按全场各业的奖罚平均值挂钩。
1994年,农场认真贯彻东政发〔1994〕34号文件精神,加大改革力度,
建立了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内部运行机制,实现了生产要素的最佳
组合,真正成为产权明晰,管理科学,符合“四自”要求的农垦企业。1.农
业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坚持家庭农场“两费”自理的基础上,
实行先交钱后种地的办法。土地经营实行职工承包、家庭承包、对外承包、
长期租赁并举的办法,相互调剂,相互补充,合理利用。大力发展“双高一”
农业,适时调整种植业结构,在保持粮食生产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按照规模
化、区域化、市场化的总体要求,遵照“合理布局,科学引导,调整提高”
的方针,本着稳一片,活一片,跟着市场去安排的发展思路,扩大了高产值、
高附加值、市场前景好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健全生产
服务体系,形成“三站带一场、大场带小场”的发展格局;2.农机实行小型
机械租赁,中型机械拍卖,大型机械归口农机站管理的办法,实施股份制改
造;3.畜牧以奶产品和畜产品加工为龙头,形成以奶牛、黄牛和山羊生产为
主体,养、加、销一条龙,牧、工、商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对奶牛场试行股
份制改造,动员职工参股入股,将公有变为共有;4.工业由承包经营到租赁
拍卖;5.商贸实行抽本经营,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实行关、停、并、
转或依法实施破产。
1995~1998年,农场确立并实施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
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的发展思路。走出了依托优势(土地优势,草源优
势)建基地,依托基地建龙头,依托龙头兴产业的路子。建立了四大生产基
地(鲁苜一号牧草基地、奶牛饲养基地、良种繁育基地、速生林和枣粮间作
生产基地)。工业生产确立了依托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培育龙头企业,
发展产业化经济的思路。对那些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差的小型企
业实行兼并、租赁、承包的形式分别进行了改制。引入外资形成多元化投资
体,壮大了企业的经营规模和生产能力,提高了农场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
壮大了企业的经济实力,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上升。
1999~2000年,为贯彻落实市政府提出的“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的
三大战略决策, 大力招商引资, 加强横向经济联合,将农场东分干以东的
64800亩土地先后分四次出让给一品园集团经营,奶牛场整体出租给凯银乳业
经营。另外,有多家外资企业到农场安家落户,同时农场也制定了多项优惠
政策,吸引外商来场投资兴业,走共同发展的路子。2001年,农场进入破产
程序,经营管理工作受到严重影响。2004年,农场经营管理工作开始恢复并
逐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