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工副业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4&rec=124&run=13

黄河农场工副业生产,大致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一是计划经济时期,
为了满足农业生产及职工生活的需要,所办工副业多为自给自足型的作坊式
企业;二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计划经济向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后,所办的农场工副业企业。
黄河农场建场初。为生产、生活之需,当年就分别建立了粮、油加工厂、
机械修配厂、砖窑厂。1958年又在四个分场建了4处小型酒厂,建筑总面积达
1300平方米(一、二、三、四分场各一处)。1963年按省政府(62)鲁财办
第465号文件规定,4个小酒厂全部停产。至此这4个小酒厂共生产白酒266吨。
除供应本场职工外,也为社会提供了紧俏白酒商品。在此期间,各分场还办
过作坊式的小糖厂,这些小糖场共生产4年,累计产糖148吨。同时,各分场
还根据需要办过一些小型的缝纫组、编筐组、小型砖窑厂等。一分场还分别
建过小型的皮革加工作坊、皮鞋作坊、酿造作坊。四分场还有过一个小型的
晒盐场,三年共生产原盐57吨。这期间农场的工副业生产是一种“小而全”
的作坊式企业,在确保“自给自足”的前提下,为保障社会供给做出一定贡
献。
农场机械修配厂,自1964年迁入新建的大车间后,各工种已基本配套,无
论是设备,还是职工的技术水平,当时在垦利县境内当属一流。除为本场各
单位服务外,还为周边兄弟单位及生产队加工零部件,维修各种机械、车辆,
提供过不少服务,解决过许多燃眉之急。在当地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多次受
到兄弟单位及周围群众的好评。
1975年3月29日,经惠民地区革命委员会批准,黄河农场工副业科成立。
下设加工厂、修配厂、糖厂3个直属单位。同时,农场的商业、交通运输亦
划归工副业科管理。总场有一名副场长分管工副业生产,改变了旧的办厂模
式,开始试行财务大包干,基本上改变了吃大锅饭的做法。至1978年工副业
生产在全场经营活动中已占有一定的比重。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工副业在农场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其总产值已占农场
总产值的48%;1983年全场实现扭亏为盈,其中工副业盈利为全场盈利的71%。
1978年~1983年的6年间,工副业的利润总额已近200万元。
1982年全场工副业企业的职工人数已达164人,固定资产原值136.4万元。
工副业生产总值与利润在全省农垦系统的18个农场中居第二位。
二、固定资产原值系建厂时的投资数与以后增加的固定资产投资数之和。
除上表所述的企业外,还有一些规模较小、经营时间较短的小型企业:工艺
品厂、鞭炮厂、苇板厂、轧花厂、掖县采石队、“东方红”旅社、油库、修
建队、一、二、三、四分场附设的土法炼油厂、工副业科的土法炼油厂、总
场家属连的糖果厂、挂面厂、一分场冷胶结料厂、一团四营盐场、飞达公司
等。
挂靠单位主要有:劳务公司、电力安装公司、服务公司、新兴实业公司。
商业发展的速度很快。1956年农场建立供应站,当时只有3间土坯房。到
20世纪80年代初,农场的职工服务社(前身为供应站)已成为全省农垦系统
和全县商业系统规模较大,经济效益较好,知名度较高的商业企业。1985年
参加了全国农垦系统的展销会。
交通运输的发展也取得一定成绩。建场初期,农场境内只有为数不多的
几条土路。至2003年总场与各分场之间已全部修通了柏油路。建场之初,农
场仅有6辆汽车,至1992年已拥有大、小汽车24辆。
通讯设施不断完备。1956年,建场时全场仅有3部手摇磁石式电话机,至
2005年底,全场已有程控电话890部,手机488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