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管理体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4&rec=116&run=13

1956年建场时,以建设机械化农场,带动、示范农村为目标。机务人员
不断扩大,形成了总场有机务办,分场有机务队,队下设机务组的管理体系。
1961年农场有机务人员229名,其中一分场46名,二分场73名,三分场49名,
四分场46名,试验队15名。技术人员中技术等级为六级1名,五级1名,三级8
名,二级24名,无级的107名,平均级别0.88级。
1956~1958年总场成立机务科,各分场设有机务队。1959年至1961年机务
科相继改为:机务办公室、机械科、机务科、生产指挥部、生产股、机电科、
农机科、农机公司,实行了统一领导,统一检修,统一核算,统一结算的管
理体制。
20世纪60年代,农场对农机工作推行“五包一奖”制,即承包机组必须
保证完成年度质量指标、年度或阶段工作任务,并保证全年出勤工日和全年
安全生产无事故。 实行任务指标、安全生产责任与工资挂钩管理。1959年至
1962年实行了机车、 机务队、 总场机务科三级核算制。1963年后,采取了
“五定三包”制,主要包括定人员、定机具、定任务、定质量、定成本、定
安全,包作业成本、包油料消耗、包修理成本等内容。同时提倡上车机工、
下车农工,亦机亦农。这一管理体制和方法一直沿用到20世纪70年代末。
1980年后,农场推行农机标准化管理,提高了农机管理水平和农机人员
的技术素质。具体要求是:
机务队伍建设:动力机械按各垦区所定标准配备机务人员,机务工人做
到“三懂、四会”,驾驶操作人员证件齐全,定期进行考核,建立机务人员
技术档案,建立培训制度,新学员要经过三个月基本培训,驾驶员三年轮训
一次,机务队长和工程技术人员要有计划地安排轮训。
农机具技术状态管理:机车制定保养计划,按时、按号、按项、按技术
要求进行保养。动力机械的功率不低于标定功率的95%,油耗不高于标定耗
油率的5%,做到“五净”(油、水、气、机器、工具),“四不漏”(油、
水、气、电),“一完好”(技术状态)。作业农具做到“五不”(不松动、
不钝刃、不变形、不锈蚀、不缺件)。“三灵活”(操作、转动、升降),
“一完好”(技术状态)。农机具技术档案齐全、完整、记载准确。机车完
好率达到90%以上,农机具入场(库)保管合格率达到90%以上。
机械作业管理:作业质量符合农业技术要求,并有验收记录。农机具合
理配套,合理编组。严格执行《田间机械作业技术操作规程》,做到适时、
优质、高效、低耗、安全完成生产任务。无重大人身、机械事故。
农机维修管理:拖拉机要执行定期修理制度,按标准提足修理基金;农
具坚持常年维修。修配厂坚持以修为主,修造结合,多种经营的方针,深入
生产第一线,方便基层,为农业生产服务。保证修理质量,搞好旧件修复,
降低修理成本,修理机车功率恢复率不低于标定功率的97%,油耗不高于标
定耗油率的3%,反修率不超过5%。
机务工区管理:机库砖瓦结构,地面坚实、干燥、整洁,门窗齐全,有
专人管理,职责分明,制度健全,保养制度上墙。零件摆放整齐,防火设备
齐全有效。油料库砖瓦结构,上有顶棚,下有地板或地面,室内严密、防尘,
环境清洁,四周绿化。有专人管理,职责分明,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有完善
的油料净化设备,工具整洁,密封加油,贮油器具无渗漏,做到定期清洗。
计量准确,帐物相符,领发有据。废油回收,分类保管,安全防火设备齐全
有效。零件库砖瓦结构,地面坚实、干燥、整洁,通风良好,门窗完整.有
专人管理,职责分明,制度健全。零件有架,摆放整齐,不生锈,不腐蚀,
不变形,不老化。领发有据,帐物相符,货签清楚,查找方便。机车组建立
工作日记,如实记载各项基础数据,做到切实准确。农机化统计资料齐全、
清楚、准确,并按规定及时汇总上报。
经济核算管理:建立经济核算制度,正确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搞好单
车、机组和承包单位的核算。做到任务有要求,消耗有定额,质量有检查,
成本有核算,月有小结,阶段有经济分析,年终有总结,定期公布核算结果。
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效果显著。
主要田间作业管理:耕地,深浅一致,误差不超过规定标准±10%;翻
转覆盖良好,覆土平整无立垡,不重不漏,地头起落整齐。耙,深浅一致,
不漏耙,到头到边;耙后地表平坦,碎土均匀,土块大小符合要求。开沟,
1000米长条田开沟弯度不大于20厘米,地头起落整齐,误差不超过50厘米,
深度符合要求,畦面宽度一致,误差不超过±10厘米。播种,播量一致,符
合要求,单口排量误差不得大于±4%,亩播量误差不得超过3%,50米长播
弯度不得超过10厘米, 行距误差不得大于±2厘米, 播种深度误差不超过±
0.5厘米,不重播,不漏播,覆盖良好,无明种,地头起落一致,播种到头到
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