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4&rec=1&run=13


黄河农场,是隶属山东省东营市管辖的农垦企业,地处东营市垦利县境
内。北至黄河尾闾南岸,东临渤海湾,南接东营市畜禽良种场,西连垦利县
黄河口镇,中心座标位于东经118°53′,北纬37°38′,版图面积为81.3平
方公里,其中耕地34713.6亩、园林地2207亩、城镇工矿交通用地2969亩、水
域地23558亩、其他未利用土地58506亩。2005年底农场总人口3448人,其中
职工812人,离退休人员597人。总场下设4个分场、1个科研站、1个农业开发
区、1处奶牛场和供电所,另外还有工贸小区、总场小区。黄河农场因黄河
携泥、裹沙淤积而成故而得名。
黄河农场境内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
气候温和。春季干旱多风,冷暖多变;夏季炎热多雨,高温高湿;秋季短促
且多旱,雨水骤减;冬季寒冷干燥,而雨雪稀少。年平均气温11.7℃,最高
温达39.1℃,最低温-19.1℃,平均无霜期203天。年平均降水量616.3毫米,
大旱大涝均约十年一遇。年平均日照时数2720.7小时,0℃的积温为45622℃,
年平均蒸发量1757.3毫米。境域濒邻渤海湾,有风多、风大、气温偏低之特
点。
农场没有独立的引水体系,供水主要靠垦利县五七渠、十八户闸和小岛
河引水。排水,主要是通过三干排、防潮闸,与一至四干和养殖闸沟、咸水
沟、三干排形成排水体系。
农场地域地势低平,西高东低,坡降在1/5000左右,高度一般在黄海高
程2.5米左右。农场地域的逐渐形成,是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和清光绪
二十三年(1897年)开始,黄河在老十五村以下和宋家坨子入海逐步淤积形成。
民国18年(1929年)和民国23年(1934年)黄河在青坨子,毛丝坨入海形成
了神仙、甜水、宋春荣三沟入海之势。在此形成较大的落淤五次。并且又在
1937年和1947年两次落淤都在二米左右,1949年落淤一米左右,20世纪40年
代末,农场地域已形成冲积平原。芦苇、柽柳、茅草、大青菜、野豆等杂草
丛生。50年代初已基本形成可开发耕种的条件,解放前夕就有鲁西、博山、
昌潍的农民前来成片、成块垦荒,因有土匪、地痞盘踞加之遭兔子、蚂蚱侵
害,收益甚微。解放后部分外地农民一筐一担的也前来垦荒,但也只是零星
开垦耕作,大片肥沃土地仍撂荒闲置。当时农场区域(大、小孤岛)有可垦
荒地40余万亩,大部分分布在海拔2.99米以上,盛长茅草、茶棵子、野大豆、
箐箐菜等,土壤盐分很低,开垦后即能种植,其分布面积大孤岛约有15万亩,
小孤岛约有25万亩。

1952年3月,中央华东局确定开垦渤海荒地,并成立山东省棉垦委员会,
负责建立棉垦区,拉开了开发黄河三角洲的序幕。
1953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农建二师进入黄河入海口大、小孤岛开荒种
地。当年开垦土地4591亩。该师调离山东后,移交给山东省公安厅领导的渤
海农场(内称山东省第一劳改纵队)继续经营,随即成立留场管理科。1955年
冬山东省公安厅陆续调入刑满就业人员873名,犯人1378名,分别成立了大孤
岛、小孤岛农场各一处。1956年6月15日,国家公安部以(56)公劳字第144号
文件,批复建立山东省地方国营黄河农场(内称山东省第六劳改队)。大、小
孤岛农场随即撤消。黄河农场成立后,接受了边建场,边开荒,边生产,边
改造犯人和改造就业人员的双重任务。当时的劳改罪犯,多数是旧社会渣滓
中的刑事犯罪分子,对他们的监管主要是惩罚管制与思想改造相结合,劳动
生产与政治教育相结合,并坚持“改造第一,生产第二”的方针。1956年在
边改造犯人,边开荒,边建场的同时,开荒21623亩,播种32161亩,生产粮
食81.15万公斤,基本建设投资100.2万元,房舍建筑面积达到29263.4平方米。
当年的大、小孤岛遍地荒草,人烟稀少,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农场的
开拓者们, 初到这片原始滩涂, 住没房、行没路、吃没粮、饮没水。人称
“大孤岛三件宝,苍蝇、蚊子加小咬,荆条疙瘩真不少,狐狸野兔满地跑,
住窝棚喝卤水,二三年内不洗澡”。第一代黄河农场人,在华东二级战斗英
雄、原场党委书记慕思荣的领导下,怀着对新中国的赤诚,利用锨、锄、镰、
犁等落后的生产工具,人畜结合,开荒造地,烧砖建房,战天斗地艰苦创业,
黄河农场大地到处浸透着他们的血汗。
1957年底,中共山东省委、省人委作出关于开发渤海荒地的决定,安排
刑满就业人员参加开发。公安部以(58)公劳字第76号文件批复同意将山东省
地方国营黄河农场改为国营黄河农场劳动就业场,除就业人员归山东省公安
厅劳改局领导外,其生产经营,归山东省农业厅负责。全场2600多名就业人
员采取细心教育和政治攻势、政策攻心的方法,打击孤立了少数死硬顽固分
子,争取了大多数劳改就业人员认罪守法、接受改造。丢掉幻想,服从改造
的多了,翻案、逃跑、偷盗、无理取闹的少了。80%以上的四类分子都能较
主动交待过去的问题,80%以上的就业人员都能较安心、主动地参加生产劳
动,部分就业人员将家属迁至农场,安心参加劳动,接受改造。
1958年9月16日,农垦部党组向毛主席、党中央上报《关于国营农场与农
业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立人民公社和农垦部今后工作任务问题的请示报告》,
是年,由中共惠民地委负责,实施场社合一。黄河农场归孤岛工委管辖,成
为全省唯一的县级人民公社——孤岛人民公社。场社合一后,实行平均分配
政策,物资统一使用,人员统一调配。在“一平二调”的影响下,农场机关
的管理、生产、财务,处于混乱和无序的状态。大批资金用于人民公社机关
建设,人力、物力、机械,用于人民公社土地的代耕代管。1959年5月,根据
省委的指示,省农林厅派来工作组,对黄河农场与孤岛人民公社合并造成的
问题,进行清理和整顿,恢复农场原有体制和劳改就业人员的管教制度。是
年,由于左倾思想影响,农场也卷入以大炼钢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
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大跃进运动。农场生产上高指标,卫星田,管理上大
轰大翁,分配上大平均。同时在政治上翻来复去的所谓反“右”,使“左”
倾的错误不断加深,加之遭受自然灾害,致使黄河农场与全国一样,进入了
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
1959年黄河农场隶属山东省渤海农垦局领导后,根据省委、省人委关于
建立农产品商品基地的规划,农场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支援外贸出口,支
援国家建设。在国家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农场人以主人翁的姿态,急
国家之所急,向国家交售粮食6416吨,交售猪肉103860公斤,生猪3230头。
向政府交售农产品的车队到达济南,受到市民的夹道欢迎。
1962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八届十中全会,重申“调整、巩固、充实、
提高”的八字方针,黄河农场确定了“以农业为基础,以粮为纲,林、牧、
副、渔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的指导思想,坚持勤俭办企业,坚持综合经营,
坚持严格治场,适时调整管理与核算体制,撤消分场级的核算,精简上层管
理人员,减少管理层次,加强队级管理力量,适当调整各队经营方针,并确
定子午路以东以发展牧业为主,以西以农业为主,各队要坚持农、牧并举。
经过几年的努力,20世纪60年代初,农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引黄灌溉实现
了水利化,植树造林实现了田间林网化,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黄河农场走
向了兴旺、繁荣时期。土地耕种面积1962年达到85748亩,粮食产量达5735吨,
向国家贡献粮食达3184吨。从1959年至1962年连续四年实现盈利,参加农场
大生产的职工、家属和就业人员达10076人。生猪年出栏、年末存栏量,都达
到了一万多头,并建立起以鲁西大黄牛为主要品种的畜牧良种基地。农业生
产上,田间作物建立了档案,建立防潮大坝和防潮闸,清挖三干排。在经营
管理上,按“五定一奖”评分,工资根据“多劳多得”的原则发放。每个工
人根据不同的岗位定土地,定劳力,定牲畜、农具,定产量、质量,定财务
开支。在“五定”的基础上实行奖励制度,极大的调动了职工生产积极性。
1963年2月1日,黄河农场场长王起,出席华东农业先进集体代表会议,获得
了大会的表彰,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农垦部
长王震前来黄河农场视察,充分肯定了黄河农场的工作,并就农业开发和农
业机械化问题作了指示。
1964年,正值毛泽东同志向全国人民发出“农业学大寨”号召之时,农
场移交给省公安厅劳改局管理。华东二级战斗英雄,山东省公安厅劳改局副
局长慕思荣于1965年底,重回黄河农场任党委书记。慕思荣胸怀建设、振兴
黄河农场的雄心壮志,带领农场干部、职工,发扬大寨人战天斗地的精神,
大力引黄治水,整地改土,建设样板田,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形成高潮,并
一直持续到“文化大革命”前期。9个流量的引黄闸,和动用土方32万立方
米的2 2.5公里的引黄渠,均于“文化大革命”前开闸送水,解决了农场生产
生活用水,沿渠乡镇也缓解用水之困,农场人和沿渠人民一片欢腾。省公安
厅原副厅长、劳改局长王健前来剪彩庆贺。学大寨运动和农田水利会战,使
子午路以西3万亩土地沟、渠、路、林、桥、函、闸全部配套。一至五干排
的形成解决了黄河农场的排水,24个流量6孔防潮闸的建成,10400米长的三
干排沟的挖通从根本上解决了黄河农场和周边乡镇、村庄的排水。动用土方
13.2万立方米,总长18700米的沿海防潮坝的建成,抵御了海水对黄河农场和
沿海乡镇、村庄的侵害。水利大发展,促进农场大增产。“文化大革命”前
农场耕地面积达116894亩,粮食产量达5509.5吨,向国家贡献1210.5吨,均
创历史之最。
1966年初, 场党委对全场干部职工大力开展艰苦创业的教育, 围绕着
“创业、守业、混业、作孽”的问题,列出十三种表现进行分析对号,党委
书记慕思荣亲自到各分场进行宣讲教育,激发干部、职工创业的激情。在慕
思荣的组织、领导下,从山东各地通过河运、海运、陆运调用木材、石材、
水泥等,大搞基本建设。在掖县建起采石队,计划在大汶流建排水闸,防潮
坝、造纸厂、大汶流码头等。正当农场出现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之时,“文
化大革命”开始了,这场长达10年之久的浩劫,给农场带来严重的灾难。大
部分干部遭批斗或劳动改造,两派职工无休止的争斗,打、逼致死干部、职
工、就业人员11名,农场管理机构瘫痪。1968年5月27日建立场“革委会”后,
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变,农场的所有管理制度被搞乱,行之有效的“五定一奖”
劳动分配制度,被当作资本主义横加批判,把职工正常的家庭副业,当作资
本主义尾巴割掉,生产经营上片面的强调“以粮为纲”,搞单一生产,忽视
多种经营,农场经济遭受了严重挫折。1969年11月,黄河农场实行军事管制,
混乱局面有所遏制,生产秩序有所恢复。
“文化大革命”中有两件突出的事对黄河农场影响很大。一是1968年起
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中,陆续有5945名知识青年从济南、青岛、淄
博等地进场,响应毛主席号召,落实毛泽东的“五七”指示,前来接受再教
育。农场移交给济南市革委会管辖后,曾改名为济南市“五七”黄河农场。
二是1970年4月,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山东
生产建设兵团,农场归属生产建设兵团,为一师一团。从知青到兵团时期,
广大知识青年和兵团战士,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为建设农场
抬筐推车、挑沟、挖河,住草屋,睡地铺,虫咬蚊叮,血汗洒在农场大地。
1970年兵团时期,挖通了长4500米的东南干排,完成土方42500立方米,解决
了四、五分场的12000亩的排水。挖了20个蓄水池,完成土方11万立方米,蓄
水22万立方米, 基本上解决了全场人畜用水。投资12万元建起了四排84间,
1848平方米砖石结构、 高标准的办公室,清挖长9650米的三干排,完成土方
22.3万立方米。是年,建成8个流量的东南干排防潮闸。新建宿舍、厂房、仓
房、医院6646平方米。1972年35千伏变电站建成通电,解决了全场和周边乡
村的生活、生产用电。1973年在防潮闸建成2个流量、80千瓦的强排站。知识
青年的进入,给农场带来了生机、活力和文明;兵团时期也曾使农场秩序逐
步恢复,促进生产有了一定程度的好转。由于历史的原因,束缚生产力发展
的因素没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当时黄河农场某些方面虽也有些发展,但更
多的还是挫折和教训。“文化大革命”十年期间,农场经营年均亏损244万
元。自建场到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22年,粮食总产累计达92772吨,
棉花总产达679.37吨,农场人为发展农场经济而努力拼博,但由于受历史条
件制约和多种因素,22年盈亏相抵后,亏损仍达3147.28万元(包括政策性亏
损)。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工作重点的转移和改革开
放方针的贯彻落实,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首先在政治上进行了拨乱反正,
为从外单位调入的11名“右派”和14名“反革命”分子摘帽,为其他错划、
错定人员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对“文化大革命”中犯错误定性不准的人员,
进行了适当处理。其次是总结经济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根据农场的自然条件
和生产优势,确定了“以农为主,多种经营,农、工、商全面发展”的方针,
推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调动干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加快农场的发
展。1979年,国家对农场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盈利不交,亏损不补”
的财务包干办法。是年,农场开始实行“五定一奖”生产责任制。1980年1月,
制定了关于“三定一奖”的试行意见。1982年1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搞好生
产责任制试行意见,随之又出台了生产责任制若干问题的原则规定。是年,
实行财务包干试行办法,对28个队(科),3个经营单位,5个管理单位,实行
财务包干。1983年3月出台了稳定完善生产责任制的试行意见,11月份,实行
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提出试办家庭农场。这些责任制的出台,由
承包到队、组转变为承包到家庭、个人,由包费用到定奖惩,由单田制到双
田制,有效的调动了职工积极性。20世纪80年代初,黄河农场进入了全面发
展较好时期。一是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在确保粮食自给有余的前提下,扩
种棉花、向日葵等经济作物,经济作物调整到了耕地面积的50%左右。二是
加快林业发展,提出二年育苗,三年大发展,农田实现林网化。三是牧业生
产稳定发展,增加繁殖牛、羊、猪的存养量,为大发展打基础。配种率、繁
殖率、成活率和育肥都有大的发展。四是工副业发展很快,创历史最好水平。
黄河农场经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年均亏损244万,1977年至1980年均亏
102万元的情况下, 1981年实行财务包干, 亏损降到8.36万元,1982年亏损
18.6万元。1983年农场经济发展实现了根本性的转折,实现盈利69.7万元,
粮食总产达2523.8吨,比1982年增产105.4%,向国家交售粮食150吨,比1982
年增50%。是年,中共东营市委召开农业工作会,总场受奖,三个分场受奖,
分别获得粮食总产增产奖、粮食单产增产奖、粮食向国家交售奖、科学种田
奖、机械化生产奖、植树造林奖、牧业生产奖等重要奖项。
1983年,工副业完成收入183.2万元,纯盈39.2万元,工副业收入占全场
收入的43%,盈利占全场盈利的71.3%。工副业的发展,改变了农场的经济结
构,改善了农场的经济状况,弥补农、林、牧的不足。在抓工副业生产上,
一是干部职工解放思想,组织到江苏、河北参观学习,冲破“左”的思想影
响,克服一扳二死的办场模式,宜工则工、宜商则商,什么赚钱办什么。二
是对场办工业进行改革,成立专门机构,由一名领导靠上抓,扩大了工副业
经营、管理范围。三是实行了财务包干,改变了吃大锅饭的做法,加大了对
盈利企业的投资,给困难企业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农场开发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其中投资超
1200万元的建设项目有:万亩虾池开发、万亩草场开发、万亩稻田开发、奶
牛场大建设等四大开发(建设)项目,对黄河农场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作用。
一是,1987年10月至1988年,投资200万元进行虾池开发,建虾池39个,完成
土方77万立方米,建进排闸78座,排水防潮闸1座,生产桥1座。办公室、仓
库、伙房415平方米。二是,1989年10月16日至1990年4月万亩草场开发,投
资3 00万元,完成土方131.7万立方米,建筑物113座,房屋802平方米,修建
公路10公里。三是,1989年2月16日开工,1990年3月31日竣工的万亩水稻开
发,投资305万元,完成土方118.3万立方米,建筑物102座,田间末级建筑物
1840处, 房屋建设80平方米, 购置机械设备41台。四是,1986年6月动工,
1987年11月竣工的黄河农场奶牛场,投资400万元(包括二、三期项目和1998
年扩建)。占地面积84亩,建有单列式牛棚四排,双列式牛舍1排,13间饲料
库。建有机械库、铡草室,饲料青贮窑,挤奶厅。1987年10月2日,接受联邦
德国赠送黑白花怀孕青年母牛100头。1996年至1997年,省市财政支持进行三
期扩建项目引进大批资金,1998年提出建千头奶牛场。在经营管理上,1995
年,对奶牛实行承包喂养。1997年,奶牛饲养实行抽本经营。1998年,对奶
牛实行作价拍卖,奶牛卖给部分职工。黄河农场奶牛场的建成,引起中央、
省、市的高度重视,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全国政协考查团,农业部
原部长何康、中共山东省委书记梁步庭、山东省省长赵志浩等中央、省、市
领导多次前来视察。
1984年至1993年,农场开始推行家庭农场,完善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
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取得了许多很好的经验。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和日益完善,大农场套小农场的经营弊端也逐步暴露出来,出现了农场出资,
承包者种地,盈利归已,亏损挂帐的现象,农场经济受到损害。在贯彻落实
市政府(94)34号文件精神,黄河农场1994年8月改制为“东营市黄河农工商实
业总公司”(为中型一企业)后,深化农场改革,决定在农场普遍实行两费
自理,先交钱、后种地。工副业实行改制,兼并、租赁、拍卖或抽本经营,
解决了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问题,基本遏制住了经营亏损。
1998年农场有三件事产生较大影响。一是1998年春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扩大商品生产,农场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三、二、一工程”,即用三年的时
间种植二千亩枣树,实现十万株枣树的种植任务。为此,组织到无棣、沾化
参观学习,提出,舍得拿好地,舍得资金投入,舍得干部靠上抓,舍得给种
植户以优惠。与此同时,还组织实施以养鸭为重点的十大经济建设项目。二
是农场组织专门班子,公开拍卖资产。提出,灵活拍卖,阵痛一时,不留尾
巴,一步到位。集中拍卖处理了农机公司和各分场农机队的拖拉机、播种机、
收割机、挖掘机等各种农机具;拍卖了工贸单位的设备、车床、汽车;拍卖
了商店的各种商品;拍卖了奶牛场的奶牛。三是完成“房改”工作,经场职
代会通过房改方案, 经市房管部门批准, 对职工住房进行了出售,场收入
120万元,房产归职工。
2001年1月12日,黄河农场举行第四届职工代表大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
议王树贞场长关于东营市黄河农工商实业总公司(黄河农场)破产报告。报
告认为:从总公司现有资产的状况分析——只有破产;从总公司生产能力分
析——应该破产;从体制、生产方式、人员状况分析——需要破产;从市场
经济的发展分析——必然破产。
2月13日,山东省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据(2001)东中经破字(第一号)作
出民事裁定:东营市黄河农工商实业总公司(黄河农场)因严重亏损,不能
清偿到期债务,向本院申请宣告破产还债。
市中院宣告:东营市黄河农工商实业总公司(黄河农场)进入破产还债程
序。
黄河农场实施破产期间。对机构、人员进行调整,设立办公室、综合科、
财务科、保卫科,协助清算组加强对农场的管理。清算组派驻督查员监督管
理。
依照法律程序,进行了各项破产清算工作。一、清理账目,委托东营乾
泰会计师事务所对农场的帐目、资产进行了审计。6月7日在市中级人民法院
召开了第一次债权人会议。二、5月31日,资产评估的各项工作基本结束,
三、黄河农场土地总面积进行了核实。四、采用公开、公正、公平的办法,
对职工身份认定经过了三榜公示。五、在458笔农场债权中直接将通知送达
债务人进行催缴。六、对长期合同进行了清理。
2003年6月3日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认定,农场土地、资产难以变现,职
工难以安置,并裁定:驳回东营市黄河农工商实业总公司(黄河农场)破产
申请,恢复正常经营。6月5日,东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周连华来场,参加黄
河农场职工代表大会,宣布:黄河农场终止破产程序,恢复正常运作;为支
持农场生产,市府拨给217万元扶持资金。周连华要求农场广大干部职工,
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树立建设好农场的信心和决心,
深化企业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加强队伍建设,尽快走出困境。

宣布终止破产以后,在农场党委的组织领导下,全场迅速完成了恢复生
产的各项工作,农场上下群情振奋,人心思进,局势稳定。一是召开了职工
代表大会,动员职工,靠自我奋斗,迅速恢复生产。分场等基层单位生产管
理,迅速恢复正常。二是妥善处理了实施破产带来的遗留问题。欠发的死亡
职工遗属一次性生活救济金全部补发,破产期间达到退休条件的职工办理退
休手续,补发了养老金。三是投资37万元为一分场、三分场、四分场、科研
站通了柏油路。四是编制了黄河农场今后五年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五是开
展了“解放思想,一心一意谋发展”大讨论。从此黄河农场进入了大建设、
大开发、大发展的又一新时期。
2004年,是黄河农场终止破产,步入正常运营的开局年。农场经济及社
会事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200万元,职工收入10460
元,增长13.6%。计划生育工作获市级一等奖,精神文明建设、信访工作、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都圆满通过市级的考核或验收。
以解决职工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为重点,维护职工队伍稳定。一
是补缴了破产以来拖欠四年的职工养老保险统筹金,拟定了补缴职工养老保
险金的暂行规定,历时三个月,先后分两批共计支出近四百万元,为530多
名职工补缴了四年的养老保险。二是解决了老职工家属的生活待遇问题。自
筹资金,使所有符合基本条件的老职工家属享受了此项待遇。三是筹集50万
元,为全场在职及退休职工办理了东营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统筹。四是变上
访为下访,处理解决了大量苗头性矛盾,避免了集体越级上访事件的发生,
维护了农场的社会稳定。
以解放思想为突破口,保证了职工思想稳定。为了增强中层干部干事创
业的信心,5月份组织了全场中层以上干部赴南方学习考察。回来后及时组
织了“解放思想谋发展”的大讨论,增强了职工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改
革意识,为农场的改革和发展打下了思想基础。
以“平安每一户”为切入点,维护农场大环境稳定。成立基层联防队,
建立健全矛盾调解组织,努力维护全场稳定。另外,为170多名遗属提高了
生活补助标准,由原来的每月75元提高到150元。9月9日老人节,领导班子成
员带上慰问品及慰问金,走访了全场80岁以上老人。国庆节前夕筹集资金4
万多元,为全场50多名残疾人员、常年病灾户发放了救济金。
2005年是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最好的一年。全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733万
元,同比增长12.4%,利润2020万元,同比增长13.2%,职工人均收入18500
元, 同比增长23.3%, 人均收入6100元,同比增长27.1%。总场财务总收入
1068.3万元, 其中农业收入446万元, 商品楼销售收入430万元, 争取资金
192.3万元,农场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根本好转,首次实现了总场财务收支平衡
略有盈余目标。资产百万元、50万元,年收入10万元的职工开始出现,电脑、
汽车、楼房走进普通职工家庭。
继续加大农业开发改造力度,夯实农业发展根基。年初投资550万元,
按照灌排分设,桥、路、涵、闸全面配套的原则和项目要求,实施了3000亩
土地整理项目,改造可耕地面积2000余亩,年增效益25万元。投资198万元,
实施了5000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促进了土地的转化升级,增强了农业发
展潜力。投入4万元,对全场2万亩土地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工程,为科学种
田打好基础。加大了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科技服务投入,农业经济效益稳步
提高,籽棉单产205公斤,亩均纯收入670元。农场涌现出了许多收入10万元
以上的大户。
畜牧业有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在保持原有奶牛饲养规模的基础上,新增
肉食牛、肉鸡、蛋鸡等养殖项目,肉食牛存栏达150头,每头可获纯利1500元
以上,肉鸡出栏1.5万只,蛋鸡存栏3500只,为发展壮大畜牧业开辟了新路子。
二、三产业有了新的发展。投资400余万元,建设了4876平方米,36套,
主体为二层、局部三层的沿街商品房,并配套建设了相关基础设施,提升了
农场发展第三产业的档次和水平。棉秸杆加工、食用菌种殖已达4家,为农
场产业结构调整开辟了新路子。
管理工作逐步走上规范,一是恢复了工会组织,年初,召开了五届一次
职代会。信访案件由2004年的28起565人次下降到6起126人次。二是,机关工
作人员早点名制度和每周的中层干部工作展现会,使场工作制度、机关各科
室的工作职责、任务指标、服务内容等落到实处,并建立了与工资挂钩的绩
效考核制度,促进了干部队伍管理的制度化、效能化。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计划生育工作一直常抓不懈,投资2万元,更
换了微机,配备了相应的办公设施,在全市计划生育工作考评中获得一等奖。
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加强,场容场貌得到了改观。下半年组织进行了全场党
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水平和理论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土地管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等工作得到进一步细化、量化和规范化,
综合协调和应急能力有了明显改善。2005年还是为职工办好事、实事最多的
一年,也是职工群众受益最大的一年。年初职代会确定的各项实事、好事均
得到了落实。争取资金15万元为农场离休干部修缮了房屋,改善了居住条件。
投资3万元兴建了2个露天娱乐场所和2个活动室,基本满足了职工业余文化
生活的需求。投资10多万元对全场的自来水、环境卫生、场区排污渠道进行
了彻底治理。各分场场部居民都用上了自来水,改善了居住环境和生产、生
活条件。投资70万元,修建了工贸至一分场及总场小区内的柏油路3.2公里。
投资7万元,修缮了全场各基层单位的37个公共厕所。总场每年补贴1.7万元,
让农场职工照明用电电价享受到社会统价。原修配厂、劳动服务公司、基建
公司的集资款及风险金已全部偿还。年底筹资8.8万元,对困难及特困户进行
了救济,救助额及救助范围是历史上最大的一年。支出5万元,为1987年回家
返场的100多人兑现了工资。这些实事好事都是职工热盼和期望的,如今均
得到了实现。
2006年的工作指导思想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建
设合谐农场,明确发展思路,转变发展理念,以稳定为前提,以发展为主题,
以搞好“三项工程”,抓好”两个建设”为主要内容,以职工增收,农场增
效为主要目的,全面推进农场各项事业的发展。
“三项工程”:一是投资500万元的2万亩农业开发和完善、测土配方施
肥、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良种推广、产业结构调整等为内容的富民工程;二
是投资100万元的各居民点通自来水、通柏油路,改善交通、饮用水条件为
主要内容的便民利民工程;三是以投资450万元,建设3180平方米的办公楼及
宿舍楼、办公室配套建设、居民住宅建设为内容的安居工程。
“两个建设”:一是以抓稳定、抓平安农场建设为内容的和谐农场建设;
二是以保工资、保养老、保合作医疗保险、保各类生活补贴、保退离休房贴
等为主要内容的保障体系建设。
2006年将是黄河农场向着新的目标实现跨跃式发展的一年,经济和各项
事业将有一个新的、更大的突破。工作上要建成有利于加快发展的新机制和
有利于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服务管
理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二是由行政管理模式向企业管理模式转变,三是干
部队伍由服务角色向组织角色、推动角色转变。要解放思想、创新机制,抢
抓机遇,加快发展,争取到2010年生产总值将突破1.2亿元,职工纯收入将达
3万元、人均纯收入将达1.2万元。第一代拓荒者孜孜以求的理想将逐步成为
现实。
“艰苦奋斗、勇于奉献、励精图治、开拓进取”的黄河农场精神伴随着
农场走过半个世纪。国家需要,即是农场的奉献,而农场人又特别能吃苦,
特别能奉献。50年来向国家交售粮食29628.7吨,交售棉花32146.8吨,交售
肉类313342公斤;同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担负起国家赋予的改造罪犯、
安置和改造就业人员,接纳城市知青锻炼学习,培养和训练兵团战士等历史
重任;在当今的伟大变革中,农场的领导者们又带领全场职工,奋力开拓,
勇于探索,硬是用自已改革发展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教训,闯出了一条
黄河农场从良性发展到兴旺发达的新路子。在黄河三角洲这片土地上,农场
人奉献了青春,奉献了终身,奉献着子孙。艰苦的条件,执着的奋斗。50年
的奋斗,50年的奉献,三代黄河农场人为开发建设黄河三角洲,辛勤耕耘,
艰苦经营。50年正值年富力强,黄河农场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农场的决
策者们将团结、带领全体农场人,团结奋进,再创辉煌。未来的黄河农场,
将是一个经济更加繁荣,生活更加富裕,环境更加优美的现代化农垦企业。
黄河农场志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