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蔬菜保护地栽培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3&rec=93&run=13

境内保护地蔬菜栽培历史较短。1983年只有420公顷,且多数是风障、阳
畦和地膜覆盖栽培,小拱棚栽培面积不足66.7公顷。主要分布在广饶镇、大
王镇。由于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兴起,促进了保护地栽培的大发展。1995年,
全市保护地瓜菜栽培总面积达8667公顷。其中,日光温室30822栋,占地2667
公顷;塑料中小拱棚2667公顷;地膜覆盖等其它形式3333公顷。2002年,保护
地瓜菜面积发展到1.8万公顷,其中,日光温室发展到8万栋,占地8334公顷。
温室、大棚栽培是当前境内蔬菜生产的主要形式,发展历史虽短,但势
头良好。东营市自1985年开始发展大棚栽培技术,当时在广饶县大王镇王永
槐村、田门村和原城关镇南三里村、张庄村建设了150个大拱园棚,由于大拱
园棚不便覆盖,保温效果不理想等原因没有推开。1986年,琴弦式单坡面大
棚试验成功。实践证明,琴弦式单坡面大棚,墙体薄、棚面有孔洞,保温效
果较差,只能进行秋延迟和春提早生产。通过改进,1989年衍生了冬暖式单
坡面大棚。最初受技术、设施、品种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发展速度较慢。
1992年,全市大棚和日光温室总数6000栋。1993年,发展到8100栋。随着高效
农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棚菜生产技术日益成熟,1994年开始,
每年新增1万栋的速度增加。1995年,发展大棚30822栋。其中,广饶县19800
栋,利津县4800栋,垦利县1722栋,东营区3000栋,河口区1500栋。栽培品种
也由原来的芹菜、黄瓜等发展到番茄、茄子、辣椒、西葫芦、黄瓜、菜豆、
西瓜等。秋延迟栽培、越冬栽培、早春促成栽培三种形式并存。1999年,发
展开始趋缓,之后稳中有增。2002年,全市大棚稳定在8万栋,年产优质蔬菜
55万吨。其中80%为番茄,还有部分黄瓜、辣椒、芹菜、西葫芦等。主要配
套技术有:起垄栽培、地膜覆盖、嫁接育苗、CO2施肥、张挂反光幕、喷施
粉尘剂、人工授粉、激素喷花蘸花、配方施肥、烟熏消毒及病虫害综合防治
技术等。栽培面积比较大而且集中的有广饶县大王镇、李鹊乡、广饶镇,利
津县的北岭乡,东营区的牛庄镇,河口区的六合乡。
河口区盐碱地棚菜生产是一个创举。1984年,六合乡前沟村李蓬然和上
小街村刘松海等人,在盐碱地上建起了塑料大棚,试种芹菜成功,当年亩收
入5500元。在典型带动下,1986年,六合乡大棚发展到4.3公顷,平均每公顷
收入112500元。1987年,六合乡和四扣乡的4个村,大棚蔬菜种植面积达8.5公
顷。1989年开始,河口区先后承担了“滨海盐碱地塑料大棚蔬菜综合丰产技
术研究”、“滨海盐碱地塑料大棚蔬菜栽培技术开发试验”、“滨海盐碱地
保护地蔬菜高效栽培模式研究”和“滨海盐碱地冬暖式大棚菜节肥节水及配
套技术研究”项目,重点解决了灌水压盐、合理安排茬口、抑盐提温、改土
培肥、抑盐上升等问题,研究总结了盐碱地建棚技术规范、综合丰产模式及
综合丰产技术措施,为滨海盐碱地保护地蔬菜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1996年,
东营市农业局会同河口区农业局组织制定出《改良型日光温室塑大棚》地方
标准(DB3705/TOO1-1996),《滨海盐碱地塑料大棚栽培技术》蕃茄、黄瓜、
芹菜栽培地方标准(DB3705/T002、003、004-1996)。1996年12月27日,由东营
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向社会发布。
塑料中小拱棚主要用于早果菜、菜花、甘蓝、韭菜、瓜类等早熟栽培或
春季育苗。一般果菜类12月下旬至次年1月上旬育苗,3月底~4月初定植,5
月下旬~6月上旬上市。菜花、甘兰等耐寒型蔬菜12月下旬育苗,次年3月中
旬定植,5月初上市。中小棚面积增加不快,主要集中在广饶县南部,东营
区西南部和利津县部分乡(镇)。
风障阳畦主要用于早春直播绿叶菜早熟栽培;保护葱、蒜类幼苗越冬;
韭菜、菠菜等根茎菜早熟栽培,但面积不是很大。据近几年大棚蔬菜生产情
况调查, 666.7平方米的大棚,平均单棚产量7500公斤,蔬菜平均单价每公斤
1.4元,单棚产值10500元。扣除生产成本4245元(肥料2000元、薄膜1050元、
种苗145元、草苫拉绳320元、水电300元、农药110元,固定资产折旧620元),
每棚纯收入6255元(含用工),扣除用工3200元,纯利305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