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棉花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3&rec=78&run=13

棉花系锦葵科棉属植物,古称“木棉”、“吉布”等。山东最早种植的
棉花,原产于印度次大陆,是由南方人引入的亚洲棉,习惯称为“中棉”,
北方栽培时为一年生。中棉纤维短、粗,以木制纺车和织机纺纱、织布,不
适宜机械纺织。清末民国初年始,境内开始引种陆地棉(美棉),试种成功。
陆地棉纤维长、细,收成皆倍于中棉,适合机械纺织。纤维是人们衣被主要
原料;轧花后棉籽上剩有短绒,剥离下来可作棉毯、人造纤维、无烟火药等;
棉籽可榨油,因其色暗褐称为黑油,俗称棉籽油,经精炼加工后,称之为卫
生油。棉籽饼可作肥料和饲料。棉籽壳可作燃料和牛的饲料,还是栽培平菇
的主要原料。棉柴可作烧柴或制作纤维板。
棉花是境内主要经济作物,东营市是山东省棉花八大主产区之一。
一、种植历史
境内棉花生产始于清初。以后,在境内广为种植。棉花分白色、彩色两
种,多以白色为主。
种植历史
建国初,政府号召农民增种“爱国棉”,境内种植面积大幅扩大,产量
逐年提高。到1957年,形成第一个高峰年。1958年始,生产上重粮轻棉,棉
花种植面积急剧下滑。至1962年,广饶、利津两县的种植面积只有8833公顷,
每公顷皮棉产量仅36.45公斤。1962~1978年,棉花生产在徘徊中回升,种植
面积和公顷单产都有所增加。1978年始,境内农业产业结构全面调整,棉花
成为重点发展的项目之一,处在大发展阶段。1982年,境内棉花种植面积达
到38580公顷,每公顷皮棉产量608公斤。1983年建市时,棉花生产仍处在快速
发展时期,境内种植面积50460公顷,每公顷皮棉产量663公斤。
建市后境内棉花生产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1.高速发展时期(1983~1985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推行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调整种植结构,上调棉花收购价格,推广新品种鲁棉1号等,
促进了棉花生产。棉花种植面积、单产不断提高,由1980年的14700公顷,每
公顷皮棉产量423.33公斤,增长到1984年的59253公顷,每公顷皮棉产量908.1
公斤。
2.滑坡徘徊时期(1985~1990年)。1984~1985年棉花大丰收,1985年成
为历史上第一个高产年,每公顷皮棉产量928.4公斤。由于皮棉出现暂时性积
压,加之对棉花产销形势认识不足,价格、面积调整不力,农药、化肥等生
产资料大幅度上涨等诸多原因,导致棉花生产起起落落。1990年,棉花生产
开始回升,种植面积达57740公顷,每公顷皮棉产量514.2公斤。
3.迅速下滑时期(1991~1998年)。1991年,全市植棉面积达到61127公顷,
创历史最高。是年由于棉铃虫暴发危害,同时遭遇涝灾,严重影响了棉花生
产。特别是1992年棉铃虫特大暴发,造成许多棉田绝产,棉花生产遭受严重
损失,当年皮棉产量仅为每公顷336.7公斤,是建市以来最低的一年。之后几
年,尽管国家一再提高收购价格,并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措施,但由于棉铃虫
连年暴发,农药、肥料价格居高不下等原因,棉花种植面积一直下滑。19 98
年,植棉面积降到21554公顷,每公顷皮棉产量745.2公斤。
4.恢复发展时期(1999~2001年)。2000年,由于大力推广转BT基因抗虫
棉,从根本上解决了治虫难的问题,棉花获得大丰收。是年新棉上市后,收
购价格迅速上涨。棉花收购价格的大幅上扬,激发了棉农植棉热情,棉花生
产稳步回升。 2001年, 恢复到39187公顷, 产量水平创历史新高,达每公顷
1168.7公斤。
境内种植的棉花品种,1996年前全部是国内陆地棉品种。1997年,开始
引进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全市先后推广种植的棉花品种主要有:鲁棉1号、
鲁棉6号、鲁棉10号、中棉12号、中棉16号、中棉17号、中棉23号、美国保铃
棉33B、美国保铃棉DP99B、鲁棉研15号、鲁棉研16号、中棉29号、中棉38号、
中棉41号
产区分布
民国时期棉花种植主要分布在广饶县北部、利津县城关及城西南境。现
主要分布在广饶县北部,垦利县中东部,利津县北部,东营区、河口区大部。
品种更新
建市初,主要种植鲁棉1号和鲁棉6号,其中鲁棉6号在1987年种植面积达
到46667公顷,是全市历史上当年种植面积最大的唯一品种。之后,为满足棉
花生产的不断发展,开始引进国外优良棉花品种,先后进行了两次大的品种
更新。
第一次是针对枯萎病蔓延的问题,于1988年引进推广抗病品种中棉12号。
后又引进中棉17、中棉19、中棉23等优质、抗病品种。1997年,中棉系列品种
种植面积占全市棉花播种面积的90%以上。
第二次是引进转BT基因抗虫棉。1993年,开始引进试种转BT基因抗虫棉,
因产量、抗性均不理想而未大面积推广。1997年,开始引进试种菏棉3号,虽
仅试种二分地,但产量、抗性表现突出,引起重视,1998年推广4850亩。1998
年,引进转BT基因抗虫棉美国33B,表现高抗棉铃虫,得到迅速推广。随着
国外抗虫棉品种引进和国产抗虫棉品种陆续育成推广,抗虫棉种植面积迅速
扩大。1999年,全市种植抗虫棉达到9200公顷,占全部棉田的61.5%。2000年,
全市已普及种植抗虫棉。
二、棉花生产扶持政策
1. 奖售政策。50年代开始,国家即对棉农口粮、化肥供应有优惠规定,
80年代又增加了柴油、农药奖励。1981年起,国务院规定,在收购基数以外,
每交售0.5公斤皮棉,奖励1公斤粮食、0.5公斤化肥。
1986年,国务院规定每交售50公斤皮棉,奖售35公斤化肥、2.5公斤平价
柴油。1990年,山东省政府规定,每亩棉田挂钩供应农药0.5公斤,每50公斤
皮棉挂钩供应柴油增加1.5公斤、地产化肥增加10公斤。同年,东营市政府规
定每交售50公斤皮棉,再增奖售柴油1公斤。使每交售50公斤皮棉累计奖售化
肥45公斤、柴油5公斤。
从1993年起,国务院规定改进粮棉挂钩兑现办法,用于扶持棉花生产的
化肥、柴油,由按平价供应改为以货币形式。在收购价格之外,将平议差价
以加价形式付给棉农,每50公斤皮棉加价12元。1994年提高到14元。省政府增
加的1.5公斤柴油继续保留。
1994年,东营市政府为鼓励机械化治虫,规定每购置1台泰山—18弥雾机,
由市财政补助100元。凡签定机保合同作业面积100亩以上的,每台机械供应
平价柴油75公斤。
1995年,山东省政府确定50公斤皮棉奖售15公斤省控化肥。
2.棉花生产技术改进费。1980年,农业部、纺织工业部、财政部、供销
合作总社联合下发《关于征收棉花生产技术改进费的通知》,规定从1980年
开始,对使用纺棉单位征收棉花生产技术改进费。纺织棉四级以上,每担皮
棉(50公斤)征收0.3元,长绒棉0.4元。棉改费由棉花经营单位代收,按照省、
地、县3∶2∶5分成比例,交给农业部门。棉改费主要用于良种引进、扶持良
种繁育、示范推广病虫害防治和栽培等技术,研制推广棉田作业机械以及举
办棉花栽培、提高棉花品质的技术培训。1993年,国务院规定,提高征收标
准,由0.3元提高到0.5元。1994年,调整为1元。1997年暂停执行。
3.开荒植棉优惠政策。1990年,市政府规定,鼓励开荒植棉,本着“谁
开发、谁利用”的原则,承包期10~15年不变,5年不交农业税和提留款。
三、技术开发
建市以来,全市棉花生产以综合技术开发和优质棉基地县建设为重点,
积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广高产优质综合配套技术,推动了棉花生产水平
不断提高。通过综合技术开发,开发棉田面积18.7万公顷次。
(一)技术开发项目
全市先后承担实施的项目有:
1.部级项目
1992年,垦利县承担的农业部“10万亩棉花高产栽培技术试验”
2.省级项目
1990年,东营区承担的省农牧渔业丰收计划“棉花综合丰收技术推广”;
1992年,东营区承担的省农牧渔业丰收计划“10万亩丰收计划项目”;
1993年,东营市棉花办公室承担的省政府“棉花高产开发项目”;
3.市级项目:
1990年,东营市棉花办公室承担的市农牧渔业丰收计划“棉花摘早蕾技
术”;
1992年, 东营市棉花办公室承担的市农牧渔业丰收计划“中棉17、鲁棉
11良种推广”;
1993年,东营市棉花办公室承担的市农牧渔业丰收计划“BT生物杀虫剂
防治棉铃虫技术推广”;
1994年,东营市棉花办公室承担的市农牧渔业丰收计划“灯光诱杀棉铃
虫成虫技术推广”;
1995年,东营市棉花办公室承担的市农牧渔业丰收计划“棉花高产优质
综合配套技术推广”;
1997年, 东营区棉花办公室承担的市科委农业科技重点推广计划项目
“降低棉铃虫化防成本技术”和攻关项目“滨海盐碱地棉花高产技术开发试
验”。
四、优质棉基地建设
1985年开始,由农业部主持组织,分期分批在主要产棉县(市)开展优
质棉基地建设。全市先后有广饶县、利津县被确定为优质棉基地县。主要进
行良种繁育、良种棉加工和技术推广三大服务体系建设。
广饶县优质棉基地建设项目是国家批准的“八五”第四批优质棉生产基
地建设项目之一。项目总投资400万元,由县农业局负责组织实施。根据项目
建设要求,于1996年在大码头乡落实两万亩的棉花良种繁育区,并在该乡北
部屋子村后,建立棉花良种加工厂及棉花良种提纯复壮“三圃田”。棉花良
种加工厂于当年10月1号通过省、市、县三级验收合格并投入运行。项目建设
几年来,生产棉花良种500万公斤,为全县棉花生产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皮
棉亩产由1996年前三年的46.3公斤,2001年达到76.6公斤,增幅65.4%。优质棉
基地县建设不仅大幅度的提高了全县的棉花产量,同时给棉农带来丰厚的经
济利益和社会效益,也为全县棉花产业奠定良好基础。
利津县优质棉基地建设项目,是国家批准的“九五”第一批优质棉生产
基地建设项目之一,实施时间1997~1998年。项目总投资400万元,其中中央
拨款160万元,省、市、县配套240万元。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棉花原种场和良
种繁基地建设、改建良种棉加工厂、健全农技推广体系等方面。1998年底,
项目全部完成,并通过相关部门的验收。2002年,利津县棉花生产以16846吨
的总产量,位列全国第87名,全省第17名,入选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
通过优质棉基地建设,健全了全市棉花良种繁育、加工、推广体系,促
进了棉花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五、栽培技术
常规棉栽培技术
(一)整地造墒
境内农村棉区多在冬季拔除棉柴,初春进行耕翻、耙地。境内各农场机
械化程度较高,多实行冬耕冬灌。
(二)基肥
棉田施肥历来以基肥为主,主要是农家肥,有的配以饼肥。80年代初,
棉田每公顷施用农家肥60000公斤左右,之后逐渐下降。到90年代,每公顷施
农家肥34500公斤。随着农村家畜存栏量的减少,农家肥的施用量逐年减少。
化肥的施用主要以氮肥为主,磷、钾肥配合使用。
(三)种子处理
建市前,棉花的种子处理采用选种、晒种、温汤浸种等措施。80年代后
期,为防苗期病虫害,采用多菌灵和呋喃丹拌种。90年代初,开始推广脱绒
包衣技术。
(四)播种
棉花播种习惯在“谷雨”至“小满”期间,即5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40C时
为播种适期。播种采用点播和条播两种方式。在严重春旱的年份,曾推广深
播浅盖、 借墒播种、 “水种包包” 等抗旱播种方法。一般棉田每公顷留苗
52500株左右。水肥条件好的高产棉田,密度应适当小一些,水肥条件差的低
产棉田,密度要适当大一些。
(五)田间管理
1.查补苗与间定苗。出苗后及时进行补苗移栽,出苗7成开始间苗,2片
真叶时定苗。
2.中耕:根据土壤板结情况、降雨情况和杂草情况确定中耕次数,并在
蕾期进行培土,以利于灌溉、排水,防止倒伏。
3.追肥。追肥原则:轻施苗肥,重施花铃肥,补施盖顶肥。苗期追肥根
据地力和长势酌情处理,地力好、长势旺的棉田可不追肥,地力差、长势弱
的棉田要适量追肥。花铃期见桃重施肥,盖顶肥视长势施肥。后期若出现缺
氮现象,可实行根外追肥。盐碱地后期缺磷严重,根外喷磷增产效果显著。
4.整枝。棉花现蕾后,及时去掉叶枝。打顶是消除顶端优势,充分利用
有效结铃期,促进早熟的有效措施。原则为“时到不等枝,枝到看长势”,
在有效蕾期结束前10~20天进行。根据全市气候条件,打顶应在7月20日左右
进行。立秋后现的蕾、白露后开的花都是无效的,可在8月10日前后摘除全部
无效蕾。其它毛耳、赘芽也应及时去掉。
5.病虫害防治
棉花的病害主要有立枯病、炭疽病、茎枯病、红腐病、轮纹斑病、枯黄
萎病等。病害防控主要采用杀菌剂拌种、喷雾、灌根和选用抗病品种的方法。
棉田的虫害主要有棉铃虫和棉蚜,棉蓟马、地老虎、棉红蜘蛛在局部地
区也能造成一定危害。90年代初,棉铃虫大暴发,给棉花生产造成严重危害。
棉田虫害防治以棉铃虫为主,同时兼治其它害虫。推广转BT基因抗虫棉以来,
棉铃虫的危害得到有效控制,棉田二代棉铃虫一般无需防治,三、四代则根
据发生情况酌情防治。但棉蚜、红蜘蛛等危害有加重的趋势。
新技术应用
(一)地膜覆盖。实行地膜覆盖后,膜下水态、气态、温度均发生了变
化,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优化棉花的生态环境,特别是新开垦的盐碱
地,实行地膜覆盖是首要的全苗增产措施。境内自1982年开始试验应用,90
年代,已全面推广应用地膜覆盖技术。
(二)化学调节剂应用。主要是助壮素(缩节胺)和乙烯利。助壮素是
一种内吸性植物生长调节剂,能抑制植物体内赤霉素的合成,使节间缩短,
叶片变厚,因而株型紧凑,茎秆粗壮。助壮素具有用量低,效果稳定,使用
安全方便等优点,已被广大棉农自觉接受,并由单纯的防徒长发展到全程调
控,塑造合理株型,达到优质高效的目的。乙烯利最明显的是促进果实成熟、
雌花发育和植物器官脱落。在棉花生长后期对贪青晚熟、秋桃过多和需要提
前拔除棉柴的棉田,使用适当的乙烯利喷洒棉株,能加速棉铃成熟,促进棉
铃开裂吐絮,可使后期棉铃提早吐絮7~10天。
盐碱地植棉技术
盐碱地含有过多的可湿性盐类,造成棉花出苗困难,苗期死苗严重,对
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盐碱地植棉要围绕保全苗、保密度、促早发,争早
熟几个环节,重点解决棉花生长期间土层盐分含量降至棉花能够正常发芽出
土、生长发育的范围。改造盐碱地的目标就是降低棉花生长层土壤中的盐分,
主要手段是合理灌水和排水,使盐分随水而去。50年代末,实行引黄蓄水压
碱,后实行育苗移栽、开沟躲碱等措施,取得一定成效。80年代以来,全面
推广地膜覆盖技术。由于地膜覆盖增温、保墒、抑盐效果好,减少了膜下棉
田耕层的返盐,为棉花的出苗、保苗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成为新开垦的棉田
首选的全苗增产措施。1994年以来,全市棉田均实行大水压碱和地膜覆盖技
术,棉花产量水平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