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其他杂粮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3&rec=76&run=13

一、绿豆
绿豆系豆科菜豆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绿豆原产于我国南方。公元六世
纪《齐民要术》中已有绿豆压青及其肥效的记述,证明在此之前,绿豆已传
至北方推广种植并已发展为粮、肥兼用作物。
栽培技术
(一)种植方式20世纪60年代以前,以春播纯作为主,以后由于一年两
作制的扩大和绿豆的压缩,夏播和间作的比率上升。70年代,间作成为主要
方式,主要有棉花、绿豆2∶1间作,地瓜、绿豆2∶1间作,黄烟、绿豆2∶1
间作,小麦、绿豆、棉花三种三收等。
(二)播种和管理境内从4月中旬到7月中旬播种,都能正常成熟。一般
行距35~50厘米,每亩播种1.5~2公斤。管理简单,一般只锄地结合拔除菟
丝子。
(三)收获与贮藏一般随着荚角陆续成熟分批收摘。贮藏的主要问题是
防治绿豆象为害,农民在实践中创造了一些方法:一是装满容器后装密封缺
氧贮藏;二是按100份绿豆拌1份植物油,装坛封口;三是酒熏,将启瓶的高
度白酒插入绿豆中,严封缸口。大量贮藏则用药熏蒸。
二、小豆
小豆原产于我国。公元六世纪《齐民要术》中对小豆有记述。小豆品种
资源丰富,有大、中、小粒品种,中粒品种居多。从种皮颜色上分,红色者
占55%,其它尚有灰白、绿、杏黄诸色。蛋白质含量17.9%~22.3%,以绿小豆
最高,红小豆次之。小豆抗涝性强,民间有“涝小豆”之说。小豆在境内的
种植面积一直较小,产量水平每公顷750公斤左右。
栽培技术
(一)种植方式主要是与春夏播作物间作套种和零星地种植。间作套种
方式有小豆与春玉米(谷子)间作、小豆与夏玉米(谷子)混作、棉花与小
豆间作等。
(二)播种春播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夏播越早越好,延至7月中旬播
种的,产量只及6月下旬播种的40%左右。播种量每公顷30~37.5公斤,纯作
行距24~33厘米,留苗株距15厘米左右。
(三)田间管理出苗后1周浅锄灭草,定苗后中耕培土。花期遇旱易落
花落蕾,及时浇水增产显著。
小豆虫害主要有蚜虫、红蜘蛛等。有使用药剂防治的,但小豆对药液浓
度比较敏感,施药时要十分小心。病害主要有立枯病、花叶病、锈病,一般
不用药剂防治。轮作换茬可减轻花叶病。
三、黍稷
黍起源于黄河中游。山东省长岛县北庄出土的黍壳,据北京大学历史系
专家考证距今3500多年,说明当时山东大地已广泛种植。稷是黍中的粳型变
种,境内习惯称糯型黍为黍,粳型黍为稷。从古籍及清代志书的记载中看出,
黍稷一向是山东省的重要粮食作物。山东的黍稷品种资源极为丰富,搜集到
的地方品种多达450个,其中黍310个,稷140个。黍稷两者都有侧穗、散穗、
密穗3种穗型,黍以侧穗为主,稷以散穗为主。最集中的区别在于淀粉结构,
黍都是支链淀粉,稷则含有20%~25%的直链淀粉,这是古人所述“粘者为黍,
弗粘者为稷”的主要原因。
抗日战争时期种植面积曾一度下降,至20世纪50年代才稍有回升。解放
前,黍稷多种植在好地上。50年代后,黍稷也扩种到轻度盐碱地上,但多为
零星种植。
解放后,境内黍稷都种植在零星地块上,地位也由主要作物下降到杂粮。
解放前黍稷的产量每公顷不足1500公斤,解放后有所提高,在1500~2000公斤
左右波动。
栽培技术
黍稷耐旱、耐盐、耐瘠,适宜在多种土壤上种植。黍稷春夏播种均可,
但以春播为主。春播在5月上旬开始,夏播在6月上旬至7月上旬。历史上撒播、
穴播、条播都有,解放后逐步改为条播。春播每公顷留苗450000株,夏播每
公顷留苗750000株。播种出苗后,进行间定苗。定苗后的田间管理比较粗放,
一般不追肥、不浇水、不治虫。收获多在腊熟期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