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高粱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3&rec=73&run=13

高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作物之一,起源于非洲中部和中国西南部的
干旱地区。高粱古称为蜀黍,相传系蜀地之“黍”。据《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1991年)记述,黄河流域发现3000年前炭化高粱,证明在黄河流域已广为
种植。高粱属禾本科,高粱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其籽粒可食用和作饲料,亦
用于酿酒、酿醋。秸秆可作燃料,亦是农村的主要建筑材料。其穗经手工脱
粒后可缚制笤帚、炊帚,穗茎节则用于串盖垫,秸皮可编席、摺、斗笠。高
粱秸高叶密,昔日的青纱帐,曾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杀敌藏身的好战场。
建国前,高粱是当地群众的主粮。因高粱耐涝、耐旱,适应性强,境内
多种植在退河滩地和远村洼地上。现种植区主要分布在利津县、垦利县、河
口区的部分乡(镇)。
一、种植历史与生产水平
20世纪60~70年代, 高粱仍是境内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种植面积在
15000公顷左右。80年代后,高粱主要用于饲料、酿造及建筑业,种植面积逐
年减少,由1983年的16013公顷减少到1989年的1813公顷。90年代,种植面积一
般在 1100~2400公顷之间。 2000年、 2001年,高粱种植面积1000公顷左右。
2002年,高粱种植面积1177公顷,总产4964吨,每公顷产量4218公斤。
20世纪60年代前,一般种植高秆高粱,每公顷产量750公斤左右。1965年
以后随着杂交高粱的引进种植,单产水平不断提高。经过多年的选育,共培
育了适合当地生产推广面积较大的高粱新品种4个,累计推广面积达5万公顷
以上。栽培的品种先后有渤杂3号、晋杂12、渤杂14号、抗4等。
境内是山东省的高粱杂交制种基地之一。 80年代,制种面积在数千亩。
90年代后,主要在垦利县西宋乡良种场和河口区六合乡配制,面积在40公顷
左右。近几年来,由春播制种逐渐转为麦套或夏播制种,制种产量由原来的
每公顷2250公斤提高到4500公斤左右,所产良种远销省内外。
二、高粱高产栽培技术
(一)精细整地,施足基肥。耕前每公顷施优质有机肥37500公斤,浇水
造墒后,浅耕灭茬,耙细备播。
(二)抢时早播。播前进行选种、晒种和种子处理。多采用大小行种植
方式,大行50厘米,小行30厘米。以条播为主,播深5厘米。
(三) 及时间定苗。高粱在3叶1心时进行间定苗。杂交高粱每公顷留苗
105000~120000株。普通高粱每公顷留苗60000~75000株。
(四)适时中耕培土。中耕能够提高土壤透气性。挑旗前后结合中耕进
行培土,有利于防倒伏和后期的浇水排涝。
(五)合理肥水管理。采用两次追肥法追肥。第一次在7—8片叶时进行,
每公顷施纯氮45~60公斤;第二次在12—13片叶时进行,每公顷施纯氮30~45
公斤。开花期,在土壤严重干旱时仍需要浇水。如遇雨涝要及时排水。
(六)防倒伏、防病虫。历史上基本不防治高粱病虫害。20世纪60~70
年代用毒谷、毒土,在苗期防治地下害虫。喷低毒有机磷制剂治蚜虫,用毒
砂治条螟。对主要病害黑穗病很少防治,60年代中后期,随着紧穗型品种的
推广,黑穗病已不再形成为害。
(七)适时收获。高粱适宜的收获期是籽粒干物质积累达到最高的时期,
境内的最佳收获期是蜡熟末期。过早收获,籽粒不能充实,粒小而轻,产量
上不去。蜡熟末期高粱的产量分别比乳熟初期和完熟期高60%和2%,蜡熟期
是高粱收获的最佳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