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水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3&rec=72&run=13

一、种植历史
水稻,禾本科,稻属一年生植物。栽培稻是由野生稻经过长期自然选择
和人工选择培育共同作用演变而来的,形成许多不同类型和品种。我国栽培
稻可分为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每个亚种各分为早、中熟稻和晚熟稻两
个“群”,每个群又分为水稻和陆稻两个“型”,每个型再分为粘稻和糯稻
两个变种,以及一般栽培品种。专家认为江南是我国水稻发源地,水稻是经
山东传往朝鲜、日本的。山东省是种稻历史悠久的省份,已有4000多年的历
史。水稻籽粒为稻谷,去壳后为大米,蒸饭或煮稀饭。随着稻谷的品种产量
增多,大米已成为城乡居民不可缺少的食粮。稻壳加工粉碎后可饲养猪、禽。
稻草可编制草袋、草绳,当地多加工草苫出售。草苫是冬暖式大棚的良好覆
盖物。
历史上,境内水稻多种植在小清河等近河低洼地上,以粳稻为主。20世
纪50年代,为改变盐碱地低产面貌境内大面积引种水稻。水稻是50年代发展
起来的粮食作物。
20世纪70年代后,水稻已成为境内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现主要分布在
境内中部、东部和北部,包括胜坨镇、垦利镇、垦利县水稻示范场及永安镇、
胜利镇、辛店镇、利津镇、六合乡、义和镇等乡(镇)。水稻多在靠近引黄
的主干渠、水库的盐碱洼地上栽培,以连片集中栽培为主。由于具有高产、
稳产和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小的特点,所以在境内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
地位。
二、生产水平
建市前的生产水平
1953年,广北农场试种水稻2.66公顷,每公顷产量达到6000公斤,是建国
后境内引水种稻的开始。1962年,胜利油田为解决职工吃粮、家属安置等问
题,开始在盐碱地上引水试种水稻并获得成功。1964年,利津、垦利两县也
试种水稻,都获得成功。其中利津县试种200公顷,每公顷产量超过了5550公
斤。到1983建市时,境内水稻种植面积8960公顷,产量水平每公顷5872公斤。
建市后的生产水平
建市后,水稻生产随着灌溉条件的改善得到长足发展。1985~1989年,
水稻种植面积和单产逐年增加。1990年,国家计委黄河三角洲开发试验项目
在境内全面实施。垦利县开发荒碱地6万余亩,并成立全市第一处水稻农场。
1991年,境内水稻种植面积达26393公顷,总产达14189吨。之后,由于黄河长
时间断流,枯水期的延长,水稻面积急剧下降。1992年,境内水稻种植面积
降到6174公顷,总产降到35772吨。1995年后,随着金珠一号等早熟品种的引
进和汛期植稻技术的推广,水稻生产开始恢复,种植面积由1992年的6174公
顷,增加到1999年的18394公顷,总产达到61597吨。之后,由于种植业结构调
整和黄河来水量少、水费高等因素的影响,水稻种植面积逐年调减。至2002
年,减到8785公顷,总产48135吨。
另外, 1997年, 胜利油田农业科研人员选育出米质较好的胜利黑稻。
1998年,境内农业科技人员引进试种了中国农科院培育的旱稻品种—旱稻65、
旱稻297,并对水稻旱种进行有效探索。1999年,曾从海南岛引进试种过“万
里香”香稻。
水稻产量水平最初试种时每公顷3000公斤。1989年,每公顷单产达到6930
公斤,比建市初单产水平翻了两番多,是建市以来产量最高的年份。
水稻生产中先后推广了农垦57、京引119、鲁稻1号、晚品28、中国91、金
珠1号、盘锦1号、盘锦2号、中作8593、圣稻301、中作17、豫粳6号、优选4号、
花育13及少量的黑稻、糯稻、旱稻等特种水稻品种。
三、水稻栽培技术
水稻育秧技术
(一)工厂化育秧技术
1.建好育秧温室。温室的要求:一是大小适当,利于升温。二是保温好,
全室温差小。三是能光能暗。四是操作方便,利用率高。
2.调好床土。床土要求:酸碱适中、营养全面、保水透气。
3. 精细播种、科学管理。播种期要和插秧期严格对口。播种量每平方米
0.8~1.5公斤。发芽现青时,高温高湿管理,温度34~350C,湿度95%以上。
第一片叶展开, 秧苗盘根,此时要降温降湿,温度保持28~320C,湿度保持
80%以上。壮秧期,秧苗第二片展开,温度控制在25~280C,湿度70%以上。
(二)大田湿润育秧技术
1.秧床准备。选择透气性好、肥力高的稻田做秧田。整地时要施足基肥。
2.播种及管理。秧田播种要稀要匀。下种量主要根据秧龄长短及育秧季
节气温高低来定。 育秧龄半月以内的小苗,每平方米下种量375~450克。育
20天以内秧龄的秧苗,每平方米下种量300~375克。育30天左右秧龄的秧苗,
每平方米下种量120~150克。育40天秧龄的秧苗,每平方米下种量不能超过90
克。从播种到秧苗长出一叶一心时为立苗期,管理时要注意小水勤灌勤排,
防止返盐。从一叶一心到三叶时为扎根期,此时秧苗既怕高温又不耐低温,
管理时注意“天寒时日排夜灌,天暖时日灌夜排”,保持透气。三叶以后为
成秧期, 管理时要求“控下促上” ,可适量施用提苗肥,拔秧前4~5天施
“陪嫁肥”,拔秧前1~2天加深灌水,以利拔秧。
(三)水稻旱育秧关键技术
1.选好秧田,培肥床土。旱育秧的秧田要选在土地平坦、灌排方便、土
层较厚、肥力较高、土质好的砂壤土地。以菜园地或平原小果园为最理想。
苗床肥力高低是旱育秧技术成败的关键。苗床培肥要作好以下几点:
(1)冬前培肥。在冬前每平方米增施有机肥5公斤,家畜粪尿2~3公斤,
过磷酸钙0.25公斤,结合耕地翻入地下。冬前培肥能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
力,增加苗床内腐殖质含量,使土壤形成较好的团粒结构。
(2)播前重施底肥,氮、磷、钾配合施用。重施底肥,提高土壤供肥
强度,才能满足秧苗对养分的需要。在做苗床前每平方米施入尿素30~40克,
加氮、磷、钾三要素复合肥40~50克。
2.浇足底墒水,覆盖保墒。土壤水分是影响出苗、成苗的关键。播种前
要浇足底墒水,使0~10厘米土层内水分达到饱和状态。播后要覆土1~1.5厘
米,再覆盖地膜。
3.稀播育壮苗。稀播是培育壮苗的关键。旱育秧最佳播量为每平方米播
种50~60克。
4.加强苗床管理,确保正常生长。
(1)保墒防旱。苗床退土和揭膜后要保持床土疏松,遇雨后要及时进
行松土,以提高成苗率。
(2)合理补水。三叶期是防止死苗,保证成苗率的关键时期,遇旱时
要及时补水;每次补水时,要严格控制水量。在整个育秧阶段,秧苗不呈现
旱象不补水。出现阴雨天时,要严防田间积水。
(3)看苗色追肥。底肥足的苗床一般不进行补肥。在缺肥的情况下,
可结合降水或浇水进行补肥,每平方米追施尿素10~15克。移栽前5~6天,
结合浇水追施“出嫁肥”,肥量每平方米5~6克,确保秧苗带肥入大田。
5.防治苗床的病虫草害。立枯病是导致秧苗死苗的主要病害。最有效的
方法是通过综合栽培措施,提高秧苗素质,增强抗病能力。发病时可用1.5克
敌克松600倍液消毒床土。苗床的虫害主要有蝼蛄等,可用5%的辛硫磷颗粒
剂按每平方米4克,播后均匀撒在苗床上防治,也可制成毒饵锈杀。
水稻大田管理关键技术
(一)适时插秧
春稻要在气温升到180C时开始插秧。境内春稻插秧时间集中在4月底到5
月底。
夏稻、麦茬稻则要尽量早插。夏稻、麦茬稻的插秧时间主要根据当地的
安全齐穗期来定。境内水稻的安全齐穗期为8月20日,加上秧苗在大田需要60
~70天的营养生长时间,夏稻、麦茬稻的最迟插秧时间为6月20日。
水稻插秧的行距20厘米左右、穴距10厘米左右。春稻每穴插3~5株,夏
稻每穴插7~10株。插秧时注意浅插、插直、插匀。
(二)分期细管
返苗至分蘖期插秧后要寸水活棵、浅水促蘖。秧苗返青后要早施促蘖肥,
勤中耕细除草。分蘖后期要及时晒田控制分蘖。
长穗期拔节中期要施足长穗肥,争取穗大粒多。拔节后期要灌好保穗保
粒水。水层保持4~6厘米。长穗期是病虫害多发期,要准确预报、及时防治。
结实期活水养稻,以利开花授粉。到灌浆期,要采取干干湿湿、以湿为
主的灌水方法,促进灌浆防止早衰。出穗后可补充适量氮肥提高叶片功能,
增加粒重。抽穗到灌浆,水稻仍有多种病虫害,要注意预报、防治。
完熟期蜡熟期至完熟期是水稻收获的最佳时期。
旱稻(陆稻)栽培技术
(一)精细整地,适时早播
整地保墒是旱稻一播全苗的关键。整地前要施足基肥、造足底墒。旱稻
多为麦茬稻,必须抢茬播种,播种期最迟不能晚于6月中旬。
(二)合理密植。以机械条播为主。行距18厘米左右,每公顷留苗300~
375万株。
(三)加强肥水管理。旱稻要多施有机肥作基肥,还要在分蘖期、穗分
化期追施氮肥。追肥要与中耕除草、灌水相结合,以发挥肥效。除草是旱稻
栽培中比较重要的环节。出苗后每隔半月要除一次草,中耕次数要达到3~5
次。旱稻比水稻抗旱,但抗旱能力不及其它作物,要注意及时灌水,一般每
公顷需水量4350~5250立方米。
(四)病虫害防治。旱稻除发生水稻病虫害外,还多发旱田病虫害,管
理时要切实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