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小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3&rec=69&run=13

一、种植历史
我国是小麦栽培最古老的国家之一。1955年,在安徽省亳县钓鱼台出土
的新石器时代遗物中,发现有碳化小麦种子,说明夏朝初期,在淮北平原就
已有小麦栽培,据此推算,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河南省殷墟发掘出
来的甲骨文中亦有小麦相关文字的记载。 春秋时期的《诗经·鲁颂》 就有
“植稚菽麦”(豆麦都有先种和后种之分)的记述。鲁国史书《春秋》中也
有多处关于“麦灾”的记载。据上述史料,至迟在距今3000年左右,境内南
部已栽培小麦。汉代由于旋转石磨的普及,小麦的食用价值提高,栽培得以
发展。西汉《淮南子·坠形训》中有“济水通和而宜麦”的论述,说明当时
黄河流域中下游已是中国小麦的重要产地。在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中,
麦类列黍、稷、粱、秫、豆、麻之后,地位还没赶上其它更古老的粮食作物。
至唐末,据《四时纂要》记载,小麦的地位已与粟、稻相平。到明代《天工
开物·乃粒篇》中记述:“四海之内,燕、秦、晋、豫、齐、鲁诸道,丞灬
民(民众)粮食,小麦居半,而黍、稷、稻、粱仅居半。”
小麦属禾本科植物。秋季播种,幼苗越冬,“芒种”前后成熟为冬小麦。
早春播种,“芒种”前后成熟为春小麦。境内栽培冬小麦者居多。小麦穗长
方形,可分有芒和无芒。籽粒磨粉为面,可供食用。解放后,小麦由旧中国
只有官宦乡绅享受的细粮,已成为平民百姓的日常主粮。随着境内加工业的
发展,小麦已由普通粉向不同用途的等级面粉和专用面粉发展,并有麦片、
麦胚芽饼干等营养性食品问世。麦皮为麸,可作饲料。秸秆为麦秸草,在境
内农村供披房顶用。余者为麦穰,脱坯作筋草用。境内有用麦秸编制草辫,
用草辫缝制草帽、提包、提篮等工艺品的传统,产品出口海外,十分畅销。
麦秸还是肥地的好原料,20世纪80年代后期,大部分麦田采用小麦收割高留
茬,用于培肥地力。麦秸还是栽培双孢菇的主要原料。
小麦在境内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因其营养好、制作花色多、商品率高,
其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市粮食作物的首位。建市后,生产条件的改善和
农业科技的发展,小麦已由历史上的低产作物变为高产、稳产作物。
二、生产水平
建市前的生产水平 建国前,境内小麦播种面积小,单产不高,生产水
平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20世纪30年代,小麦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三分之
一左右。建国初期,小麦种植技术水平仍然较低,特别是境内北部,因受旱、
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产量低而不稳,种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三
分之一。
建国后,随着农业科研的开展,引进选育出一批优良品种,种植面积逐
步扩大,单产也逐年提高。除部分盐碱程度较重的稻区、洼地不适宜种植外,
在境内都有分布。随着打渔张等骨干水利工程的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得到配
套,小麦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分布更广。但直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时,
小麦生产仍以粗放管理为主,产量低而不稳,种植面积年际起伏较大。
建市后的发展水平1983年建市后,全市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农田水
利工程不断配套与完善,土地平整,肥力提高。特别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进一步完善、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和优良品种的大面积推广,播前
造墒、机械播种、药剂拌种、配方施肥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小麦种植面积
进一步扩大,小麦产量大幅度提高。
1987年,随着精播半精播技术的推广,小麦产量实现由低产向中产的跨
越,每公顷产量由1984年的2385公斤,提高到每公顷3090公斤。
在生产中,由于单户种植地块小,不适宜大机械作业,农户多以泰山12
拖拉机来进行土地耕翻, 耕深在15~18厘米,影响了小麦产量水平的提高。
1990年以来,境内大力提倡机械深耕作业,全市秋种时深耕面积都在6万公顷
以上。随着深耕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极大地促进了小麦单产的提高,实现由
中产向高产的过渡。1996年以后,重点搞好小麦丰产方、指挥田的建设。通
过实施小麦种子工程,带动和促进了全市小麦生产的发展。在大方建设中全
部实行畦田化,彻底改变过去黄灌区内大畦大背的种植方式。畦面改到3米
左右,背宽改到45~50厘米。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在黄灌区逐步形成,
种植技术水平和产量进一步提高。1997年,小麦每公顷产量首次突破5000公
斤,达到每公顷5003公斤。1999年,全市小麦每公顷产量达到5211公斤,步入
全省中高产行列。
1998年,为使全市小麦生产向着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境内扩大优
质专用小麦的种植面积,小麦品质也不断改善,产量也有所提高。2002年,
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36768公顷,全部按订购合同生产。
在小麦良种推广方面,全市经历了由低肥水品种向中肥水品种、中肥水
品种向高肥水品种的推广阶段。在品质上由普通品种向优质品种及专用品种
过渡。境内先后推广的小麦品种有昌乐5号、泰山1号、泰山4号、泰山5号、
烟农15、鲁麦1号、鲁麦5号、济南13、山东辐63、鲁麦19、鲁麦15、鲁麦21号、
鲁麦23、济南16、济南17、95059、淄麦12等品种。
三、冬小麦栽培技术
境内冬小麦播种一直沿续着“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老
习惯。每年秋种的时间在9月25日~10月8日期间。
(一)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精播高产栽培的基本原则是处理好群体和个体的矛盾。一方面是降低基
本苗,建立合理群体结构;另一方面是培育壮苗,促进个体发育。精播高产
栽培技术是一整套与上述原则相适应的综合栽培技术措施,包括培肥地力、
提高整地质量、选用适宜的良种、提高种子质量和播种质量、实行机播、控
制基本苗数量及均匀度、适期播种、调节行距以及运用肥水、划锄、深耘等
措施,调节群体大小与结构,促进个体发育,达到穗足、穗大、粒多、粒重、
高产稳产、优质、经济效益高的目的。
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1.培肥地力。实行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必须有较高的土壤肥力和良好的
肥、水条件。凡公顷单产达到5250公斤以上的地块,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必须
达到以下指标。 有机质1.22%±0.14%、 全氮0.084%±0.008%、水解氮47.5±
14mg/L、速效磷29.8±14.9mg/L、速效钾91±25mg/L。
2.选用良种。选用分蘖率高、成穗率高、单株生产力高、抗倒伏、株型
紧凑、光合能力强、落黄好、抗病性好、抗逆性好的良种,有利于高产栽培。
目前,可供选择的品种有:鲁麦14、鲁麦15、鲁麦21、烟农15等。
3.培育壮苗。培育壮苗,建立合理群体动态结构,是精播栽培技术的基
本环节。培育壮苗主要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1)施足底肥。底肥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重施磷肥,氮、磷、
钾配合施用。实行分层施肥,以不断培肥地力,满足小麦各生育时期对养分
的需要。施肥采取以产定肥的原则。一般精播麦田每公顷施优质有机肥60000
~75000公斤,标准氮肥750~1050公斤,标准磷肥600~750公斤。缺钾、缺锌
的地块,还要施钾肥150~225公斤,锌肥15~30公斤。除氮素肥外均作基肥。
氮素肥50%用作基肥,50%在起身、拔节期追施。
(2)提高整地质量。提倡深耕,以加深耕层,打破犁底层,加厚活土
层。整地要求土地要平整,明暗坷垃小而少,土壤上松下实,利于根系生长
发育。
(3)坚持足墒播种,提高播种质量。在造墒和保墒的基础上,选用粒
大饱满、生命力强、发芽率高的种子作种。使用高质量的精播机械播种,达
到下种均匀、下种量一致、深浅一致的基本要求。
(4) 适期播种。 日平均气温18~160C时播冬性品种;日平均气温16~
140C时播半冬性品种。从播种到越冬期开始,有00C以上积温6500C·日左右
为宜。境内最佳播种时期为10月1日~7日。
(5)播种量适宜。播种量以保证实现一定数量的基本苗、冬前分蘖数、
年后最大分蘖数以及亩穗数为原则。精播要求每公顷基本苗为90~180万株。
冬前总分蘖(包括主茎)为每公顷穗数的1.2~1.5 倍。中穗型品种为600万株;
多穗型品种为750万株。
4.创建合理群体。精播麦田的群体动态指标为:每公顷基本苗120~180
万株,冬前总蘖数750~900万株,年后最大分蘖900~1050万株,成穗数600万
左右,不超过675万株。创建合理群体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及时查苗、间苗、疏苗和补苗。这是精播高产的一项重要措施。
(2)控制多余分蘖。当冬前麦田群体达到指标后,采用深耘的方法控
制群体大小。耘深不能太浅,深度一般在10厘米左右。返青后群体过大,可
采用深耘的方法来控制生长和年后分蘖的发生。
(3)重施起身拔节肥水。巧施挑旗、扬花或灌浆水。精播麦田,冬前
到返青不追肥,而重施起身拔节肥。追肥以氮肥为主,一般每公顷施尿素375
~450公斤,如有缺磷、钾的,也要配合追施磷钾肥。拔节肥水有促进分蘖成
穗、促穗大粒多的作用。从挑旗到扬花是小麦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在此期
间,保持适宜的田间持水量,对小麦高产有较好的作用。
(4)加强早春的管理。早春管理以划锄为主。划锄有松土、提温、保
墒的作用。
(5)搞好病虫及杂草的防治。
(二)晚茬麦独秆栽培技术
1.精细整地,施足基肥。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整地,整地前一次性施
足底肥,一般每公顷施有机肥60000公斤,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分别施足氮、
磷、钾肥。
2.足墒足量播种。独秆麦主要依靠主茎成穗,播种时一定要提高播种质
量。首先要足墒播种,保证及时出苗;其次要足量播种,保证有足够的穗数。
独秆栽培法比常规栽培法每公顷增加75~150万穗。
3.施好拔节、挑旗肥水。独秆麦返青至起身期不要追肥、浇水。中产田
的肥水管理要在拔节期进行;高产田的肥水管理要在旗叶露尖前后进行。
4.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三)旱地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1.纳雨蓄墒,防旱保墒。旱地小麦产量的高低与前一年秋季、当年春季
的降雨有显著相关关系。最大限度地蓄纳雨水,是旱地小麦高产的重要环节。
旱地小麦蓄水保墒措施。根据气候、降雨、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规律,
大体有以下几个环节:(1)秋收后浅耕灭茬。浅耕灭茬有利于疏松表土,
消灭杂草,防止水分蒸发。秋收后遇雨可不必浅耕灭茬。(2)深耕蓄墒。
深耕宜早,深度要超过25厘米,以打破犁底层,最大限度地接纳雨水;(3)
播前保墒。整地是播前最后一道保墒措施,主要根据墒情,确定耙地次数。
一般要求达到土壤细碎、上松下实的要求。(4)早春、雨后划锄。春季是
蒸发量大的季节。早春划锄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雨后划锄能最大程度地把
雨水保留在土壤中。
2.巧施种肥、施足磷肥、增施有机肥,以肥保墒。磷肥、有机肥对抗旱
保墒作用明显。施种肥时注意氮磷肥料的配施。有机肥的施用量每公顷应达
到45000公斤。
3.选用抗旱品种,增加下种量。旱地小麦要选用抗旱、适应性强和丰产
潜力高的品种。旱地小麦主要以主茎成穗,要提高产量必须适当增加下种量,
每公顷保证基本苗270~375万株。
4.适期播种,培育壮苗。适时播种是保证壮苗的关键措施。壮苗的标准
以冬前主茎叶数5.5~6.5片为宜。
5.加强田间管理。旱地小麦田间管理的重点要放在防旱保墒、杂草防除
和病虫害防治上。有水浇条件的可进行追肥,早追肥有明显的增产作用。
(四)晚茬麦“四补一促”栽培技术
1.增施肥料,以肥补晚。晚茬小麦冬前苗小、苗弱、根少、没有分蘖或
分蘖很少。春季起身后,生长发育速度快,需要强大的养分供应。但因春季
肥水管理会降低地温,影响小麦生长发育。应在播种前增施肥料。尤其是严
重缺磷的地块,重施磷肥对促进小麦早发根、早分蘖具有显著效果。一般公
顷单产3750~4500公斤的麦田, 基肥以每公顷施有机肥45000公斤、标准氮肥
450公斤、过磷酸钙750公斤为宜。公顷单产5250~6000公斤的晚茬麦,每公顷
施用有机肥52500~60000公斤、标准氮肥600公斤、过磷酸钙600~750公斤。播
种时适量施用种肥。
2.选用良种,以种补晚。因地制宜选用半冬性品种,是实现晚茬麦增产
的内在原因。半冬性品种,阶段发育进程快,营养生长时间短,容易形成大
穗,灌浆强度较大,达到粒多粒重,早熟丰产。
3.加大播量,以密补晚。晚茬麦冬前无分蘖或分蘖少,春季分蘖虽然成
穗率高,但分蘖较少,用常规播量必然造成穗数不足、产量不高。加大播量,
以主茎成穗为主是晚茬麦增产的关键。
4.提高整地质量,以好补晚。在不影响秋季作物产量的前提下,尽力做
到早腾茬、早整地、早播种,加快播种进度,争取增加有效积温。晚茬小麦
要重视足墒播种。为抢时早播,可在前茬作物收获前或收获后进行造墒。之
后,适时精耕细耙、整平,使土壤沉实,无明暗坷垃。
5.促控结合,穗足穗大。返青至拔节期是晚茬小麦快速生长时期,进入
返青期后对肥水反应敏感,是管理的关键时期。根据晚茬麦生育特点,返青
期不进行肥水管理,而是及时划锄提高地温促苗早发,培育壮苗,水肥管理
放在拔节初期进行。拔节期的肥水管理,有利于促分蘖成穗,并增加穗粒数。
拔节肥的用量一般每公顷施尿素225~300公斤。孕穗是小麦需水的临界期,
此时浇水对保花增粒有显著作用。
(五)优质小麦栽培技术
1.选用良种。首先根据加工食品的对象选定优质品种。加工面包、高档
食品要选用高面筋和高蛋白含量的品种;加工饼干要选用低蛋白、低面筋含
量的品种。还要根据生态环境条件、茬口和地力肥水等,因地制宜选用品种。
一般情况下,高肥水麦田可选用烟农15号、鲁麦17号等品种;中肥水麦田可
选用PH85-16、PH83-2-2等品种。
2.施足底肥。种植优质小麦要选肥力较高的地块,注意增施肥料。高产
田, 一般每公顷施有机肥60000公斤以上,标准氮肥525~675公斤,标准磷肥
750公斤, 钾肥150~225公斤,锌肥15~30公斤。中产麦田,每公顷施有机肥
45000公斤 以上,标准氮肥450~600公斤,标准磷肥750公斤 ,钾肥15~30公斤。
低产麦田,亩施有机肥37500公斤以上,标准氮肥600~750公斤,标准磷肥750
公斤。除氮肥外,其它肥料一次基施入田。氮肥可基施一半,追施一半。
3. 适期足墒播种。优质小麦播期控制在日平均气温180C左右的时期,即
10月5日前后比较适宜。播种时的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采
用机械条播以提高播种质量。
4.搞好田间管理。(1)及时间苗、定苗、补种。(2)控制冬前肥水。
越冬前,只要土壤墒情适宜,一般不再浇水。对墒情差或春灌无保证的麦田,
则要浇好冬水。(3)重视起身拔节肥水。春季第一次肥水管理要在拔节初
期进行。(4)控制后期肥水。后期肥水对提高小麦品质有较大影响,要控
制后期肥水的施用。(5)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病虫草害可降低优质小麦的
品质,必须加强田间管理,搞好病虫草害的防治。
5.适时收获。优质小麦的最佳收获期是蜡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