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耕作制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3&rec=67&run=13

境内种植制度几经演变,早期多为一年一熟制,直至20世纪60年代,二
年三熟制才出现并成为农作物种植制度的主体。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地先
后逐步向一年两熟制过渡;80年代,一年两熟的面积迅速扩大,至1983年建
市时,一年两熟面积已发展到6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26%。1995年,一年
两熟的面积已达9.2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34.1%。2002年,境内一年两作
的面积58745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23%,一年一作的面积80606公顷,占总播
种面积的32%,一年三作以上的面积115164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45%。
耕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
地制度的综合体系。境内按灌溉用水可分为井灌区和黄灌区。两大灌区以小
清河为界,小清河以南为井灌区,小清河以北为黄灌区。两大灌区有着不同
的耕作制度。井灌区多实行一年两熟制、两年三熟制、一年多熟制。黄灌区
高产地块实行一年两熟制,中低产地块多实行一年一熟制、二年三熟制。境
内以一年两熟和一年一熟制为主。
熟制是我国对耕地利用程度的另一种表示方法,它以年为单位表示种植
的季数。对播种(收获)面积大于耕地面积的熟制,统称为多熟制。多作种
植是国际上对多熟制的常用概念,主要包括复种、套作、间作、混作。
建市前,境内一年一熟主要是棉花等作物。一年两熟的种植方式主要是
小麦—玉米,小麦—大豆。一年两熟的地块实行秋耕,夏播时只灭茬不再翻
耕。秋耕实行深耕,耕深在20厘米以上。秋耕时施足底肥,作物生长期间以
追肥为主。两年三熟主要是春玉米—秋播冬小麦—夏播玉米、棉花—秋播冬
小麦—夏直播玉米等。建市后,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农田基本建设得到加强,
中低产田全面改造,加之保护地栽培技术和农作物间作、套种、复种技术的
推广,农作物播种面积逐渐扩大,熟制也随之发生较大变化。境内高产田多
实行一年两熟、一年多熟制,中低产田多实行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制。20世
纪90年代起,多熟制的几种模式陆续出现。
一年一熟制中主要采用混作、连作和轮作三种种植方式。混作是指在同
一地块上,同期内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连作亦称连茬
或重茬,会给作物带来不利影响,主要指在同一田地上连续种植同一作物的
种植方式。轮作亦称换茬或倒茬,是在一种作物收获后换种另一种作物,或
在同一田地上有顺序的轮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轮作的作用是减轻作物病
虫草害;调节土壤养分和水分供应;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性状。
随着生产条件的变化,为从根本上解决粮棉、粮经、粮菜、粮果争地矛
盾,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境内开始推广粮田、棉田等复种技术。复种是指
在同一地块上一年内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复种是我国精耕
细作、集约种植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复种指数是指全年农作物总收获面积
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公式为: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总收获面积耕地面积
复种可细分为间作、套种两种主要形式。间作是指在同一地块上和相同
的季节内,分行或分带同时相间种植2种或2种以上作物,作物共生期长于生
育期的三分之一,彼此间保持一定距离和行比的种植方式。20世纪70年代,
粮棉、棉菜、棉瓜、粮果等间作形式相继出现并得到发展。建市初,境内主
要有粮粮、粮棉、棉菜、粮菜、粮林、粮果等6种间作种植模式。
粮粮间作以玉米、高粱间作大豆、谷子、绿豆等为主。建市初,境内粮
粮间作主要分布在粮食高产区,面积约0.33~0.66万公顷。建市后,由于生产
条件的改善和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粮粮间作面积大幅减少。2002年,全市
粮粮间作面积不足0.33万公顷。
粮棉间作以小麦间作春棉为主。麦棉间作以“四二”式和“三二”式为
主,都在建市后出现,集中分布在粮食、棉花相邻的中产区。1989年,粮棉
间作面积2600公顷。粮棉间作有效地解决了粮棉争地的矛盾,实现粮棉双丰
收。随着发展“双高一优”农业和产业化结构调整的要求,现有棉田已大部
转移到含盐量高、地力差的重盐碱地块上,难以满足农作物间作需求,目前
仅有部分棉田实行间作。
棉菜间作以棉蒜、棉薯、棉瓜间作为主。棉菜间作也是建市后出现的种
植模式。 棉蒜间作集中分布在广饶县北部的花官乡、 大营乡, 常年面积约
8600公顷。棉蒜间作主要采用4—2式(4行大蒜、两行棉花),大蒜冬前10月
播种,预留棉花套种行,棉花实行育苗移栽或地膜覆盖种植。棉薯间作主要
集中分布在东营区的牛庄镇,常年面积约3300公顷。棉花西瓜间作主要在广
饶县丁庄镇和利津县陈庄镇,常年面积约1300公顷。种植实行2—1式(两行
棉花、1行西瓜)。西瓜实行地膜或地膜加小拱棚促早栽培,棉花实行地膜
覆盖。
粮菜间作粮菜间作是建市后出现的种植模式。主要有小麦间作大蒜、小
麦间作菠菜、玉米间作黄瓜、玉米间作菜豆等。粮菜间作集中分布在广饶县
北部、东营区中部、利津县中部的中高产区。1995年,粮菜间作面积2347公
顷,2002年全市粮菜间作面积3867公顷。
粮林间作粮林模式是在建市前发展起来的,主要指桐粮间作。该模式集
中在广饶县城郊粮食产区。泡桐树一般南北种植在大畦背上,相间距离3~5
米,树行间距10米左右。建市初,桐粮间作面积还有3340公顷;1985年以后,
由于农民习惯上认为泡桐树遮荫、耗地等因素,过度砍伐泡桐,桐粮间作面
积急剧减。1989年仅剩600公顷,至2002年,桐粮间作面积已不足6.67公顷。
粮果间作以粮枣、粮桃间作为主。主要分布在境内中北部枣(果)种植
区。间作的形式一般是把枣树、桃树成行种植在农田中,枣树、桃树行间种
植小麦、大豆、谷子、绿豆等矮秆作物。建市初,粮果间作面积较小。20世
纪90年代,大力发展了枣粮间作,至1995年粮果间作面积已发展到4000公顷。
1998年后,全市大力发展了冬枣产业,粮枣间作面积大幅度增加,至2002年,
全市已发展到4546公顷。
套种是指在同一地块上,前茬未收获就在前茬作物株行间,播种或移栽
后茬作物,共生时间较短(不超过作物生育期的1/3)的种植方式。套种模式
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建市初套种大面积推广。1986~1988年,大力推广
紧凑型中晚熟夏玉米品种,全市套种面积急剧增加到3万公顷左右。套种的
形式有小麦套种玉米、小麦套种棉花等。套种玉米既能避开“卡脖子”旱、
芽涝和秋季低温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又延长了玉米的生育时间,提高了产量
(比直播玉米增产10%~30%)。套种玉米是实现小麦、玉米双丰收的根本手
段,并成为全市吨粮田建设的重要技术措施。套种棉花是解决粮棉争地,实
现粮棉双丰收的主要途径。经过多年的发展,2002年全市套种面积达到3.8万
公顷,境内复种指数也由1983年的125%提高到2002年的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