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3&rec=66&run=13

早在5000多年前,境内已有人类繁衍生息。夏商至汉初,农事活动日渐
盛行。《周礼》记载,“正东曰青州其宜稻麦,河东曰兖州其宜四种(现广
饶县为汉时古乐安,属青州地域)。”东汉郑云注解四种是指黍、稷、稻、
麦。可见当时稻、麦、黍、稷等作物已广泛种植。
几千年来,经过驯化、引进,种植的作物种类越来越多,栽培技术也逐
步完善。至2002年底,市境内主要种植五大类农作物,一是粮食作物;二是
经济作物;三是瓜菜作物;四是药用作物;五是饲料作物。种植的粮食作物
有小麦、玉米、水稻、高粱、谷子、大豆、地瓜、杂粮等。种植的经济作物
有棉花、花生、蓖麻、芝麻(建市前曾种植过黄烟、红麻)等。种植的蔬菜
作物又细分为叶菜类、瓜类、茄果类、豆类、食用菌五大类。种植的药用作
物有丹参、薄荷、板兰根、甘草、罗布麻、茵陈、益母草、酸枣等。饲料作
物有青贮玉米、紫花苜蓿、沙打旺、苏丹草、苇状羊茅等。
新中国建立前,在封建制度的束缚下,农业生产条件极为落后,境内的
种植业发展缓慢,一直沿用着古老的传统方式耕作。种植的作物以谷子、大
豆、高粱、小麦等旱粮作物为主,一年一茬,广种薄收。从石器时代过渡到
铁器时代后,土地开垦面积逐步扩大,作物产量也有所提高。在长期从事农
业生产的过程中,我们祖先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创造了许多宏伟业绩,
留存的农业著作达500余部。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汉代的《汜胜之书》、后魏的
《齐民要术》、宋代的《陈甫农书》、元代的《农桑辑要》、明代的《农政
全书》、清代的《授时通考》。在这些古农书中,大都记载了前人对耕种基
本原理的认识,时至今日仍有很高的参考实用价值。
长期以来,由于受黄河水的影响,境内农作物种植面积波动大,产量低
而不稳,区域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直至封建社会后期,一些农作技术才被人
们重视和研究,农业生产力迅速发展,种植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形成
与不同自然地域相适应的生产布局,并相继出现一年两作、两年三作等模式。
因生产条件及社会需求的改变,在作物种类、品种以及各类作物种植面积比
率上,略有变化,但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始终居于首位。
新中国成立后,顺利完成农业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生产从
根本上得到重视,基本生产条件有较大改善。黄河水患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
沿黄地区的新淤土地被集中成片开发起来,荒地开发也成为境内农业生产中
的一大特点。通过农业综合开发,不仅扩大了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而且粮食
单产也有大幅度提高。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打渔张引黄灌溉水利骨干工
程的建成使用和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境内种植模式发生重大变化,
已出现二年三作的种植模式。
1983年建市后,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先后制定
出台一系列发展农业生产的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同年7月,中共
山东省第四次代表大会确定:把开发建设黄河三角洲作为发展山东省国民经
济的一项战略重点,并提出建设“油洲”加“绿洲”的战略目标,要求“七
五”期间将黄河三角洲建设成山东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农牧渔业基地;
继而国家又把黄河三角洲列入了“两黄”农业开发的重点区域,随后又列入
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近年市委、市政府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在全市范
围内实施秋冬“农水五大会战”工程。通过项目实施,投入大量扶持资金,
先后建成一批大型骨干水利工程,加快了农业开发的速度,农田的灌排条件
得到根本改善,极大地推动了境内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成片的低产田被改
造成中高产田,中产田改造成高产稳产田。至2002年,东营市已累计开发荒
地3.69万公顷,改造中低产田7.99万公顷。加之全市农业科技队伍的壮大,新
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速度加快,粮棉作物产量水平大幅度提高。粮食作
物每公顷产量由1983年建市初的每公顷2613公斤提高到2002年的每公顷4824公
斤。棉花每公顷产量由1983年建市初的663公斤,提高到2002年每公顷1133公
斤。
20世纪90年代,为迎接入世挑战,境内全面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压
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农业产业的内部结构进一
步优化,形成多种种植模式的规模化种植区域。之后,通过积极吸引外资,
参与当地的农业开发,培育成一批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开创了黄河三角洲独
具特色的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