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民消费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3&rec=64&run=13

新中国建立前,境内的农民消费支出,主要用于吃、穿、烧、用、住等
方面,农民消费水平很低,吃粮靠自产,穿衣靠自织,住房靠自建,“洋布”、
绸缎、瓦房,只有少数富有者享用。
新中国建立后,农户的主要消费仍是解决吃饭问题,穿、住和其他消费
甚微。1978年后,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农
民的消费结构也从以吃为主,逐步向穿、住、用以及文化生活服务方面转化。
部分率先富裕起来的农民,出现了“吃饭讲营养、穿衣讲漂亮、日用讲高档、
住房讲舒畅”的新趋向,农民的消费质量和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至1995年底,
全市农民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24.62元,比1986年增长3.1倍。其中,文化教
育娱乐及生活服务支出193.54元。到2002年,全市农民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
到2140.14元,比1995年的1224.62元增加915.52元,增长74.8%。其中,文化教
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307.12元,比1995年增加172.58元,增长1.28倍。
农民的生活消费质量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食品消费由“吃饱”转向“吃好”,并向更高层次发展。1995年,
农民人均食品支出609.35元。 到2002年,农民人均食品支出达到833.35元,比
1995年增加224元,增长36.8%。主要食品品种增多,日益丰富多彩,主食细
粮化,副食品消费增长较快。在农民食品消费中,1995年人均消费蛋类4.61
公斤, 到2002年, 人均消费蛋类及蛋制品10.44公斤,比1995年增长1.26倍;
1995年人均消费水产品2.64公斤, 到2002年, 人均消费水产品4.66公斤,比1
995年增加2.02公斤,增长76.5%;1995年人均消费油类3.82公斤,到2002年人
均消费油类7.17公斤,比1995年增加3.35公斤;1995年人均消费粮食240.69公
斤,其中,小麦222.68公斤,占口粮比重由1986年的83.1%增为92.5%。到2002
年,人均消费粮食238.21公斤,其中,小麦203.25公斤,占口粮比重由1995年
的92.5%下降到85%。
二是衣着消费增多,并转向中高档化、成衣化。1995年,农民用于衣着
的人均支出为119.62元,到2002年,农民用于衣着的人均支出达到155.98元,
比1995年增加36.36元, 增长30.4%。 其中,商品支出占99.99%,成衣金额占
77.69%;在购买的衣料中,以羊绒、皮革、纯毛、绸缎居多,身着进口名牌
服装者更是屡见不鲜。
三是耐用物品拥有量增加,文化娱乐生活改善。改革开放前,一直被农
民向往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四大件”,现已普及,并趋向优
质名牌。至2002年底,全市农村住户每百户拥有自行车167辆,比1983年的111
辆增加56辆,增长50.5%;全市每百户拥有摩托车41辆,比1986年的1.7辆增加
39.3辆,增长23.1倍;全市每百户拥有大型家具254件,比1986年的180.3件增
加73.7件, 增长40.9%; 全市每百户拥有洗衣机21台, 比1986年的1.4台增加
19.6台, 增长14倍; 全市每百户拥有电风扇184台, 比1986年的9.3台增加
174.70台,增长18.78倍;全市每百户拥有电视机109台,比1986年的18.4台增
加90.60台, 其中彩电增加速度较快,到2002年,全市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
57台,比1986年增长30.67倍;全市每百户拥有收录机、影碟机37台,比1986
年的5.3台增加31.70台,增长5.98倍。电话机、移动电话、寻呼机、热水器、
组合音响、照相机等从无到有,至2002年,每百户拥有分别为80部、13部、5
台、7台、6台和6架。生活用汽车、小轿车和计算机也开始进入百姓家庭。劳
作之余,上网聊天、上网交易、开车旅游已不算新奇。至2002年,每百户农
民家庭已拥有生活用汽车1辆,计算机2台。
四是燃料短缺得到解决。东营境内农民做饭主要靠作物秸秆和柴草,人
民公社化时期,柴草分配是“柴随粮走”,粮少则柴缺,燃料问题是长期困
扰农民生活的大问题。为了解决烧的问题,许多农民四处奔波,下洼拾草、
刨豆根、折树枝、扒树皮、搂树叶,甚至砍伐树木,既造成植被破坏,又造
成水土流失。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粮、棉产量大幅度增加,秸秆随之增
多,又加推广节柴灶,农民不再为烧柴犯愁。有的村建起沼气池,用上沼气,
部分农户用上罐装液化气。
五是农民居住条件显著改善。建国前,境内农民住房十分简陋,只有少
数富户住砖木结构的瓦房。建国初期,农民住房变化不大,房屋建筑多沿袭
旧传统。境内住宅有三种造型:小清河以南多为砖基,土墙、麦秸顶草房;
小清河以北到垦利、河口一带,多为砖基、坯墙、泥踏墙、木檩、坨顶平房;
黄河以西地区为砖基、坯墙、起脊屋顶。70年代后,尤其东营建市后,农民
住房土木结构渐少,砖木结构渐多,石砌墙基、红砖墙体、红瓦盖顶,前出
厦或“锁皮”(锁皮一般格局为:5间正房;中间3间前出1~1.5米厦檐,厦檐
有2根支柱支撑;两头两间屋前出1~1.5米,各有门东西向相对与厦檐下走廊
相通),砖房占有相当比例,有些富裕村,全部建起二层楼房,个别富裕户,
建起别墅式楼房,外型美观,内饰漂亮,室内安装土暖气,室外安装太阳能,
卫生间、伙房、储藏室单设,客厅、餐厅俱全,院内花木葱茏,院外大路畅
通, 居住条件十分优越。1986~1995年,全市农民年均用于住房的支出由32.4
0元增至161.43元,人均居住面积由15.87平方米增至22.6平方米。1995年,全
市农民住房中,砖木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占总面积的57.5%。全市农
民人均用于居住的支出由1995年的161.43元增至2002年的395.71元,增加234.28
元,人均居住面积由1995年的22.6平方米增至2002年的24.71平方米,增加2.08
平方米,增长9.2%。2002年,东营市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自来水的目标,
电话普及率也逐年提高。到2002年底,全市农村电话用户达到22万户,每百
人达到20.9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