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1950年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3&rec=5&run=13

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
首置广饶县,属齐郡。
新朝王莽始建国三年(11年)
黄河在魏郡(今河南濮阳)决口,改道东流,由千乘郡(现利津县)入
海。
隋开皇三年(583年)
移千乘于广饶故城,县名改称千乘县,属青州北海郡。
唐景福二年(893年)
黄河于棣州(今滨州市惠民县境)改道北流,至无棣入海,黄河在境内
断流。
金天眷元年(1138年)
千乘县改称乐安县,属山东东路益都府。
金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
十二月以永利镇升置利津县,隶属于山东东路滨州府。
元朝末年
经河水多年淤积,垦利县境西中部地区形成陆地,登州府栖霞苇筐庄张
姓民户迁至大清河东岸垦居;河南省归德府商丘县宋氏后亦迁至,垦利始有
人烟。
明洪武初年
淄川县紫草窝绅士许氏迁居宁海渔场(现胜坨乡小宁海村附近)立籍;
杭州府仁和县盐监大使纪氏由利津县城迁至大清河东岸建村。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
因连年战争,疫病流行,青州一带人烟稀少,“百里不闻鸡犬声”。河
北、山西移民来乐安等地定居。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
海水溢,潮漫乐安境120里,损坏民舍、田产无数。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
乐安境内夏旱不雨,秋蝗严重,树木房草被食尽。饿尸塞路,白骨遍野。
兵灾、饥寒、瘟疫造成人民远徙外地,“千村万落,十室九空”。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乐安境内蝗灾严重,官府令捕蝗300石者得充儒学生员。翌年农历九月,
朝廷颁布命令增加田赋,人民生活更加困苦。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
乐安境内大旱,斗米价值千钱,冬季出现“人相食”的惨状。官府不恤
民情,仍收田赋。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
乐安境内饥荒严重,疫病流行,市面流通的制钱有的贬值,有的作废,
百姓有钱买不到粮,饿死者无数。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
乐安境内劝垦荒地681亩。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
八月乐安境内降霜,秋禾受害。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
正月初一乐安境内大雨。夏季小麦绝产。
清咸丰三年(1853年)
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清咸丰五年(1855年)
六月十九日黄河在河南省兰阳县铜瓦厢三堡(今兰考县)决口,主流夺
大清河河道,复由利津县境入海。
清同治六年(1867年)
英商在乐安设立山东省第一家机械榨油厂——牛庄豆饼厂。
清同治七年(1868年)
秋乐安境内飞蝗蔽日,农民及时扑打,未成大灾。
清光绪三年(1877年)
春乐安境内大饥,农民饿死者甚多。麦获丰收,不少农民又因饱食而致
死。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
汛期“铁门关”被黄河淹没,码头迁至利津县城东关。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
八月十四日黄河于河南郑州十堡桥决口,夺淮入海,境内黄河断流。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
正月郑州河坝兴工,十二月十九日合拢,黄河东流,复由利津县境入海。
秋连降大雨,势如倾盆,农田房舍被淹,利津县西官庄、大门张等村,
民房荡然无存。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
三月黄河于利津县南、北岭及韩家垣漫口,河水改道东流,经四段、杨
家嘴由毛丝坨(今建林以东)入海。
是年境内发生大灾荒,贫民多食草、糠,有的碾碎屋上的败草充饥。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
春海潮侵入乐安内地80里,四五天后始退。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
是年官府治理小清河,从博兴县龙注洼下口起,开浚正河110里,东达羊
角沟海口,河面(包括马道)开宽30丈,挖深1~1.3丈,出土成堤,用银19.8
万两。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
夏黄河从利津县西韩家决口,泛滥于小清河南北60余里。灾情严重。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
五月利津县北岭子、西滩民堰漫溢,河水改由丝网口(今宋家坨子)入
海。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
六月二十九日黄河在利津薄家庄溃决,入徒骇河下游绛河故道,由太平
镇北老鸹嘴入海,利津全县所有盐池淹没无存。
冬乐安县在县境东北部黄河新淤地设局招垦,共放垦淤地36273亩。
清宣统元年(1909年)
乐安境内春旱,秋黏虫(俗称子蝗)遍野,庄稼歉收。
1912年
因水旱灾害,曹州(今菏泽)、嘉祥、巨野、汶上等县的大批难民迁至
利津东北部,以垦荒种地或海上捕鱼度生。
1913年
春夏之交,利津县及广饶北部地区大旱,蝗灾严重,农田大部绝产。
1914年
1月30日民国政府颁令改定重复县名,乐安县复称“广饶县”。
2月23日广饶县北部东齐村一带数千农民反抗呈验地契,在碑寺村打死县
知事王文王或及其随从2人。事后有50余人被官兵抓捕,13人被杀。该事件曾
通报全国。
5月利津县买河村王荀组织该村及邻村200余名贫民吃“大户”(即富户),
连吃数村,后被县署派兵驱散。
1916年
利津县223名贫苦农民被招华工去法国,后有41人死亡在外。
1917年
8月广饶县千余人赴法国服苦役,至1919年(民国8年)大部回国。
1920年
利津县署向垦荒农民颁发土地承垦证书。
1921年
7月19日黄河在利津县宫家段决口,口门冲宽450丈。泛水越徒骇河及久
山新河入无棣县境,由套儿河平漫入海。淹及利津县210余村,沾化县80余村,
滨县50余村,6万余人无家可归,露宿大堤,饥饿号呼,餐风饮雨。民国11年
11月,美商亚洲建业公司签订堵口合同,溃口于1923年7月堵复。
秋广饶县境东北部水灾严重,灾民达10万之多。秋后,百姓去胶东、鲁
南逃荒者计5万余人。
1926年
6月利津八里庄黄河民堰决口,河水经汀河沿铁门关故道由刁口河入海。
1927年
秋广饶县耿集村共产党员耿金俭,带领本村群众30余人,在沧(州)潍
(县)路上截获国民党征收的粮食1000余公斤,分给贫苦农民。
1928年
9月广饶县刘集、延集、菜园、刘堡、六股路等村的200多农民,在中共
地方组织的领导下,开展了“吃坡”斗争,掐了地主的18亩谷穗。
1929年
8月利津纪家庄黄河民堰被盗掘成口,广饶县的哨头、东营、辛店、万
全等村遭受水灾。
1930年
秋利津县王庄险工决口,洪水向南横流,广饶东北部耿井、六户、沙营
一带受灾严重。
冬广饶设淤荒垦丈局,内分总务、垦放、勘丈三股。
1932年
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政务会议通过山东滨(县)、蒲(台)、利(津)、
沾(化)、棣(无棣)垦丈局屯垦办法。
1935年
是年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在利津县东部(今垦利县境)安置因黄河决口造
成的鲁西南灾民4200余人,每200人编为一个大组。八大组、一村、二村等村
庄由此产生。
1936年
4月自上年黄河在董庄决口,鲁西10万灾民流离。上年秋已有灾民5000余
户, 15000人移往利津, 共占官荒15万亩, 为第一垦区。本月又有一批灾民
1769户,共7107人移往沾化之马场和利津城东面条沟一带,分别设立第二和
第三垦区,占马场地33400亩,占面条沟地19440亩。以上灾民每户授田30亩,
约每百户设立一村。
春海潮陡涨漫溢。在利津县北部沿海地区垦荒的鲁西灾民被淹死甚多。
是年利津县奉省令推行梁漱溟的“乡农学校”。实行政教合一,取消区公所,
改为“乡农学校”,全县设“乡农学校”4处。
1937年
春国民党利津县政府奉命成立大豆、(花)生米生产运销合作社,全县
建立80余处。
12月下旬日军由滨县出动,侵占利津县城,建立伪政权,不久,日军撤
走。
1938年
1月3日日军千余人,侵占广饶县城,驻扎十余日撤离。
12月初清河区参议员、国民党抗敌同志协会代表杨少心与驻扎在利二区
一带的国民党地方武装保安七团谈判。 在双方防地、 统一战线和“双减”
(减租、减息)等问题上取得较为一致的意见。
1939年
1月24日日军第二次进攻广饶县城,国民党守城官员闻风而逃,广饶城陷。
1月27日日军第二次侵占利津县城,建立伪政权。
10月中共广饶县委撤销。建立中共益(都)寿(光)临(淄)广(饶)
四边县委。同时建立四边行政办事处。
1940年
2月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支队司令员杨国夫率主力从牛头镇、央上出发,
在三岔、高港突破国民党保安部队的堵截,强渡小清河向广饶北部进展。
是年日军在利津县强行招收劳工1114人,遣往东北、内蒙、闽粤等地,
后有342人死于异乡。
1941年
1月中共清河区党委决定,广饶县以小清河为界,分建两个县,小清河
以南仍称广饶县,小清河以北称广北县。
1月8日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旅九团团长赵寄舟、政委岳拙园率二、三营解
放八大组。
1月垦区建设委员会(今垦利永安镇,俗称八大组)建立,系境内第一
个抗日民主政权,后改称垦区行政委员会。
3月日军推行第一次“治安强化” 运动, 在敌占区建立保甲制,办理
“良民证”,组织反共自卫团,扩大、整顿治安军,对抗日根据地实行频繁
“扫荡”。
7月日军推行第二次“治安强化” 运动, 实行大规模“扫荡”,采取
“铁壁合围”战术,长期“清剿”、封锁抗日根据地。
11月日军推行第三次“治安强化”运动。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经济封锁,
实行烧光、抢光、杀光的“三光”政策。
是年垦利县垦利镇五十一户村的贫苦农民,自愿合伙,相互协作,互相
帮助,采取插伙播种,单户管理收获的生产形式,自愿形成季节性的临时互
助合作组织。该互助合作组织是境内最早的互助组。
1942年
1月16~19日日伪军2000余人,以四面包围之势分4路向八大组一带“扫荡”。
清河区部队和机关在垦区人民配合下进行反“扫荡”,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2月12日山东省战事工作推行委员会发出春耕指示,要求增加粮食生产,
解决军民衣食,渡过最艰苦的1942年。要求组织集体生产方式的互助组,为
无劳力贫苦抗属耕种助收,保证抗属土地不荒一分一亩。
5月15日山东省战事工作推行委员会为提高生产,改善民生,增强抗战力
量,制定并公布实施《山东租佃暂行条例》、《山东借贷条例》、《山东省
改善雇工待遇暂行办法》。租佃条例规定,公私租佃土地,均实行二五减租。
贷款条例规定,实行分半减息,债务人付息达原本一半者,停利还本;付息
达原本2倍以上者,债务解除。
7月上旬中共清河区党委、清河区行署在垦区二道岭召开“双减”(即
减租减息)工作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实行“二五减租,分半减息,增加雇工
工资”的指示,会后“双减增资”工作在抗日根据地的农村相继展开。
7月广北县遵照中央“二五减租、分半减息、增加工资”的指示,进行
减租减息工作。
8月1日广北县六、 七、八区开展向富户借粮、借麦种运动。参加的农户
1046户,共借麦子122石,粗粮163.7石。
秋农业大丰收,垦区农民踊跃交公粮,支援抗战。
1943年
4月9日广北县政府决定:今年上期田赋废除不合理的“银两制”,根据
土地的好坏,实行折合地亩征收办法。
4月22日垦区行政委员会改称垦利县政府。
5月沾利滨地区春荒严重,人民群众生活困难。中共清河区党委、清河
区行署调运5万公斤粮食支援这一地区。
5月垦利境内发生大面积蝗蝻灾害。全县党政军民学齐上阵捕打,至7月,
取得灭蝗胜利。
5月日伪军1.2万余人“扫荡”小清河以北黄河以南地区,企图抢掠根据
地内即将成熟的小麦,清河区发起保卫麦收反“蚕食”战役。
11月18日~12月8日日伪军2.6万人余人,配以飞机、汽车、坦克、舰艇,
对清河区抗日根据地进行空前残酷的“21天大扫荡”。
1944年
1月冀鲁边区和清河区合并为渤海区。在牛庄、辛庄一带召开合并会议,
中共山东分局和八路军山东军区任命景晓村、杨国夫、刘其人为渤海区党、
政、军主要负责人。下辖6个地委、军分区、专员公署。益寿临广四边县和
广北县隶属渤海区第五专员公署,垦利县和沾利滨三边办事处隶属第四专员
公署。
6月中共广北县委以九区为重点,开展大规模减租减息和民主反霸运动。
8月16日渤海军区直属团及第四军分区部队,乘胜直逼利津城下,当晚发
起猛攻。激战半夜,炸开东门,攻入城内。在渤海军区部队的强大攻势下,
于17日午夜攻克利津县城。
8月21日渤海区八路军驻利津城办事处,开仓放粮,救济贫苦群众,发放
粮食7.1万公斤。
9月下旬中共利津县委成立。
10月8日利津县人民临时代表大会在三区双井村召开,选举成立利津县抗
日民主政府。
1945年
1~3月广北、利津、垦利3县掀起大参军运动,共有6000余名农村青壮年
参军入伍。
5月广北、 垦利出现大面积蝗蝻。两县共出动7万余人参加灭蝗,共捕蝗
26.45万公斤。
5月垦利县二区博莱村任继永组织20户农民办起插伙组,并创办全县第一
个劳动合作社。
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
8月益寿临广四边县撤销,中共广北县委、县政府改为中共广饶县委、
县政府。所属区域分别划归原治,县辖一至九区。
8月下旬垦利县委、县政府在陈庄隆重召开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大会。在8
年抗日战争中,垦利县有396人被杀害,99人致残,28人失踪,20人被抓;毁
坏各种物资折款159.3亿多元(北海币);全县人民支援抗日政府和军粮150
万公斤。
秋广北县七区三柳树村率先建立起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同年,广北县
六区、八区岳家村先后成立了农业合作社。
冬境内各县农村掀起大办冬学和妇女识字班热潮。
1946年
3月广饶、利津、垦利3县开展反奸诉苦、减租减息等群众运动。
10月广饶、利津、垦利3县开展土地改革运动,至翌年3月,共没收地主
土地61万亩,分给7.8万户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1947年
3月15日国民党政府破坏治黄协议,提前堵复花园口,引黄归故。24日,
黄河分由甜水沟、神仙沟、宋春荣沟入海,村舍、耕地被淹,财产损失惨重,
河堤多次出现险情,利津、垦利两县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反蒋治
黄”斗争。
5月利津县组织1600余人的担架大队,支援前线。
6月为支援前线,垦利县成立运粮指挥部,组织马车120余辆,历时50余
天,往小清河边运粮15万公斤。
7月5日广饶县支前指挥部部署运粮任务,上解麦粮175万公斤,出动小车
9100余辆。
1948年
5月广饶县在支援周村、张店战役和昌乐、潍县战役中运出粮食227.25万
余公斤,柴草69.45万余公斤。
8月垦利县成立新淤地安垦委员会,安垦新淤地66683亩。
9月16日解放济南战役开始。广饶县参战民兵1000余人,小车150辆。该战
役中,广饶民工有1081人立功,荣获“模范担架团”、“模范挑运团”锦旗。
战役胜利后,担架团的250人随华东野战军转战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数省。
11月26日广饶县总动员支援淮海战役,运粮175万公斤至济南郭店车站。
11月广饶、利津、垦利3县,组织轮战营2590余人支援淮海战役。
1949年
2月为支援解放战争,垦利县完成借粮91.5万公斤。
4月26日广饶县六区和泊西区遭受雹灾,54个村庄的2.7万亩麦田被砸。
5月为抗旱救灾,广饶县修旧水井1.2万眼,新挖1400余眼,添鸳鸯罐125
部,水车136部,增加灌溉面积7.22万亩。
7月25日渤海区第四专署改称垦利专署。利津、垦利两县隶属垦利专署。
7月30日因疏于防守,垦利县宋圈黄河大堤决口,4万亩新垦土地被淹。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广饶、垦利、利津3县人民群众集会庆祝。
秋夏林奉华东局农林部指示,带勘察小组来山东省广饶县第七区勘察,
筹建国营农场。
冬华东局农林部派徐明光带队来广北就建场问题复查、定点。
是年广饶县人民银行开展贷实业务,贷出粮食86.65万公斤,帮助8868户
受灾农民渡过灾荒,发展生产。
是年垦利县安置鲁西南等地移民5569人,安排开垦新淤地9.4万亩。
1950年
春徐明光带一批技术人员包括上海最优秀的内燃机技工李瑞龙、胡服良
等驾驶卡车、吉普车从上海来广北。
春惠民专署林业局在孤岛建立林场, 管辖面积80余万亩。其中自然林约
40万亩。
3月下旬山东省试办的第一座引黄放淤工程——利津县綦家嘴引黄涵洞
破土兴建,至8月竣工放水。淤淀临黄堤与套堤之间洼地800亩,尾水供利津、
沾化两县20万人饮用。
3月根据中央垦荒指示,由华东局批准,在广饶县赵嘴一带建立国营广
北农场。由华东军政委员会投资兴建,当年机械垦荒23000余亩,为山东省最
早的国营机械化农场。任命夏林为场长,徐明光、孙歧山为副场长,归华东
军政委员会领导,由山东省农林厅代管。
4月为恢复棉花生产,中央农业部于1949年12月委托在美国的邹秉文(在
美国和昌公司任董事长,苏州人)购买斯字2B、5B、岱字15号等美棉种子180
万公斤,于4月运抵青岛,这是建国后从国外首次进口数量最大的一批棉种。
4月广饶县供销社首次购进“斯字”棉种50万斤,试种后,于1951年在全
县推广,斯字棉一般比脱字棉增产20%左右。
5月渤海区撤销,垦利专署改为惠民专署。广饶、垦利、利津三县归属
惠民专署管辖。
9月25日~10月2日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
议在北京联合召开, 山东出席这次会议的有10名代表, 其中利津县于祚棠
(一等治黄功臣、全国劳动模范),广饶县李田英(女、全国农业劳动模范)。
10~11月广饶、利津、垦利3县,掀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广
大青年积极参加志愿军,人民群众纷纷捐款、捐物,支援国家购买飞机大炮。
冬结束土地改革工作相继展开,各县进行确定地权,颁发土地证,划分
阶级成分。
是年垦利、利津两县安置东平、梁山、长清、平阴等县及青岛、济南两
市移民1.7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