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口与农业劳动力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3&rec=47&run=13

一、人口数量变化
人口总量直接与人口消长有关。人口消长则受社会局势、人口政策、农
村经济、医疗卫生等条件的影响。近代和现代东营境内的人口总的趋势是逐
步增长。
境内南部广饶县,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利津县西
部自西汉始有民户居住。北部和东部随着黄河造陆的延伸,自明代洪武、永
乐年间(1368~1424年),先后有山西洪洞县、直隶枣强县多批移民迁至广饶、
利津县境内。明嘉靖至万历年间(1522~1596年),境内已有居民3万余户。
清代,推行移民垦荒和“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人口逐年回升。
至19世纪中叶(清道光年间),境内农户增至6万余户。民国时期,有两次较
为集中的移民。第一次是1930年,军阀部队实行军事屯垦,形成今垦利东部
(永安、下镇、建林)和河口区(义和、新户)等部分村镇。第二次是1935
年,因黄河在鄄城决口,淹及10余县,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在利津县境内安置
灾民4200余人。抗日战争时期,由于黄河三角洲为广袤的敌后根据地——垦
区,吸引了大批外地无地农民来此垦荒种地,人口渐次增多。至1949年,境
内人口已发展到67.52万人。
建国后,人民政府进行过多次移民。1949年,鲁西南发生水灾,有东平、
梁山、嘉祥等县灾民3000余人迁来垦利、利津县。1950年,山东省人民政府
决定将东平湖蓄洪区的东平、长清、平阳等县11597人迁至垦利、利津县定居。
1958年,因东平湖扩展蓄洪区,又有梁山迁来移民5200人。至1965年,境内人
口已发展到88.6万人。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 胜利油田的勘探开发为人口发展创造了条件。
1964年开始,大批石油工人、家属纷纷迁来黄河三角洲。1964年底,油田人
口只有7259人,到1983年底,增加到235810人。全市人口增加至136.74万人。
建市后,人口一直处于稳定上升趋势。1983~1995年,平均每年迁入率为23.76
%,迁出率为16.69%,平均每年迁入率大于迁出率7.07个百分点。至2002年底,
全市人口已达175.4万人。
二、农业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以年满16岁不满18岁(周岁,下同)的未成年人和成年人
男51~60岁,女46~55岁者为半劳力,18~50岁男性和18~45岁女性为整劳力,除
在校学生和病、残者外,均作劳动力统计。
近代和现代,境内农业劳动力处于逐步增长趋势。期间,因近代战争和
20世纪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造成农业劳动力的下降。
建市后的1983年,东营市乡村劳动力为39.90万人,占农业人口的33.9%,
其中男女劳动力分别为24.14万人和15.76万人, 分别占乡村劳动力的60.5%和
39.5%。至2002年,全市乡村劳动力54.29万人,占乡村人口的51.5%,比1983年
的39.9万人,增加12.31万人,增长31%。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行业分布发生了一定变化,但农业剩余劳动
力基数大,就业门路不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十分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