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产业结构调整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3&rec=32&run=13

东营境内农业结构历史上是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又以粮食作物为主。
由于生产结构单一,农业资源利用不充分,农业经济效益不高,是全省贫穷
落后地区之一。新中国建立后,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对
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多,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在农业生产上长期坚持“以粮为
纲”的方针,对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和林、牧、渔业的生产有所忽视,农
村经济发展缓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境内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经营决策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市场因
素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越来越大,政府及有关部门又通过政策引导、
价格调控等手段,引导农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1978年以来,农村多层次的
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市场化进程加快,农村经济得
到了快速、健康、稳步的发展。
一、种植业产业结构
20世纪70年代前,传统的五大粮食作物是小麦、玉米、大豆、高粱、谷
子。80年代以来,从主要作物播种面积看,小麦、玉米稳步发展;兼有饲草、
饲料用途的高粱、谷子,由于役畜锐减而大幅度下降;水稻生产在90年代初
掀起高潮,后因黄河断流缺水而迅速回落;大豆由于效益比较高,建市以来,
种植面积翻了一番。在经济作物中,棉花、花生曾因政策、价格、灾害等因
素影响大起大落;瓜菜面积增长较大,特别是90年代后,效益较高的保护地,
瓜菜种植迅速发展。1979~1995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的比重由88
%下降到80.9%,其他作物由12%上升到19.1%。1995年后,全市适应农村发展
新阶段的要求,以农村稳定、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和农
业产业化经营战略, 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粮食面积由1995年的
80.9∶19.1,2001年调整到66.9∶33.1。2001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270.3万亩,
其中夏粮播种面积118.3万亩,秋粮播种面积152万亩。粮食种植面积比19 95
年减少17.4%;棉花种植面积58.8万亩,比1995年增加33.8%。蔬菜种植面积持
续增加,名优特品种比重不断提高。全市各级政府积极引导农民瞄准市场,
不断引进优良品种,大力推广高温大棚、拱棚和滴灌等新技术,提高了瓜菜
质量和种植效益,品质高的精细菜和名优品质比重增大。2001年,瓜菜种植
面积达60万亩,比1995年增长148.7%;瓜菜总产量达到204.7万吨,比1995年
增长203.8%。2002年,全市种植业结构调整又迈出较大步伐,粮经比例趋向
合理。全市粮经比由2001年底的51∶49调整到48∶52。据统计,全市粮食作物
播种面积238.16万亩,比上年减少32.14万亩。其中,夏粮102万亩,减少16.28
万亩;秋粮136.15万亩,减少15.85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43.62万亩,
其中面积增幅较大的有棉花和牧草,分别增加4.76万亩和5.5万亩,增长8.1%
和29.2%。棉花成为2002年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全市植棉面积达到63.54万亩,
这是自1993年以来,全市棉花播种面积最多的一年。仅此一项农民人均纯收
入达433.9元, 比2001年增加193.1元。 瓜菜生产在稳定面积的同时,突出了
“绿色+科技”的特点,全市绿色、无公害瓜菜生产基地达到5万亩,牧草和
冬枣产业成为全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两大亮点,全市牧草种植面积已达24.3
万亩, 其中2002年新增5.5万亩;冬枣种植面积已达13万亩,其中2002年新增
5.3万亩。芦竹种植异军突起,全市芦竹种植面积已达2.5万亩,其中2002年新
增1.4万亩。
二、农、林、牧、渔业产业结构
由于长期以来片面强调“以粮为纲”,1978年以前,农、林、牧、渔产
业结构中,种植业一直占有较大比重。1978年,种植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
值的80.3%,林、牧、渔三业仅占19.7%。1978年后,林、牧、渔业发展相对
较快,农、林、牧、渔产业结构有很大改变。种植业、林业稳步发展;畜牧
业中,马、骡等役畜饲养减少,牛(肉用)、羊、猪、鸡等专业化养殖增加;
渔业中,海水捕捞和海、淡水养殖都有较大发展。农、林、牧、渔产业结构
调整中,专业户、重点户和经济联合体发展较快,依据资源优势的产业化布
局逐步形成。1995年,农、林、牧、渔各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
为58.8%、1.8%、27.9%和11.5%,形成了农、牧、渔业“三足鼎立”的格局。
到2002年, 农林牧渔业的总产值达到582358万元, 比1995年的487046万元增长
65.5%。农、林、牧、渔各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53.4%、0.9%、
22.3%和23.4%。与1995年相比,农业比重减少5.4个百分点,林业比重减少0.9
个百分点,牧业比重减少5.6个百分点,渔业比重增加11.9个百分点。
三、农村产业结构
1978年前,由于长期以来“左”的思想影响,工副业生产被当作“资本
主义的尾巴”而遭限制和打击。东营境内的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农林牧渔业
占71.6%,其它产业占28.4%。1978年后,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饮食
业等多门类的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到1987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为139437万
元(按现价),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80643万元,农村工业总产值为24508
万元,农村建筑总产值为13454万元,运输业总产值为10988万元,商业饮食业
总产值为9844万元,五大物质生产部门所占比例依次为:农林牧渔业占57.8%、
工业占17.6%、建筑业占9.6%、运输业占7.9%、商业饮食业占7.1%。全市乡
(镇)企业总产值,首次超过种植业总产值。1995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
为1186222万元,比1987年增长7.5倍(按当年价格计算)。其中农、林、牧、
渔总产值为487046万元,农村工业总产值为472127万元,农村建筑业总产值为
89843万元,农村运输总产值为61359万元,农村商业饮食业总产为7584 7万元。
五大物质生产部门所占比例依次为:农林牧渔业占41.1%、工业占39.8%、建
筑业占7.5%、运输业占5.2%、商业饮食业占6.4%。与1987年相比,农林牧渔
业下降16.7个百分点,农村工业增长22.2个百分点,建筑、运输、商业饮食各
业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产业结构的变化,改变了农村人口就业结构,促进
了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大王镇等一批发达的乡镇,逐步向亦工亦农、亦乡亦
城的社会主义新型城镇迈进。
1995年后,全市农村工作紧紧围绕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这个中
心,以农村稳定、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
营战略,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据统计,到2002年,全市农林
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82358万元。东营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40.3亿元,比1983年
的20.76亿元,增长7.4倍,年均递增26.7%。其中地方国内生产总值248.94亿元,
比1983年的7.99亿元,增长11.3倍,年均递增32.1%;第一产业增加值32.96亿元,
比1983年的3.96亿元,增长1.6倍,年均递增11.3%。1983~2002年东营市国内生产
总值构成及增长速度情况见表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