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业生产习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3&rec=315&run=13

东营市濒海临河,土地资源丰富,农业生产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古有
“旱收盐、涝收船、不旱不涝收粮田”之说。境内居民多以农桑业为主,少
数人从事渔业、盐业和小手工业。在旧社会,由于封建制度的桎梏,生产力
低下,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民长期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淳朴善良、
节衣缩食、勤劳节俭、宽宏忍让积习成风。由于自食自足小农经济的思想影
响和齐鲁文化的熏陶,信奉“父母在不远游”的儒家说教,思想上安贫乐道、
小富即安、“不敢为天下先”的中庸守旧观念严重。世世代代以农为本,以
地为业,男事耕耘,女事纺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崇尚“三亩地、
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闲适生活。
各项农事紧随农历节气,春种、夏锄、秋收、冬藏。因生产条件落后,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低,农民只能靠天吃饭,俗称“人种天收”。如遇风
调雨顺之年,庄稼长得好,称为“天收”、“神收”。久旱不雨或遭遇严重
自然灾害,常有集众“祈雨”和焚香求神灭灾等迷信活动。
一年四季,以夏秋两季最忙,收割季节有抢收抢种之习。民间有“争秋
夺麦”、“麦熟一晌,虎口夺粮”、“忙不忙先打场”、“三秋不如一麦忙”、
“三麦不如一秋长”等谚语。夏锄后,有“挂锄歇伏”之习。秋收后,地净
场光,进入冬闲。多数农户,男人拾草、拾粪,女人炕头纺线、做衣、做鞋。
民国年间,有些户在冬闲季节开豆腐坊、油坊、粉坊、酒坊、馍馍坊等。亦
有少数人驾起木轮推车贩运大豆、花生;贩卖虾皮、虾酱。市境南部和北部
的生产习俗有明显差别。南部农户,精耕细作,注重施基肥,且有养猪、种
植蔬菜、棉花的习惯。北部农户,靠垦种淤荒生活。因地多、地远,耕作粗
放,广种薄收,一般是春季种上大豆、高粱,定苗后锄一遍,不再管理,直
到秋季收割,从不施肥料,种在人,收在天。
建国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农民打破了旧时的慢节奏和封
闭式的生产习俗。农忙季节,一般是早出工,晚收工;干活讲速度、讲效益,
有披星戴月之习。冬闲变为冬忙,种植蔬菜大棚,贩卖农副产品,或外出打
工从商搞副业。妇女也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同男子一样从事农业、工副
业生产劳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市场经济空前活跃。有的
农民大面积承包土地,实行集约化经营,成为农业生产大户。随着乡镇企业
的发展,龙头企业不断涌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务工经商,各类专业户、联
合体日渐增多;有的农民家中有地、城里有房,忙时生产,闲时经商;有的
把土地承包他人,举家搬迁到城镇,成为从事商贸、加工、运输、餐饮业经
营的农民企业家。传统的农业生产习俗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